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在医学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会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过程中 课教学 体会

摘要: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是现代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教师教学过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值得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教学

创新是人类特有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源动力。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以创造价值和效益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1]。在当今社会,大至国家,小至行业创新都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教育行业的根本责任和义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要求各高校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利用高效平台培养一批创新中心和创新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能力对于个体来讲,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无论哪一门课程,只要教师加以引导,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本文就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会加以总结,以飨读者。

1增加实验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实验过程是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教材内容只是对已取得的成果予以总结,真正的发现过程阐述较少而且散,对于教师应该对知识更加熟知。在授课时,讲解知识点的发现过程,比单纯的讲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为有用,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讲解DNA双螺旋结构时,从核酸的发现到遗传物质的证实(遗传转化实验的过程),再到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整个过程虽不是一人完成,但确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对这一过程的详细阐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联系这些实例让学生思考或进行讲解, 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2]。

2他人的结果是创新的源泉

他人的结果对知识的创新很重要。基础教育的落后和高等的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自觉学习和自学能力差强人意,高喊"六十分"的万岁的今天,多数学生不愿进图书馆,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在课堂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如何利用他人的成果用于自己的创新。同样以DNA双螺旋模型为例,DNA双螺旋的模型的建立利用了Pauling利用X线晶体衍射技术发现了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Chargaff规律、Franklin的DNA X-线衍射图谱、Wilkins通过 X射线衍射获得了精确的DNA分析数据,利用这些知识,Watson和 Crick成功构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通过这一实例,引导学生人认识到一个的能力和经历是有限的,不可能事必躬亲,多查阅文献,了解研究动态,总结他人成果对创新的重大意义。

3比较分析是创新过程的必备能力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知道事物的差异,才能知道物与物的区别,才能比较优劣。有的人认为创新就是发明新产品,实际创新包含的内容很广,几乎贯穿在各行业。找出差异,提出新的观点也是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必要的。如讲解磺胺类药的作用机制时,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为什么磺胺类药对人体核酸的合成没有影响,而只对细菌核酸的合成产生影响。其原因是原核生物不能利用人体内的叶酸,只能自身合成;而人体不能合成叶酸,只能依靠事物提供。叶酸是核酸合成所需原料一碳单位的载体。这样,磺胺类药物进人体后只抑制细菌核酸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人体核酸的合成,故对人体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又如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II,其催化合成的产物都是氨基甲酰磷酸,但其存在的部位不一样,合成的原料亦不一样,参与的代谢途径分别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和尿素合成。通过比较找出差异,技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4结合自己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高校教师一般都承担有科研项目,教研室及学校科研项目更多。结合自己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或经验介绍给学生,学生会更感兴趣。结合教研室、学校的科研介绍其研究情况,不仅能增加学生创新兴趣,更能增加学生对母校的了解。比如将天麻抗真菌基因转入辣椒,在辣椒中表达以提高辣椒的抗病性,减少农药的应用,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将白介素基因导入马铃薯,在马铃薯中表达白介素,以期以马铃薯为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白介素等,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作物的经济价值。

5结合现代科技发明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发明创造日新月异。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新产品,无不充满发明人的智慧与创新精神;现实生活中,在身边时刻体现着创新的存在。神舟系列升天、嫦娥奔月、信息技术进步等,每升一级都体现作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和汗水。太空蔬菜、杂交水稻、转基因植物-彩色棉等为我们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教师在生活中关注创新,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创新,引领学生的创新,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

6思行合一,发明家成功的法宝

世界成功的发明家,都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善于想象,提出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所想都付诸行动,经过不倦的实验或研究,最终得到满意的结果。比如贝尔发明电话、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比罗发明圆珠笔、彭奈迪脱斯发明安全玻璃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实践。有了思想只是创新的基础,付诸行动才能得出创新成果。只有具备探索精神的人, 才有可能去发现新事物, 解决新问题, 开拓新领域, 提出新思路, 真正地做到创新[3]。

7推荐与创新密切相关的电视节目,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创新

在电视节目中,有很多栏目对创新知识很有启发,如异想天开、致富经、我爱发明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推介一些与创新有关的电视节目,引导学生少看荒诞的节目或远离游戏,学会在电视中获取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除了利用专业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合专业知识,适当介绍一些创新的故事等,既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陆根书,吴军华,张晓磊.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 (6):50-56.

[2]李科友,朱海兰.创新理念,培养能力-生物化学教学之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 2011,38(2):250-255.

[3]戴双双,娄桂予,高敏,等.临床医学本科生物化学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335-336.

编辑/申磊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