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多元智力理论在幼师专业的发展与幼教质量中的作用7篇

浅谈多元智力理论在幼师专业的发展与幼教质量中的作用7篇浅谈多元智力理论在幼师专业的发展与幼教质量中的作用 幼师专业的发展与幼教质量的全面提高 ——略论幼儿多元智力理论摘要: 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即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多元智力理论在幼师专业的发展与幼教质量中的作用7篇,供大家参考。

浅谈多元智力理论在幼师专业的发展与幼教质量中的作用7篇

篇一:浅谈多元智力理论在幼师专业的发展与幼教质量中的作用

专业的发展与幼教质量的全面提高

 ——略论幼儿多元智力理论 摘要:

 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 即言语—语言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身体—动觉智力、 自知自省智力、 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

 这是一种全新的智力观, 让我们曾经单一、 平面的智力观多元化、 立体化了。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是指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 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进步、 专业技能不断成熟、 专业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对幼教质量的全面提高、 幼教改革的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观念的更新、 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多元智力理论; 幼儿教师专业; 发展; 幼儿教育质量; 提高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

 教育研究生院的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

 1973 年纳尔逊•古德曼教授退休。“零点项目” 开始由研究人工智能的大卫•帕金斯教授以及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负责。

 1983 年, 加德纳教授在《心智的结构》 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多元智力” 这一概念, 这标志着多元智力理论的正式诞生。

 该理论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欢迎, 而且在英国、 澳大利亚、 日本、 韩国等国家也得到了认同与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革命性” 变革, 掀起了一股教育改革的浪潮。

 多元智力理论的科学与实践价值及其内蕴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思考。

 在加德纳教授《心智的结构》 一书出版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 多元智力理论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崇, 成为了许多国家教育改革新的理论支撑。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重大改革的今天, 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的实施, 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

 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多元智力理论不仅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 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助益。

 本文旨在探讨多元智力理论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是指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集体的培养使其教学品质、 教学技能和教育素养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 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进步、 专业技能不断成熟、 专业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对幼教质量的全面 提高、 幼教改革的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 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一)

 重构多元的“智力观”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 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教授后来则在《心智的结构》 一书中, 首次提出并重点论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结构。

 加德纳认为, 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 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提出:

 智力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 的八种智力, 即言语—语言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身体—动觉智力、 自知自省智力、 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

 多元智力的核心教育思想是,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先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 在哪些方面聪明。

 多元智力理论从根本上影响与改变了当下人们的教育观念。

  1. 言语─语言智力, 指个体听、 说、 读、 写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 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在记者、 编辑、 作家、 演讲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 音乐─节奏智力, 指个体感受、 辨别、 记忆、 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

 对节奏、 音调、 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 演奏和歌唱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在作曲家、 指挥家、 歌唱家、 演奏家、 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3. 逻辑─数理智力, 指个体运算和推理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 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在侦探、律师、 工程师、 科学家和数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4. 视觉─空间智力, 指个体感受、 辨别、 记忆、 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籍此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对线条、 形状、 结构; 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在画家、 雕塑家; 建筑师、 航海家、 博物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5. 身体─动觉智力, 指个体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在运动员、 舞蹈家、 外科医生、 赛车手和发明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6. 自知─自省智力, 指个体认识、 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 动机、 欲望、 个性、 意志, 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 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在哲学家、 小说家、 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7. 交往─交流智力, 指个体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觉察、 体验他人情绪、 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在教师、 律师、

  推销员、 公关人员、 谈话节目主持人、 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8.自然观察智力, 这种智力主要指认识动物、 植物和自然环境其他部分的(比如云或者岩石)能力。

 在猎人、 植物学家或者解剖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加德纳认为, 心理测量学家花了太多的时间给人排名次, 而很少考虑怎样花些时间来帮助他们。

 虽然人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测量事物和评估人的爱好, 但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怎样帮助儿童, 并有责任为儿童提供有益的反馈, 如识别儿童的强项和弱项, 提出该儿童今后应怎样继续学习或发挥其强项的建议, 指出哪种学习方式具有创造性以及评估预测儿童未来的发展潜能等。

 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 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 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 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的能力。

 这是一种全新的智力观, 让我们曾经单一、 平面的智力观多元化、 立体化了。

 由此可见, 我们曾经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理解仅仅限于开发幼儿的观察、 记忆、 思维等几种能力是十分片面的, 幼儿教师应创设多彩的环境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 从多维度启迪和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

 开发幼儿智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而非一个简单的工作。

 多元智力理论克服了传统智力观念在认识上的偏狭, 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关于智力本质的认识。

 在大量科学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 加德纳重新定义了智力, 提出了智力的新衡量标准。

 基于对智力本质的新认识, 加德纳提出了人的智力构成的基本框架, 并且对智力的性质以及各种智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充分地论述。

 多元智力理论的这些观点为我们科学认识智力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加德纳的贡献在于针对当时传统的、 保守的、 单一的智力模式, 提出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智力观。

 他的研究与今天的脑研究相关, 但其智力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从脑科学及生理角度得到证实, 他的观点从心理层面上看还是一个假说。

 但是这一假说从横向、 空间的维度拓展了人们对智力的认识, 拓展了对人、 对世界的看法。

 加德纳正在识别第十种智力, 即道德智力, 他把整个社会所拥有的一切都变成了个体要认识的对象, 而要认识形形色色的世界,就需要各种能力。

 这些能力并不是过去没有, 只不过加德纳把它们放在一个理论架构中让人们来充分认识自己。

  (二)

 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儿童观是一种积极的儿童观。

 加德纳认为,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 8 种智力, 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 有自己的

 学习类型和方法, 幼儿园里不存在差生, 所有的孩子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 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塑性人才。

 正因为人的智能是由 8 种, 甚至更多不同智力有机组合起来的, 而这些智力在幼儿期已经显现出来, 并处在迅速发展阶段。

 加德纳称幼儿期为“觉醒体验” 期,认为“他们至少对于人类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符号系统, 如语言、 数目、 音乐、 二度空间的概念等, 具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

 同时, 每位儿童所拥有的智力数量以及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 并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组合和运用着各种能力, 他们的智能、 风格、 潜能像多彩 光谱一样表现出广泛的多样性。

 正如“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 一样, 每一位幼儿都具有独特的、 较完整的、 待开发的智能组合。

 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使每一个儿童的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

 因此, 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 为孩子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 给每个孩子以多样化的选择, 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 充分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

 无论何时, 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

 每个孩子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 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教育, 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因此, 幼儿教师要真正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 用欣赏的、 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 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三)

 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长期以来, 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智力和潜能的评价, 多采用“智力测验” 的方式, 目的是为了预测儿童的学业表现或为社会选拔人才, 因而主要局限于语言和数学逻辑这两种能力的测试。

 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者则将儿童放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 采用观察、 录像、 录音和文件夹等综合性的手段, 从 7 个领域的多项活动中, 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儿童的多种智能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维度的评价, 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每个儿童独特的智力潜能。

 因此,幼儿教师要摈弃以单一标准片面评价幼儿能力, 尤其是仅仅以“IQ” 为标准, 简单评价幼儿智力的传统观念。

 教师应在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 从多维度多层次评价幼儿的智能, 从而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观念的更新较之知识的更新更为困难, 也更为重要。

 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建关系到教师教育行为的改进和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进而也直接影响新大纲的实施, 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 以及每一个幼儿智能的健康、 全面发展。

  二、 多元智力理论引导幼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反思是幼儿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依据的教育理论、 选择的教学内容、 实施的教育方案、 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在反思过程中, 幼儿教师能通过对教学经验, 特别是问题性经验做出客观理性的批判分析, 探讨各种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 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观念, 并积极寻 找新的教学策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因此, 反思对于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 促进其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加德纳自身的反思行为和他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幼儿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

 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自觉性 作为多元智力理论的缔造者, 该理论提出伊始, 加德纳就开展了对该理论的反思, 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多次提升和修订。

 幼儿教师应该以加德纳教授为榜样, 具备探究的热情和 质疑的精神, 形成反思的主观意识, 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 并把它 作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理论、 树立的观念和实施的策略, 还要反思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组织、 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次与幼儿的互动等。

 在反思中, 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 修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只有这样, 幼儿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也才会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

 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责任感

 多元智力理论的意义, 并不只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对于智力的新解释, 更在于它给传统教育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新模式, 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孩子的发展, 审视我们对孩子的责任感, 从而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和课程观。

 由于孩子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的复杂性, 因而无论什么时候, 不论多么优秀的教师, 都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于所有孩子的教学方法。

 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只能适用于一部分孩子, 而对另一些孩子则完全无效。

 这样的教学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其他方面的...

篇二:浅谈多元智力理论在幼师专业的发展与幼教质量中的作用

于多元智力理论的 经济学通识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许小苍陈琳红 【 摘 要 】

 经济学通识课的开设既可以开阔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的视野,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接受经

 济学通识教育的学生专业各异,即使是 同专业的学生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多元智力理论为经济学通识教学改革和实践有着重 要 的启示作 用。本文在阐述多元智 力理论 内涵基础上 ,对经济学通识教 学改革进行 了初 步探 索。

 【 关键词 】

 多元智力理论 经济学通识教学 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是基于对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 大学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经济学通识课的开设既可以开 阔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的视野,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 的人文素质。作为通识课的经济学与专业课有所不同,在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结构不同,知识基础参差不齐,

 教师不容易把握授课的针对性。如各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 不同,文科生对于经济学中的数学推导与证明不易懂,理 科生则相反,所以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

 、 多元智力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力理论首先由Gardner ( 1983 ) 提出,他首先区分 了六种智力,分别是:

 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

 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个体认知智力 ( 包含自知智力和 人际智力 )。其后国内学者加以深化与诠释, 如霍力岩( 2000 ) 认为多元智力理论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

 ( 1) 不同个体的智 力表现形式各异; ( 2) 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环 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 3) 应多维看待智力问题。张宪冰 ( 2011) 等人则集 中于将多元评价理论运用于改进对学生的 评价和改进课堂教学两个方面的研究。王海生 ( 2010 ) 等的 研究主要集中于多元智力理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运用。而有 关多元智力理论在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甚少。

 多元智力理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 教育理念 ,该理论不仅可以运用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其真正内 涵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知、情、行、意 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进而带来学生完全人格的发展,它不 单是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契合了多元智力中多智力的融合。

 = 、经济学通识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作为通识课的经济学与专业课有所不同,在实际教学 过程 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

 1. 课 堂教 学采用介绍性讲授 。一般不 采取研究性讲授。

 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内容等要区别于专业教学,在授课 时做到模型论证推导的细节可略去,但理论体系要基本完整。

 2. 学生知识结构不同。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教师不容 易把握授课的针对性。如各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文 科生对于经济学中的数学推导与证明不易懂 ,理科生则相 反,所以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

 3. 课程受学生欢迎但不一定受学生重视。案例教学是 经济学通识课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给人更多感性的认识,

 很受学生欢迎 , 但通识课一般都属于学校的公共选修课程,

 学生对通识课 的学习投入少,不够重视,基本仅能做到课 上学习,欠缺课下复习与思考。

 一4. 讲授经济学通识课的教师主要是教授经管类专业西方 经济学的教师,经验丰富,但要完成授课对象由专业学生向 非专业学生的转变在教学思维上需要一段时间消化和摸索。

 三 、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经济学通识教学改 革与实践 教学过程涉及诸多环节 , 包含:

 教学顺序、方式、 方法 、

 形式、内容、反馈、评估、总结等一系列教学要素,经济 学通识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非经济类学生来说,经济学通 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扩视野、创思维、促能力” :

 “扩视野” 即扩展本专业知识外的视野,“创思维” 即突破本专业思维 固禁,创新培养经济学思维方式。“促能力” 即促进提高对 经济现象的解释与分析能力。教学内容应重点围绕这三个 方面展开。学生专业或基础各异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多元智力内涵呢? 1. 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等这些都是在经济学通识课教学中必不可少 的,但如何真正运用得当才是最重要的,如案例教学中如 何选取合适的案例非常重要 ,必须 “ 经典” 但更要贴近学 生 自身生活。参与式教学中应避免简单劳动参与,即要让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真正去思考问题,尤其最后学生要能 自己慢慢培养出一种总结归纳能力。另外,本文认为适时、

 问隔采用专题式教学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2. 搭建课外实践平台。课外实践不仅能提升学生对经 济学理论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在用经济学 思维思考社会经济现象时更好地认知 自我,反思 自我,有 助于培养他们的人际智力和 自知智力。可以通过开展各种 形式的经济实践活动、校企合作实践,及观看一些具有冲 击力的经济视频 ,帮助学生培养多元智力。

 3. 评价方法改革。从多元智力理论评价观的内涵出发 ,

 应该对传统的以终结性测试为主的经济学通识课堂教学考 核方式进行改革。如在知识性课程中改革传统的测试形式 ,

 选取一个思辨式题 目,引入撰写短论文的形式来进行评价,

 进一步减少课程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在总体评价中所占的比 例,引入小组评价的方式,记录各个小组学习和任务活动 完成情况,最终形成过程性评价,将课外实践纳入对学生 的评价范围,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点。这些 都符合多元智力评价观中智力发展具有独特性的观点。

 【 参考文献 】

 [ 1] 李子华. 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 启 示 教 师教 育研 究,2004 ( 2) .

 本文是 2013 年重庆市本科高校 “三特行动计划”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2013 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 《 “扩视野、 创思维、

 促能力” 导向的经济学通识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0 年国家级特色专业 《 经济学》 、2009 年国家精品课程 《 区域经济学》 、2009 年 重庆市市级高等学校 《 西方经济学》

 教学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论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贵州民族大学刘敏 【 摘 要 】

 邓小平的公平效率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深层组成部分, 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思想, 特别是对毛泽东的公平效 率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结合中国实际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 关键词 】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 思想渊源 继承和发展 一、 对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的批判吸收 我国古代义利观是以先秦儒家为代表的重义轻利的义 利观,贵义贱利,是其义利观的特征。但是 ,儒家并不是 绝对地排斥利,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即义利统一的高度上言 利,主张义利统一。从这点来说,邓小平的 “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所强调的 “公平” 与 “效率” 相统一,与先秦 儒家的义利统一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自汉朝董仲舒以后,

 特别是宋明理学,曲解了先秦儒家的义利观,董仲舒的 “正 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以及宋明程朱理学的 “存 天理。

 灭人欲” 的义利观, 完全否定 “利” 而片面强调 “义” ,

 使先秦儒家义利观发生了严重扭 曲。直到明清时,以王夫 之、戴震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以利导欲、达情遂欲的义利 观,纠正了宋明理学把天理与人欲截然对立起来 ,贬低人 们物质生活欲望的偏弊。传统义利观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个 人与整体,个人私利与社会公利的关系,都是为解决义与 利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而提出的道德对策。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条件下的义利观,一方面,从传统的单纯道德哲学的 角度看 ,是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肯定个人利益 追求的合理性及其道德价值 ,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 致性的互补性。另一方面,从道德与经济结合的角度看,

 就是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 “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 既要坚持效率优先,促进经济发展,又 要兼顾公平,保持社会 的和谐稳定,这就实现 了义与利、

 公平与效率的真正统一,因而是义利观的现代形态——社 会主义公平效率观,也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对 传统义利观的扬弃。

 = 、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思想为邓小平公平效 率思想的形成奠定7 思想基础 作为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之一,马克 思主义公平效率思想为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的形成提供了 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只有 生产属于 自己所有的物质产品,才能在收入分配上彼此处 在平等的地位上。为实现这个 目的,马克思认为必须实行生 产资料公有制。这就为邓小平的公效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注重提高效率,发展生产力,认为在共 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必须 “ 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 为前提。没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就没有社会财富的极大 丰富,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 同时,马克思认为,生产 关系最终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效率从而被认为是公平 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公平因此被认为有利于效率的提高。马克思对公效关系的 论述,使邓小平能自觉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公平效率问题 ,

 一反对把公平与效率当作是绝对排斥的两个问题,而是用辩证 的观点去看待二者的关系。第三 ,马克思认为公平与效率 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在不同的生产力情况下,可以选 择不同的解决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方法。在生产力不是 很发达的时候 ,必然要优先效率,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可以选择优先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使邓小平能够用重 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论来认识与处理公平与效率问 题,将公平与效率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制衡的过程,

 认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公平与效率的地位是不同的。

 三、毛泽东公平效率思想是直接理论来源 毛泽东公平效率观作为xl~4,平公平效率思想形成的直 接理论来源,首先,毛泽东从社会主义方向角度来认识和 处理公效率问题,对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邓小平认为公平与效率应该是可以统一的,统 因为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 ,可以统一是因为有社会 主义制度的保证,因此公平效率统一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 度。其次,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把社会公平看作是社会主 义本质的要求的观点 ,非常重视社会公平。他说:

 “走社会 主义的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如果富的愈来愈 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 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 因此 ,社会主义的本质应 包括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再 次,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他强调: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 的生产力 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 ,

 更高一些 。

 ” 把 发展生产与社会主义优越性 和社 会主义根本 任务相联系,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认识 逐步深化,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

 邓小平从毛泽东公平效率观理论与实践的背离中看出,忽 视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绝对的同一化,只能牺牲效率,

 形成贫穷状态下的平均主义。正因为他深刻总结了毛泽东 在处理公效问题上的失误,联系新的实际,运用唯物辩证 法对公平效率问题作出新的理性思考,才形成了更丰富、

 更科学的公平效率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的公平 效率观正是为邓小平的公平效率思想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 来源和可供批判借鉴的经验教训。

 一【 参考文献 】

 [ 1] 王西欢. 邓小平的公平观与他的社会主义理论卟池 州师专学报,1995 ( O 3) .

 [ 2 ] 胡平生,金伯富,万筱群.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公平观卟 当代财经 ,1996 ( 11) .

 [ 2 ] 霍力岩,赵清梅. 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及其对学 生发展评价的启示Ⅱ ]_比较教育研究 2005 ( 4 ) .

 [ 3 ] 赵洪涛. 多元智力理论:呼唤教师角色转变 教育学院学报 ,2008 ( 5 ) .

 [ 4 ] 李轶芳. 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的教 学反思 沈阳 当代教 育论坛 ( 教学研究),2010 ( 7) .

 [ 5 ] 张悦妍. 多元智力理论评价观及其对教育评价改革 的启示U 1. 基础教育研究,2012 ( 1) .

 [ 6 ] 刘超群,张雪. 试析多元智力理论在高校跨学科人 才培养中的应用t1 ]. 石油教育,2013 ( 5) .

篇三:浅谈多元智力理论在幼师专业的发展与幼教质量中的作用

《幼儿教育学》考点梳理

  绪论

 一、幼儿教育学(概念):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 3——6 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从人们教育幼儿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

 第一章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 15 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 3-6 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

 (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第二节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1、学校诞生时间: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 6 1816 年创办的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的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2、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被世界誉为“幼儿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

 3、(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

 4、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 1903 年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5、幼儿园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 6、9 1989 年 年 6 6 月,国家教委制定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 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

 二、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

 德国福禄贝尔 1、 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福禄贝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 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我活动。

 2、 游戏理论:福禄贝尔是 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认为幼儿是通过游戏将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的;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3、 协调原理: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

 2 4、 亲子教育: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 ★被誉为 20 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的蒙台梭利于 1907 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要点是: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 有准备的幼儿教育环境的特点?(简答)

 (1)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2)一个有秩序的环境(3)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4)一个愉快的环境。

 3、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环境的 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缺点和贡献(简答):

 缺点:(1)偏重智能而较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2)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等; 贡献: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以及她对教师作用的观点等等,无论在蒙台梭利时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三)陶行知 ★陶行知的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包括哪几方面?(简答)

 ①解放儿童的头脑②解放儿童的双手③解放儿童的嘴④解放儿童的空间⑤解放儿童的时间 (四)陈鹤琴 ★他于 1923 年创办了我国 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他先后在江西和上海创办省立、国立实验幼师和幼专,为我国幼儿教育资格培训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课程的结构: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称为“五指活动”。

 第二章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 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简答)

 ●教育目的。它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就属于这一层次。

 ●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

 三、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简答)

 1、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 2、教育目标的涵盖面要全面 3、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第二节

 幼儿园的任务

 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一)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 二)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3 二、幼儿教育的原则有哪些(简答和论述):

 幼儿园教育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教育的一般原则,另一部分是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

 ★教育的一般原则:

 (一)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

 2、保障儿童的合法权利。

 (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1、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2、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 3、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

 (三)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1、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2、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3、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儿童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一)保教结合的原则。1、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2、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3、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

 (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三)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1、教育的活动性;2、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四)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第三章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

 全面发展教育与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59 页简答)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个体在各方面齐头并进地、平均地发展,可以允许幼儿个体在某方面突出一些。

 第二节

 幼儿体育

 二、幼儿体育的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幼儿园体育的内容:

 1、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基本动作主要是走、跑、跳、平衡、投掷、钻爬、攀登等 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4、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体育应以增强(幼儿体质)为核心全面的综合的为幼儿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创造条件。(填空、选择和判断)

 第三节

 幼儿智育

 四、幼儿智育(概念):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 知识技能, 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 求知兴趣、学习“ 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幼儿智育的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五、幼儿智育的内容:

 1、发展幼儿的智力; 2、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

 4 3、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节

 幼儿德育

 六、幼儿德育的内容:

 幼儿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 1、 发展幼儿的社会性①培养爱的情感②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③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和能力 2、 发展幼儿个性 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等。

 七、幼儿德育的途径:

 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 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八、幼儿德育必须从情感入手,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具体应注意什么?(74 页简答和论述 论述时要扩充)

 (1)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 (2)直观、形象,切忌说教,切忌空谈 (3)注意个别差异 第四章

 教师和幼儿

 第一节幼儿教师

 一、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92 页)

 (一)

 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 没有正确的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对于一个幼儿教师来说,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热爱幼儿,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幼教事业,是幼儿教师社会主义服务感、道德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最实际、最集中的体现。

 (二)

 健康的身心素质 没有健康的身体不可能搞好幼儿教育工作,这是没有异议的。要搞好幼儿教育工作,为人师表,教师的情感、个性、性格、行为方式等心理素质也是同样重要的。

 (三)

 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 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因此有效地、高质量地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就成为老师必备的素质。正如思想家卢梭所说的一样,“热心可以补才能的不足,而才能不能补热心。” 二、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 (一)

 观察力 幼儿教师的观察力(概念):(93 页)主要是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

 在随机观察时,观察能力的高低表现为教师能否敏感地捕捉到幼儿发出的动作、表情或语言等各方面的信息并且快速的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93 页)

 有计划的观察要求预先有拟定的观察项目,教师根据观察内容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列出最能反映问题本质的观察要点,然后按计划进行观察。既可观察幼儿的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可观察幼儿的个体发展的独特性。(94 页)

 (二)沟通的能力 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和(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

 5 的能力。

 教师和幼儿的沟通方式有(非言语的)和(言语)的两种。

 非语言沟通的途径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三、案例分析题:一位教师曾有这样的体会:“过去手工课,我总是让全班幼儿按我的示范要求统一做。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大喊不会做的幼儿身上,帮了这个帮那个,忙的什么也没仔细看。后来尝试观察幼儿的操作,从幼儿的小肌肉入手,发现幼儿的差异很大。积累了一定的资料后,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比较,我将全班幼儿平分为 5 等,布置任务时,按幼儿的不同水平提出要求,基本做到任务难度略高于幼儿现有水平。总之,哪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心中有数了。”你对这个案例如何理解?(94 页)

 答: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发展型教育必须从观察开始。它还说明,对幼儿现有状况的了解,有助于把握不可见的幼儿发展的“下一步”,这是促进幼儿发展最有意义、然而又最困难的课题之一。教育既要促进幼儿发展,但又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如何把握这个“度”?解决这个难题最可行的办法,对老师来说,就是对幼儿长期地、深入地观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阿莫什维力所说的那样,“唯一的尺度就是我们教育的直觉。它是建立在对每一个人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每个幼儿的现有水平和“下一步”都不同,只有观察才能去发现这些差异,让教育建立在幼儿发展可能性的科学基础上。

 四、在幼儿园中言语沟通方面存在什么问题?(简答、论述 96 页)

 ⑴教师习惯了自己讲幼儿听,总认为自己讲的是有价值的,而对幼儿的见闻、感受、提问等缺乏共鸣,所以很少有双向的交谈; ⑵ 谈话多在集体活动时,以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进行,个别交谈很少。

 ⑶教师对幼儿的谈话中,批评、否定多于表扬、肯定;指导、命令多于情感、经验的交流和分享。

 ⑷教师以为幼儿理解了自己的话,其实幼儿并没有理解;教师以为自己理解了幼儿的话,其实并没有理解 ⑸教师缺乏与幼儿言语沟通的技能技巧或必要的倾听的耐心。比如幼儿口齿不清、谈话内容含糊、语法错误多时,常打断他们。

 ⑹对幼儿不能一视同仁,很少与那些认为不乖巧,调皮、不漂亮的幼儿交谈 四 要提高教师与幼儿的沟通质量,使教师从权威的地位转到与幼儿平等的交流、共同分享的地位,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 ★引发交谈的技能。

 善于敏锐的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的引入交谈中;或者善于用多种方法引起幼儿对某个特定话题的兴趣 ★ 倾听的技能。

 用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方式热情的接纳和鼓励幼儿谈话、提问,让幼儿产生“老师很喜欢听我说”“老师觉得我的问题很有意思”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并相信老师是自己随时得以交谈的对象。

 五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1)了解家长的技能(97 页)

 一般来说,教师需要了解家长的需求与希望、家长的性格类型、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家...

篇四:浅谈多元智力理论在幼师专业的发展与幼教质量中的作用

3  (4)分享情感交流故事。在用书信与人交流沟通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些故事,我们提供平台,让学生分享这些故事,对学生也是一种情感方面的引领。小学高年级学生渴望与外界联系。因此,我们举行手拉手活动;指导学生寻找远方的笔友;定期展示精彩书信;还鼓励学生给自己“偶像”写信。利用节日开展书信活动,也颇受学生欢迎。例如父亲节、母亲节写信给父母;重阳节写信给长辈;还举行节日书信诗词会;最后还举行节日优秀书信展示。四、读写结合,训练多元思维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策略。我们围绕书信,开展了一系列的读写活动。例如:学习了《给自己写信的人》之后引导学生给同伴或自己写信,学生无论是写给现在的自己还是写给未来的自己,都非常精彩。在阅读了《寄小读者》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写信给异地朋友,来诉说自己的心事,引导学生写信给作者,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引导学生给名人写信,来表达自己的崇敬或是请教问题;引导学生写信给文中的人,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加深阅读理解。这样多种方式的读写结合,训练了学生多向思维,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参考文献[1]周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07期.[2]王学东.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育的突破与关键[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年03期.本文系2017年广州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书信”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1201741424)研究成果。浅谈“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在幼师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刘伶利 (商丘幼儿师范学校 河南 476005)【摘 要】伴随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的精髓及改革发展方向。双元共育是目前各职业院校在师资共建、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方向。“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双师型教师人才不足的现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效。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及幼儿师范学校育人特点,“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对促进幼儿师范学校人才培育方面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对于推进“双元结构教师小组”研究进程及应用领域、幼儿师范学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关键词】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教学;教学质量【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283-01  前言受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启发,史文生先生提出构建“双元结构教师小组”职教专业师资,由学校专业理论教师与企业技能人员组成“双元结构教师小组”,以快速补充“双师型”教师,弥补双师型教师的不足。目前,对于“双元教师小组”模式的研究多针对弥补“双师型教师”的欠缺。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及幼儿师范学校育人特点,在我校初步实验、实践的基础上,本文谈一下“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对促进幼儿师范学校人才培育方面的初步探究,推进“双元结构教师小组”的研究进程及应用领域,为幼儿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吸借鉴模式。一、“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内涵伴随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的精髓及改革发展方向。全面实施“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教融合、专业共建、校企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元育人、合作发展成为各职业院校的共同追求。校企结合、双元共育是目前各职业院校在师资共建、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的主要方向。近年来,中国职业院校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推进人才培养向更高、更快、更强层次发展。但双师型教师短期内相对短缺,双元结构教师小组的构建正是基于该前提背景下的产物。史文生先生提出构建“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双师型教师人才不足的现状,河南省在“双元结构教师小组”的研究中,初步取得较好成效。我校于2019年始借鉴“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模式,构建幼师学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在幼教人才培养方面作出大胆尝试,通过幼师学校内在教学改革及教师资源调配,以音乐专业刘伶利名师工作室为核心,构建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所谓双元,我们定义为两个层次,其一,幼儿师范学校内部,以音乐组为例,一元为音乐技能教师,即声乐、钢琴、舞蹈类技能教师;另一元为理论教师(艺术教法教师),即技能专业教师。构建校内“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其二,幼儿师范学校与幼儿园的双元共育方面,幼儿师范学校教师为一元,幼儿园教师为另一元。构建校、园“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双元结构教师小组的构建,加强了学校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技能、理论、实践三位一体,对于提高幼儿教师的岗位适应性有着积极意义。二、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模式在幼师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以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方向,不仅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灌输,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校、园双元共育十分迫切,幼教岗位是神圣的、重要的,幼教人才要树立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岗位责任心,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应用,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实践技能进行应用,反之极易会出现岗位排斥性、不适应等情况出现,导致后继诸多问题发生,比如学不能致以用、幼儿园入职再培训问题等。因此,从提升幼师岗位适应性角度出发,侧重对“双元结构教师小组”的构建,定期组织教学共研会,或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组建“微信群”,根据幼儿园课堂环境及教学要求,可以采用理论结合实际方式,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联合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可以从自身角度出发,通过课上、课下配合方式,将理论知识的应用层面进行延展,如幼师技能课如何在理论课中呈现,教法课如何在技能课中渗透等,幼儿师范学校“一元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需对学生技能、理论知识进行细致讲解,,将知识溶于幼儿教学法中进行诠释,而不是单一式、输灌式教学,让学生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提升幼师岗位适应性。以提升幼师岗位适应性为目的在进行合作教学过程中需系统设计、科学布局,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因此,构建合作教学及工作体系是保障“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教学过程融合的重要基础。具体如下:第一、建立合作教学模式,将双元结构教师小组的重要功能进行体现,对以往的单边教学、主导教学进行转型升级,不能再过度强调其理论知识,应从开发学生实践能力入手,将专业培养作为工作重点,教学模式必须以双元结构形式为主,构建双元教师沟通机制,开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息渠道,以方便双元结构教师小组之间的信息掌握、情况了解,对提升教学质量及效率十分有利。第二、建立课上及课下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应该对其进行线上、线下合作教学模式构建,线上主要以教学 APP平台为主,重点内容为幼教专业理论知识;线下教学主要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教师通过对教学课件进行设计,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其学习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动手操作、案例分析等方法,让自己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专业知识及操作技巧,然后还可以通过反思形式对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进行巩固提升 [2]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对“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教学过程融合进行分析研究,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教学模式在幼儿专业岗位中的作用发挥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幼儿专业教师培养方向与要求提出相关措施,主要包括“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内涵及构建、构建合作教学及工作开展体系等,将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的双元合作教学模式进行论述,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史文生.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教师合作教学与培养“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2]第二届双元结构教师小组主题论坛在郑州举办[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7(6):41-41.[3]田金鑫,李饶.浅谈“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161(05):37-38.[4]王鹏飞.创新理念,破解难题———双元结构教师小组主题论坛在洛阳举办[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6(12):56-56.浅谈小学二年级看图写话指导策略■彭琼娟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六臺镇中心小学 535314)【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不同学段写的能力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从第二学段开始才定位于“习作”。显然,这是降低了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给学生能够顺利写作一个坡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与自信心。针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看图写话是写话训练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指导二年级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呢?本文从教师的选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图及写图上,给出指导策略。【关键词】二年级;看图写话;兴趣【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283-02  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也就是指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及与人正常交流沟通的能力。在这当中,老师觉得最难教、学生觉得最难学习的一种能力就是“写”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不同学段写的能力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从第二学段开始才定位于“习作”。显然,这是降低了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给学生能够顺利写作一个坡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与自信心。针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看图写话是写话训练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具体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写话训练呢?一、“选图”有目的在教学当中,课内与课外有大量丰富的插图资源,尤其是在语文教材当中的插图,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风格各异、作用也都不尽相同,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利用这些插图资源为写话服务。可是,在这众多的插图中,并不是每一幅都适合于写话训练,那选图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插图作为写话训练的依托。贴近儿童生活的插图,便于学生把插图内容与自己实际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建立起表达的桥梁,使学生感到写起来容易,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其次,要选择富有情趣、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插图作为训练内容。儿童都天真烂漫,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富有情趣的插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起表达的欲望。再次,要选择主题单一的插图作为训练内容。由于二年级学生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的影响,其注意力及思维都特别容易分散,容易受到其它事物的干扰,主题单一的插图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目标,也便于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好习惯。最后,要选择色彩丰富的插图作为训练的内容。色彩不仅可以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而且可以影响学生智力的发育,甚至是个性的形成。丰富、艳丽的色彩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体验的积极性。二、“看图”抓主旨在看图训练时,要从单幅图训练开始。在指导学生看图时,一定要抓住主旨,也就是要看明白图的内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导了。看图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先读主图,也就是图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谁?在做什么?也就是图上画着的是谁?他在做什么?然后再读次图,也就是图中表现出来的关于环境、地点、时间等方面的信息。

篇五:浅谈多元智力理论在幼师专业的发展与幼教质量中的作用

幼师实际, 优化学前心理学教育教学策略 (仅供参考)

  摘

 要:

 幼儿心理学教学要取得成功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周密细致的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策略的精心设计和选择是幼儿心理学教学迈向最优化理想境界的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

 可以说, 只有结合幼师专业特点的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和具体的方法, 才可能有幼儿心理学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

 学前心理学; 教学策略; 优化; 幼儿师范教育

 教学策略是幼儿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

 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种种策略和技术的运用都是教育者对于教学策略的选择, 同时也反应出教育者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价值取向。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前心理学教学既生动活泼又保证质量? ”“怎样才能使我的学生发展全面又有幼师特色? 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幼教人才? ”“有没有可能使我的学生在学习心理学中, 学得扎实、 实践能力增强、 创新精神也发展? ”“什么样的教学可以使师生双方都成为主体, 协同发展? ”等等, 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中, 试图努力寻找一个合适的答案。

 通过长期不断探索和实践, 如何优化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的质量, 以达到幼儿心理学课堂

 教学的最优化, 作者在这方面作了些尝试和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仅供大家参考。

  一、 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 优化教学目 标和课程内容

 从培养人才的业务素质、 基本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目标出发,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做到既有总体目标, 又有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 使每章每节每课时都做到目标明确。

 作为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前心理学, 应做到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的纵向有序及同层次学科的横向结合和有机联系。

 比如紧密结合幼儿教育学、 幼儿卫生学、 幼儿园课程及教法、 幼儿园管理、 幼儿游戏、 儿童心理健教育; 以及心理测量、 幼教科学研究等学科, 丰富充实幼儿心理学的内容,真正能用科学的观念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尽可能把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发现融入到教学中来, 开阔学生的眼界, 激活思维, 紧紧跟随科学时代发展的潮流, 及时触摸心理学领域研究发展的前沿, 使学生能领悟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和价值。

 转变封闭式的教育观念, 转变“重知轻能、 重专轻宽、 重智轻德”观念。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的日程中, 针对学生个别、 群体开展课外心理咨询活动, 加强学生自我修养以及人生观的教育, 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 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优化学科理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

 从学前教育专业性和师范性的培养目标出发, 幼儿心理学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 为学生创造机会, 亲临幼儿园多看、 多听、 多想、 多用, 通过自己的观察, 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 如学生在观察幼儿“注意”为什么容易分散时, 发现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很多, 除了来自外界刺激物的影响和自 身的兴趣、 需要、 愿望因素之外, 还与“注意”其它品质有关,因为同学们发现有的幼儿“注意”分散时是东张西望, 做小动作, 而有的幼儿总是发呆, 在想其它事情。

 前者是由于幼儿“注意”不稳定, 容易转移所致, 而后者是由于“注意”太稳定难以转移所致。

 这样学生通过观察、 分析和讨论, 了解的幼儿“注意”的特点, 提出各种建议和措施, 以防止幼儿的分心现象, 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幼儿心理发展规律, 还懂得了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三、 充分利用间接知识, 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取决于学习时的使用情境, 要使学习者达到对知识深刻理解的目标, 就要把知识置于真实的、 复杂的情境中, 通过知识的应用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 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

 心理现象分析就是利用现成的“间接知识”, 让学生能在真实的或虚构的情境中去认识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一)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 心理现象虽然复杂, 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但它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许多心理现象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 它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在学习“知觉规则―知觉选择性”时, 首先把学生分成小组, 观察和记录生活周围中哪些事物最容易成为我们知觉对象, 通过观察使学生们了解到:

 凡是与背景差别较大的、 运动变化的、 排列有规则的事物都容易吸引我们的知觉。

 又如,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心不能二用”、 “酸葡萄效应”、 “及时复习是抗遗忘的良药”等等心理现象。

 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后不断观察周围和反思自我, 举一反三, 学习起来更有兴趣、 更有主动性, 能学有所用。

  (二)

 结合心理现象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典型案例中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 它是在比较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心理现象, 通常情况下是观察不到的; 同时又能科学的解释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心理规律和现象。

 古今中外这样的典型案例很多, 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和间接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如在学习“环境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影响及儿童早期发展中‘敏感期’的概念”时, 给他们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 通常这些案例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的重要依据, 如“狼孩”“野生儿”“儿童在特殊环境中成长的特例”, 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讨论这些特殊儿童心理、 行为形成的原因, 明白儿童早期一些行为或心理品质的形成在某些时期是非常敏感的, 一旦错过这些时期极易造成终身的不良影响。

 从而更深入的理解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早期身心健全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

 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现象和案例进行分析

 文学作品是一种间接知识, 是经过艺术加工或虚构的“间接知识”, 经过选择,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

 在心理学教学中, 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为表现进行心理现象分析, 具有特殊的效果。

 例如《红楼梦》 中的林黛玉、 王熙凤; 《水浒传》 中的李逵、 鲁智深; 《围城》 中的方鸿建、 李梅亭等各类人物, 他们都具有独特而典型的人格特征, 针对这些人物的分析, 可更直观的、 更生动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格的特质理论、 类型理论和层次理论; 同样, 针对《阿甘正传》 、 《雨人》 、 《海伦·凯特》 等作品中的人物分析, 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内容, 最终学生通过讨论, 对人的智能结构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真正理解了人的八种智能潜力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特殊结构, 以及每个人在智能优势方面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四)

 结合自我心理现象和心理感受分析

 引导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 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体验或困惑作为心理学教学资料, 充分提取过去的认知经验, 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

 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 感情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 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重要话题, 这不仅对学好心理学有帮助, 同时对学习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学生

 大多处于青春期, 怎样帮助学生解决由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 理应成为我们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 综合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方法, 优化学生的认知态度和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 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 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

 正如巴班斯基所说:

 “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 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 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

 ”

 (一)

 发现学习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探索和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 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新行为。

 ”发现式学习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巩固了知识, 懂得怎样思考、 怎样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 教学显得生动活泼, 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

 心理, 使之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 同时, 发展学生的智力, 使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和对书本的迷信,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 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和运用。

  1. 结合教材, 运用观察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自然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观察, 如幼儿的认知规律、行为特点、 语言发展规律等等。

 帮助学生拟定观察计划, 提供观察条件, 学习作观察记录, 并进行分析总结。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同时, 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2. 结合教材, 运用调查的方法

 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对幼儿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了解。

 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 即调查目 的是什么, 采用什么形式, 调查问题有哪些, 调查步骤如何,结果如何分析等等。

 如我们让学生针对幼儿的个性、 情感、 意志发展水平等方

 面, 进行五周的个案追踪调查。

 同学们拟出计划后, 制作出相应的问卷和图片,创设各种情景甚走访家长, 最后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 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 结合教材, 运用心理测量方法

 在心理学教学中, 我们尽可能遵循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 用事实说话、 用科学说话。

 帮助学生学会选择行为样本, 进行客观测量和标准化测量。

 比如, 通过幼儿画人的方式测量和分析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 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去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成的量表进行测量, 也能根据一定的测试目的和要求设置和编制出简单的心理测试量表, 这样,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合教材, 运用心理小实验的方法

 有许多心理现象和规则, 必须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才能观测到它们的存在, 才能真正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如在学习和了解人的“感知觉”这部分内容时, 引导学生运用心理测试仪器:

 重量知觉仪、 方位知觉仪、 颜色

 视觉仪等仪器, 或用一些简单工具, 学生分组在心理实验室进行一些简单的小实验。

 结果学生们通过实验发现每个人的感知觉水平是有较大差异性的, 而每个人的“感觉域限”或“绝对感觉域限”更是各不相同的。

  (二)

 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探索和运用

 我们知道真正有价值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材料的刺激因素, 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 调整、改进的过程”, “问题解决”教学是以“人”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 我尽可能在每次上课前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一些“问题”或“问题情境”。

 每当我向他们提出:

 “为什么幼儿的记得快也忘得快? ”“孩子们为什么总爱听故事? ”“孩子们为什么总爱玩游戏? ”“幼儿的自我意识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为什么具有相同遗传条件、 相同生活背景的双胞胎, 甚至是连体人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 ”等问题时,

 同学们通常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和探索心理, 甚至把这些问题看作是一种挑战, 这样的挑战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他们的认知兴趣和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激发, 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调动, 过去的经验被激活。

 当问题得到解决时, 学生不仅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还会产生增值效应, 可推动新的学习, 成为教学持续生命力的重要动力源泉。

  (三)

 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优化师生互动关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Allport,1924)

 强调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他认为合作学习创造了学生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 而这种积极的同伴关系对学生又产生了积极而意义深远的影响。

  在心理学教学中, 合作式学习方法的运用给我的教学来了许多好处。

 比如学生在掌握了幼儿记忆发展特点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我组织他们分组讨论:

 “同样的学习材料(一首儿歌)

 , 如何让幼儿能在最轻松最愉快的情况下记忆较果最好? ”, 并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出至少四种教学建议和策略。

 由此带来的效果是, 同学们讨论异常激烈, 思维活跃, 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方法, 有的组提出了好几种策略和方法; 有的组用文字展示讨论结果, 有的组用图画展示; 有的学生甚至辅之以动作和表情,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承认和研究他们的假设; 有助于学习者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 养成合作学习和耐心倾听的习惯; 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五、 提高效率, 注重多媒体教学在心理学教学中的优化利用

 在心理学教学中, 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传媒技术和手段, 不断提高心理学教学的感觉形态和提示效果, 这是现代心理学教学中的一大进步和飞跃。应该说, 电教媒体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表现力,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电教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处理或加工, 使那些看不见、 观不清的理论变成看得见、 认得清...

篇六:浅谈多元智力理论在幼师专业的发展与幼教质量中的作用

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开放教育、成人教育专科毕业作业

 题

  目 :

 多元智力理论与幼师专业发展

  学

 号:

  1143001413121

  姓

 名:

  胡开喜

 分

 校:

 常德

  教 学 点:

 鼎城

  指 导 教 师 :

 李锐

 湖 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教 务 处 制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作业写作过程记录表 ( 此 页 由 学 生 填 写 )

 选题经过 先查阅资料再整理最后归纳总结 调研与材料准备 找到与主题相对应的材料,仔细研究。

 初稿写作 多元智力理论的含义及其对幼师专业发展的帮助。

 第一次 修改内容 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幼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第二次 修改内容 多元智力理论引导幼师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第三次 修改内容 多元智力理论为幼师改进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作业评审表

 指导教师评语

  本 文 选 题 符 合 学 前 教 育 专 业 要 求 , 又 充 分 反 映 出 幼 师 专 业 发展 的 必 要 性 。全 文 结 构 安 排 合 理 ,思 路 清 晰 ,观 点 正 确 ,能 很 好的 将 所 学 专 业 知 识 与 要 分 析 论 证 的 问 题 有 机 地 结 合 起 来 。查 阅 的资 料 不 仅 充 分 而 且 与 主 题 结 合 紧 密 。

 指 导 教 师 ( 签 名 ):

 李 锐

 2013 年 4 月 25 日 指导 成绩

 初审意见

 初 审 教 师 ( 签 名 ):

 年

 月

 日 初审成绩

 终审意见

 终 审 教 师 ( 签 名 ):

  年

 月

 日 终审成绩

  目 目

 录 摘要、关键词…………………………………… …………… …………1 一、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幼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2 2

 二、多元智力理论引导幼师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2 2

 三. . 多元智力理论为幼师改进教学 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3 3

  多元智力理论与幼师专业发展

 【摘要】

 :

 、在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项重大改革的今天。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幼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引导幼师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幼师改进教学行为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

 :

 多元智力理论

  幼师专业发展

  反思

  多元智力理论与幼师专业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教授《智力的结构》一书出版以后的 20 年多年时间里,多元智力理论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非常的认可和推崇,成为了许多国家教育革新的理论支撑。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重大改革,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对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多元智力理论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许多帮助。本文旨在探讨多元智力理论对幼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一、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幼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一)构建多元的“智力观”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教授则认为智力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八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是一种全新的智力观。让我们曾经单一.平面的智力观多元化.立体化。由此可见,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理解仅仅限于开发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等几种能力是十分片面的。幼师应创设多彩的环境,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多角度启迪和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开发幼儿的智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而非一个简单的过程。

 (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加德纳称儿童期为“觉醒期”,认为“他们至少对人类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符号系统,如语言,数目,音乐,二度空间的概念等,具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同时,每位儿童所拥有的智力数量以及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并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组合和运用着各种能力,他们的智能.风格.潜能像多彩光谱一样表现出广泛的多样性,正如“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一样”,每一位幼儿都有独特的.较完整的.待开发的智能组合。因此,幼师要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三)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智力和潜能的评价,多采用“智力测验”的方式,目的是为了预测儿童的学业表现和为社会选拔人才,其主要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两种能力的测试。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者将儿童放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采用观察.录像.录音和文件夹等综合性的手段,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儿童的多种智能进行不同层次和多角度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发现每个儿童独特的智力潜能。因此幼师要摒弃以单一标准片面评价幼儿能力,尤其是以 IQ 为标准,简单评价幼儿智力的传统观念,教师应在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从多角度多层次评价幼儿的智能,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二.多元智力理论引导幼师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反思是幼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依据的教学理论.选择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育方案.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幼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加德纳自身的反思行为和他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幼师的反思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幼师应具备反思的自觉感和责任感

  作为多元智力理论的缔造者,该理论提出伊始,加德纳就开始了对该理论的反思,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多次提升和修订。幼师应以加德纳教授为榜样,具备深究的热情和质疑的精神,形成反思的主观意识,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并把它作为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反思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修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

 幼师应反思自身的智能结构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以及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

 作为在幼教中起重要作用的幼师,要结合自己所实施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思考和反思:幼师应具备怎样的智能结构;自身智能结构的特点及存在的差距;在教学中是否发挥了自身的优势智能,并利用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设计和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只有在对自身的心理特点尤其是智能结构进行分析,以及不断反思自身的智能结构与教学活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幼师的教学才会充满个性和更富创意。同时,幼师也应认真思考并反思:每位幼儿具备怎样的智能特点;教师提供的环境是否有利于幼儿潜能的激发;教师是否根据幼儿的不同智能结构和学习风格制订并实施“个体化”发展的策略;是否在活动中注重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根据幼儿的智能特点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并及时修订“个体化”的教学策略,幼儿的潜能才能得到有效激发和培养,幼儿心理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

 (三)幼师应反思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否将多元智力理论与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幼儿的智能特点结合起来。

 在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和素质教育广泛实施的过程中,幼教工作者不断借鉴国外成熟的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来指导或支持自己的幼教实践。由此,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幼儿园课程指导方案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鉴此,幼师应深入思考或反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实质;运用多元智力理论的过程中是否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本班幼儿的智能特点,创造性地开发园本课程,积极有效地探索幼教改革的新模式。只有这样,幼师才能吸取多元智力理论的精华,真正做到“他为我用”,才能使我国幼教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卓有成就。

 三.多元智力理论为幼师改进教学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

 (一)

 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激发其智能的环境。

 加德纳认为:“智能基本上是一种生命的心理潜能。”而这种潜能能否被激活有赖于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同时,他提到:“在学前期和小学低年级,应该尽量向幼儿提供机会。他们往往就是在这一阶段和年纪,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能力最强的领域。”因此,幼师应准备有丰富材料的环境,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启发运用幼儿的多种智能。在活动室内,教师可以提供大量开放式的材料,开设各种自选活动角,以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如在“图书角”中激发幼儿的语言.戏剧能力和想象力,在“结构角”中激发幼儿的空间.身体运动以及人际智能,在“自然角”中激发幼儿感官的敏锐和逻辑分析能力等等。在活动室外,教师不仅要带领幼儿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察.发现和探索,而且要引领他们在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去学习.感悟和创造,促使幼儿各种智能的全面发展。

 (二)

 在客观分析幼儿智能结构的基础上,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同时,根据幼儿不同的智能组合特点和学习风格,实施“个体化”的教育。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位教师,她在给大班幼儿排练“六一”节目时,要求每一位孩子的动作整齐划一,但在排练的过程中,有一个男孩子总是在左转和右转时出错。于是,她走到男孩子的身边抱怨道:“你怎么这么笨?别人都会了,就你不会。”但我发现该男孩的舞蹈动作非常协调,节奏感也很强,但就是分不清左右,这说明该幼儿的动觉和节奏发展较好,但空间智力发展较弱。这位教师将班上的幼儿不平等地分类,并以不公平的态度对待这些孩子。这种

  现象在幼儿园屡见不鲜,其结果是教师在强化幼儿智能的弱项时极大地挫伤了幼儿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如果幼师认真观察幼儿的智能表现,客观分析和全面评价幼儿的智能结构,她就会欣喜地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智能具有如此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且他们在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智能的强项和弱项。进而,在她的心目中,每一个孩子都将是同样的优秀和可爱。

 要使一棵树苗茁壮成长,园丁就要根据其特性,施用不同的养料,提供不同的水分,给予不同的采光。同样的道理,要让幼儿的心理得到个性化和全面协调的发展,幼师就应从每一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针对他们不同的智能特征和学习风格,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设计个别化的教育方案。首先,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多种领域的活动和材料,如开设自选活动区,开展兴趣活动小组等,以激发幼儿在各领域的探索。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或智能强项选择不同的活动,也会以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快乐.投入.有创造性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他们将会很乐意与人交往,自信心会明显增强。其次,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领域的活动内容,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智能特点和学习风格,提供不同的教学环境,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再次,教师可以构建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之间的桥梁,将幼儿园教育.家庭熏陶和社区资源有机结合。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可根据幼儿不同兴趣和所擅长的领域,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多样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越过幼儿园的围墙,参与到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去,在活动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幼儿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他们的弱势智力领域也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如此,每一位幼儿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更全面的提高。

 (三)教师要注重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加德纳将智力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个人用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由此看来,他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智能培养的首要位置。在智能初步显现并迅速发展的幼儿阶段,教师应十分注重幼儿创造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

 首先,教师的教学要富有创造性,只有创造性的老师,才能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只有创造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幼师要有创新意识,有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教学。

 其次,教师在环境的创设和活动的组织中,要引导幼儿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一方面,教师应准备有探究价值的环境,让幼儿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在组织幼儿开展“神奇的水滴”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不同类型的纸及与水有关的各种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观察水滴的特征,分析和探讨水滴与水滴之间以及水滴与不同的纸之间的关系,思考和讨论在生活中用纸巾来擦水,以及用塑料包装纸包剩余食品的原因,并鼓励幼儿开展与水滴有关的各种游戏和实验,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去学习和探索,学会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培养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创造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开展创造想象参与的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创造火花。如:语言活动中故事情节的想象,艺术活动中舞蹈动作的创编,社会活动中的情景分析与讨论,科学活动中问题情景的设计等。

 再次,教师要将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幼儿只有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创造能力才会不断提高,而创造力也直接影响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可提供引发幼儿发现问题的素材,设计启发幼儿思考问题的情景,提出幼儿发挥创造想象的问题,同时将这些问题与幼儿的实际经验密切结合。

 参考文献 [1]何育萍,《多元智力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小学管理,2003 年第一期。

 [2]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评,《智力的结构》,新华出版社,2004 年 4 月。

 [3]玛拉.克瑞克维斯基编,李秀湄,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学前儿童的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4]蒋俊华,袁爱玲,《议当前我过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幼儿教育,2004年第 8 期。

 [5]陈杰琦.玛拉.克瑞克维斯基,朱莉.维恩斯编,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理论与实践让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篇七:浅谈多元智力理论在幼师专业的发展与幼教质量中的作用

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与光谱方案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加德纳及其多元智力理论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和主要依据理解多元智力理论基本结构和主要涵义掌握光谱方案及其课程计划明确加德纳及其多元智力理论对当代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启示。

 第一节 多元智力理论的产生背景与主要依据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在当前美国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 90 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据称 美国已有上百所学校自称为多元智力学校还有数不胜数的教师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思想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Kornhaber & Krechevsky,1995; Krechevsky, M.1998 。在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下研究作为幼儿教育改革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思路的多元智力理论探讨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生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多元智力理论也不例外。多元智力理论的缘起离不开轰轰烈烈的社会大背景更离不开学术界理论家们卓越的研究。下面就多元智力理论产生的背景做一个简要的评述。

 一美国追求优质教育的改革氛围是多元智力理论的产生的社会大背景 二战之后的美国教育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由于长期受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美国的教育实践很重视让学生动手做而不重视系统的学科知识的教学因此教育质量普遍反映下降。从因为受到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的刺激而颁布《国防教育法》起美国的教育改革就一直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如 60 年代的以科南特James B. Connant为首的新传统派运动和以布鲁纳(Jerome Bruner)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运动乃至 70 年代 “回到基础” 运动 都是在作加强学术、 重视智力训练以提高教育质量的努力。而到了 80 年代美国在经济、科学与技术创新方面受到日益崛起的西欧及日本的挑战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美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进一步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迫切要求由此导致 1983 年的《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994 年的《2000 年目标》的出台。可以看出美国朝野对教育质量以及保证教育质量的评估体制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股席卷全国的运动。而多元智力正是在这段时间产生并走过了从一开始的备受争议到后来成为教育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的漫漫长路。不难推测正是因为多元智力理论蕴涵着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潜在可能性使它在教育实践界获得如此声誉。

 美国教育改革除了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中心以外还有一个中心就是对不利处境儿童的教育的关注即对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成功的机会——的尊重。这主要是相对于在学业上面临失败的儿童或潜力尚待开发儿童而言的。60 年代美国提出了“促进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并为此从 1966 年开始了一项“提前开始”计划。80 年代美国提出要实现“为了千万人的优质教育” 。而多元智力理论提出的标志性著作《智能的结构》一书是荷兰海牙的伯纳德?冯?李尔基金会Bernardvan Leer Foundation所赞助的第一部出版著作该基金会是一个致力于帮助低能青少年的国际性非赢利组织它广泛地支持那些在早期教育于培养方面能够导致普及性途径的研究工作以帮助低能儿童去发掘其潜能。这正好附和了美国教育改革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运动的发展也为多元智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国 20世纪 60 年代的种族复兴运动强调学校在通过主流文化形成学生的共享文化的同时 应充分尊

 重其他民族群体文化也是整个国家文化构成成分的事实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而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移民的进入而加剧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也刺激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由此导致了学校中文化差异的加剧社会各界开始寻求在学校教育中确保对文化上的差异的欣赏。另外少数民族学生一直以来学习成绩不高在潜力未充分发挥者underachiever和辍学的学生中少数民族占绝大部分逐渐引起社会各界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平等问题的关注要求学校教育确保人人都有同样的成功的机会 在学校课程和教学当中渗透多种族多文化的视角、体验于是多元文化教育成为美国改进现有教育的一剂良药。

 二对传统智力测试的批判是多元智力理论产生的学术背景 自从 1905 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智力测验量表并在 1916 年被美国心理学家推孟译成英文且修订成斯坦福-比奈量表以来 智力测试便风靡全世界。

 然而也正是从智力测试产生之日起关于智力测试的局限性的争论及批判便从未停止过。从美国心理家瑟斯顿(L.L. Thurstone) 的“群因素论” 2030 年代 、1950 年阜南的“层次结构理论”以及 1956 年吉尔福特(T.Guilford)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式乃至 60 年代以来信息加工理论的智力观都对智力单因素论作出了批判这种对智力认识的逐步多元化的趋势在智力测验上也有所体现。根据库恩Cohen对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前身W-B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 、 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 WISC 作的分析 发现韦氏智力量表包含的共同因素有言语理解因素、知觉组织因素、记忆或集中注意因素和特殊类因素。而 90 年代出版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三版提供了 4 种因素分数分别代表言语理解、知觉组织、加工速度与抗干扰力斯坦福-比奈量表第四版也改变了以往根据 g 因素的测查方式转而测量具体化能力如言语推理和数量推理能力等 和动态分析能力 如抽象视觉推理、 模式分析等 和短时记忆。可以发现加德纳不是批判传统智力理论的第一人但可以肯定他的批判以及基于这种批判之上的建构是顺沿着这样一条历史踪迹的。而且正是通过他的多元智力理论使传统的智力测试的若干局限性日益突显。

 三加德纳本人的研究积累 加德纳是一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在哈佛大学期间他曾经与美学哲学家 Nelson Goodman共过事在他的第一本书《艺术和人的发展》 1973 年出版中加德纳指出皮亚杰的发展模式只适用于“最终导向科学思维的思维过程其终极状态可以非常逻辑地表达出来” 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他考察了创造性活动中认知过程的发展开始着重探索伟大的艺术家的思维过程并相继出版《智能的探索》 1981 、 《艺术、智能与大脑关于对创造力的认识途径》1982 。同时他也开始在波士顿老兵管理医院研究大脑损伤病人。他发现其中有许多人的大脑的一个核心功能遭受了破坏性的损伤但其他功能却丝毫无损。80 年代以来他开始关注教育同时致力于设计以表现为本的评估、追求理解的教育、以及根据多元智力来获得更为个别化的课程、教学和评估。可以说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是他个人对正常和天才儿童以及那些大脑受损成人进行多年研究的结果正是与此类研究相关的涉及人的潜力及其发展的研究兴趣把他带到了学习和教育领域。

 总之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是当代社会的大氛围、历史的积淀以及加德纳作为一个现代个体对前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信息加工理论等的继承和超越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事实上多元智力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还与美国社会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对个体和个人主义的强调以及进步主义思想不无关系。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依据 在确定某一种能力是否可以成为多元智力框架中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时加德纳确立了一个“智力选择依据系统” 他考察了大量的资料即关于神童、天才个体、脑损伤病人、有特殊技能而心智不健全者、正常儿童、正常成人、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各种不同文化下的个体的研究利用了来自生物进化论、人类学、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多领域的知识通过考察大脑损伤病人、心智不健全而有专长者、神童及其他超常个体的存在各种因特定智力的存在与否而形成的专家、天才等 是否有一套可以辨认的核心运算——基本的信息加工机制是否有一个独特的发展过程有明确的“终极状态” 在进化的历史和进化是否存在合理性以及是否有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的发现为支持能否容易以某种符号系统进行信息编码等来确定某种能力可否成为加德纳多元智力中的一种。

 下面我们逐一分析这 8 个方面的依据 一对大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对大脑损伤病人的研究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依据它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个体身上确实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多种不同智力。加德纳曾经指出 “从大脑损伤会使特定能力被单独地摧毁这个意义上来说 某种特定能力相对于其他能力的相对独立性便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了” Gardner 1983/1993 。事实确如加德纳所说大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中有与多种不同智力相对应的专门的生理区域来负责不同的智力。而如果大脑皮层的某一特定区域受到伤害的话某种特定的智力就会消失但这种特定能力的消失对其他的各种智力没有影响也就是说某种特定的智力消失了其他各种智力还能够继续正常发挥其各种功能。例如大脑皮层左前叶的布罗卡区受到伤害个体就会发生语言智力方面的障碍说话、语言和书写等能力就会缺乏或消失但个体的数理能力和运动能力等都不会受到影响仍会有正常的表现。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体身上确实存在着由特定大脑皮层主管的、相对独立的多种智力。

 二对特殊儿童的研究

  古今中外“神童”和“白痴奇才”的存在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供了另一个重要依据 它从现实的角度证明了个体身上确实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多种不同智力。

 对 “神童” 和 “白痴奇才”这些特殊儿童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每一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多种智力而每一种智力都有着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现象。一般来说 “神童”是在某一或某几个智力领域中有突出表现的个体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神童”经常是从小就表现出要么是数学天才、要么是音乐天才、要么是绘画天才的个体要么是几种智力都发展的比较好的个体。历史上和现实中“神童”的例子非常多我们也可以非常容易地想到“神童”是某一智力领域的“神童” 而非各个智力领域的“神童” 加德纳所列举的 8 个方面的智力领域都“早慧”的个体是难得见到的。同时 “在心智不健全而有专长的情况下我们所见到的则是在其他领域中能力平庸或严重落后的背景下某一特殊能力的超常现象。这些人的存在又使我们得以观察到相对孤立甚至是特别孤立情况下的人类智能” Gardner 1983/1993 。确实世界上存在着一定数量的 “白痴奇才”  他们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 但在其他很多方面则根本低能或无能。据报道湖北武汉青年胡忆舟是一个弱智到了连自己年龄都不知道的人但是他有一种令人惊叹的绝技那就是乐队指挥。无论多么高难的曲目他都能进行一板一眼的、非常到位的指挥北京晚报1999 年 9 月 21 日 。

 三对智力类型和符号系统关系的研究 对智力类型和符号系统关系的研究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供了第三个重要依据。对智力类型和符号系统关系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每一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多种智力而每一种智力都与一种特定的符号类型相对应。“许多人类知识的体现与交流都是通过符号来进行的而符号就是在文化方面设计出来的含义系统” Gardner 1983/1993 。确实人类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体现与符号系统密切相关我们正是通过各种符号系统来体现我们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知识并进行各种交流的离开了各种符号系统我们人类文明的传递和交流就不能实现。

 人类的符号系统是多元化的 如常见的符号系统有语言符号、 数学符号、 图像符号、音乐符号等。在加德纳看来智力并不是抽象之物而是实在之物是一个靠符号系统支持和反映出来的实在之物而多元智力中的每一种智力都是通过一种或几种特定符号系统的支

 持反映出来的。例如音乐—节奏智力是靠音乐符号支持和反映出来的作曲家笔下的音符在五线谱间的“游动”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而我们也正是通过一篇篇乐谱走进了作曲家的内心。不同的智力领域有着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不同智力领域的相对独立性导致了不同符号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使得每一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特定的信息接受和传达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特点。相应地符号系统的多元性必定会证明智力的多元性——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多种符号系统和不同符号系统的相对独立性有力地证明了多种智力的存在和不同智力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四对某种能力迁移性的研究

  对某种能力迁移性的研究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供了第四个重...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