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7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7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 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文中生字词语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层意3、初步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初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读准以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7篇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

目标 1 、识记理解文中生字词语 2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层意 3 、初步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 、初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读准以下词语 揭开

  嫦娥

  猜测

  能源

 轨道

  纵横

  斑点

  枯萎

  干燥

  稀薄

  磁场

  抵御

 沧海一粟

 蟠桃盛会

 整体感知课文

  • 边读边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 思考:连科学家至今都没弄明白的究竟是怎么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 地球

  银河系

 太阳系

 宇宙

 1、适合生物存在的温度 2、必要的水分 3、适当成分的大气 4、足够的光和热

 水星:

  没水

  没大气圈

 白天:500摄氏度 以上

 夜晚:零下170摄氏度 水星水星:

  没水没水

  没大气圈没大气圈

 白天:500摄氏度摄氏度 以上以上

 夜晚夜晚:零下零下170摄氏度摄氏度

 水星

 金星大气主要成分金星大气主要成分:二氧化二氧化碳占百分之九十七碳占百分之九十七,表面温表面温度四百八十度以上度四百八十度以上. 金星

 木星:

 表面是高温高压的液态氢海洋,有很强的磁场和辐射带. 木星 木星表面是高温高压的液态氢海洋木星表面是高温高压的液态氢海洋,有很强的磁场和辐射带有很强的磁场和辐射带.

 1 、为什么科学家认定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呢? 2 、对火星的近距离观测修正了人们的哪些错误认识? 3 、火星究竟适合人类生存吗? 画出文中的重点句 句. 4 、为什么火星表面没有发现生命迹象?但是科学家却坚信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呢?这是否矛盾?从文中找到根据。

 读5-8段,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

 火星全景照片

 火星表面

 火星表面的液体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 1 1 、A A :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B B :但是,人类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2、A A :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

 B B :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应有这样几个条件

 3、A A :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 50 至零上 150 摄氏度之间

 B B :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应在零下 50 至零上 150间 摄氏度之间

  4、A A :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B B :太阳系中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课文 补充材料:

 1、什么是说明方法?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如何辨别这样的句子? 3、采用这些说明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寻找采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句子 一、讨论交流:找对了吗? 二、尝试分析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侦探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

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

 “谜、尚”等 14 个字,会写“发达、理论”等 22 个词语。

 2.能根据阅读目的,选择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阅读目的,选择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谜、尚”等 14 个字,会写“发达、理论”等 22 个词语。

 2.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尝试有目的地阅读。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温习,导入新课 1.回顾策略。作家杨绛先生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上节课,我们到《竹节人》里串了门儿,关于“有目的地阅读”,你有哪些收获呢?(板书:有目的地阅读)

 2.揭示课文题目。让我们带着上节课的收获,一起到《宇宙生命之谜》里去串门儿,继续学习“有目的地阅读”,一起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由单元篇章页杨绛先生说的话,自然导入策略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的学习。策略的习得是一个经历反复实践的过程,刚上课时,对课文《竹节人》中习得的策略进行简单回顾,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板块二 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朗读课文。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这篇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发达

  理论

  类似

  猜测

  起源

  适当

  氧气

  提供 能源

  昼夜

  神秘

  观测

  拍摄

  斑点

  枯萎

  干燥 沙漠

  磁场

  抵御

  因素

  考察

  培养 (1)读准字音。

 (2)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指导书写“谜”“倾”“御”“斑”等几个字。

 课件出示:

 谜

 倾

 御

 斑 (1)观察:看一看这四个字,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写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教师指导。

 ①结构:“谜”“倾”“御”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的部件本身就是一个合体字,要注意留出足够的位置。

 ②笔画:“御”右边的“卸”,左边最后一笔是提,提的左边注意要出头。“斑”是左中右结构的字,注意中间的“文”最后一笔要变成点。

 (3)学生练写。

 4.梳理内容。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可以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5.学生默读、勾画、概括。

 6.全班交流。

 第 1 自然段: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 2 自然段: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

 第 3 自然段:天体上有生命存在必备四个条件。

 第 4 自然段:水星等六大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第 5 自然段: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第 6 自然段:探测器对火星的观测推翻了人们的猜测。

 第 7 自然段: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第 8 自然段:在探测器着陆的地区,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第 9 自然段:陨石上的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第 10 自然段: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设计意图】运用不同的方法,把握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进而综合整理,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为后面有目的地阅读奠定基础。

 板块三 明确目的,自主学习 1.明确目的。这篇课文前面也有段导语,看看这位同学读《宇宙生命之谜》的目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问题。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有位同学找到了这篇文章。

 2.揭示:这位同学的阅读目的是探究“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3.引导思考: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阅读目的,接下来你会怎样阅读? 4.自主学习。

 (1)要求:我们也和学习小伙伴一样,带着这个阅读目的来读这篇文章。

 课件出示:

 阅读提示

  ·明确阅读任务之后,你详细阅读了哪些内容?跳过了哪些内容?

  ·详细阅读的部分,为了达到阅读目的,你采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将阅读方法写在相应的段落旁边。

  ·在阅读中,读到了可能不太准确的信息,你打算怎么处理? (2)学生独立阅读。

 5.小组交流阅读方法。

 课件出示:

 交流提示

  ·明确阅读任务之后,我详细阅读的内容是第 3、4、5、6、7、8 自然段,跳过的内容是第 1、2、9、10 自然段。

  ·详细阅读的部分,为了达到阅读目的,在读第 3 自然段时,我采用的阅读方法是圈语文要素

 画关键词。

  ·在阅读中,读到了可能不太准确的信息,我的处理方法是进一步去查找资料。

 【设计意图】阅读策略要遵循从模仿到发现的历程,经历了低、中年级的学习后,高年级的学生独立判断能力开始发展,他们可以开始独立地选择和运用较为熟悉的阅读策略,所以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再在亲历的过程中建立阅读策略。

 板块四 布置作业,巩固内化 抄写词语。

 课件出示:

 发达

 理论

 类似

 猜测

 起源

 适当

 氧气

 提供

 能源

 昼夜

 神秘 观测

 拍摄

 斑点

 枯萎

 干燥

 沙漠

 磁场

 抵御

 因素

 考察

 培养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能根据阅读目的,选择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比较,发现方法 1.引导交流。

 (1)提问: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你在阅读时是怎么做的? 预设:发现第 1 自然段跟自己的阅读目的关系不大,很快就跳过去了,而第 3~8 自然段跟自己的阅读目的关系密切,所以进行了细读。(据学生交流,出示课后习题一的第一个提示)

 课件出示:

 浏

 览 与问题相关的内容我会仔细读,必要时会多读几遍。有的段落和我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就不需要细读。

 (2)提问: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你在阅读时用了哪些方法?选择一种方法,具体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①浏览。首先运用浏览的方法,发现第 1 自然段与自己的阅读目的关系不大,很快就跳过去了,而第 3~8 自然段跟自己的阅读目的关系密切,所以进行了细读。

 语文要素

 相机点拨:浏览可以提高阅读速度,省下时间细读与阅读目的关联性强的内容。

 ②寻找中心句的方法。如我在阅读第 2 自然段时运用了这一方法,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就是“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寻找到了中心句,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抓住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判断该段是否与问题相关。

 ③圈出关键词的方法。如我在阅读第 3 自然段时运用了这一方法,通过圈画出温度、水分、大气、光和热这四个关键词,理清了生命存在的条件。

 相机点拨:关键词之外的部分,都是用来说明关键词的,专业性较强,读读即可,不必细究。

 ④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如第 4 自然段讲了六大行星的状况,通过归纳,可以提取出关键信息:水星、金星表面温度极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温度太低,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2.对比旁批。思考:读一读本课旁批和课后习题提到的方法,想想哪些是你想到的,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

 (1)学生细读旁批和课后习题,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2)预设:我和旁批用了相同的方法,如勾画中心句、画出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等方法。

 我没有想到的方法,如查找资料。出示课后习题一的第二个提示。

 课件出示:

 查找资料 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加以判断。

 (3)尝试运用。我们对书上的内容要有自己的判断,想一想:哪些地方是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来完善的? 预设:课文提到的最新证据是 1976 年的,那么,从 1976 年到现在,又有哪些新的研究进展呢?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查找资料,以求更好地达成阅读目的。

 3.梳理方法。

 (1)引导思考: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在阅读时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交流)

 (2)小结:带着阅读目的去读文章时,首先通过浏览找到需要细读的内容,过滤一些跟阅读目的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细读与问题有关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运用寻找中心

 句、圈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查找资料等阅读方法,以达到阅读目的。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旁批是一个熟练阅读者以学习小伙伴的身份呈现阅读思考的过程,提示学习者实现阅读目的的多种阅读方法。在学生亲历了阅读实践之后,指导他们结合旁批找到差距,从而引导他们在策略运用上从单一走向综合。

 板块二 调整阅读,总结方法 1.调整阅读。

 (1)再次阅读,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找到与问题相关的重要信息。

 (2)小组交流,梳理“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小组一人记录要点,指派一人在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2.方法小结:“有目的地阅读”,需要我们在阅读前明确目的,选择方法;阅读中,带着目的,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不断调整阅读的速度和策略;阅读后,根据目的梳理问题的答案。(板书:根据目的梳理答案)

 【设计意图】学习旁批之后,指导学生完整体验一个熟练阅读者的阅读过程,灵活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来达成自己的阅读目的,在阅读实践中内化方法。

 板块三 独立练习,灵活运用 1.明确任务。刚才我们通过交流,梳理了有目的地阅读的相关阅读方法,现在我们再来运用方法探究两个问题。(课件出示课后习题二)

 课件出示:

 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

  ·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2.自主学习。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

 (1)选择一个问题,自主探究,在相应的段落旁用关键词写下阅读时的做法。

 (2)小组内交流阅读时的做法,指派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提升。

 (1)探究第一个问题: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①学生交流。

 ②点拨。浏览全文,特别关注第 3、4、7、8、9 自然段,对于科学家判断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需要用到圈画关键词的方法;在分析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是否存在生命时,要用到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在研究火星上是否有生命时,要用到寻找中心句和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在进一步考察其他星球是否可能存在生命时,则需要学生在阅读课文提供的材料之外,还要到课外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进行判断。

 ③引导学生将提取的信息进行梳理,对问题进行完整的阐述。

 (2)探究第二个问题: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①学生交流阅读方法:首先浏览,寻找和火星相关的片段;然后细读,圈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最后根据已有的信息推测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并在课余查阅相关资料来完成这个阅读任务。

 ②交流:你认为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请运用你提取的关键信息进行阐述。

 4.教师总结。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逐渐养成这样一个读书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习题的练习,将旁批中提供的阅读策略在学生头脑中内化,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逐步成为熟练的阅读者。

 【板书设计】

 10 宇宙生命之谜

 【作业设计】

 见《·》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继续进行阅读方法的学习,引导体会怎样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方法,结合阅读提示、旁批及课后练习,展现“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在本单元中的定位,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领会编者意图,合理设置教学环节。

 本篇课文旁批呈现了某位成熟阅读者的阅读思维过程,我将它用来给学生做示范,提示实现阅读目的的多种阅读方法,包括浏览、圈画关键词句、细读重要部分等。课后练习第一题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阅读时是怎么做的,提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细读,关联不大的内容就不需要细读,告诉我们要根据阅读目的调整阅读速度。旁批和课后练习均提示学生应对信息的准确性加以判断,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带着新的问题思考应该怎样阅读这篇课文。我准确领会编者意图,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地设置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让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主阅读,梳理方法;结合旁批进行比较,整合阅读方法;最后借助课后练习,巩固运用方法。在层层深入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建构学习方法。

 2.关注阅读过程,在反思中习得能力。

 在明确阅读任务之后,让学生首先带着阅读任务自主阅读,这一环节的阅读提示和交流提示中都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思考和反思;再让学生去阅读文中的旁批,将文中介绍的思路和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如何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运用方法再次进行阅读,对答案进行归纳和梳理,在实践中整合方法、内化方法。引导学生再次反思、总结,在不断反思总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0 《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课文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接着概括地说明,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有生命的星球;然后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先研究了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再根据这些条件对太阳

 系除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然后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又让宇宙飞船在火星登陆,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测试);最后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理解,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

篇三: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

宙生命之谜》 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宇宙生命之谜》一文是第十一册语文人教部编教材新选的课文,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章,意在通过阅读理解,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领悟作者采用分析、比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学生对有关生命科学的理论、术语的理解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

 这是一篇有关生命科学的文章,文中的科学术语也比较多,学生要学起来是有一定难度。

 二、 说学情 《宇宙生命之谜》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科普类文章,其中科学术语比较多,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度。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记叙类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则稍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激

 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科普类文章往往较为直接,我们可以从标题,甚至从文段的开始或结尾轻易发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科学有理地完成论证过程,则是重点。本文中,我们发现通过排除、比较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支撑论据。而通过句首以及句中的关键性词汇“理论上”“至少”“可能”“唯一”可以加强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符合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 1.会写“迷、尚”等 14 个生字,会写“发达、理论、类似”等 22 个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能围绕课文相关问题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并提取有效信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难点 能围绕课文相关问题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并提取有效信息。

  五、教学方法 1.字词教学 本文共 14 个生字,有学生会认的词语,例如“嫦娥”“揭开”“干燥”。教学时,注意“燥”字的偏旁部首,可借助形声字中形旁表意的特点来进行识记,可通过肢体表达来理解“揭开”这一动词。在本篇科普文中,一些生词是科学名词,例如“倾角”“磁场”“陨石”,要注意“磁”字的读音,将“磁”和“滋”两个形近字进行区分识记。并通过引入相关科学知识和图像介绍,使学生理解这些科学名词,也能更好地为深入文本服务。另外,要注意“抵御”一词中“御”的写法。将形、音、义相结合指导识字词教学。

 2.阅读理解 本篇文章围绕“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得出结论: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理清文章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再来进一步思考要了解这一问题,需要着重关注文本中哪些与之相关的内容,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提取关键信息,从而得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高年级的学习,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梳理、提取、整合信息的方法。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对于这类科普性的文章,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能向他人表述相关的科学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思考,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能根据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说教学过程 1.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认识本课中的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通过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中你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天文知识。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谜、嫦、娥、尚”等 13 个生字,会写“发达、理论、类似”等 22 个词语。

 2.朗读课文。根据文章阅读提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在进入今天的课文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对宇宙了解多少呢?老师这里有几个圆圈,把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宇宙填入相应的圆

 圈内,试试看吧!

 (课件出示:先出示图,再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

 2.找一位学生上台来写出自己的答案。

 3.宇宙是浩瀚无边,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粒微尘。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4.生齐读课题。

 5.我们要探索宇宙生命中的什么谜题呢?同学们预习过课文,知道吗? 预设: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6.是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究这个谜题吧!

 通过让学生对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的大小进行区分,让学生对宇宙的浩渺有清晰地认识,导入本课的课题之后,要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这篇科普文是要探究什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自读提示: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按提示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检查预习:(1)指生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

 发达 理论 类似 猜测 起源 适当 氧气 提供 能源 昼夜 神秘 观测 拍摄 斑点 枯萎 干燥 沙漠 磁场 抵御 因素 考察 培养 (2)重点理解:

 读音:抵御(yù)。

 词义:“起源”意为“开始发生;事物发生的根源”。

 字形:“干燥”与“急躁”的区别。

 这篇科普文中有不少科学术语,例如“倾角”“陨石”等。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这些专业术语的正确读音,其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读上,还需要会理解。对于科学术语,可由教师做出适当的解释,让他们对天文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3.这篇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课件出示:

 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1: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生 2:从理论上来说,宇宙是无限的。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生 3:还写了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生 4:还有火星是否存在生命。

 4.同学们刚才的概括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生:阅读提示告诉我们,每个自然段都有概括主要意思的一句话。

 师:是的,每个自然段都有概括本段主要内容的句子,找出它们并进行整合,就可以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通过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从而完整地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在梳理完之后,还要深入思考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概括和梳理文章主要内容,这是在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找到每个自然段的总起句并进行整合,梳理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分析了宇宙中哪些天体可能有生命存在,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火星是否存在生命,从而得出“宇宙是否存在生命还有待探索”的结论。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围绕课文相关问题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并提取有效信息。

 2.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授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宇宙生命之谜》,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作者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分析了宇宙中哪些天体可能有生命存在,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火星是否存在生命,从而得出结论:宇宙是否存在生命还有待探索。

 2.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一个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吗? 每个自然段都有概括本段主要内容的句子,找出它们并进行整合,就可以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生齐读课题)

 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是六年级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要多训练,多巩固。

 二、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找出解答这一问题的相应段落。

 第 2~9 自然段在回答“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一问题。

 2.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怎么做呢? 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内容我们要仔细读,着重阅读第 2~9 自然段,其他对这个问题帮助不大的内容我们可以略读。

  文本是一个载体,不能为了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读课文,而是学会解决问题时的阅读方法。高年级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内容,更要通过文本教方法。

 3.朗读课文,找出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生交流,多媒体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

 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是零下五十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

 ②必要的水分。

 ③适当成分的大气。

 ④有足够的光和热。

 4.科学家是怎么分析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通过与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符合条件的,就是可能有生命存在;不符合条件的,就是没有生命存在。

 课件出示:(用动画一一排除以下行星)

 课件出示:

 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

 金星:缺氧、缺水、表面温度极高。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

 5.了解火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第 5 自然段中作者说“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作者用了“唯一”一词,说明太阳系中除了火星之外,没有别的星球还可能存在生命了。如果去掉“唯一”,意思就大不相同。这体现了科普文语言的严谨性。

 科普类文章往往较为直接,我们可以从标题,甚至从文段的开始或结尾轻易发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科学有理地完成论证过程,则是重点。本文中,我们发现通过排除、比较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支撑论据。而通过句首以及句中的关键性词汇“理论上”“至少”“可能”“唯一”可以加强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符合科学精神。

 三、引导质疑,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1.质疑释疑。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呢?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论据,证明你的观点。

 课件出示:

 观点一:有生命存在。

 观点二:没有生命存在。

 观点三:未证实。

 观点一:有生命存在(第 5 自然段)。

 (1)从理论上说,宇宙无限,地球不是唯一。

 (2)火星与地球相似:

 ①自转时间相似。

 ②有昼夜、昼夜长短相近,有四季更替。(作比较)

 (3)科学家的两种猜测:

 ①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

 ②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而变化,是火星表面植物在变色。

 观点二:没有生命存在(6~8 自然段)。

 (1)科学家的两种猜测不成立。

 ①拍摄的火星照片证实火星上没有运河。

 ②近距离观测证实火星表面颜色的四季变化不是植物在变色。

 (2)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作比较、列数字)

 (3)飞船着陆火星,两个重要结果:

 ①火星的土壤未检测到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

 ②火星表面未发现微生物存在。

 观点三:未证实。

 生命物质也许存在于火星的岩层之中,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师小结:同学们能通过仔细阅读,提取与问题相关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论证,有理有据,整合有效的信息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学习科普文恰当的阅读方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人们能否移居火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提取、整合有效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严谨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

 2.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课件出示: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师小结:你们的分析都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道理,通过第 2~9 自然段的仔细分析,作者得出了“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的结论。科学家们经过理论上和实际上的种种考证,尚未得出明确结论。但我们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而这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四、总结全文 1.学到这里,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文章行文思路,你们知道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行文的吗? 课件出示:

 文章写作顺序:

 提出问题——分析探究——得出目前的结论 2.学习完这篇科普文,你们有什么启发吗? 生 1:要学会针对相关问题,寻找有效的信息,把细读与略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生 2:科普文是在向我们传授科学知识,这种文章的特点是语言非常的科学严谨,也值得我们学习。

 生 3:我们要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学习态度,课文中有的信息也

 可能不准确,要查阅相关资料再加以判断。

 3.师小结:在这堂课中,我们发现科普类文章往往结构明了清晰,我们可以从标题、文段的开头、结尾发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科学、有理有据地完成论证过程,则是学习的重点。本文中,我们发现通过排除、比较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支撑论据。而通过句首以及句中的关键性词汇“理论上”“至少”“可能”“唯一”可以加强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性,符合科学精神。另外,还要培养自己乐于思考、勤于质疑的学习态度。

 学习完本文,梳理清这篇科普文的写作思路,以及在探究问题时需要掌握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态度,实现文本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升华。

 板书设计:

  《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课文...

篇四: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

级上册语文《宇宙生命之谜》学情分析方案

 一、 学情分析目的

 通过阅读,感悟出阅读方法。所以本节课需要系统的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文章时加以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使阅读达到高效。检测学生对于有目的的阅读的阅读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的情况,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两个前提:一是对有目的的阅读的了解;二是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二、教学主题

 有目的的阅读 三、教学对象

 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 四、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以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在阅读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阅读策略 五、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感悟出阅读方法,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六、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 由于课程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学情分析,从而对课程内容进行灵活调整,本节课主要使用了 3 种方法进行学情分析:

 1、 课前预习 通过钉钉中的课程日常练习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2、 课堂活动 通过学习单等课堂活动检测学生对于阅读策略的制定以及阅读方法的使用程度,决定是否在自学阶段进行补充和讲解。

 3、 实时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的阅读练习,了解学生的实时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和 反馈。

篇五: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

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10.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普类文章,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课文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接着概括地说明,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有生命的星球;然后具体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先研究了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再根据这些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火星;然后利用探测器对火星作近距离观测,又让探测器在火星登陆,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测试。最后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及热爱科学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采用分析、比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方法。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记叙类文章很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则稍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及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建议

 1.熟读课文,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卡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生字词。

  2.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并与同学交流学习收获,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搜集古今中外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文章、图片,并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阅读科普类文章的方法。通过阅读,感悟出写这类文章的方法。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什么。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课生字。

  难点:掌握阅读科普类文章的方法。通过阅读,感悟出写这类文章的方法。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什么。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课 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到课文题目有什么疑问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认识字词

 1.朗读课文,画出你不认识的字词。

 2.课件出示: 谜

 尚未

 氧气

 倾角

 揭开

 斑点

 干燥

  沙漠

 磁场

 抵御

 因素

 海盗号

 培养

  3.选取其中的词语说一句话。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观察字形。

  2.说结构,说笔顺。

 3.师范写易写错与难写的字,指导:

 “尚”共八笔,“口”不要写成“日”。

 “倾”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是点。

 “磁”是左右结构,右下面是两个“幺”,不要写成“么”。

 4.学生写字。

  5.教师巡视指导。

 6.展示优秀作品。

 四、品读感悟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师:课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讲述了哪些内容?

  生:天体上生命存在应该具备四个条件。

 生: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火星。

 生:火星与地球有一些相似之处。

  生:科学家利用探测器对火星作了近距离观测,揭开了火星的神秘面纱。

  生: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

  师:那么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生:适合的温度,一般在一 50~150℃之间。

 生:必要的水分。

  生:适当成分的大气。

  生:要有足够的光和热。

  (2)师:同学们说得真棒,那么谁来说说为什么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生:火星与地球自转时间相似,有昼夜有四季。科学家有两种猜测: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是运河;火星表面植物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了颜色。

  师:同学们说的内容都非常全面具体,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来看,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本课生字、新词。

  2.阅读《宇宙大百科》《探索宇宙的奥秘》,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

  3.和家长说说宇宙上到底有没有生命。

 板书设计

 宇宙生命之谜

 谜、尚、氧、倾、揭、斑、燥、漠、磁、抵、御、素、盗、培 谜

 尚未

 氧气

 倾角

 揭开

 斑点

 干燥 沙漠

 磁场

 抵御

 因素

 海盗号

 培养

篇六: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

1 页 共 11 页 19 只有一个地球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学小品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这篇说明文的条理非常清晰,从地球“美丽而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呼吁我们要精心保护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的又容易破碎的地球。

 课从地球的资源状况和在宇宙中的地位两方面,阐明了人类 “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损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自然资源枯竭的威胁。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本文语言朴实、流畅自然,清晰的说理,又饱含深情。尤其在表达方面,本文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行文十分严谨,知识性较强。

  【教学目标】

 1.会写“莹、裹”等 12 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 20 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4.能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生活中人们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等破坏环境的事例,查找火星和月球的相关知识;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第 2 页 共 11 页 【课时目标】

 1.会写“莹、裹”等 12 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 20 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请大家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课件出示:播放太空行星运行视频,地球逐渐清晰,最后定格)

 2.引导交流:这个美丽的星球就是我们居住的家园——地球。谁能用一句话夸夸咱们的地球?(指名回答)

 预设:地球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养育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3.导入课文题目:地球不仅是人类的母亲,还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母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4.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抓住“只有”“一个”发散思维)

 预设: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质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板块二

 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初读感知: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课文大致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地球美丽但渺小,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2.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相机正音。

 (2)根据字形结构归纳特点,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慷”“裹”“基”的书写。

 提示:“慷”最后四笔是点、提、撇、捺,不要写成“水”;“裹”是形声字,中间的“果”要写得小一些、扁一些,与下面的部件穿插避让,以免整个字太长;“基”上面的部件撇捺要舒展,包住下面的“土”。

 3.抓住关键句,理清脉络。

 语文要素

  第 3 页 共 11 页 (1)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

 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提示:抓住关键句来梳理内容。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一些说明主要内容的句子,它们多位于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处。

 (2)交流指导。

 ①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关键句子。

 课件出示: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 40 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②联系关键句,思考: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小结方法: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读懂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梳理文章的主要观点。

 【设计意图】关键句是文中能揭示题意、点明主旨、归纳要点、承上启下的语句。让学生自己找出关键句,提取有用信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板块三

 研读课文,感受对比

 1.自主学习。

 默读第 1~2 自然段,用“__”画出描写地球美丽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

 2.交流反馈。

 (1)预设:感受地球的美丽。

  第 4 页 共 11 页 ①交流: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地球的美丽? 课件出示: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②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预设:通过“晶莹的球体”“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等描写,可以从形状、颜色等方面感受到地球的美丽。

 ③指导朗读:地球这么美,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预设:感受地球的渺小。

 ①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呢?谁来读一读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 6400 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a.实例比较:如果把我们的教室当作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它也许是一粒尘土,也许是我们手中铅笔的笔尖。总之,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

 b.补充资料:我们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是那么渺小,那么,宇宙到底有多大? 课件出示:

 一光年,即光在真空中一年内所走过的路程。一架普通客机飞一光年,要花上约 122万年;一架火箭飞一光年,要花上约 3 万年。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其直径约 920 亿光年,甚至更大。

 交流要点: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其直径约 920 亿光年,甚至更大。而地球半径约为 6371 千米,直径相当于 0.0000000013 光年。

 c.提炼方法:通过比较和数字的陈列,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这两种说明方法分别是作比较、列数字。

 ②探究:“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这一句里的哪些词触动了你的心弦? 预设:“只有”“这么”“不会”“再”。

 3.引导交流:只有一个地球,它是如此美丽壮观,却又那么渺小。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地球母亲说?(指名交流)

  第 5 页 共 11 页 4.课件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自主研读文本,让学生体会地球的美丽与渺小,并及时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在宇宙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深刻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

 板块四

 研读课文,深化对比

 1.自主学习。

 默读第 3、4 自然段,思考:课文列举了哪些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资源的有限?圈出关键词,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反馈。

 (1)通过数字体会资源的有限。

 ①从“几百万年”“几亿年”等数据,联系对身边熟悉的古建筑或动物、植物化石的认知经验,体会矿产资源形成的时间之漫长。

 ②明确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感受课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科学。

 (2)通过人类行为体会资源的有限。

 预设:从“不加节制”“随意毁坏”“不顾后果”“滥用”等词和短语中,体会人类对资源的破坏行为。

 (3)通过资源的现状体会地球资源的有限。

 预设:从加速枯竭、不能再生、生态灾难、严重威胁等情境中,体会地球上资源现状的危机之严重。

 3.品味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1)课件出示语段,指名读,让学生注意加点的连词。

 课件出示: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比较:去掉加点的连词,与原句作比较,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明确:“本来”一词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到破坏,强调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其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但是”“因为”“不但”“还”说明了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给地球的自然资源乃至整个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恶

  第 6 页 共 11 页 果,重申了可再生资源破坏后人类面临的危机,从而给人们以警示。

 4.对比思考:地球给了人类什么?人类又对地球做了什么? 补充介绍地球上资源的各种类型与丰富储量,突出地球“慷慨地提供”“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特点,与当前地球面临的资源危机形成对比,引导学生读懂自然资源的有限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5.出示句子,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6.设置悬念: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设计意图】紧扣课文的关键句展开语言实践,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研读品悟,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聚焦表达,形成对比,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2.能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回顾,领悟观点

 1.回顾朗读。

 (1)教师引读: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女生接读第 1 自然段,男生接读第 2 自然段。(课件相机出示第 1、2 自然段)

 (2)教师引读: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全班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导入新课:美丽可爱的地球这么容易破碎,那么,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3.默读课文第 5~7 自然段,找出人类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的理由,并简要概括,小组交流。

 交流指导:

 (1)提炼不能移居的两个原因:一是有可能移居的星球距离地球太远;二是建造移

  第 7 页 共 11 页 民基地的设想还未能实现。

 (2)联系第三单元第 10 课《宇宙生命之谜》的内容,补充说明不能移居的其他原因。

 4.抒发情感:是的,只有一个地球,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是幸运的。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个美丽壮观、可爱渺小,同时又太容易破碎的地球妈妈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5.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设计意图】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教,打通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壁垒,激发教材的活力,提出观点,找出依据,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提取、重组、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认识与表达、语言与思维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板块二

 再读课文,梳理论证

 1.课件出示关键语句,学生快速浏览,思考:“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观点是怎么一步步得出的? 课件出示:

 a.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b.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c.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d.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 40 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e.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f.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1)理清关系:观点 a、b、c、d、e 与观点 f 之间有什么关系?(因果相关的内在逻辑关系)浏览课文,与同桌讨论。

 (2)合作探讨:a、b、c、d、e、f 这几个观点能否颠倒顺序进行说明? 不能。“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容易破碎”与“保护地球”之间是因果相关的内在逻辑关系。作者先从地球的美丽与渺小谈起,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的情感。接着指出自然资源有限,而人类又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促使读者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不仅重要,而且必要,由此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2.联系课文语句,发现前后的关联 。

 (1)示例关联:地球的“可爱”与它的“破碎”是并存的。所以,作者引用宇航员的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语文要素

  第 8 页 共 11 页 (2)明确关联:如果在下面的每一行关键词句中间加上一个关联词,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选择哪一个?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

 即使 也

 如果 就

 但是

 因为 所以 美丽壮观

 渺小,不再长大 无私慷慨

 (但是)

 资源有限,不可再生 群星璀璨

 若遭破坏,不能移居 (所以)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及其生态环境 (3)深入关联:作者是从这三个方面说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的。请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升华认知:因此,作者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教师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生合作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师读)只有一个地球,(学生齐读)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教师读)只有一个地球,(学生齐读)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教师读)只有一个地球,(学生齐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教师读)只有一个地球,(学生齐读)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发现关联,理解课文的前三个部分和最后一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前因后果,逐层推理,逻辑严密,构思...

篇七: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有层次、有梯度地编排了 《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竹节人》通过学习提示,安排了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不同;《宇宙生命之谜》通过旁批呈现了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阅读这篇文章的思维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如何有目的地阅读;《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四则阅读材料各具特点,语言风格各不相同,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在精读课文里学到的方法,逐步实现自主“有目的地阅读”。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 ◎会写 28 个字,会写 39 个词语。

 语言积累 ◎朗读并背诵《春日》,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阅读理解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逐步养成根 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

 ◎了解什么是“有目的地阅读”。

 ◎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

 书面表达 ◎学习刻画人物入迷状态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

 ◎学习用逐条说明理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观点。

 ◎写清楚某种事物让生活变美好的经历,并把原因写具体。

 ◎分享习作心得和体会。

 9 竹节人 【教学目标】

 “凛、棍”等 14 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 17 个词语。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习清单。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凛、棍”等 14 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 17 个词语。

 2.快速读课文,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尝试根据阅读任务有目的地阅读。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明确单元要素。

 (1)观察:课件出示第三单元篇章页,看看插图画了些什么,自由读上面的文字,说说你对杨绛女士说的“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的理解。

 (2)教师小结:读书好比到作者家串门,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翻开书本,就闯进了大门。经常去书里“串门儿”,可以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

 (3)推想:本单元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关于阅读和习作的要求?(指名读)

 课件出示:

  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

 2.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家范锡林爷爷家“串门儿”,尝试着有目的地去阅读吧!(板书:竹节人)

 3.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导语,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目的地阅读。这样的导入,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使学生对本单元整体的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使学习的目标更为明确。

 板块二 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初读课文。请认真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围绕“竹节人”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偷偷玩竹节人的情景。)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威风凛凛

 疙瘩

 疲倦

 呆头呆脑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得意扬扬

 弄巧成拙 大步流星

 念念有词

 全神贯注

 忘乎所以 (1)学生读词语,相机正音。

 (2)教师引导:仔细看看这三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交流。第一组词语与描写竹节人这一玩具有关,第二组词语与玩竹节人的技艺和心理有关,第三组词语与描写老师的动作和神态有关。

 【设计意图】将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分类呈现,将字词教学和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语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疙、瘩、裁、屉”。

 (1)课件出示生字“疙、瘩、裁、屉”。

 课件出示:

 疙

  瘩

  裁

  屉 (2)引导观察:“疙、瘩、屉”都是左上包围的字,撇要写得舒展,被包围部分要写得较紧凑。“裁”是右上包围的字,下面要写得紧凑,左下角是“衣”,要写得小一点儿,最后一笔要变为点。

 (3)教师示范,学生练写。

 4.梳理文章层次。

 (1)引导思考: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围绕“竹节人”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交流。

 (3)小结:文章分别写了“我们”怎样制作竹节人,怎样玩竹节人,以及老师与竹节人之间的故事。(板书:制作竹节人

 玩竹节人

 老师与竹节人之间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习“有目的地阅读”,一定是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之上的。本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为后续有目的地开展阅读活动打好基础。

 板块三 体会乐趣,感知策略 1.课件出示读前提示,明确本课要完成的任务。

 课件出示:

 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

  ·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2.交流方法:要完成第二个任务,我们该怎么阅读? 过渡:五年级时,我们已经知道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现在我们也带着问题去完成任务二吧!(画出文中表现“我们”玩竹节人心情的语句)

 课件出示: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在课本上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本环节意在以学生已掌握的阅读策略为基础,用“带着问题去阅读”“作批注”这两种阅读策略,为学生架起从未知通向已知的桥梁。

 3.自主学习,探寻方法。

 (1)自主阅读。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

 (2)(课件出示交流要求)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

 ·我关注的内容是竹节人的名号,最感兴趣的句子是“竹节人的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读相关句子),我体会到的乐趣是这些

 名号真神气,真有意思。

  ·对这个内容,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的想法是:他们能想出这么多不同的名号,平时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相关的故事吧。

 4.汇报交流,体会乐趣。

 (1)预设:交流课文中有关做竹节人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乐趣。

 课件出示: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①引导思考:“我”真的把毛笔弄丢了吗?“我”的毛笔去哪儿了?卖毛笔的老头为什么生意特别好?(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毛笔是用竹子做的,竹子是做竹节人的材料,“我”的毛笔不是弄丢了,而是拿去做竹节人了,老头生意好的原因是大家都去买毛笔做竹节人了。这说明竹节人对“我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我们”从中获得了乐趣。

 ②感受乐趣:“丢”了的毛笔和买来的毛笔都做了什么?(做竹节人)

 教师:看来大家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2)预设:交流玩竹节人的乐趣。

 学生按“交流要求”中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进行归纳总结。

 课件出示:

  ·玩竹节人的“战场”很有趣。

  ·竹节人的样子很有趣。

  ·竹节人的装饰很有趣。

  ·下课时玩竹节人很有趣。

  ·课上偷偷玩竹节人的情景很有趣。

  ·老师玩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很有趣。

 5.品读语言,体会乐趣。

 过渡:从范锡林爷爷描写制作竹节人和玩竹节人的文字中,我们都感受到了许多乐趣,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味这些好玩的文字,体会竹节人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1)预设:感受竹节人“战场”的有趣。

 课件出示: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

 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①学生交流有趣的地方。

 ②教师指导朗读。课桌上的裂缝就像黄河长江,这样破旧的课桌反而成了竹节人叱咤风云的古战场,多么有意思呀。(指名读句子)

 (2)预设:感受下课时玩竹节人的有趣。

 课件出示: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①学生交流写得有趣的地方。

 ②引导思考:“一圈”“跺脚拍手,咋咋呼呼”说明了什么?(玩竹节人真有趣,竹节人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③引导想象:同学们,想象一下,什么样的状况下他们才会“跺脚”?又是哪一种情况引来他们的“拍手”?他们“咋咋呼呼”时大概会说些什么? ④指导朗读:瞧,下课了,大家玩得多痴迷,多投入啊!(指名读出痴迷的感受)

 (3)预设:感受老师玩竹节人的有趣。

 课件出示: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①引导思考: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有趣?(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说一说你的想法。

 ②指导朗读:老师竟然也玩得那么入迷,竹节人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请带着这种感情读句子。(指名读句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引导学生感受“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时,引导学生学习对应的方法——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后,抓关键词句,体会竹节人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6.总结学法。

 (1)引导思考:我们和范锡林爷爷一起感受到了制作竹节人和玩竹节人的乐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发现、去感受这种乐趣的呢? (2)学生交流。

 (3)小结: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地读,这就是“有目的地阅读”。(板书:快速读文

 寻找内容

 细读重点)在完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这一阅读任务的时候,可以采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板书:抓住关键词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寻找与问题相关的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在阅读实践中,感受“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初步明确什么叫“有目的地阅读”。

 板块四 布置作业,巩固内化 1.抄写词语。

 课件出示:

 威风凛凛

  疙瘩

  疲倦

  呆头呆脑

  冰棍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橡皮

  跺脚大步流星

  颓然

  暴露无遗

  沮丧

  抽屉

  念念有词

  忘乎所以

  心满意足 2.根据课文中的介绍,尝试制作竹节人。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方法,温故知新 1.回顾方法:上节课,我们刚刚认识了“竹节人”,为了体会到竹节人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我们是怎么读课文的呢?(学生回答)

 2.教师小结:像这样,带着一定的阅读目的,去关注课文中相应的内容,并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就叫“有目的地阅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用这种方法去读课文。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回顾阅读方法,强化学生对“有目的地阅读”的认识,为后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铺垫。

 板块二 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1.明确任务:上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学前提示中的任务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三,带着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有目的地阅读”活动。

 2.探究方法。

 (1)思考:我们完成这两个任务时,要关注哪些内容?采用什么阅读方法呢?请完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

 成学习单(一)。

 学习单(一)

 任务 关注内容 阅读方法 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第 3~7 自然段 提取关键信息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第 8~23 自然段 抓住关键词句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第24~29自然段 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师相机归纳)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归纳。

 3.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三。

 (1)明确任务:为了帮助同学们完成这两个任务,老师给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两个表格,我们一起来填一填。下面,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表格。

 学习单(二)

 竹节人制作和玩法指南 所需材料和工具 材料:毛笔杆、纳鞋底的线 工具:锯条、钻孔工具 制作步骤 第一步: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当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

 第二步:在步骤一锯成的毛笔杆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第三步:继续锯八截短的毛笔杆做四肢。

 第四步:用纳鞋底的线穿起来。

 注意事项 锯毛笔杆时,长短尺寸要量好,注意不要锯偏,更不能把毛笔杆锯崩裂;钻孔时,位置要适当,力度也要适中,不要把孔钻得太大。

 玩法 基本玩法 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将鞋线一松一紧,竹节人就舞动起来。

 特别玩法 把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分别操纵下面的鞋线,竹节人就能互相搏斗了。在玩的过程中,可以给竹节人配“兵器”;可以给竹节人起名号,再刻上字;还可以用橡皮雕成脑袋给竹节人粘上,再做一套纸盔甲;甚至可以一边玩一边解说。

 (2)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与任务一对应的表格。

 (3)教师:刚才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了任务一,理清了怎样制作和玩竹节人。接

 下来,请大家看学习单(三),和老师一起来完成任务三。

 学习单(三)

 讲讲老师的故事 起因 “我们”上课时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了 经过 老师没收了“我们”的玩具 结果 下课后老师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痴迷地玩竹节人 (4)师生合作完成与任务三对应的表格。

 4.全班交流分享。

 (1)预设:竹节人制作和玩法指南。

 ①分享:请一小组同学介绍竹节人制作指南。

 ②交流:全班同学对介绍过程中不清楚的细节进行提问。

 ③展示:请一小组同学介绍竹节人的玩法并现场演示。

 ④引导思考:你是如何完成这个竹节人制作和玩法指南的表格的?(板书:提取关键信息)

 ⑤观看视频:随着时代的发展,竹节人在材料的选择和做法上也有了改进,我们一起到竹节人制作的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竹节人制作的视频)

 ⑥对比学习,体会方法。课件出示学习任务一和学习任务二,想一想:我们在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二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