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4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 基础教育 内涵 追求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4篇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 “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方案及叶澜“新基础教育”主要论点 [来源:本站|作者:原创|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4篇,供大家参考。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4篇

篇一: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

dquo; 新基础教育 ” 推广性实验方案及叶澜 “ 新基础教育 ” 主要论点

 [来源:本站 | 作者:原创 | 日期:2011 年 2 月 28 日 | 浏览 149 次] 字体:[大 中 小]

 “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方案

 (初稿)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仅要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学段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教育质量之间的均衡,更要注重教育硬件与教育软件之间的均衡发展,克服当前过于强调学校硬件建设而忽视学校软件建设的现象。为此,我们决定在城区部分学校开展“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力图促进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更新,改善师生的生存方式,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教育内涵。

 “新基础教育”实验项目,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衔实施的一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项目。该项目从 1994 年开始,15 年来经历了探索性实验、发展性实验、成型性实验三个阶段,形成了丰硕的成果。“新基础教育”的宗旨, 就是要从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整体性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尊重实践教育规律;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株洲市“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工作由株洲市教育局总体负责,由株洲市教科院牵头协调,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教师工作科、教育督导室等部门以及城市四区教育局共同具体组织实施。

 一.实验目标

 通过因地制宜地推广“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已有成果,在城区部分中小学推动思想观念系统、教育活动方式、师生生存方式的更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

 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探索出富有本地特点的实践“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策略、有效途径和工作方式。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塑造出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整体提升城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内涵。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立足于从学校整体改革的角度,重塑学校的教育文化,特别强调激发师生的内在潜力和生命活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享受教育的幸福。具体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 4 个方面:

 1. 教育观念的系统更新。从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等三个方面来定位基础教育价值观;从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等三个方面来明确基础教育学生观;从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等 4 个方面来构建学校教育活动观。

 2. 课堂教学的系统改革。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克服教学过程中忽视人的生命价值的现象,从人的主体性出发,重新确立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的角色与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有向开放、交互反馈和集聚生成,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3. 班级建设的系统创新。立足于培养未来公民和培育独立人格的角度,来变革班级建设;将管理班级的权力、参与班级活动的权力、日常评价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从独立性、凝聚力、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等 4 个方面来构建班级文化。

 4. 学校管理的系统变革。“新基础教育”将核心任务指向学校的内部管理而不是宏观教育管理的改革。学校领导要确立成人与成事相统一的管理价值观,

 将形成新的管理秩序与推进制度变革结合起来,更新学校管理组织,凸显管理的学术性和专业化,实现教师角色由工具性向人性的回归。

 三.实验措施

 “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将作为我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考虑到我市的实际情况,该实验先在城市四区的部分初中、小学实施,取得有效成果和实践经验之后,再逐步在其他区县和学校推广铺开。为了保障本实验的顺利开展,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综合性措施。

 1. 专家引领。“新基础教育”实验,是一项既立足于改革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又追求更新学校教育观念,提升学校办学内涵的综合性改革项目,在强调操作性的同时,还注重学术性和专业性。本实验的开展必须谋求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各位专家教授的理论指导和学术引领,必须建立专家定期指导机制,构建“专家教授—校长---教师”三结合的学术共同体。

 2. 专场培训。认真做好“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培训工作,是实验能否顺利推广的前提条件。要制定具体可行的培训方案,安排必需的培训经费,组织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管理者培训、班主任培训和教师培训,培训的形式要多样化,培训的内容要理论与实际结合,培训的策略要强调问题导向和交流互动,可以将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3. 专项研究。坚持以科研课题研究来带动“新基础教育”推广实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将组织“新基础教育”实验专项课题立项申报活动,纳入全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范畴。各校可以根据本校情况,确立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组织骨干人员,开展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加强对专项课题的过程指导和学术管理,使专项研究落实到实处。

 4. 专题活动。围绕我市推广“新基础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活动,诸如课堂教学研讨、班级建设研讨、办学思想研讨、教师专业发展研讨等等,在专题研究中发现总结成果和经验,帮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5. 专门督察。市教育局组织由专家教授、教研人员、优秀校长和教师组成的专家组,每年至少两次对实验学校的推广性工作进行全面的督察指导,及时纠正实验过程中的偏差,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指导学校和教师做好经验成果的积累,提炼和总结研究成果。

 6. 专款保障。市教育局、区教育局和学校要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实验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教育局主要负责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专家接待、大型培训、综合性活动等所需费用,各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保障学校实验工作所需要的费用。

 7. 专人管理。各级部门和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实验的推广工作。市教育局成立“新基础教育实验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由钟燕局长担任组长,李建国副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吴刘光明、王

 迅、陈德蓉、陈捍东、王开和、丁文平以及城市四区教育局主管局长组成。成立实验项目实施小组,由丁文平担任组长,陈捍东、王开和、 刘骞晖、占忠建、肖耀华、黄子金、张建军、左梦飞、程

 方、黄怀清、付 德、蔡建平、王薇、何其刚以及各实验学校校长为成员。

 各区教育局和实验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配备精干人员,确保实验推广的顺利开展。

 四.实验步骤

 “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梯度推进的实施策略,边学习,边培训,边实施,边总结,在实验推广过程中总体上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工作水平,形成新的学校文化。

 1. 准备阶段(2011 年 1 月—2011 年 7 月)。首先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校和教师知晓“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基本情况、核心理念、关键措施。其次要确定好实验推广学校,采取自愿报名和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一批城区初中和小学作为首批实验学校。第三要制定好工作方案,市教育局、各区教育局、各个学校都要制定好工作方案,要求操作性强,落实到每年的具体工作。第四要做好相关培训,邀请华东师大的专家教授来株洲进行多次培训。第五要落实好实验推广的所需经费。

 2. 实施阶段(2011 年 8 月-2013 年 7 月)。首先要召开实验推广启动工作会议,营造氛围,落实任务。其次要做好“新基础教育实验”专项课题立项工作,明确各个学校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改革项目。第三要推动实验学校创新学校文化,形成“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学校文化,特别要引导校长走专业发展之路,争取成为“本土教育家”。第四要组建校际研究共同体,搭建各种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引导教师多学习、多反思、多研究、多交流,提升教师的文化内涵。第五要坚持重心下移,到学校开展现场研究,走进教师课堂,走进学生班级,从教学改革、班级建设、管理变革等方面,开展诊断与调研。第六要做好每年的阶段工作总结与交流,及时回顾与反思,发现问题,形成成果。第七要经常性地邀请专家教授到各个实验学校进行全方位指导,并组织人员参与全国性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性活动。

  3. 总结阶段(2013 年 8 月-2013 年 12 月)。首先要求各个学校做好近 3年实验工作的全面总结,特别是实验成果的归纳提炼和工作成效的整理分析。其次要做好“新基础教育”专项课题的结题总结工作,按照课题管理的基本规范要求,对课题进行审查鉴定。第三市教育局对各个实验学校的实验推广工作进行全面评估验收,对各校的实验工作做出评价,评选实验先进单位和个人。

 第四争取将全市的实验成果汇集正式出版。第五召开实验总结表彰会议,总结3 年实验工作,部署后阶段的实验推广工作,适当增加实验学校。

 (2011 年 2 月 18 日)

 附录一:

 叶澜“新基础教育”主要论点

 一.“新基础教育”宗旨:

 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二.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1.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2.改变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现实践层面上的转换;

 3.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的转换。

 三.新基础教育的四个“还给”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4、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双七条”:实践“新基础教育”的标尺

 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

  3. 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 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 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6. 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 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班级建设七条:

 1、 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 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 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和特色;

 5、 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 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 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五.叶澜的重要观点

 1、 在我看来,普通中小学是整个中国教育的基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未来的摇篮。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 21 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的核心任务;

  2、 我把 21 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定为“实现转型”,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3、 “新基础教育”课题组与实验学校的成员,正努力的把上述认识转化为实践形态,开展着创建新型学校的研究性学校改革实践活动。

  附录二:

 “新基础教育”教研组建设评价表

  项目 指标 等级描述 A B C 一、教研组长 1、角色意识 (1)能带头做好教研组的日常工作和教学研究活动 (2)针对本组的特点,能调动教研组成员积极参与和有计划、有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包括组织学习活动、听说课研讨活动以及课题研究活动等 (3)能有创意地开展教研组活动,并关注和促进组内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实现发展 (1)能带头做好教研组的日常工作和教学研究活动 (2)针对本组的特点,能调动教研组成员积极参与,有计划、有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包括组织学习活动、听说课研讨活动以及课题研究活动等

  能带头做好教研组的日常工作和按计划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活动

 2、策划能力 (1)能把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到教研组工作中去 (2)研究关注本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将学科研究和校际学科现场研讨活动的主题、内容,迁移延伸伸到教研组内 (3)能够准确判断和分析教研组教师的发展状态,帮助教师实现个人发展规划 (1)能把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到教研组工作中去 (2)能够把握本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将学科研究和校际学科现场研讨活动的主题、内容,迁移延伸到教研组内 能把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到教研组工作中去

 3、组织能力 (1)能明确教研组发展目标,善于调动和发挥教研组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与目标实现相关的、有实效的活动 (2)善于和学校内的其他教研组学习、沟通,积极发挥本教研组在全校性教研活动中的作用,主动承担研讨任务 (3)善于利用各种校外资源和发展途径,组织教研组成员参与学习交流活动,推进教研组的发展,在区或更大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 (1)能明确教研组发展目标,善于调动和发挥教研组成员的积极性,整合教研组的发展力量,组织开展与目标实现相关的、有实效的活动 (2)善于和学校内的其他教研组学习、沟通,积极发挥本教研组在全校性教研活动中的作用,如主动承担研讨课任务 能明确教研组发展目标,善于调动 和发挥教研组成员的积极性,整合 教研组的发展力量,组织开展与目 标实现相关的、有 实效的活动 二、教研活动 4、活动内容和次数 (1)能够保证每月在组内正常有序地开展一次校内“基地”听课研讨活动 (2)能够保证每月正常有序地展开一次组内专题学习活动 (...

篇二: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

第 3 34 4 卷 第 第 1 1 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 34 4 No.1 1200 20 年 年 2 2 月 l Journal f of n Yanbian e Institute f of Education Feb. . 20 20·103 ·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的内涵解读 ①—— 对《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的思考郎 镝林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春 长春 130022 )摘 要 :

 《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 》 是基础教育研究的顶层设计 , 是对于加强基础教育研究呼声的回应 , 提出了基础教育教研的基本工作路径 。

 其内涵包括四个维度 :

 质量 、 职责 、 本土 , 回应了 “ 教研该怎么做 ” ; “ 四个服务 ” 和 “ 四个提高 ” 回应了“ 教研该做什么 ” ; 工作体系 、 工作职责 、 工作素质回应了 “ 教研该谁来做 ” ; 聚焦关键 、创新方法、投入评估回应了 “ 教研如何做得更好 ”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研;教研员;内涵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 (2020 )01-0103-04教研员,是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现象。教研员队伍,是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群体,教研员群体的相关研究、制度设计和实践落实,是办好中国特色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 [1] 92019 年 年 1 11 月 月 0 20 日,教育部颁布了 9 2019 第 第 1 14 4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相应,对近年来关于加强基础教育研究顶层设计的呼声所作的回应,是对 “ 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下新任务 ” 的重要制度和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指引。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总体要求,强调了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不仅强调了文件颁布的重要背景,更是对 “ 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下新任务 ” 的回应。《意见》的主体内容包括四个维度, , 工作体系 、 工作改革 、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等四个部分。解决 “ 教研该怎么做 ”、 、 “ 教研该做什么 ”、 、 “ 教研该谁来做” ” 、“ 教研如何做得更好 ” 等问题。收稿日期:

 2019 9 — 12 — 11① 基金项目 :

 全国教育科学 “ 十三五 ” 规划课题基于东北乡土文化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研究》( FHB180618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 十三五 ” 课题 “ 乡土视野下统编初中语文名著课程化应用研究 》 ( KC2019-013 )

 、 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 《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JLSJY2017Z034 )、吉林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 规划项目 《 基于核心素养的省域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GH171072 )。作者简介 :

 郎镝 ( 1980 — )

 , 男 , 吉林图们人 ,博士 , 吉林省教育学院教研员 , 研究方向 :

 中学学科教研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学与文化。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 20 年·104 ·一、教研该怎么做(一)质量《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教研工作的路径。基础教育的高频词是 “ 质量 ” 。在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在三个 “ 意见 ” 出台后,基础教育工作迈步跃进了 “ 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 新阶段。明确工作体系的完善在必须紧紧抓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个 “ 牛鼻子 ” 。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是未来教研工作的重要要求。只有在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教研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不辱使命。(二)职责《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教研工作的保障。教研工作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研工作说到底是一种对教育的专业支撑。我们首先要明确教研工作的职责,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不忘初心。(三)本土《意见》明确提出教研工作的主要方式。即在普世价值的前提下强化校本教研。[2] [2] 学校是教研工作场域,课堂是教研工作阵地,师生是教研工作的研究对象,教师是教研工作的针对对象。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 , 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发挥本土特征,要强调校本的教研团队和教师群体的作用。《意见》强调:学校要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作用。[3] [3] 并规定,在研究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解决教学问题、 、 指导家庭教育等方面体现教研的价值 。发挥本土特征,要充分发挥各级教研机关的职能。《意见》强调: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之中, , 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 ,指导学校和教师加强校本教研,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二、教研该做什么《意见》最突出的功能,是精准布局了教研“ 该做什么” ”。

 。

 即教研工作的四项主要任务即 “ 四个服务 ” ,四项主要目标即 “ 四个提高 ” 。(一)

 “ 四个服务 ” 强调: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二)

 “ 四个提高 ” 强调: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专业支撑作用。提出教研工作的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等四个维度,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管理决策等四项主要任务。学校教育教学指导中,强调对课程教学改革内容的专业性;教师专业成长指导中,强调对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的方向性;学生全面发展指导中,强调对学生学习成长认识的规律性;教育管理决策指导中,强调对基础教育理论政策的实践性。三、教研该谁来做教研员,是教研工作的执行主体。教研员的专业认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是 “ 做事 ” 的基本保障。[4] [4] 《意见》中对这个问题,也有明确的回应。(一)工作体系《意见》明确了教研员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强调:充分省级教研机构要加强对教研工作的统筹指导 , 市 、 县级教研机构要重心下移 。

 第 1 1 期 郎 镝:

 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的内涵解读·105 ·《意见》强调了教研员的遴选配备。强调:建设专兼职结合的教研队伍。按照国家课程方案配齐专兼职教研队伍,建设年龄结构合理的队伍、建立专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实行 “ 5+1 1” ”式 的教研工作模式 ( 即教研员在岗工作满 5 5 年后 ,原则上要到中小学校从事 1 1 学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二)工作职责《意见》明确了教研员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强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部内有关司局指导下,组织开展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组织实施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指导各地教研工作。[5] [5] 自此,全国各级各类教研员有了业务的 “ 娘家 ” ,即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然是教研员的行政管理机关。统筹指导是省级教研机构的主要工作职责。聚焦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项目基地校的形式开展两方面工作:基础教育教研基地的建设工作、各地市的教研推进工作。当前,各级教研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下沉一级,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走进课堂,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整合与创新,推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归纳与传播,推进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

 。

 最终实现专业引领 。(三)工作素质教研员的工作素质主要包括以下五种:1. 政治素质。是教研员的核心素质。

 “ 四个意识 ”是 是 6 2016 年 年 1 1 月 月 9 2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需要全党必须牢固树立的基本准则, , 不可动摇 。“ 四个自信 ”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5 95 周年大会上, ,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 责任意识。是教研员的基本底线。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教育智慧是教研员的基本能力,是底线 。

 对一线教师的引领者而言 , 理想 、 情怀 、智慧缺一不可。3. 尊重规律。是教研员的基本思路。教研员要了解并不断探索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具备全面培养人才的意识。对素质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够积极践行。4. 功底深厚。

 。

 教研员是功底深厚的专业人士 。这次,《意见》规定了教研员的专业内容其专业内容为教育有理论 、 经验较丰富 、 工作有经历 (6 6年以上)、教学有成绩。并以 “ 下水课 ” 等形式与学科教师进行专业对接和研讨。[6] [6]5. 道德达标。

 。是 教研员一般来说是 “ 公众人物” ” ,是 “ 老师们的老师 ” 。

 因此 , 教研员的学术道德 、工作作风、服务精神对一个区域内学科教师影响巨大。《意见》强调,教研员要善于听取和总结基层经验,勇于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研员应严守道德标准的红线。四、教研如何做得更好(一)聚焦关键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要不断强化。主要体现在育人 “ 四环节 ” 的研究上。即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的研究。[7] [7]《意见》认为:强化国家课程研究,指导学确 校和教师准确 把握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 做好课程实施工作; ;课 加强地方课 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意见》认为:加强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方式。《意见》加强作业设计和考试评价改革研究, , 指导学校和教师完善作业调控机制 ,创新作业方式,提升作业设计水平;考试评价改革研究方面,提高考试命题质量,推动建立以发素 展素 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二)创新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方式,主要围绕教研既有的实然条件和未来的应然条件选择。1. 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 、 有效性和吸引力 、创造力。《意见》强调关注学科、学段、教师实际情况的影响因素。强调教研的主要工作方式:即区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 20 年·106 ·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强调量化与质性结合的研究方式。[8] [8]2. 完善信息技术下和教育公平与均衡下的教研方式。《意见》强调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各地要对教研员每学期到学校讲授示范课、公开课,组织研究课,开展听评课和说课活动等提出明确要求;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 , 组织教研员到农村、 、 贫困 、民族、边远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持续开展教学指导, , 帮助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投入与评估经费投入保障,是教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意见》强调:保障教研工作经费随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增加,确保教研机构日常运转和组织开展重要教研课题研究的经费需要,并对学校开展教研工作给予经费支持。《意见》还强调:教研工作要作为地方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其纳入督导评估体系,重点督导评估教研工作方向、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条件保障和教研工作实效等。强化督导评估结果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评价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行为和对教研机构及教研员实施绩效奖励、评优评先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近年来,教研员的专业内涵、属性、标准及教研员专业伦理、职业道德的讨论一直持续。有学者认为:教研员应强调诊断和指导的职能,其专业价值应当像 “ 桥梁 ” ,引导教师从职业的此岸向彼岸 “ 渡过 ” ;像 “ 诊士 ” ,评估教师的专业状况并给出发展 “ 药方 ”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的正式颁布,明确了教研 “ 何为 ” 的实践性问题,也引导教研员的专业性、时代性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参考文献:[1] 梁威,李小红,卢立涛. . 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 —— 作用、挑战及展望 [J].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16(2).[2] 杨玉宝. . 教研服务应彰显普惠价值[N N ]. . 中国教育报, 2015-05-27(1).[3] 何文明. . 论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的角色转换和指导策略 [J]. 上海教育科研 .2012(5).[4] 曾海燕,张健,康世刚. . 教研员专业标准的研制与思考 [J]. 教育评论 .2019(10).[5] 卢乃桂, , 沈伟. . 中国教研员职能的历史演变 [J].全球教育展望 .2010(7).[6] 魏宏聚. . 课程范式转型与教研员角色重塑 [J].中国教育学刊 .2010(3).[7] 花文凤. . 我国教研员队伍建设研究 —— 现实挑战、基本状况及发展方向 [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9(1).[8] 郎镝等. . 学科教研员社会属性及实践策略研究[J]. 基础教育课程 .2018(10A).

篇三: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

程若干问题谈新华区教育局葛春雪

 课程问题居于核心地位• 课程乃是把宏观的教育思想、 制度和措施等与微观的教学实际、 学校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主要媒介和途径, 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一座桥梁。

 课程究竟是什么• 我们试图要带给学生和学生最后实际经历与体验到的一切, 都是课程。• 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 只有那些真正为学习者所经历、 体验、理解、 接受并内化了的东西, 才称得上是课程, 也只有在学习者主动获取经验的过程中, 才谈得上个性的充分发展。

 教师要确立课程意识• 教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行为, 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 作为教师, 首先是一个教育者, 其次才是一个学科的教师。

 不同的学科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使学生发展和成长为一个自由的人, 完整的人, 一个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民主社会的建设者。

 学科教学的具体目标, 应该自觉地朝向这个最高的目标, 并使其作为一个步骤而存在。

 •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 的事业, 其本意是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幸福。

 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或就业单位的录取(用)

 通知书, 更是捧出一个个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 评比时的数据, 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 共创的人生体验。

 • 课程不仅仅是课表上的科目, 除了各门课程的独特课程价值, 更应考虑课程的总体育人目标和各门课程的合力;• 课程不仅仅等同于教科书, 更应考虑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 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 课程与教学环境、 评价等要素,课程标准比教科书更重要。

 • 课程实施不等于教教科书, 而是用教科书教,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备课程、 备方法、 备学生。

 备课时反复回到课程标准、 对照课程标准; 加强不同课程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教某一学段、某一门课的教师同时需要了解其他学段和其他课程的标准和要求。• 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 就不同学科而言, 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 相互补充。

 课程理念的创新• 创新的学校观。学校是学习型组织, 是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学校应该成为联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前沿阵地, 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 创新的课程观。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更是“体验课程” ;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 生成的“生态系统” 。

 • 创新的教材观。坚持“教材是范例” 的观点;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介” , 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 是进行交往的桥梁;教师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教材, 它的学识、 人品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 创新的教学观。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不再重教知识, 而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 它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生命活动。

 • 创新的教师观。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 变为学生的“促进者” “合作者” “引导者” ;教师还应是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批判者” 和“反思者” 。

 • 创新的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 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教育要关注生命本身, 关注生命的鲜活性、 体验性、 主体性、 独立性和完整性,为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

 新课程“双基” 内涵• 强调基础性和发展性。

 为学生打好终身发展的基础, 不仅仅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还应当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 积极的探索精神、 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是新时期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

 用什么方法为学生打好“双基”• 这个问题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 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 不追求结果的过程, 也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我们需要教育理念• 目前, 很多教师仍然在迷惑之中, 一个显著的表现就在于, 他们的教育不过是教育行为而已,而且是一种重复性的教育行为, 即教育已经失去了创新的活力。• 每个教师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 教育理念是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背景和力量的源泉。• 一个成功的教师, 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 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终身学习-----就是把整个的人生, 所有的生活都变成有学习意义的生活。

 这样的人生才是学习的人生, 学习的人生也是发展的人生。• 一个开放的心态, 一种认识的需要, 一种对发展的追求, 三者结合起来, 生活就会变成学习。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现代学校不仅仅是教师教书、 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师生生活、 成长的地方。• 要为教师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生存空间, 让教师感到校园生活是幸福的, 快乐的。

 他才能输出幸福, 输出快乐。

 这个过程应当是:

 学校人性化、 民主化管理——教师人文关怀体验——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热爱学生——与学生愉快地、 民主的交流——学生喜欢学校生活。

 以人为本的教学• 教学过程——以人为本的教学就不应当把教学仅仅看成是一个认识过程, 难道教学过程不包括意志过程、 情感过程?• 教学目的——教学活动应当着眼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但是不是更应当着眼于人的发展,并立足于人的发展呢?• 教学内容——人文课程不能忽视, 非人文课程要认真看待其所承担的人文教育义务。

 • 教学方法——应立足于唤起学生自己生命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帮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灵魂的工程师, 而不是去取而代之。• 教学原则——人最奇妙的不是眼睛而是大脑, 最奇妙的不是“看得见” 而是“想得到” , 发展思辨才是更重要的。

 “想得到” 不只是依靠逻辑、 推理, 还依靠感悟、 灵感。

 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核心理念之一:

 为了一切的人, 为了人的一切。

 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关注人的发展空间。

 要关注学生和教师、 校长、 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

 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行动” , 只要行动, 就有收获。

 • 核心理念之二: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目前以成败论英雄、 以金牌论英雄、 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

 关键是教一些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

 关键是怎麽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 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 核心理念之三:重视精神状态, 倡导成功体验。重视精神, 就要让人们不断地感受成功, 从而不断地相信自我, 不断的挑战自我, 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核心理念之四:

 强调个性发展, 重视特色教育。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 但特色就是卓越. 企业如此, 学校如此, 凡是莫不如此。

 • 核心理念之五:

 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

 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

 要想让我们的孩子、 教师能够真正的融入社会, 真正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使命感、 正义感, 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阅读中外名著是对话的最好途径。

 • 新教育试验的目的不单单是让人拥有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智慧。

 知识并不等于智慧。

 知识关乎事物, 智慧关乎人生; 知识是理念的外化, 智慧是人生的反观; 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 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 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 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叶澜和“新基础教育”• 把丰富复杂、 不断变动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为特殊的认识活动, 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 隔离出来, 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 。

 ……它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 沉闷和程式化, 缺乏生气与乐趣, 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新基础教育的宗旨•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 唤醒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生命, 让每一个人都真正“活” 起来。•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 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新基础教育的追求• 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机充满成长气息;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 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 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 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课堂教学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 而不只是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 要深入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探究。

 必须研究影响课堂师生状态的诸多因素, 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理想的基准线• 活着(生存)

 --------活得体面(生活)

 --------活出意义和乐趣(生命)

 。• 你要对世界始终怀有活泼泼鲜灵灵的兴趣, 给精神开辟出第二空间(事业为第一空间)

 。

 第二空间越大, 你的羽翼越丰盈, 你便越能品尝到世俗之外的快乐。

 课堂活动的价值• 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 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地为什么; 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精益求精, 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机会;不在于学校安排多少课程, 更不在于其基础型、 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 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 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 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 不在于学生考试得了多少分, 而在于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 不在于学校走廊上悬挂多少名人名言, 而在于学生对自己以及对身边的人和事有多少深刻地感受……。

 课堂活动需要训练对于生活的探险• 让课堂活动充满生活的意蕴、 格调和情趣, 不仅在于追求课堂行为和事件的生活化, 更主要的是让课堂活动充满智慧的探险。• 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传达知识的属性, 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

 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 使人对人智慧的引导、 激发和唤醒, 是人们心灵的体操和精神的交流与对话。

 课堂教学既要体现热爱和追求知识, 更要体现热爱和追求智慧。

 因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使文明积淀成人格。

 21世纪的智慧宣言• 我们需要关于生命和心灵的智慧, 在面临知识爆炸的时候, 明晰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来指导人生道路。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 善待生命是一种责任, 也是一种智慧。

 既有充分的知识,又有好的人生智慧的导引, 那就如虎添翼, 就会创造非同一般的人生, 就会成为值得人们仿效的楷模。

 • 我们需要一种以人类作为终极关怀目标的智慧, 以使知识不至于成为毁灭的魔咒, 而成为人类的福音。• 我们需要行知合一的实践智慧, 能将“良知” 转化为真正的内在力量。

 能够完成这一转换的, 只能是实践----实践的行为与实践的艺术。

 • 我们需要一种高效的猎取智慧, 能够在信息和知识丛林中, 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

 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和信息, 势必会成为一个低效的人。而有智慧的人, 却可直接成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因此而得到最理想的创造。

 • 我们需要明断的选择智慧, 学会重视强势知识, 而淡化弱势知识, 舍弃无用知识。

 一是有高度的创造性, 一是对社会有高度价值, 就能将之归于强势知识的范畴。

 • 我们需要一种理性至上的批判性智慧,来避免外在和内在的各种错误。

 在真理面前, 不仅严肃的批判他人、 更严肃的批判自己的精神, 就是批判性智慧的灵魂。

 • 我们需要一种系统的整合性智慧, 能解决各种结构性冲突, 并将内外各种资源实现最优化。

 “整” 就是整体和整理,“合” 是协调。

 “整合” 就是将全部资源根据完整性、 系统化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 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 我们需要不断超越的创新智慧, 去开拓未来。

 要将原来的灌输式学习, 改为研究性学习, 并进一步拓展为创造性学习。

 体验和探究中获取知识• 体验是领悟与创造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听、 可看、 可触摸、 可经历、可操作的机会; 尽可能把知识还原成原始问题或原始事实, 让学生面对需要去思考、 操作、论证、 讨论、 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 想方设法让学生去体验事实、 体验问题、 体验过程、 体验结论。所谓探究文化, 就是强调课程的科学性。

 知识的课堂呼唤生活的根基• 生活世界是教育和教学的“母机” , 生活的故事是课堂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孵化器” , 是使课堂场景得以保持实践意蕴和生命格调的动力和源泉。• “学生” 这一概念的根本内涵在于学习人生和学会生活, 即学习和学会过有本领、 有意义、 有品位、 丰富多彩的生活。• 所谓生活文化, 就是强调课程的现实性。事实上, 教育和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主体性生活经验与能力、 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的活动。

 生活与课堂链接• 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由生活转化为知识, 而又用知识去认识生活的过程。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再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既感受到课堂的丰富多彩, 又感受到生活的无限蕴含; 要求教师把抽象的、 死的、 发生或形成于昨天的知识、事件、 人物赋予生命活力, 把可能、 未来、 遐想引进课堂, 使课堂这个正在进行的“现在”能够包纳“过去” 与“...

篇四: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

 澜 1 . 中国社会即将进入2 1 世纪, 进入一个因科学技术、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确立而产生深刻社会转型的新时代。

 新时代需要一代新人, 需要新的教育。

 基础教育的改革在新教育体系中具有奠基性的价值。

 本试验就是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而进行的。

 这是一项为新世纪构建新基础教育的整体性、 开创式研究工程。

  2 . 新基础教育需要有教育理念、 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三方面的更新。

 观念更新和目标更新领先, 模式是在新观念指导下, 为实现新目标服务的, 是观念的具体化和实现目标的工具。

 因此, 参加试验的人员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与目标观, 而后才能创造新的模式。

 这项试验不只是寻求操作性的方案, 它要求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

 这是一项深刻、 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试验, 它的结果不仅是为了形成上述"三新", 而且根本上是为了形成新人--新的能适应2 l 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和创造新教育的新型教师。

 全体试验人员在试验中, 既是创造者, 又是学习者; 既是教育者, 又是研究者; 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 也改变自己。

  3 . 新教育理念首先指教育价值观, 回答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 教育价值是什么。

 答案随时代变化、 人类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和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就基础教育而言, 当代我们强调的是它的未来性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 应立足未来, 为了未来而确定今日之"基础"的涵义、 生命性基础教育面对的是处于生命中学习最集中时期的儿童和少年。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 这是十分宝贵但自己却并不全然知晓其价值的生命时期; 是缺乏生活经验,各方面都处在形成状态, 又充满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 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的时期。

 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价值, 远远超出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

 因此, 这是最需要优秀和出色教师--懂得珍爱生命, 懂得生命的整体性, 懂得童年、 少年期对于生命的独特重要价值, 并善于开发生命潜力的教师的时期和社会性基础教育要

 使学生认识社会、热爱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和出色的公民;基础教育与千家万户相关, 要依靠社会和社区, 向社会和全体公民负责。

 概而言之, 2 1 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 健康个性指个体独特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的发展、 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须的自我教育其内容包括德、 智、 体、 知、 情、 意、 行等多方面、 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 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4 . 新教育理念第二层构成是学生观, 即教育对象观。

 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 关注潜能的开发, 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

 新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 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 他们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 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构成。

 新学生观还包括对学生个别差异的承认与尊重, 把形成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看作教育不可忽视的任务。

 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 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寻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的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

  5 . 新教育理念第三层构成是教育活动观。

 它回答我们如何去构建学校教育实践的问题。

 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方式, 是沟通教育理想"此岸"和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 是师生学校生活的核心构成。

 新的教育活动观强调其双边共时性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 活动中师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多种和多方向的相互作用方式, 这些活动在时态上对师生双方来说具有共时性、 灵活结构性活动的内容、 方法和过程都具有结构特征, 同时又富于弹性、 动态生成性教育活动有计划、有目的, 但其进行过程的全部复杂性及动态相互作用过程,使其具有生成新的、 超出原先计划和目的的可能, 这种动态生成力是由参与活动者的生命活力得到发挥后创造而来及综合渗透性教育活动本身具有综合性, 它由具有生命整体性的人进行。

 因而教育产生的影响, 不是单一而是综合的; 不仅是显性而且是隐性的; 不但是有形而且是渗透的。

 教育者的全部智慧与艺术集中显现在他对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创造性地开展上, 显现在他能否最充分地调动学生投入的积极性上, 显现在他能否使教育促进人发展的功能得到充分全面发挥上。

  6 . 新的培养目标是时代发展对新人要求的集中表现。

 本试验主要强调以下体现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特征:

 (1 )认知能力:

 具有捕捉、 判断和处理信息的学习与创造能力, 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立体、 动态、 多元统一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体悟人生与生命的内省思维能力。

  (2 )道德面貌:

 在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指导下, 形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崇高感情, 具有社会公德和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成为既有理想和抱负, 又能处理好个人与群体关系, 愿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的未来新人。

 (3 )精神力量:

 自信、 自强; 有迎接挑战的冲动与勇气; 有承受挫折、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 热爱生命, 能在改变和完善外部世界的过程中, 同时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以上三方面是仅就新人的一般理想形象而言。

 试验在确定目标时, 还需按中小学和不同年龄段提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系列目标, 使生命向着理想发展, 而在每阶段又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7 . 基础教育新模式首先是学校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与更新。

 试验把这方面研究的重点指向学校基础性学科课堂教学改革。

 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的过程结构和组织结构, 改变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结构, 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活动时间初始阶段不少于1 / 3 , 最后达到2 / 3 左右,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教学不是向学生"点式"传递现成知识, 而是突出知识的内在结构, 在结构中学知识, 掌握知识的结构, 教知识, 同时要把知识活化,还要教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及其结构的学习方法与程序的结构;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需要、 信心和能力。

 课堂教学的过程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提供不同学生进行选择的可能, 注意学生特长和个性健康发展。

 课堂也应该成为教师创造性才能和智慧充分发挥的舞台。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 是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

  8 . 班级建设模式的改革, 是基础教育新模式的又一重要组成。

 通过建立小干部轮流制、 班级岗位制、 小班主任制等管理制度改革, 使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体验不同角色, 发挥个人特长, 促进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得到发展的优秀集体的形成;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 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控的群体自我教育能力。

 通过学

 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和参与学校活动及公益性活动、 兴趣小组活动, 培养个人对集体的热爱、 责任、 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

 发展交往合作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才能的充分发挥。

 积极创造班级文化,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 使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是班级建设新模式追求的目标。

  9 . 基础教育新模式的构建最终不能没有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 为学生成长、 发展服务, 为教师创造性工作和发展服务。

 管理要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体现教育专业性工作的特点。

 学校应在管理制度、管理方式、 运行机制、 测评体系等方面作系统改革, 抓住管风、 教风、 学风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形成既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又有时代气息的学校育人新文化, 形成具有学校个性的校风和独特传统, 形成学校发展和完善的内动力和机制, 形成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相互支持和促进的良性循环。

  1 0 . 总之, 本试验从人的生命和学校基础教育的整体出发, 运用综合渗透、主动参与的方法, 以满足时代需要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为宗旨, 构建面向2 1 世纪新基础教育的模式。

 这一试验模式可以简称为"三Z "整体、 综合、 终身模式。

 "整体"、 "综合"是研究方法论意义的概括, "终身"则是试验追求的终极价值的概括。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