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7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7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 学校代号 10524 学 号 2016110368 分类号 密 级 硕士学位论文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学位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7篇,供大家参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7篇

篇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

校代号

  10524

 学

 号

 2016110368

 分 类 号

 密

 级

 硕士学位论文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学位申请人姓名

  刘淑媛

 培

 养

 单

 位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导师姓名及职称

 尹旦萍

 教授

  学

 科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研

 究

 方

 向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文提交日期

 2019 年 06 月 03 日

  万方数据

 学校代号:10524 学 号:2016110368

 密 级: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学位申请人姓名:

 刘淑媛

  导师姓名及职称:

  尹旦萍

 教授

 培 养 单 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 业 名 称:

 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提交日期 :

  2019 年 06 月 03 日

 论文答辩日期 :

  2019 年 05 月 24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陈华洲

 教授

 万方数据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By

 LIU Shuyuan

  M.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9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aw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of Marxism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upervisor Professor Yin Danping May ,2019 万方数据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万方数据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6 个民族是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高度肯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我国 56 个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强大精神动力的引领下,不断发扬伟大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民族地区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的思想、认知和行为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方向,还会在民族群众中产生示范效应。可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颗颗传播民族精神的火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能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添砖加瓦。由于自然、历史、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和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历史观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本文从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论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研究方法和调查问卷的设计进行概述;第二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和考察维度进行界定;第三章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整体上认知状况较好,能够较为理性的对待民族问题。但是由于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学校教育缺乏创新、家庭经济状况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极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还存在狭隘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卑心理,这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带来了挑战。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树立起“五个认同”意识,缺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认知,有认知和行为选择脱节等问题;第五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其中,党和政府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学校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出发,完善教育内容、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育形式、加强人文万方数据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II 关怀,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同时,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要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积极投身实践,为国家的繁荣富强积极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万方数据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China has been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56 ethnic groups are a community of mutual dependence which share joys and sorrow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ighly affirmed the importance of cast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owerful spirit, the people of the 56 ethnic groups of China have constantly carried forward the great national spirit and worked tirelessly to realize the prosperity of the Motherland.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re high-quality talents among the national masses whose thoughts, cognitions and behaviors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their own future and destiny, but also have a demonstration effect among the national masses.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sparks that spread the national spirit, giving full play to their intelligence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areas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motherlan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factors such as nature, history, family financial status and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world outlook, view of life, values,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outlook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ll hav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mong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from fiv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sorts out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basic condition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basic concepts and survey dimensions of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re defined.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mong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fourth chapter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mong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Survey results show,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s a whole, and they 万方数据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IV are able to deal with ethnic issues more rationally. Faced with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due to insufficient social propaganda, lack of innovation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differences in family economic conditions, very few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till have narrow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inferiority complex, which has brought challeng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For example, som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haven’t established the consciousness of “five identities”, lack rational cogni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nd have problems with disjointed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choices. The fifth chapter,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the ways to cultivate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t the social, school and individual level are proposed. Among them,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increase publicity and build a spiritual hom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schools should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innovate forms of education, strengthen humanistic care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majority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consciously strengthen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strive to learn cultural knowledge,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practice and make their own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Key Words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cultivating path 万方数据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 III 第一章

 引

 言 ............................................................................................................ 1 一、选题缘由 ........................................................................................................ 1 二、研究意义 ........................................................................................................ 2 (一)理论意义 ............................................................................................ 2 (二)现实意义 ............................................................................................ 3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一)国外研究现状 .................................................................................... 4 (二)国内研究现状 .................................................................................... 6 (三)研究述评 .......................................................................................... 10 四、研究方法 ............................................................................................

篇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

34 卷第 4 期2021 年 8 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Vol.

 34

 No.

 4Aug.

 2021DOI

 编码 :

 10.19847/j.

 ISSN1008

 -2646.2021.04.

 011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探索贾阳 , 吴琪(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江苏南京 210094

 )摘要:青年兴则国兴 , 大学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 $ 高校要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必须注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 。

 但在

 实践过程中 , 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 ,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

 战 。

 本文通过探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 教育引导大学生从根本上树立正

 确的历史观 、 民族观和文化观 ,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 从而肩负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关键词 :

 大学生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培育 ; 路径中图分类号 :

 G64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2646 ( 2021 )

 04

 -0077

 -05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促进各民族像石

 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 、 共同繁荣

 发展 。

 ” ⑴ 青年兴则国家兴 , 青年强则国家强 * 我

 国高校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需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

 统一的重要作用 , 不断深化对伟大祖国 、 中华民

 族 、 中华文化 、 中国共产党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认同,从而激励各民族大学生投身于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梦的建设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一方面

 侧重于强调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的

 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化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侧重于

 中华民族内部的统一性 , 各民族通过交流与融合

 逐步形成相互依存 、 不可分割的民族实体 [ 2 ] 。

 培

 大学生中

 共

 意识

 青年学生充

 分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 理解各民族

 肝胆相照 , 荣辱与共 , 逐步塑造出共同心理素质和

 品格 , 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

 程中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 、 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现实意义1. 维 护 祖国

 结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随着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 , 国际力量

 对比发生变化 , 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 面对

 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 , 心智尚未成熟 、 社会经验不

 足的大学生群体极易被 “ 三股势力 ” 引诱利用 , 成

 为西方 敌 对势力分化渗透的主要对象 , 不利于国

 家

 结 *

 加

 中

 共

 意识培育工作 , 能够使民族学生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 , 从

 而凝聚人心 、 汇聚力量 ,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 共同收稿日期 :

 2021

 -02

 -20作者简介 :贾 阳 ( 1981

 —

 )

 , 男 , 河南驻马店人 , 南京理工大学计 算 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 博士 , 助理

 研究员 ;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 :

 2020 年度南京理工大学统战工作研究立项课题 “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 ”

 *本文引文格式 :贾阳 , 吴琪.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 识 的培育路径探索 [ J ]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21( 4 )

 :

 77

 -81.— 77

 —

 提升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 , 从思想上和行

 动上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更

 好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2 .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十三五 ” 期间 ,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下,我国取得了伟大成就 , 经济发展迅速 、 人民富

 足安康 、 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等成果举世瞩目 , 向全

 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 , 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也有效保障了民族地区

 群众的生产生活 。

 但是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因素

 的影响 , 各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生

 活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 在这种情况下 , 各民族地

 区人民的心理失衡非常容易导致形成不理解和抱

 怨情绪 , 从而影响民族团结事业 。

 唯有各族青年

 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构筑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事业 。

 而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能够引导各族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 拥护党的领

 导 ,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

 挥核心作用 。3.

 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科

 学文化水平 , 但从其心智发展与成熟程度看 , 部分

 学生还存在着价值观偏差,容易产生思想上的迷

 茫 , 信念上的动摇,从而被国外敌对势力蛊惑利

 用 。

 因此 , 高校需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解

 决培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引导青年大学生拧好

 思想 “ 总开关 ” ,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 坚

 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 增强归属感与幸福感,将个人

 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 充分体现自身

 的社会价值 , 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具体实践

 行动 。二 、 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影响因素1 •错综复杂的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 世界各国文化和价值观

 念不断交融 , 形成多元化格局 , 主要体现在思维方

 式 、 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等方面 。

 随着世界民族

 主义浪潮高涨 , 一些西方国家打着 “ 民主 、 自由 、

 人权 ” 的旗号 , 借助文化交流名义对我国进行意

 识形态渗透 , 篡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 攻击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

 国

 的

 大

 ,消解青年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 西方多元文

 — 78

 —化对大学生们的世界观 、 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进

 行冲击 , 历史虚无主义 、 拜金主义 、 个人主义 、 自由

 主义 、 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潮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相 悖 ,影响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

 意识*同时 , 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平台 , 通过各种

 媒介传播纷繁杂乱 、 良莠不齐的信息 , 潜移默化影

 响我国大学生衣食 住 行的各个方面 , 进而改变大

 学生的生活方式 、 风俗习惯乃至价值认同 , 使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 *2 .

 部分地区狭隘的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当今世界进入经济飞速发展阶段 , 各个国家

 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

 现阶

 段 , 我国面临着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 由于自

 然环境恶劣 、 人才资源匮乏等因素,边疆地区和少

 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存在

 距,

 会

 少数

 地

 人

 产生

 心理

 ,

 被西方 敌 对势

 利用,论,造成民族隔阂与对立 , 不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

 团结*汉族大学生在高校学生群体的比重较大,

 但是部分汉族大学生对中华多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了解偏少 , 对民族问题的敏感度较低 , 存在 “ 本族

 为大 ” 等狭隘民族倾向 , 缺乏 “ 五十六个民族一家

 ” 的

 结进

 意识*

 分少数

 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 , 因存在自卑心理而不愿意与其

 他学生交流 , 在心理上产生消极情绪 , 这对民族团

 结发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同时由于受到各民族

 文化风俗和家庭成员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

 宗教 , 会将宗教知识和习惯带进校 园 , 加剧高校意

 识形态工作的风险性和挑战性*3.

 校中

 共

 意识的教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人

 才培养的使命 , 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 更要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 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 团

 结各族学生 , 形成 “ 全国各族一家亲 ” 的局面 。

 但

 是,

 前

 校对

 中

 共

 意识的培

 工存在较

 问题,

 是

 乏系

 的

 设

 ,

 专业课程的缺失使得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演进缺乏系统性认知,不了解

 我国民族工作政策 ; 二是教学方式单一 , 任课教师

 大多采取简单理论灌输和顺带教育的方式 , 培育

 工作还停留在 “ 一刀切 ” 的层面上 , 通过举办一两

 次活动号召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忽视观察言行 、 熏

 陶渗透 、 学以致用,缺乏教育感染力和实效性;三

 是缺乏教育平台和载体 ,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 少数

 民族大学生大多单独聚集,与本族同学交流较多 ,

 与其他民族学生的互动较少 , 长此以往容易逐渐

 形成民族隔阂 , 导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

 认识不清晰 、 缺乏完整性;在宣传上 , 高校缺乏专

 门对我国的民族政策进行解读的专项栏目 , 没有

 充分发挥微信 、 微博 、 网络 、 广播和报纸等媒介的

 宣传作用 , 导致大学生缺乏对中华民族 、 中华文化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和了解 。

 四是未能形

 成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 , 部分高校认

 为这项工作的实施人员仅限于思政课教师或辅导

 员 , 没有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部分

 高校未能和社会力量紧密配合 , 未能及时搭建沟

 通交流平台 , 缺乏对校外资源的开拓 , 以至于未能

 培

 中

 共

 意识的有

 社会践途径 。三 、 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实现路径1. 围绕 “ 四个坚持 ” , 秉持科学合理的培育

 原则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要明确

 “ 四个坚持 ” 原则 。

 首先是坚持方向性原则 , 培育

 工作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引导各族大学

 生相信党 、 依靠党 ,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 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和实现个人理想结合起来 , 树立责任担

 当意识 , 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 正确认识

 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 在潜移默化中让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

 二是坚持系统性原则 , 要

 将培育工作融入到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大局和思想

 政治工作部署中,统筹各个部门和环节 , 做到系统

 思考 、 整体联动 , 建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育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 从顶层设计层面系统地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进行统筹督导 。

 三是要坚持精细化原则 , 根据不同民族 、 学科专

 业 、 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育措

 施,坚持靶向原则 , 聚焦重点问题,在各环节打造

 精致 、 精准 、 精深的品牌项目 , 引导各族大学生不

 断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

 四是要坚持协同性原

 则 ,

 校

 中

 共

 意识教

 融

 思想政治教

 、

 理 、

 的

 ,

 充分

 挥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中各领域 、 各环节

 之间的协同作用 , 积极搭建与政府 、 社会 、 学校等

 的

 人

 ,

 方

 动 ,

 资

 整

 ,

 形成育人合力 。2 . 深化 “ 五个认同 ” 教育 , 夯实民族团结的思

 想基础“ 五个认同 ” 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育的核心内容 , 充分认识和领会其内涵与要义

 是做好培育工作的前提 。

 首先是对伟大祖国的认

 同 。

 五十六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 携 手共

 进 、 荣辱与共,共同缔造了稳定繁荣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 “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 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

 每一位成员最基本的情感认同 , 是每一位公民最

 基本的责任所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

 坚持维护国家统一 , 反对国家分裂,发扬爱国主义

 精神 , 维护祖国领土主权 , 积极投身国家各项建设

 事业 。

 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 历经五千年的风

 雨锻造 , 中华民族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 这正

 是五十六个民族血脉相通 、 命运相连的历史见证 ;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中

 “

 ”

 的局 , 充分认识到各民族 间 “ 你 中有我 、 我中有 你 ” ,

 密不可分 、 地位平等 、 不容歧视 * 三是对中华文化

 的认同* “ 落其实思其树 , 饮其流怀其源 ” , 五十

 六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铸造了今日博大

 精深的中华文化 ,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铸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文化认

 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 是民族团结之根 、 民族和睦

 之魂;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融入民族团结教育 , 不

 断促进各族学生的交流交往 , 使各族学生在校园

 文化活动中感受平等 、 团结 、 互助 、 和谐的氛围 , 增

 进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依附 , 不断

 增强文化自信 , 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化于心 、

 外化于行 。

 四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中国共产

 党是

 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业的领导核心 ,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关键所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着重

 加强党的教育 , 引导大学生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 ,

 坚定理想信念 , 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思想认识 , 使越

 来越多的各民族学生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五是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 改革开放以来 , 我

 国各项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

 高 , 这一切得益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 * 因此要不断引领各族大学生学习领会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坚持中国特— 79

 —

 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历史必然选择 , 弘扬中华民

 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加强民族观教育 , 融 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

 论课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 + 3 ,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 培 育工作 , 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这一主渠道的作用 , 不断推进民族团结教育

 进学校 、 进课堂 、 进头脑 。

 要深入宣传党的民族理 ...

篇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

37 卷第 2 期2021 年 4 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Vol.

 37

 No.

 2Apr.

 2021◊ 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 — 内涵要素 、 建构过程与培育路径孙琳(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海 200234)摘要:培育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内涵要素是什么 ,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过程是什么 , 如何培育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

 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厘清的重要内容 。

 文章通过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素 , 认为国

 家认同 、 政治认同 、 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 、 核心要义 、 心理支撑与思想基础 ,

 并结合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过程 , 以此提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 :

 大学生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内涵要素 ; 建构过程;培育路径DOI :

 10.

 15938/j.

 cnki.

 iper.

 2021.02.023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672

 -9749(2021

 )02

 -0115

 -05党的十九大指岀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

 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 共同团结奋斗 、 共同繁荣发

 展 。

 ” ⑴ 2020 年 9 月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

 上习近平再次强调 “ 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主线 , 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 让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 ⑵ 。

 高校作为培育与铸牢大

 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 , 在其中发挥着

 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因此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内涵要素是什么 ,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建构过程是什么 , 如何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厘

 清的重要内容 。一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素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素是

 培育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

 提 。

 从 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来到 2017 年将此写进党的十九

 大报告 , 这不仅标志着新时代我国民族理论的创

 新 , 同时也确立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价值立场与根

 本目标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各民族成员将

 自身自觉归属于作为一体的中华民族 , 认同指引中

 华民族前行的发展道路 、 理论基础 、 政治制度和领

 导力量 , 认同支撑中华民族传承弘扬的中华文化以

 及认同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共同价值 。

 可以

 说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就是认同 , 其中

 包含对作为中华民族实体的国家认同 , 对中华民族

 治国理政的政治认同 , 对支撑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

 文化认同以及对凝聚中华民族思想共识的价值

 认同 。1. 国家认同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

 国家认同是对作为中华民族实体的共同体认

 同 , 其本质是对自我与国家之间存在的内在一体性

 的认同 。

 现代国家既是 “ 政治一法律 ” 共同体 , 又是

 “ 历史一文化 ” 共同体,那么在现代国家认同中也既

 包含有政治认同 , 同时又兼具文化认同 , 从这个意

 义讲,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

 提 。

 国家认同首先表现为主权认同,认识到表征国

 家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的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

 收稿日期: 2020

 -06

 -16基金项目 :

 全国教育科学 “ 十三五 ” 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 "(DLA 160295)

 作者简介:孙 琳 (1981 — ), 女 , 重庆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 , 副教授 。。

 。. .。

 。

 116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

 年在这个意义上 , 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

 任和义务 , 尽管每一个公民在这方面所能发挥的作

 用不一样 , 但是在主观意识上 , 始终保持对国家安

 全的敏锐性 , 正是主权认同的重要表现 , 这也是树

 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社会基础 。

 其次表现为国情

 认同 , 明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坚持民族平

 等团结 、 维护祖国统一和繁荣是各民族成员的共同

 利益所在 。

 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 以及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的目标 、 步骤和光明前景 , 并产生强烈的历史使命

 感和社会责任感 。

 再次表现为国家利益认同 , 认同

 作为主权国家的中国在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中的

 国家利益 , 以及自觉维护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

 声誉 。2. 政治认同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政治认同是对指引中华民族发展建设 、 治国理

 政的道路 、 理论 、 制度以及领导力量的支持倾向与

 服从意识 。

 政治认同根源于国家的政治性,根据马

 克思主义学说 , 国家是 “ 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

 的自我矛盾 , 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

 脱这些对立面 。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 , 这些经济利

 益互相冲突的阶级 , 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

 社会消灭 , 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

 力量 , 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 , 把冲突保持在秩序

 的范围以内 ,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

 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 , 就是国家 ” ⑶ , 可以

 看岀国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其本质是阶级矛盾不

 可调和的产物 , 从而决定了国家首先是作为阶级统

 治的工具 , 具有政治属性 。

 因此 , 政治认同是政治

 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 对于政治统治而言 , 民众能否

 对其产生认同感 , 认可其政治理念 、 政策主张 , 是判

 定其存在是否具有合法性的关键⑷ , 因而从这个角

 度来说政治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核心

 要义 , 因为如果没有政治上的认同 , 就会产生合法

 性危机 。

 政治认同首先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

 同 , 即是对只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强大而正确的领导

 核心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定信仰 。

 其次是对发展道路的认同 , 即是对中华民族经过长

 期实践而选择未来前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充满信心 。

 再次表现为对理论制度的认同 , 即是对

 指引中华民族发展建设和治国理政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

 度自信 。3 •文化认同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支撑

 文化认同是对支撑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中华

 历史 、 中华文化以及中华传统习俗等的确认与归

 属 。

 文化认同是最根本性 、 最深层次 、 最持久力的

 认同 , 是民族团结之根 、 民族和睦之魂 ㈤ , 是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支撑和情感联结 。

 文化认同

 首先表现为历史认同 , 即是对历史的正确认知与理

 解 , 认识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书

 写 , 从先秦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 ,

 “ 五方万民 ” 共天下的交融格局⑹ , 并随着历史的

 发展演进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其次表现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 明确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

 创造 , 是各民族文化在兼收并蓄中的集大成 , 是各

 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 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

 带⑺ 。

 再次表现为对传统习俗的认同 , 如过年迎春

 穿新衣服给长辈拜年 、 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 , 为逝

 去的亲人扫墓祭拜等 , 这些风俗习惯让各民族成员

 依据文化纽带继承特定的文化传统 , 成为维系传承

 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4 •价值认同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价值认同是对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 、

 价值理念 、 道德观念等形成共识 。

 价值认同是个体

 或社会共同体 ( 民族 、 国家等 )

 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

 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 , 或以某种共

 同的理想 、 信念 、 尺度 、 原则为追求目标 , 实现自身

 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与定向 , 并形成共同的价

 值观 。

 ⑻中华民族各民族成员的人心相聚,最根本

 的动因在于价值相通⑼ , 并通过凝聚价值共识焕发

 出强大的凝聚力 、 向心力和引领力 , 因而价值认同

 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

 价值认同首

 先表现为对理想信念的认同 , 也即是各民族人民对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

 其次是对价值理念的认同 , 也即是对凝聚中华民族

 价值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 , 它是

 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当代的集中体现 。

 再次

 表现为对道德观念的认同 , 也即是对社会主义道德

 和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 、 创新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体现为各

 民族成员的国家认同 、 政治认同 、 文化认同以及价

 值认同 , 四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 , 共同构

 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素 。

 具体来说 , 国

 家认同是政治认同 、 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逻辑

 。

 。. .。

 。

 第 2 期孙琳: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 117前提,它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合法性的确

 认 [ ⑼ ; 政治认同又是国家认同 、 文化认同和价值认

 同的导引力量;文化认同则是最根本性 、 最深层次 、

 最持久力的认同 , 为国家认同 、 政治认同和价值认

 同提供动力源泉 ; 而价值认同则为国家认同 、 文化

 认同和政治认同提供价值供给 。二 、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包括了国家认同 、

 政治认同 、 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 , 其本质核心是

 认同 。

 认同具有建构性 , 每个人的认同都是统一于

 自我建构与外在塑造的互动关系之中 , 其实质反映

 的是个体与国家 、 政治 、 文化 、 社会之间的基本关

 系 , 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与国家 、 与政治 、 与文化

 以及与社会的互动中构建起来 [ ⑴ 。

 对于大学生而

 言,也正是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来建构与国家 、 与

 政治 、 与文化以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 并逐步形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只是其建构过程较集中在以

 大学这一相对独立且为核心的学习生活场域中完

 成,并且是在其具体的生活情境 、 学习环境以及知

 识语境中去辨析和探寻我是谁 、 我们想要成为谁 、

 我们曾经是谁 、 我们未来会是谁等这样的问题 , 从

 而在这样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他们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学生在对 “ 我是谁 ” “ 我在哪里 ” 等问题的追

 问和探寻中 , 他们获知了自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公民身份 , 获知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国家

 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 , 获知了中华民族是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 , 他们还获知了这个

 国家的利益是什么 , 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处于何

 种地位 。

 国家对于大学生而言 , 既有物理上的意

 义,又有精神上的意义 。

 物理意义上主要表现为领

 土 、 疆域等形态 , 体现了国家的政治性 。

 但国家在

 更多的时候则是通过文化与精神意义上的形态贯

 穿我们个体一生的思想行为和成长发展 , 这也是国

 家的文化性意义所在 , 这些历史 、 文化 、 传统镌刻在

 我们的内心深处 。

 国家用领土主权 、 精神象征以及

 共同利益唤起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 集中表现为他们

 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和对国家利益维护的自觉意识 ,

 以及由此生发出为祖国建设发展的报效之志 。大学生在对 “ 我们想要成为谁 ”

 “ 我们应该要

 怎样 ” 等问题的分析和探索中 , 他们获知了中国要

 成为一个富强 、 民主 、 文明 、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 , 选择的发展道路是什么 , 指导前行的科学理

 论是什么 , 适切中国特点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 ⑵ 。

 他们获知了国家必须有一个连接中国经济 、 社会 、

 文化建设的纽带性的核心轴 , 而这个核心轴就是政

 治 。

 政治对于大学生而言 , 是主动性与被动性的辩

 证统一 。

 从被动性讲,无论是否愿意 , 人都要进入

 政治社会化过程 , 都需要过政治生活 ; 从主动性来

 看 , 大学生已经成年,具有主观能动选择自己的政

 治信仰的权利 , 继而在他们的政治实践与政治参与

 的过程 , 逐步理解国家建设的科学理论 、 合理的政

 治制度以及领导核心等 。

 这些领导力量 、 科学理论

 和政治制度 , 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用这

 样制度来建设这样的国家 , 由此激发起大学生的政

 治认同 , 集中表现为他们对党的领导 、 政治制度 、 发

 展道路的坚定信仰 , 以及对自我的政治理想追求 。大学生在对 “ 我们过去曾经是谁 ” “ 我们为什

 么是这样 ” 等问题的思考和探求中 , 他们获知了自

 己国家的历史之根 、 文化之源和精神之魂 。

 中华文

 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 , 是在各民族相互融合交

 往的过程中创造发展 ,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

 忆 , 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强化民

 族责任感和归属感的精神动力 [ ⑶ 。

 他们获知了这

 些独特的文化基因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相传 , 这

 些独特性通过历史文化 、 传统习俗的传承会潜移默

 化地影响和塑造他们的思维方式 、 行为模式和情感

 基础,并进而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心理依

 恋 。

 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 , 实质是一种情感和心灵

 的归属感 , 是个体对中华民族历史 、 中华文化 、 中华

 传统习俗的归属 , 并由此建立并连接起作为中华民

 族成员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纽带 。

 这些共同的历史

 记忆 、 人文符号和传统习俗融入进大学生的精神世

 界并进...

篇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

34 卷第 4 期2021 年 8 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Vol. 34 No. 4Aug. 2021收稿日期:2021 -02 -20作者简介: 贾 阳( 1981—) ,男,河南驻马店人,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博士,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基金项目:2020 年度南京理工大学统战工作研究立项课题“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本文引文格式: 贾阳,吴琪.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探索[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1( 4) : 77 -81.DOI 编码: 10.19847/j. ISSN1008 -2646.2021.04.011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探索贾 阳,吴 琪( 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摘要:青年兴则国兴,大学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高校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注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但在实践过程中,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通过探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教育引导大学生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从而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关键词: 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育; 路径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 -2646( 2021) 04 -0077 -05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国高校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不断深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激励各民族大学生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建设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一方面侧重于强调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的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化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侧重于中华民族内部的统一性,各民族通过交流与融合逐步形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民族实体[2] 。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让青年学生充分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理解各民族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逐步塑造出共同心理素质和品格,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1.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群体极易被“三股势力”引诱利用,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分化渗透的主要对象,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能够使民族学生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从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共同— 7 7 —

 提升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更好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十三五”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富足安康、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等成果举世瞩目,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也有效保障了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但是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生活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各民族地区人民的心理失衡非常容易导致形成不理解和抱怨情绪,从而影响民族团结事业。唯有各族青年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构筑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引导各族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核心作用。3. 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但从其心智发展与成熟程度看,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价值观偏差,容易产生思想上的迷茫,信念上的动摇,从而被国外敌对势力蛊惑利用。因此,高校需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解决培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引导青年大学生拧好思想“总开关”,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归属感与幸福感,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具体实践行动。二、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1. 错综复杂的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交融,形成多元化格局,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等方面。随着世界民族主义浪潮高涨,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借助文化交流名义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篡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蔑视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断消解青年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西方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进行冲击,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潮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影响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同时,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纷繁杂乱、良莠不齐的信息,潜移默化影响我国大学生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进而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乃至价值认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2. 部分地区狭隘的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当今世界进入经济飞速发展阶段,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现阶段,我国面临着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现状,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人才资源匮乏等因素,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仍然存在差距,必然会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产生心理落差,容易被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传播错误言论,造成民族隔阂与对立,不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汉族大学生在高校学生群体的比重较大,但是部分汉族大学生对中华多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偏少,对民族问题的敏感度较低,存在“本族为大”等狭隘民族倾向,缺乏“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进步意识。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因存在自卑心理而不愿意与其他学生交流,在心理上产生消极情绪,这对民族团结发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同时由于受到各民族文化风俗和家庭成员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会将宗教知识和习惯带进校园,加剧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性和挑战性。3. 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不足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使命,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族学生,形成“全国各族一家亲”的局面。但是,当前高校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的缺失使得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演进缺乏系统性认知,不了解我国民族工作政策; 二是教学方式单一,任课教师大多采取简单理论灌输和顺带教育的方式,培育工作还停留在“一刀切”的层面上,通过举办一两次活动号召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忽视观察言行、熏陶渗透、学以致用,缺乏教育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 8 7 —

 是缺乏教育平台和载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单独聚集,与本族同学交流较多,与其他民族学生的互动较少,长此以往容易逐渐形成民族隔阂,导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不清晰、缺乏完整性; 在宣传上,高校缺乏专门对我国的民族政策进行解读的专项栏目,没有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网络、广播和报纸等媒介的宣传作用,导致大学生缺乏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和了解。四是未能形成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部分高校认为这项工作的实施人员仅限于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没有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部分高校未能和社会力量紧密配合,未能及时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缺乏对校外资源的开拓,以至于未能探索更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社会实践途径。三、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1. 围绕“四个坚持”,秉持科学合理的培育原则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明确“四个坚持”原则。首先是坚持方向性原则,培育工作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各族大学生相信党、依靠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树立责任担当意识,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潜移默化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二是坚持系统性原则,要将培育工作融入到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大局和思想政治工作部署中,统筹各个部门和环节,做到系统思考、整体联动,建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从顶层设计层面系统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进行统筹督导。三是要坚持精细化原则,根据不同民族、学科专业、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育措施,坚持靶向原则,聚焦重点问题,在各环节打造精致、精准、精深的品牌项目,引导各族大学生不断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要坚持协同性原则,高校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中各领域、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积极搭建与政府、社会、学校等部门的协同育人平台,各方联动,实现资源整合,形成育人合力。2. 深化“五个认同”教育,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五个认同”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核心内容,充分认识和领会其内涵与要义是做好培育工作的前提。首先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五十六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携手共进、荣辱与共,共同缔造了稳定繁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每一位成员最基本的情感认同,是每一位公民最基本的责任所在; 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积极投身国家各项建设事业。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历经五千年的风雨锻造,中华民族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这正是五十六个民族血脉相通、命运相连的历史见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充分认识到各民族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地位平等、不容歧视。三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五十六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铸造了今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铸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不断促进各族学生的交流交往,使各族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氛围,增进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依附,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着重加强党的教育,引导大学生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坚定理想信念,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思想认识,使越来越多的各民族学生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一切得益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要不断引领各族大学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 9 7 —

 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历史必然选择,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加强民族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要深入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中华民族史教育,弘扬民族团结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学习领会中华民族“四个共同体”的内涵,不断铸牢学生认同意识、归属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各族大学生坚定政治站位,深化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教育,通过重温党的奋斗历程和光辉记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使各民族大学生在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三是在教学理念方面,要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出发,将意识形态教育从完全依靠“思政课程”的固有思维模式转变到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上来,将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辅相成,互相穿插运用,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让学生在情感上自发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4] 。四是在教学模式方面,不能简单使用“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方法,应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通过...

篇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

6

  ︱才智·Ability And Wisdom ︱ 2018 ︱创新教育 Innovation Education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事关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长治久安。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的思想水平对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可行的培养路径。一、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与内容民族共同体意识指的是共同地域的人民拥有的一种共同民族的心理素质,有着统一的判断思维与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包含了共同地域意识、共同文化意识、共同社会经济意识以及共同语言意识几个层次:第一,共同的地域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中,共同的地域意识是它存在的基础。共同的地域意识是物理上区别于其它国家民族的根本特征,只有在共同区域内形成了共同区域意识,才能够由此衍生出统一国家的不同民族语言与文字,否则没有共同区域意识相互之间不可能形成对国家统一的认同。所以,共同地域意识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正是在所以人对中国这片土地具有共同的意识,才绵延统一发展了几千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共同地域意识上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培养国家统一意识、主权神圣意识、领土完整意识等中华民族共同地域意识,牢固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第二,共同文化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中,共同文化意识是其形成的内在根源。相对于共同地域意识,共同文化意识是一种精神层次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特征,它是各民族能够相互融合、交流、认同的根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中,广义上连接各个民族的地方正是共同文化意识,无论单体个人身处何方何地,在文化上具有共同的文化意识,那么就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在 2014 年民族工作会议上解释了它的本质:“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第三,共同社会经济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中,共同的社会经济意识是其形成的外在物质条件。马克思主义对民族的发展研究中,阐述了经济因素对各民族之间的重要性,在各民族交流发展中,共同社会经济意识会不断的推动相互之间的认同。第四,共同语言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中,共同语言意识是其最为外在的表现,能够进一步强化对地域的认同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会上指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努力培育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二、培养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一)为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打下思想基础民族高校大学生作为各民族社会的未来中坚力量,是各民族所在地区的人才资源,也是其未来发展所依托的主要力量。培养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强化各民族未来中坚力量对中国的共同地域、文化等意识,增加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能够抵御外来国家分化与渗透,为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为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与民族团结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帮助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急速提升,国外一些觊觎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果与地位的势力,频繁的对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分裂思想的传播、民族矛盾的挑拨,乃至于制造暴恐等恶劣社会事件。这不仅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也影响到了其它民族对该地区民族的印象,影响到了民族的团结。而通过培养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不仅能够让当地大学生认识到外部势力挑唆产生对我国产生的恶劣结果,也能够认识到自身未来社会所肩负的责任,在未来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时,能够积极为社会安定与民族团结做出应有的贡献。长远的看,这些民族大学生正是未来社会价值观意识相态的变化的基础,有了具有更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他们,对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是极为的具有帮助的。(三)是培养社会主义社会接班人与建设者的要求我国近些年来民族聚集的一些地区一直受到国外势力的袭扰,不仅体现在一些恶劣的社会性事件上,更多难以一时间解决的是一些流毒思想的传播,这些问题从长远上看将会造成很大的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基于这种形势之下其重要的意义更加的突出,能够有效的避免流毒思想对大学生思想的侵害,重新强化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理想信念、价值观,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朝着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方向发展。三、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现状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民族大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还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在诸如推动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的措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的建立、思想政论课程、相关校园文化活动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应该针对这种现状搭建路径,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民族高校开展的各民族学生交流工作不足从目前高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基础工作看,尚存在的不足,如基础性的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培育工作较为基础的部分,通过实际的互动性交流能够让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对方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2014 年的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但是目前来看,民族高校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路径/ 朴芙萱【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经由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久经锤炼而形成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尤其是对于民族高校。文章将就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培养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挖掘了现阶段民族高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相应培养对策。【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高校;培养【作者简介】朴芙萱,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万方数据

 ︱才智·Ability And Wisdom ︱ 2018 ︱ 187

  创新教育 Innovation Education上,很多民族高校并没有将全员交流交往放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培育工作中,同时也没有一些可供各民族学生有效交流的平台,一定程度上来看,即便是相应培育机制建立比较成熟,但是脱离这种贴近实际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极为不利的。(二)民族高校展开的培育机制不成熟目前来看,民族高校在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机制上海存在着的不足,在短期、中期以及长期三个方面的机制都较为的不足。首先从短期机制上看,在民汉合宿、民汉合班管理制度上,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但是总体来看范围还是相当的有限,这对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实际上还是相当有限。其次上看在中期机制上看,类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小组这种团队协作宣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机制上,多数高校只是流于表面,实际上成立的小组仍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从长期机制上看,目前习总书记提出命运共同体相关指导精神还是相对较短,目前还较为的匮乏长效的培育机制。(三)思想政论课起到的作用不足思想政论课作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渠道,目前的民族高校与很多普通高校的政论课类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培养还只是类似选修课等方式,实际上起到的作用还是相当的有限。从教材体系、课程的针对性两个方面看。首先从教材体系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的内容实际上较为的广泛,包含了共同地域意识、共同文化意识、共同经济意识、共同语言意识,这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多个方面,不仅对大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了挑战,也对现行的思想政论课程体系带来了挑战,目前很多民族高校在这一点上还存在着的很大的不足。其次从思想政论课的针对性上看,目前很多民族高校在教学模式上与过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本身的效果相对有限,同时加之存在着民族高校部分大学生汉语理解能力较差,会降低教学效果,导致了课程起到的作用不足。四、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路径针对目前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应该重视现状中突出的问题,不断的拓展培养路径,以能够尽快改善问题。(一)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强化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的内容民族之间的交流的对于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所具有的作用十分明显,它能够从日常看似微不足道的环节让各民族消除隔阂、相互理解,对各种问题形成共识。就目前民族高校在这个方面的不足,应着手将其引入到培育的内容当中去。首先从民族之间的交流上看,实际上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不仅只是针对各个民族学生成员,教职工也应该参与到其中,建立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各民族学生团结互助的全员育人方案,将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融入到教职员工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辅导员、课程教师、公寓管理教师、安全教师在智育、德育上的作用,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 其次,交流平台的构建,民族高校除了应该在相对正式的教学与管理中推动学生的交流活动,还应该建立起有助于学生自主交流的平台,如除了可以推动建立各民族学生混编的交流小组,还可以举办类似的民族之间交流活动、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通过引入交流内容、建立交流平台等方式进一步拓展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路径。(二)民族高校建立对大学生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机制从短期中期以及长期三个角度建立培育机制,首先从短期上看,各个民族高校应该进一步扩大民汉合宿、民汉合班管理制在高校的实施范围。通过进一步扩大这种方式能够将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对方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优点拓展,同时个体之间的交流还能够通过相互之间友谊的方式,理解一些直观上看难以解释的误区。其次从中期上看,应该切实的建立起团队协作、共同培育制。在高校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宣讲活动、促进民族团结的活动、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民族文化的活动,在各类活动中,实行民汉混合编队制度,在各个活动环节中都融入民族团结的要素,在相互学习文化中,各民族大学生建立互帮互助,相互离不开的和谐关系。[2] 最后,建立起长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培养机制,这涉及到了民族高校目标的建立、理念的设计,以及实际应用面对问题对目标与理念的优化,民族高校应该着力的进行这方面工作。(三)采取措施优化民族高校思想政论课的作用从课程体系以及课堂针对性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从从课程体系上看,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的内容实际上较为的广泛,包含了共同地域意识、共同文化意识、共同经济意识、共同语言意识,这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多个方面,因此这就要求民族高校尽快的建立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课程体系,将这些方面内容引入到思想政治教学理论当中出,而非采用一些选修课,实际这种方式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其次从课堂针对性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本来就是内容较多,相对抽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起到效果更要大打折扣,同时对于部分理解汉语差的学生针对性差的情况体现的更加明显,所以应该改善教学模式,以能改善这种不足。参考文献:[1] 习近平决胜全而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J].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7.[2] 迟成勇 . 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观点与历史嬗变 [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1.[3] 史慧颖 , 张庆林 , 范丰慧 .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 [J]. 民族教育研究 ,2007(2).[4] 杨鹍飞 .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5] 沈桂萍 .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 [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4.万方数据

篇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Research on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高情情,孔 亭(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意识。中学生群体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积极开展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是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面临诸多挑战的必然要求,是推动落实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理念的现实需要,是厚植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主要途径,是促进中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保障。因此,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重视和优化家庭培育环境,加强社会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培育氛围,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有效共振,是培育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关键词: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97(2022)02-0001-05收稿日期:2022-04-08作者简介:高情情(1997-),女,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孔 亭(1970-),女,山东枣庄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阶段性成果(21BKS11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意识,但它不会自发地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持续不断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之变为一种自觉。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 1 ] ”中学生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群体,开展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民教育常态化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有效的教育活动,培育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激发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中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自觉地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成为勇于担当责任和使命的时代新人。当前,学术界对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而对中学生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研究成果还需再加强。因此,开展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研究,对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培育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意义(一)

 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战略目标,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对民族复兴进程中面临的许多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凝聚强大的合力。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2]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还面临诸多分裂势力的现实挑战,需要通过培育中学生等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1

 R esearch on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有精神家园,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行为,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社会合力,夯实民族复兴的思想基础。(二)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3]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4] ,这为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目标指向。立德,就是培养品德;树人,就是培育人才。立德与树人两者之间密切相联,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必须立德。立德树人新论断的提出就是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开展民族团结、爱国教育、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重视德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育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坚持德育为先,以德育工作为重,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培育过程中,中学生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悠久深厚和强大的内涵,中学生,增强了中华民族自豪感,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心,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三)增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5] ”中学阶段属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并且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定型,应注重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方面的培育引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开展主要通过讲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讲解中华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使中学生清楚地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清楚地了解各族儿女近代以来的奋斗史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清楚地认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清楚地感知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体,清楚地分辨各种宗教观念,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其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从古至今,爱国情怀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心中,激励着中华各族人民自觉承担时代责任,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学生作为中国梦实现的“接棒者”,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拥有爱国情怀是首要前提条件。而培育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目的就是树立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怀,提升国家认同。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培养爱国情怀的主要途径。培育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助于中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光辉璀璨的历史,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还有助于中学生充分体会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族精神,感悟革命英雄先烈们舍身为国、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的伟大爱国精神,引发情感共鸣,培育爱国情怀,并引导其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自觉地践行中国梦。(四)全面促进中学生成长成才中学生正处于特殊的过渡阶段,具有以下特征:生理上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心理上不成熟不稳定比较脆弱,好奇心强,思维上极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较强。中学生心理上的不成熟不稳定,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极易受到一些不法分子的蛊惑和不良思想的影响。中学生的“三观”尚未成熟,思维可塑性较强,所以教育引导在中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正是教育引导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帮助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三观”;正是教育引导中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怀,自觉地捍卫国家统一;正是教育引导中学生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促进中学生成长成才。培育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目的是树立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怀,提升国家认同。但是,当前培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培育路径较单一,主要依靠课堂;其次,学生自身存在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认知不足,重视度不够等问题;最后,培育阵地较单一,主要依托学校,未形成全方位的培育格局,缺乏强大的教育合力。要想达到教育目的,提升中学生国家认同,应该创新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二、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路径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探究有效培育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2

 y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Research on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一)课堂为主阵地,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堂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要想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第一,充分利用好中学思政课程教育。教师根据教材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向学生讲明白其内涵、形成及发展。同时,教师在讲解其他相关内容时,增添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鲜活生动的相关素材,增强同学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充分利用好课程思政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 。所以,要深入挖掘中学语文、音乐、历史、物理、生物等全部课程中蕴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比如:在历史课堂讲解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时,通过知识扩展讲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形成发展,促使同学们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认知水平;在地理课堂讲解中国疆域时,引导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中国领土不可侵犯,自觉捍卫领土完整;在物理课堂上,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讲述我国物理学家的卓越贡献以及他们的爱国事迹,展现我国在物理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化学课堂上,讲解无色淀粉溶液遇碘变蓝的化学反应时,通过讲述革命先烈方志敏在狱中利用这一化学反应向党组织传递信息的故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概言之,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一,组织同学们参观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展览馆、历史文化博物馆,铭记历史,让中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儿女的不屈不挠,深刻体会到中华各族人民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深刻领会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绵延坚韧的精神特质。第二,组织同学们参观烈士陵园,缅怀革命英雄,传颂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让中学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和爱国精神,引发情感共鸣,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第三,组织同学们观看红色电影,让中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深刻领会到中华儿女誓死捍卫国家统一的爱国精神,提升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认同。(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增强“五个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7] ”中学应依托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的思想,培育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举办“爱我中华”主题活动,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中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第二,开展“学史”文化活动,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使中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引导其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体会“中华一家亲”理念,深刻认识到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命运与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第三,举办“民族文化主题演讲”“民族习俗风采”“民族文化知识竞赛”“民族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展示各民族灿烂文化。依托传统节日,举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与魅力,让中学生在文化活动中获得归属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第四,举办学习党史知识活动,学习党的思想,了解党的政策方针,传颂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事迹,展示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使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激发中学生的崇拜之情,并引导其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第五,组织观看《辉煌中国》《大国重器》等有关中国发展的纪录片,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专题讲座,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中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中国之所以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成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是因为中国坚持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地认识到我国的制度优势、理论优势,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重视家庭培育,优化家庭育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3

 R esearch on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8] ”可见,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作为家庭环境的塑造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提升自身素养,优化家庭育人环境,为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良好条件。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学生在中学阶段面临中考、高考两次升学压力,有些家长过分看重成绩,忽视学生德育,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其次,家长发挥示范作用,将自己的爱国情怀表现在言语行动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的思想,激发中学生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意识。最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关注国家大事,并积极与孩子交流一些关于时政新闻的看法,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其形成“五观”。(四)利用大众传媒,宣传民族团结思想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不仅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还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为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条件。第一,依托图书报刊书籍,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知识,并在中学图书馆增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相关书籍报刊;并通过图书报刊书籍,强化中学生对中华民族...

篇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

29 卷第 5 期2018 年 10 月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Vo 1. 29 No.5 Oc t. 2018 Joumal of Guangxi Institute of Socialism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及培育路径陈玉斌,王露,刘友田(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 271018)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近代以来追求民族独立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 O 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价值,探索提升国家认同、开展经济王助、促进文化融合的培育路径,有助于凝聚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培育路径doi: 1 0.3969/j .i ssn. 1 009-0339.2018.05.012 [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339( 2018 )05-0064-06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对民族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 I 阳,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民族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在深刻把握民族事业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以及期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基础上作出的经验总结和时代思考,对于推进民族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伟大梦想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收稿日期 :2018-09-16值,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全新思维、时代眼光和战略举措贯彻党关于民族工作的精神和践行党关于民族事业的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性相统一的集中体现,是深远的历史逻辑、深厚的理论逻辑和强大的实践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源于以唯物史观为视角的马克思民族观,源于中华文明的民族认同,更源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艰苦卓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 (]18 队 A163)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18CYMJ12) 。作者简介:陈玉斌,男,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王露,女,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刘友田,男,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64 万方数据

 陈玉斌,王 露,刘友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绝的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同呼吸、共命运所凝聚的民族情感、体现的民族精神和彰显的民族自觉。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对唤醒民族使命感、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在现代政治民族产生之前,文化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已作为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实存在着,既有其存在的物质基础,又有其存在的思想和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生活在民族共同体中的成员会产生一定的民族意识,以此作为对民族共同体存在的一种感知标识,并将这种标识物化在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和器皿上,来表达对本民族的心理认同。在文化意义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历史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认同早已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始终是历史长河演进的主流。沿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线索,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是源远流长,演绎着一个古老的多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演进和时代变迁。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缔造了具有强烈民族精神、民族认同的伟大民族,铸就了讲究民族气节、民族大义的民族传统,培养了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习近平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无论哪个民族人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强调‘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都是这个大一统的组成部分。

 "[2] 中华民族从传统到现代、从多元到一体的逻辑演进,作为→个历史之于现实的理论概括和现实描绘,是以中华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为逻辑起点,以民族认同为价值旨归,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逻辑。明晰这一历史逻辑,能够在源头上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民族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民族担当,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全面进步,努力打造新时代民族繁荣发展的新标杆。(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从人类根本利益出发,以革命事实为根据,吸收当时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形成了关于民族、民族关系以及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揭示了民族形成、发展、演变、消亡与融合的历史过程,阐明了生产力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因,指明了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准则。马克思民族观是世界的、历史的、科学的、现实的民族观。在《论犹太人的问题》中,马克思首次明确提出民族宗教问题,对将犹太人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宗教的对立予以深刻地批判,他认为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必须依靠社会,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可才能实现彻底的解放。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首次提出"民族平等"的观点,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指出犹太人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的民族压迫政策。在《论波兰》中,马克思指明了私有制是产生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问题的根源以及无产阶级是消灭私有制的根本力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论述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民族将不断融合直至消亡,取而代之是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关于民族、民族关系以及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民族演变规律,对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民族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民族观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民族理论成果的升华和拓新,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形态的科学判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是正确处理国内复杂民族关系的典范,也为世界多民族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习近平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

 "[3] 这→论述充分表达了在中华民族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因地制宜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重65 万方数据

 陈玉斌,王 露,刘友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及培育路径要性。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理论逻辑,对于制定合乎发展规律和民族利益的民族政策,对于生活在民族共同体中的中国人民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对于切实实现中华民族的利益诉求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可以为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中华民族一直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历经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聚而不散,稳固发展,屡遭磨难而生机犹存 "f 句。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封闭的局面被帝国主义人侵所打破,作为人们生活深层次依赖的民族精神受到了巨大冲击,异域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外部压迫力,这反倒使受到巨大冲击的民族精神以民族对抗为中心凝聚得更为紧密,所以近代以来历经救亡图存战争的中国表现出的民族凝聚力更为强大这是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真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向在艰苦的时代任务面前,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没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顽强的民族意志是不行的,只有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力地维护全民族的利益,进而获得更大的精力来拓展民族进步空间。这是新时代必须解决的课题,也是实现伟大梦想所必需的精神特质。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如果说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是催生中国人民族意识的外部条件,那么一脉相承的民族基因就是激扬中国人民族情感的内生因素。具体地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分为反抗和建设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具有反抗与建设两方面的特点。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反抗阶段,五四运动时期的"外抗强权、内惩国贼"、北伐时期的"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战争时期的"万众一心、誓灭倭寇""民族解放万岁"等口号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在反抗中形成的强大凝聚力为建设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从成立就开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建设阶段,党和政府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历经66 4 个不同阶段,最终确定了 56 个民族。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少数民族建立统一战线政策等的制定与实施以及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共同见证的发展、努力创造的繁荣都将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坚强的民族意志,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逻辑,能够更有力地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粘合剂,助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在夺取伟大胜利、实现伟大梦想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要求,新方位意味着新起点、新作为,这就要求我们以深邃的眼光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更好地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使命。(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和根本原则,在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关乎民族发展"百年大计"的思想基础。在中华民族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且富有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敌人侵、开辟广阔疆域,共同书写历史经典、创造时代奇迹,共同缔造优秀文化、传承民族情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文化异彩纷呈、经济蒸蒸日上、情感相互支撑、价值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费孝通先生曾从"自在"和"自觉"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华民族的形成,他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匈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经过交往、混杂、团结和融合,由多元到一体、由分散到聚合、由孤立到联结,最终形成了休戚与共而又独树一帜的大格局。一个多民族国万方数据

 陈玉斌,王 露,刘友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及培育路径家如果缺乏国家认同、摒弃身份意识、丧失民族情怀,就会分散分裂、支离破碎。千百年来,维护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最高的政治理想、民族繁荣的精神寄托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情感支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铭记民族屈辱的历史、保持砾前奋进的姿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深刻认识国家统一对于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秀实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也是十三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深沉根基和必要条件,其最深层次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这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过的文化,无论哪个民族占据统治地位,都注重对文化的传承。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交融是和谐融洽的民族情感形成和升华的"根"和"魂"抓住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根基,也就铸牢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融合和转化,进而形成联动各民族命运的强大精神纽带。新时代只有精准把握和有效调动各民族团结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汇合点,才能提升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认知程度,才能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的积极情感,才能促使"百籽合一""""百籽共生""""千籽如一"的"石榴籽"效应充分彰显,进而使维护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崇高理想,就没有发展方向;一个思想如果没有灵魂,就会缺乏生命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凝聚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不仅因为实现伟大梦想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追求,也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鸦片战争以来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砾确奋进的最大公约数。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已响彻中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