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6篇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6篇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 刘刚(1975.1—),男,汉族,江苏沭阳人,教授,研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理论与评估和工科课程思政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6篇,供大家参考。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6篇

篇一: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

简介:

 刘刚( 1975.1 — ),男,汉族,江苏沭阳人,教授,研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理论与评估和工科课程思政研究。屈宏( 1978.10 — ),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研究。梁闪闪( 1995.7 — ),女,汉族,河南登封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课题项目:

 本文系大连理工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理论研究专项课题《新媒体技术条件下思政课教学改革助推“三全育人”工作探索与实践研究》和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示范课项目《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强度评估理论与方法》阶段性成果。新媒体技术下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研究刘 刚,屈 宏,梁闪闪(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摘 要:在新时代,应用新媒体技术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在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仍存在着新旧教学模式的矛盾与冲突、教师对学生“三观”的塑造更难、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等问题。特从教师、高校、网络教学平台三个角度,探索研究符合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新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做好新媒体技术下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关键词:新媒体技术;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6-0003-02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6.00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 [1] 智慧教学工具是高校教学中应新媒体技术的需求而生, 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新媒体技术下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需要我们一以贯之,不断研究改革创新的方式方法,构建基于新媒体技术运用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模式, 为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全新可行的路径,从而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保障。一、新时代高校应用新媒体技术改革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在“互联网 + ”新模式下,运用新媒体技术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为教师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相长智慧教学工具的研发应用,使新媒体技术走进高校课堂。一方面,教师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使课堂内和课堂外教学相衔接, 实现教学过程全程覆盖。

 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在教学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灌输思政教育。

 另一方面,智慧教学工具以其新颖性、交互性易于被学生接受,使教学活动更“接地气儿”,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中, 促进教学相长。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船舶工程学院, 充分依托超星泛雅智慧教学系统,探索“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强度评估理论与方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坚持发挥思政课“三全育人”主阵地作用的同时,深度发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政教育贯穿到专业课教学全过程, 在精神层面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功效。(二)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提升了学习效果智慧教学工具海量资源共享,平台免费开放,方便快捷高效,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可供选择的空间,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课前,学生利用教师搭建的平台资源自主学习相关课程, 就知识点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课上,学生可以就疑问同师生进行互动探讨,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学习成效倍增;课后,学生可通过微信、 QQ 群,就感兴趣的问题同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在线交流互动。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培养方案。

 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 摆脱了传统思政教育枯燥无聊纯理论学习的状况,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心态由被动消极转向积极主动的“我想学”“我要学”,寓教于乐,从根本上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二、新时代高校应用新媒体技术改革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新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交叉性、互动性等独特优势打造智慧课堂,促进思政教学改革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同时,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亟待我们去解决。(一)新旧教学模式的矛盾与冲突、转变与融合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按照课程设置内容授课,学生多数情况下只是做“观众”,机械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育。

 课程也多重视专业知识的讲授,未能有高等教育万方数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N]. 人民日报, 2016-12-9.[2] 龙媛 .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 ( 8 ):

 41.[3] 阚枫 . 调查:超八成大学生存“手机依赖” 日均使用 5.2 小时 [N]. 人民日报, 2018-4-17.[4] 金东寒 .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J]. 求是, 2017.参考文献:效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导致在专业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有所偏废。

 “传统观念是阻碍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中应用,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2] 。

 新媒体技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强调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智慧教学工具的逐渐广泛应用必然带来新的教学模式的变革,冲击传统的教育模式,倒逼教师改革。

 如何打破新旧教学模式之间的壁垒, 解决新旧教学模式的矛盾与冲突, 实现新旧教育模式的转变与融合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教师对学生“三观”的塑造更难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 学生需要通过教师对其进行思政教育,培育正确的“三观”。

 由于年龄的差异,学生群体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远迅速于教师。

 学生通过利用新媒体广泛阅读浏览各种信息,对事情常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敢于质疑教师,使得教师的专业性受到冲击。

 同时,网络信息纷杂多元、良莠不齐,大学生由于“三观”尚在培育阶段,对网络世界的鉴别能力相对较弱, 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与干扰,产生一些错误的看法。

 这些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三观”的培育,而内在的隐形因素又不是教师所能及时掌控的,因而使得教师对学生的“三观”塑造更难。(三)新媒体对学生所具有的吸引力的无限性与学生自我管控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步入高校的学生大多刚刚成年,心智尚不成熟,对新生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 自我管控能力相对有限。

 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则于己有益, 反之则于己有害。

 新媒体特点之一是信息丰富多样,对学生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吸引力。

 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线学习获取知识的同时, 非常容易被外界信息所左右。

 结果,不仅学习成效大打折扣,而且沉溺其中,迷失自我。

 “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累计时长为 5.2 小时, 13%的学生日均使用手机 9 小时以上, 14% 在 7 至 9 小时之间” [3] ,以上数据充分显示了学生对手机的严重依赖程度。

 新时代新媒体发展一日千里,各种平台相继推出,新媒体对学生所具有的吸引力的无限性与学生自我管控能力的有限性矛盾也愈加凸显。三、新时代高校应用新媒体技术改革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媒体化的新时代。

 我们当前的工作任务和重点就是要创新方式方法,掌握新媒体技术,用好新媒体技术,重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模式。(一)教师是新媒体技术下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主体力量“互联网 + ”时代的到来对教育领域的冲击和挑战,倒逼教师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是新媒体技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主体力量,也是主导力量,任重而道远。改革改得好不好,最终要落实到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成效上。一是顺势而为,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重塑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模式,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培养新时代人才。

 二是做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导者,做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人,利用新媒体的交叉性和互动性,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效,把课堂主动权更多放手给学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是教育学生警惕网络不良信息,加强自我约束,提高自制能力,使新媒体优质资源充分为己所用,扩大知识面,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二)高校是新媒体技术下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主要实施者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 要勇担时代大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坚持新媒体技术为思政教育所用原则, 基于 MOOC 平台,充分利用原位翻转法等新式智慧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探索打造“互联网 + 智慧教学”新思政课堂,“推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 。

 二是全方位掌握对思政教育的话语权, 不仅要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还要通过学校以及各二级单位的微信公众平台及微博平台、师生交流学习群、智慧教学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三)网络教学平台是新媒体技术下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主要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是新媒体技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依托。

 推动实现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构建基于 MOOC 平台的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智慧教学模式,是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可行的新渠道。要充分依托网络教学平台, 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学生发展特点,有效开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探索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全新智慧教学,把传统课堂优质资源通过金课平台建设转化为网络教学资源,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和网络教学的交叉互动功能相结合, 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思政育人,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综上所述, 新媒体技术下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仍处在初步的发展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在教学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思想政治教学新经验,创新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努力打造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互联网 + 智慧教学”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责任编辑 谷会巧]万方数据

篇二: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

4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10期总第227期No.10. 2021Sum 227JOURNAL OF JIAMUSI VOCATIONAL INSTITUTE114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10期总第227期No.10. 2021Sum 227JOURNAL OF JIAMUSI VOCATIONAL INSTITUTE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柔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收稿日期:2021-03-05

 修改日期:2021-08-05作者简介:王柔健(1992—),女,天津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喜爱新鲜事物,不愿固守传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种种缺陷,以至于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学生群体中的认同率不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兴传播媒介在教学中的运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拥有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广泛的渠道。一、新媒体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第一,拓展了教育内容和平台。在新媒体未得到普及时,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传播方式单一,形式与内容都不够丰富,难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媒体时代,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借用新媒体设备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提供给学生更多讨论空间,利用新媒体将社会热点问题、有趣的网络文化现象引入其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摆脱了传统思想政治课堂单一乏味的缺陷,更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还能培养学生用多元化的视角看待世界。其次在课堂之外,利用网站、公众号等方式,结合时事撰写相关文章,将课堂所学理论运用到分析热点事件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在评论区交流意见和看法。新媒体为课堂内外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更多元的交流平台,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之与过去相比呈现出显著的优越性。第二,增强了教育的互动性。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来的明显问题,这也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固有的局限性。在传统课堂上,尤其是理论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师层面,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许多其他事务,没有充分的时间精心设计课程,对课堂的重视不够;在学生层面,往往将思想政治课程当作专业课之外的放松时间,认为该课程无关紧要,未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这两方面因素导致课堂十分沉闷,缺乏活跃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更难以发挥引导学生思想的作用。除此之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提供给师生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很少,除上课外没有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渠道,无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课堂内外学生与教师都缺乏沟通的机会和平台,互动性缺乏十分明显,思政课效果大打折扣。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一,宣传工作有待提升。宣传工作的缺失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劣势之一,课堂教学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渠道 [1] ,将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了课堂的一亩三分地中,而课堂外的宣传工作便被忽视了。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利用各种新的传播媒介,宣传工作在课堂之外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在宣传中又存在空泛的现象。比如没有将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有效结合、网络平台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用户体验还需提升等。在内容上,往往呈现出华而不实的倾向,更新速度慢、质量低,徒有形式缺乏内容,更像是为应付检查而建设起的空架子,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就无法使新媒体的宣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第二,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完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相关教师的责任,更需要高校其他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并非孤立存在的单元,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教育,课外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其中协同育人机制十分重要,需要高校党摘

 要:新媒体的出现是传媒行业的一次巨大变革,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丰富,渠道更多样化,种种优势都使新媒体在当今世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同样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充分结合,是未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趋势,从而达到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思想发展的目的。本文阐述了新媒体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新媒体与课程教学和宣传工作的结合、利用新媒体推进协同育人机制等策略,以供参考。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0-0114-02。

 。. .。

 。

 1152021年第10期总第227期No.10. 2021Sum 2271152021年第10期总第227期No.10. 2021Sum 227教育教学研究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等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高效地开展。高校各个部门必须加强联系,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在不干扰彼此工作的前提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也是协同育人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等方面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此外,校园中的各类行政人员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也是塑造高校思想政治氛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现实情况来说,其他相关部门与人员没有协同育人的意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缺陷。第三,教学模式有待改善。传统事物有自身的发展惯性,难以在短时间内接收新思想、新技术,不可避免的会滞后于时代发展,从而表现出滞后性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不例外。新媒体时代下,一些高校已经积极创新,将新媒体引入思想政治课堂,使教学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对传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缺点有所纠正,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创新范围与程度不够,未普及所有高校,也未能撼动传统思政课堂的主导地位,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作用,使教学方式显得单一枯燥。即使使用新媒体,也只是将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新媒体相结合,换了一种表现形式,而内核没有太大改变,仍然无法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总体而言,在将新媒体带入课堂时不仅仅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和模式的创新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三、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策略第一,推进新媒体与课程教学和宣传工作的结合。在新媒体时代下,促使新媒体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和宣传工作是大势所趋。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资源丰富、信息传递过程迅速,还有数量众多的交流平台,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发挥良好的宣传作用。将新媒体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在内容形式上能对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互联网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课内课外、显性隐性和线上线下共同结合起来,是实现教学模式创新、推动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也不该忽视自身素养的提升,利用新媒体推进自身教学与科研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具备更深的内涵和价值,这也是创新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与课程教学和宣传工作的结合,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更要注重内容的创新,利用网络的及时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为提升思政教育的工作质量做出最大努力。第二,利用新媒体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完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更良好的环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有必要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开展工作。比如,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主体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各个部门人员,在平台上发布合作计划和相应的行为指导,使各部门和人员充分意识到自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承担的责任,从而有意识地将这些行为规范落实到生活中,按时在互联网上交流成果、发表意见,共同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献计献策,推动思政工作更好地开展。第三,利用新媒体实施过程性评价,完善评价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总结性评价这种长期以来一直被使用的评价方式,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无法充分展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整体状态。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过程性评价机制,日常教学中利用互联网媒体发布相关作业及活动安排,或者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自主学习等,将线上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可以建立网上签到系统,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进行签到,以便教师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通过这些方式,有效地让学生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进行思想政治学习,也能使过程性评价拥有更加丰富多元的评价依据。同时在这过程中教师还能根据学生动态,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将其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程在培养学生中发挥更大作用 [2] 。第四,推进新媒体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新媒体为媒介,发掘一批校园思政文化宣传作品,以短视频、校园广播、舞台剧等形式,穿插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要点,利用微信小程序、智慧课堂等新媒体,完善思政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教学效果,加强课堂“弹幕式”交流和移动终端的问题汇总,有针对性地进行解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让思政课教学“活灵活现”。用好网络思政案例平台,丰富思政课在线案例故事集,定期推送教学导读,推出系列在线信息化课程,打造新媒体思政课教学新矩阵。四、结语综上所述,新媒体具备种种优势,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融合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措施进行改善,必然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3] 。参考文献:[1]孙松.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智库时代,2019(46):64-65.[2]蒋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9.[3]任学鹏.文化自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2):180-183.(责任编辑:董维)。

 。. .。

 。

篇三: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

簟.I.I二L人◆理论新探2020 · 6(下)智能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创新研究马毓新摘 要 处于信息技术普及的时代,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给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应该适应当前的时代环境,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将教育思想在网络上有效呈现出来,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过程中,要考虑受众群体的特点,将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起来,激发受众群体的兴趣,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提高传播质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关键词 智能时代 高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 传播创新作者简介:马毓新,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356新媒体技术不断地更新换代,智能手机作为信息载体,也是新技术在应用领域中发挥作用的途径。通过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呈现出多样化,信息的识别更加容易,信息的解读更加简便,信息的传达获得了实时性,这些都离不开媒介的作用。现在的新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发挥的不仅是教育工具的作用,同时也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存在。特别是智能手机技术不断升级,使得人们在多数时间中都是在使用手机,他们接收信息,传送信息,这种行为已经成为常态。将这些信息传播途径充分利用起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使得教育工作紧跟时代潮流,发挥微时代新媒体技术的作用,对受众实施具有针对性地教育,使人们用手机就可以接受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一、微时代背景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必要性(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时代感微信和微博都是微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软件工作。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到 2018 年,微信的注册用户已经突破 10 亿。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用户越来越多,微信成为覆盖面非常广的通讯软件。高校学生在体验新技术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和积极性,对于新技术要求很高,所以,大学生成为微信用户中占有量最多的群体。微信受到在校大学生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已经成为大学生有效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用于传播信息的新载体。微信作为高校管理大学生的新阵地,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将其充分利用起来,使得传播教育符合时代的特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创新高校的马克思理论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教育是重要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教育作为重要的途径,要采用有效的工具,使得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是局限于表面的知识,而是真正意义地用于社会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发挥微信和微博的工具性作用,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教育理论中,马克思主义是主要的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可以对群众的观念和态度予以掌握,在高校可以发挥其作用对学生予以管理,使得理论教育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但是,从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情况来看,往往浮于表面,重视教育形式,在教学方法没有与时俱进,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这方面的理论教育内容不受到学生的重视。当出现这方面问题的时候,就要在教育方式上予以创新,充分了解高校马克思理论传播的现状,采用新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发挥微信的作用,应用智能手机,只要能随时随地上网,就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运行微信公众平台,将相关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使得微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1] 。微信的一个特点是内容短小精悍,受到的关注度高,在熟人群体中传播,而且为小众传播,可以提高传播效率,使得教育更加有效。微信与其他的网络社交平台存在不同之处,就是在微信朋友圈中都是熟悉的人,在熟人地带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更容易被接受,而且突破传统的理论传播模式,用熟人可以接受的模式进行传播,可以保证传播质量,而且传播的方式上能够做到因人而异,针对性更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不同专业学生在一个大教室中上课,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对很多的学生都无法叫出名字,当一学期课程结束之后,学生甚至都不知道授课教师的名字。这种陌生万方数据

 ?▲簟.I.I二L人◆理论新探2020 · 6(下)群体中授课,相互之间的沟通有限,教学中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虽然与学生之间有所互动,但是依然以唱“独角戏”为主,学生的听课状态散漫,教学在讲课中感到很尴尬,学生保持沉默,对于这门课程有漠视之感,当然学习质量难以保证。如果将微信充分利用起来,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从陌生变为熟悉,教师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互动的方式相互了解,教师对教育模式不断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高校老师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时候,可以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进行一对多传播,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分享率。微信公众号的建立比较方面,门槛低,只要申请就可以成为朋友圈中的医院。在特定的群体中,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有很多,除了文字交流之外,还可以使用语音交流,图片或者视频交流,实现了互动全方位展开。教师利用微信平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将传送到手机上,达到率非常高,学生的观看率也非常高,甚至可以达到 100%。当前一些高校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质量,将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建立起来,除了学生作为朋友圈的成员之外,一些粉丝还可以加入其中,微信群体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其他高校的学生也可以加入到微信群中,一睹名师的风采,享受教师精彩的授课,从中获益匪浅[2] 。此外,当前移动互联网普及,各种信息充斥着网络,人们观看信息的时候,缺乏选择性,看到各种眼花缭乱的信息感到很困惑。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各种不良信息,对中国民众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高校应该注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马克思理论作为主流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同时在社会群体中传播,发挥正能量的教育引导作用,微信的价值是不可小觑的。除了微信之外,微博文章也备受关注,特别是研究专家以及高校的名师,都可以建立微博,从自身的研究领域以及专业角度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更具有说服力。处于当前复杂的环境中,要将微时代信息传播阵地建立起来,积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将自己武装起来,对于相关的理论传播不断强化,用微信和微博传递教育信息并答疑解惑。运用新的传播方式,将西方伪真理揭开,更多地对伪思想准确辨别[3]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具有现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展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更有时代化,在大众群体中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层次理论,将其转变为中国化的成果,使得理论内容通俗易懂,与人们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化。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用这种方式将并将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有效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使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意义地理解,也乐于接受,成为意识形态中的一部分内容。当前很多的大学生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已经过时,在实践中不再发挥作用,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在学习中产生消极情绪[4] 。一些大学生甚至在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情况下就予以批评,这是不恰当的。这种现象的存在,也能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方式不合适,理论教育没有落实到学生层面,而是依然高高在上,学生可望不可即,对于理论内容就无法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予以理解。处于微时代,微信和微博作为社交工作成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主要载体,当然这也是大学生普遍应用的工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可以使教育空间从线下转向线上,甚至可以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空间得以扩展,加之微信的互动性,就可以让学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成长,将理论内容融入到学生活动中,甚至让学生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可以对理论起到强化的作用。所以,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展开,用微信的传播方式展开,用微博表达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并做出评价,使这项工作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发挥教育的实效性[5] 。二、大学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现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所提供的资料,中国的网民规模不断增大,已经接近 9 亿,其中,21 岁-29 岁的青年占比最高,在所有的网民中占百分之三十,其中的百分之二十五是学生。大学生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因此成为新技术的最先体验者也不足为奇[6] 。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登录网络平台,就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诸如网购、查阅资料、定外卖、租房等等,足不出户,操作手机就可以实现。现在的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手机 app多种多样,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无论是哪一种技术出台,大学生往往是最先体验者。热度比较高的网络平台往往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在社交类平台中,使用率相对较高的莫过于微信、QQ等;购物平台被大学生关注,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比如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等等;在业余生活中,大学生喜欢看视频类节目,西瓜视频、腾讯视频、抖音、爱奇艺等等,让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中的抖音属于社交类视频,让大学生的生活充满欢乐。当大学生的生活方面,美团、饿了么、滴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定外卖不需要下楼,打车不用站在路边傻等。大学生要获得新闻信息,可以在网络上观看资讯类节目,如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等等。多数大学生喜欢玩游戏,让大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来,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如果没有了新媒体,就会感觉缺少很多,他们很多时间都在与多媒体打交道[7] 。新媒体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其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少万方数据

 ?▲簟.I.I二L人◆理论新探2020 · 6(下)被关注。一些大学生长时间沉迷于新媒体中,使得大学生系统化学习模式被打破。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新媒体操作中,访问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平台,使其正常的学习受到影响。现在的大学生自我行为控制能力不强,对一些娱乐内容缺乏抵抗能力,就会消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被忽视了,还导致生活无规律,身心健康受到影响[8] 。因为有了新媒体技术,大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通常是在网上进行,不再面对面沟通,大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因此受到影响。另外,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比较弱,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各种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高校应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实施传播,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这种方式适合当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能够让大学生接纳。但是在采用这种方式的时候,也要注意所存在的弊端,将手机媒体所具备的优势发挥出来的同时,对于负面影响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使得大学生传播发挥实效性[9] 。三、应用微信微博对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有效措施(一)将微技术充分利用构建传播体系当前的高校都有丰富的网络资源,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资源对大学生展开宣传教育工作,使抽象的教育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地体现出来,更加简单易懂,大学生能够很快地吸收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发挥微技术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是一种新的途径,而且使教育环境充满生机和活力,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是当前学生普遍使用微博和微信进行交流,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将此作为主要的信息传播载体,扩大传播内容的覆盖面,而且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对大学生更有感染力[10] 。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使得传播教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对于教育内容有所体验,能够感受到教育内容的价值。微技术的应用使得教育途径得以延伸,经过合理利用可以将新媒体教育体系构建起来,如此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正确引导,对于网络舆情能够有效控制。(二)应用微技术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氛围教师对学生的德育中要获得良好的效果,文化环境的塑造不可忽视。环境对人能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对人的生活和学习都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高校中塑造文化环境对教育的有效展开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人的思想的改变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环境可以教化人的思想,无形中对人产生影响。环境刺激人的思想,对人的行为起到了引导作用,同时人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予以改造,由此可见,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高校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应用微技术塑造文化环境,将理论内容制作成有趣的微视频在微信中传播,宣扬真善美。学生在充满正气的文化环境更能够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环境塑造起来,还可以发挥微信管理的作用,请大学生参与微信群的设立,教育群体的组织以及制度的完善,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在日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活动中,让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深刻感受并予以认可[11] 。(三)应用微博、微信群等新媒体与大学生充分互动现在的大学生更习惯于使用新媒体技术,诸如微信、微信等等都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工作中,将这些技术软件充分利用起来与学生之间建立亲密交流关系,对学生的网络签名以及留言都要予以关注,使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了解,并对学生具有针对性地实施价值观引导。运用正确的交流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与面对面交流相比较,这种交流更容易让学生敞...

篇四: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

号品牌营销 营销与人才培养87 2020 年第 3 期摘 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互联网 +”的大背景下,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进新形势的洪流,不断改革,勇于创新,能够更符合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切实帮助当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创新当今互联网时代,教育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1] ,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改革,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才能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步入一个新的进程,与“互联网 +”的大背景相适应。因此,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不断改变僵化的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新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把新理念和更多的新方法应用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来,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从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问题(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采用课件的方式教学,但是存在着课件没有经过自己深加工,完全拿来主义。课件应用的死板,没有很好地和其它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生硬的课件教学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很多高校在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时,因为很多学生集中授课,教师对学生不好管理,不能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缺乏深入的交流和研讨,教师教授的知识比较多,学生参与度较低,课堂缺乏积极热烈的氛围,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二)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很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考察大学生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的能力和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在考核过程中,很多学生撰写的论文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还有的采用网上抄袭,教师不去深究,让一些学生滥竽充数。在考核的内容上存在着敷衍了事,有的内容比较随意,没有突出重点,这样的考试内容不能很好地测试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很多学生存在平时课上不认真听讲,考试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知识点,但是很多学生都能通过考试,这样的考核机制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有影响,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都是极为不利的。(三)教育理念落后在“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互联网思维结合起来,重新定位教育理念[2]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课过程中,还是没有完全以大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设计上没有以学生的体验为中心,没用大数据使教学更科学。一些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缺乏很好地结合,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用价值。把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就社会不断发生的热点事件,及时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四)“互联网 +”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问题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当今世界信息量爆炸,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等。太多的渠道把这些信息传给大学生,高校学生的社会经历少,人生阅历少,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外界影响等,使得对于一些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很容易相信,给自己带来危害。在网上存在着很多诋毁社会主义国家的信息,这是西方社会对中国采取的思想渗透,把西方的社会制度过度美化,打着民主与自由的旗号,宣传着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把他们的价值观慢慢渗透给国人,有些学生会受到不良影响,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动摇,觉得西方社会特别美好,充满了民主与自由,国家特别富有,社会保障体系完美,到处充满了机遇,让他们心生向往,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还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传销、色情等违法行为。二、策略(一)改变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要把多媒体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课件丰富课件的内容,使课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课件的知识灵活运用,打破课件应用的死板僵化,可以在课件上多些创新,利用互联网资源,能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学生的情况,比如借用一些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当下最新的时事报道等加入其中,激起学生的兴趣,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借助手机和课堂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情况去创造手机的应用,让学生把手机用在正正途上,需要去创新不断实践,使手机能更好地服务课堂。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上,教师要有效利用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合作探究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内容和学生的情况,临时组成小组,要有好的激励措施,学生愿意去合作探究,需要教师多想一些方法让学生有效利用小组,通过分组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去思考、不断去探究、不断去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以便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提◎张 旭张 旭 / 东北财经大学(大连 116025)“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创新探讨

 老字号品牌营销 营销与人才培养88 2020 年第 3 期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素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二)健全的考核机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健全的考核机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视,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有推动作用。教师首先要重视平时学生的积累和学习,不给那些投机取巧、临时抱佛脚的学生机会,重要的考核都放到平时,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重视性,明确平时学习的态度和效果对考核起重大作用,转变学生不正当的考核思想,从而提高平时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合理的考核内容,既能考核学生平时的理解掌握情况又能检验教师教学情况,既让学生通过认真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又能从考试当中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效的反思,为以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更新理念“互联网 +”时代,需要高校把互联网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合起来,以便适应时代的发展,让学生能更好地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要抓住“互联网 +”时代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师要重视理念的跟新,要与时俱进,通过行动去应对挑战,不断把挑战转化成机遇,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互联网 +”结合下,思想变得成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根据当代大学生对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要求运用互联网信息和大数据,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设计,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时代性、实用性,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新理念[3] 。(四)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资源上比较匮乏,各大高校之间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 +”,不断拓展教材的限制,在网上收集各种各样有用的资源,包括图片、视频、文献资料等,不断扩充资源,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有活力。各大高校之间要加强联系,建立合作共享平台,更好地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交流方法、交流经验等等,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一些学生有个性化的问题也可以从教学平台得到解决,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的丰富能极大地改善教师资源匮乏的现象,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能更好地设计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当中,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热情,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计划。(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网络的飞速发展,使网络信息极度增大,很多虚假信息、不良信息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头条等各种渠道进入大学生的生活当中,这些信息有的动摇着学生的理想信念,有的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有的甚至造成危害。因此,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指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加强法律常识的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教师要及时关注不断发生的热点事件,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联系对其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对社会和网络上存在的危险行为有全面的了解,教师要多给学生提前敲警钟,帮助学生树立危险意识,增强学生对网络世界不良行为的认识。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的各种社交群,及时发布学生关心的事情,比如:就业信息、安全信息、法律常识、不法行为、国家的最新政策等,还可以利用群,让学生有问题随时提问,教师及时解答。把“互联网 +”通过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营造成健康的环境,为学生切实解决在“互联网 +”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六)应用先进技术“互联网 +”产生了大数据,大数据应用越来越广泛,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大的便利。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要去不断探索,去创新,能更好地应用大数据。在教育方法,教育成果上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为教学工作更合理、更高效地进行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学生也可以利用数据库进行学习,提高学习途径和学习效率。教师还要不但去探索新技术,如多媒体新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不仅开拓了教学新途径,还提高了教学新高度。结束语: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面对“互联网 +”的大背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更新理念,健全考核机制,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多应用新的技术等方式不断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在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的同时,切实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提高保护意识,有利于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成才。参考文献:[1] 张五钢 . " 互联网 +" 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创新 [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037(002):56-58. [2] 刘琦 . 网络文化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探讨 [J]. 长江丛刊, 2019(6):190-190.

篇五: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

教书育人(下旬刊) 2022 年 第 05 期李美华 (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摘 要 ]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媒体综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格局。高校在利用融媒体发展理念进行媒介整合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高校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发挥着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在融媒体环境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对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新时代高校应准确把握融媒体时代传播特点,主动顺应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时代需求,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的创新。  [ 关键词 ] 融媒体;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 中图分类号 ] G641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8-2549(2022) 05-0010-04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层见叠出。当前融媒体环境和传播氛围,给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窗口,在融媒体背景下要主动转变传播方式,不断提升传播的影响力、公信力,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速度。融媒体时代传统的作为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栏、校报、广播、校园电视台影响力日趋弱化,高校师生手中的智能手机则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武器”。面对新形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如何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从而构建起高校新型融媒体意识形态宣传平台,是每所高校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一、全面把握融媒体发展的趋势和规律2014 年 8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发展,努力打造一批技术成熟,内容丰富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形成立体多样的现代融合发展传播体系。”同年 10 月,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发表题为《融媒体:缔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文章,首次在国内提出“融媒体”概念,引发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 2016 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各种媒体平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融媒体建设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促进多种媒体融合创新。习近平总书记 2018 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引导和服务群众已成为创新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当务之急。”中共中央政治局 2019年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共识,构建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 [1] 融媒体发展充分汲取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载体优势,借助新技术、新平台促进不同媒体的优势互补、有机融合,从而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和受众接受方式的深刻变革。媒体融合发展,是媒体形态自我更新和升级的时代选择。融媒体不是将各种媒介渠道简单相加,而是从传统媒体合作拓展到全媒体合作,把传统媒体专业权威的内容优势与新兴媒体灵活快速的传播优势融合融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  

  作者简介:李美华(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11●理论探索起来,主动适应网络传播新特点,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新闻内容、理论知识、看法观点直观形象地报道出来,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面覆盖”的主流舆论传播格局。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传播得更快、更远,以满足受众多角度、多感官的媒体体验,从而提升新闻舆论传播效果和引导作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媒体大变革正在进行,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时代推动媒体发展有机融合,全面准确把握融媒体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于整合生产要素、发展科学技术、革新信息内容、建设人才队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融媒体时代呈现的新特点(一)传播主体多元化、年轻化对高校而言,融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主体由单一的教师逐渐向教师、学生共同传播转变,传播形式由传统的理论说教向多边互动转变。众所周知,高校主要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培养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高校自上而下“填鸭式”、强制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融媒体背景下其局限性愈发凸显,偏离受众本位传播理念,难以达到预期传播效果。步入融媒体时代,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除了教师主导之外,也呈现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式、多方探讨式传播。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主人翁,能够运用新型媒体技术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二)传播渠道融合化、一体化新兴媒体的出现导致一直以来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渠道的报纸、期刊、广播、宣传栏影响力日趋弱化,智能手机则成为高校师生爱不释手的必需品,所安装的各类 APP 成为高校师生信息资讯的主要来源。新时代高校如何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进行深度融合,使之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渠道是每所高校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以往的高校传播渠道具有直面师生、贴近校园、冲击力强等优势。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带来了高校媒体传播渠道的变革,我们不难发现高校传统传播渠道形式呆板、互动性弱、极易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师生中的传播效果差强人意。融媒体能够多措并举把信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整合表达,使得传播渠道朝着融合化、一体化方向发展。高校传统传播渠道与高校专属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新闻客户端、抖音等新兴传播渠道的融合发展,创新了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渠道模式,提升了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到达率,无限地扩大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面。(三)传播内容精准化、创新化技术进步引领融媒体时代媒体传播内容的变革。努力占领传播内容制高点,科学引导社会舆情风向标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准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对标时代要求,彰显时代价值,才能迸发出旺盛活力。精准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样态,需要在“内容为王”的指导思想之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定向传播,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针对性,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说服力。融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内容需在平衡人们精神需要多样性与思想文化内容供给单一性矛盾中得到创新性发展,同时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精准要求理清网络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逻辑主线,明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内容在大数据时代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现实目标,确保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内容精准供给与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同频共振。(四)传播效果即时化、扩大化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师生共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体,选用喜闻乐见的媒介载体,采用方便快捷的传播形式,使传播由“点对点的线性传播转变为点对面的网状传播,媒介与通讯合一、传播与接受合一”。[2]融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突破了课堂和学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会有理论知识、新闻资讯通过网络在各类社交媒体上进行发布、宣传。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通过新兴媒体渠道呈现在大众面前,传播效果不仅在高校师生中产生,更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大众,真正做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三、融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面临的挑战(一)高校师生共同作为传播主体,媒介素养参差不齐融媒体时代,乘着自媒体时代“人人皆为信息传

 12教书育人(下旬刊) 2022 年 第 05 期播者”的东风,高校师生共同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融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秉持着“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面覆盖”的原则,通过整合校内学报、广播、校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网站、新闻客户端、抖音 APP 等短视频媒体资源,建立起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现代媒体传播体系。但高校师生共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体,由于知识储备、理论水平、政治素养、思想高度的差异,主体媒介素养参差不齐。高校教师虽然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准确运用理论知识输出正向价值观念,但面对新兴媒体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不得不为适应新媒体教学环境而学习掌握新兴媒体技术,探究理论传播新模式。高校学生对新媒体技术掌握较为娴熟,但作为学生自身仍处于知识输入阶段,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尚未全面深刻,很难由学生身份直接转变为一个合格的理论传播者和媒介“把关人”。在高校师生共同作为主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理论内容的采集、整合、生成、发布一旦存在一个环节把关不严,就会对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源头性”危机,舆论引导出现偏差,高校形象建设工作极易陷入困境。(二)碎片化传播内容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必须做好的工作。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众自愿拒绝一切对主流意识形态不利的文化。“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虽然在意识形态当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种主导地位受到其他社会思潮的强烈挑战;党和政府虽然依旧掌控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但是,同传统媒体时代相比,这种优势已大大缩减。” [3]

  21 世纪,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前沿阵地。高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主流社会精神的重要平台,在融媒体时代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突破课堂这种单一的形式载体,减少校园传统媒体这一传播渠道的使用,转向各类新兴媒体资源。但由于受各类媒体平台信息发布要求的限制,高校在网络空间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不得不将某一个或一些观点着重突出借以吸引大众眼球。但这种“截取式”传播打破了理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破坏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整体性、逻辑性,使其碎片化。碎片化新闻资讯与科学知识的传播,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的普及与沟通,但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各类知识、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碎片化知识在网络传播受其文字篇幅限制,极易被人断章取义,产生歧义,从而误导大众,煽动不良情绪,扰乱公共舆情,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三)即时的“井喷”式传播效果加大高校舆情监管难度融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打破时空限制,影响范围日趋扩大,传播效果显著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因失误造成负面传播效果产生的威力同样不容小觑。网络时代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关注事件的发展变化,并及时地进行讨论互动、转载传播。高校作为引领主流价值观的思想高地,一旦引导主流看法出现错误,影响范围将不再局限于校园内部,而是蔓延至整个社会。由此可见,融媒体时代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疑加大了学校舆情监管难度。高校舆情监管出现问题,其产生的负面传播效果则是“井喷”式的,消极的影响在网络上会被无限放大,严重损害学校声誉,甚至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地位。融媒体背景下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在新兴媒体的管理使用上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主动出击。在爆发危机时,及时掌握舆论动态,过滤负面虚假信息,或通过倒查机制寻根究底,使舆论走向不会过分偏离正确轨道,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从而使高校形象塑造保持积极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四、融媒体时代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路径(一)革新传播形式,构建高校聚合媒体平台高校在利用融媒体发展理念进行媒介整合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高校一直以来都运用宣传栏、广播站、大学生电视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宣扬校园文明理念。媒介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的媒体形式,微信公众号、微博、新闻客户端、抖音等短视频APP 逐渐成为展现高校形象的主要渠道,形成了完备的高校新媒体宣传体系。将这些新媒体进行全面整合,建立具备采编、生产、加工、发布、互动等全功能的融媒体工作平台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此基础上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融媒体中心”以负责统筹协调与全面规划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是新时代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融媒体中心”可以采用目前比较成熟的“大前期”加“大后期”的工作模式。过去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依托教学部门与宣

 13●理论探索传部门,不同部门选用不同人员进行理论的收集、整理、加工与发布。融媒体的工作模式将不同部门的理论信息处理单位整合成为一个后期部门,采用“后期指挥前期”的信息采编方式,后期人员根据传播需要指挥前期人员进行有差别的理论知识的采集。这样“一次采集”就可以满足不同平台内容的生成、发布,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素材进行个性化加工,在“两微一端一抖”等高校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布,真正做到及时高效,又避免重复宣传造成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高校媒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建立正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循环体...

篇六: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

分类号:A811

  论文编号:1028710 16-B005 学科分类号:030501

  博士学位论文

  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

 研究生姓名 刘

 勇

 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研 究 方 向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思潮研究

 指 导 教 师 赵

 玲

 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生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二О一六年十二月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The Graduate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on Communication of Marxist Theory with New Media

 A Thesis in Marxist Fundamental Principles

 by Liu Yong Advised by Prof. Zhao Ling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Law

 December, 2016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承诺书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

  日

 期:

 万方数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i

 摘 摘

 要 当前,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急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和格局,并且以“无处不在”的态势迅速地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当前社会的时代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播中获得生命力,在传播中不断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也是其实践性、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本质要求。新媒体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新的平台和渠道。

 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移动新媒体等多种形式。新媒体基于数字技术的本质特征,使得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传播过程中展现出了独有的特点,如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和平等性,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和即时性,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和超文本性,传播主体的个性化和社群化以及传播语言的碎片化,并缔造了一个虚拟世界。新媒体的这些传播特性使传播格局由传统金字塔式的单向传播,转变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双向扁平的传播结构。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带来新的手段和渠道、有利于增强传播效果,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重大事件的传播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也起到了较好效果。然而,新媒体背景下同时也面临着话语权转移、多元文化冲击、谣言滋生、意识形态安全及信息安全等问题冲击。

 利用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发挥出新媒体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的独有优势,摒弃新媒体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必须把握良好的原则,做到建设与管理并举、引导和过滤相结合、一元与多样结合、教育和渗透相结合,同时注重参与和反馈,坚持好“三贴近”的原则。做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之间的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媒体资源,盘活存量,充分发挥协同作用;牢牢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方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加强对于新媒体的依法管理、依法监督和调控,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权威性,同时倡导媒体新媒体行业自律、网民自律,发挥社会监督和道德约束功能,另外还要善于运用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进行监控,及早发现苗头,特别是对敌对势力的蓄意破坏和煽动做到快速响应;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特别重视信息安全,要确立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注重提升国民信息安全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先导、以中国梦为牵引,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新媒体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作用。

 运用新媒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是项系统工程,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的深入,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有效途径 万方数据

 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 ii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new media has developed rapidly driven by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of which the digital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are the core, changing the way and the pattern of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of human society. It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ent society that the new media is everywhere and rapidly penetrated into the fields of politics, economy, ideology, culture etc.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the Marxist theory gains vitality, and has been continuously evolved. Also it is essential to practice, chin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t brings new challenges, but also provide new platforms and channels. New media is based on digital technology, including network media, mobile media, and other forms. The advantages are mass storage, diversification, fast communication and easy retrieval replication. It also has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advantage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so that the communication pattern has transformed the traditional pyramid pattern of one-way communication into a two-way communication of flat structure between communicators and audience. The new communication pattern brings new means helpful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effect for Marxist theory. New media such as website, Weibo, WeChat occupi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Marxist theory,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nd major events that has good effects. However, new media also faces the voice rights transfer, pluralistic culture shock, rumors breeding, ideological security,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other issues. In order to take advantage of new media to spread the Marxist theor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new media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spread of Marxism as well as abandon the negative social impact of the new media, we must grasp the good principles.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combine the guide with filtering, single with diversity, education with penetration, at the same time pay attention to the participation and feedback,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hree close to". Integrate the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media resources, revitalize the stock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synergies. Firmly grasp public opinion direc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constantly raise the level of consensus guidance,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new media in 万方数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iii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improve the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and authority, as well as advocate self-discipline of the media industry and netizens, play a role in social supervision and moral constraint, also monitor harmful information with technology for early detection, especially for the hostile forces of sabotage and incitement to achieve rapid response. Information security is also important when spread Marxism via new media that establish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nd promote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awareness.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drea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stream of Marxism new media and build high quality new media talent team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of Marxism’s main position. It’s a system project to strengthen Marxism communication via new media. The study of promoting the Marxism communication effectively via new media will go deeper with the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Unremitting efforts and persistent exploration are needed. Keywords: New media, Marxism, communication, effective way

  万方数据

 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 iv

 万方数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v

  目 目

 录 承诺书 ....................................................................................................................................... V

 摘

 要 .........................................................................................................................................i

 ABSTRACT ................................................................................................................................... ii

 目

 录 ........................................................................................................................................ v

 图表清单 ................................................................................................................................... ix

 第 1 章

 绪论 ........................................................................................................................ 1

  研究的背景和缘起 .................................................................................................... 1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1.2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3

 1.31.3.1

 国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 3

 1.3.2

 国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 13

 1.3.3

 取得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探索及分析框架 ...................................................... 16

 1.51.5.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1.5.2

 本文的创新探索 .............................................................................................. 17

 1.5.3

 本文的逻辑思路和分析框架 .......................................................................... 18

 第 2 章

 媒体传播及新媒体的时代价值 .......................................................................... 20

  媒体及其传播 .......................................................................................................... 20

 2.12.1.1

 媒体 .................................................................................................................. 20

 2.1.2

 媒体的传播 ...................................................................................................... 25

  媒体与政治 .............................................................................................................. 34

 2.22.2.1

 媒体的政治属性 .............................................................................................. 34

 2.2.2

 媒体的政治功能 ......................................................................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