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体会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手法 体会 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

摘要 目的:评价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根据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不同病情和体质强弱,正确选择复合手法治疗。结果:经1~3个疗程,症状和体症明显减轻或消失。40例中治愈30例,显效9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结论:复合手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是目前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合手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内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的一种临床常见的脊柱疾病,好发年龄为青壮年。据统计,20~50岁者达70%以上,20岁以下者发病仅占6%左右,老年患者的发病率最低。患者病情严重时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手法是临床治疗本病的一种主要方法,能有效地缓解疼痛症状。近来,笔者运用复合手法治疗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采集病例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介于20~71岁,平均年龄约45岁;病程3天~6年;40例均经x线平片及CT检查,诊断出单侧后方突出者17例,侧隐窝狭窄者15例,椎管狭窄者8例;L3-4突出者1例,L4。突出者22例,L5-S1突出者15例,L44、L5-S1同时突出者2例;椎间隙变窄者24例,脊柱侧弯者4例,生理曲线消失或后突者7例,伴椎体增生者2例,L4I度前滑脱者1例,小关节明显增生者1例,后纵韧带钙化者1例。

2 临床表现

2.1 症状 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

疼痛具有以下特点: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L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2.2 体征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

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特殊体征:进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2.3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虽然单纯x线平片不能直接反映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但可以借助其排除脊柱性疾患,如:结核、肿瘤、脊椎滑脱等。

CT检查:CT图像可清楚地显示骨陛椎管形态、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形态、性质和方向及神经根受压情况;硬膜囊受压移位的形态;亦可显示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和侧隐窝是否狭窄等。故对本病诊断价值较大,目前临床上已普遍采用并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3 治疗方法

患者应尽量卧硬板床休息,禁重体力劳动或强度较大的活动,长时间弯腰工作及腰背部肌肉紧张者并给以中药煲烫疗,使患者腰背部肌肉更易放松,每天1次,每次30分钟。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复合手法治疗:

3.1 手法治疗 医者以点、按、揉、滚等手法施术于腰及患肢膀胱经循行路线。重点穴位:腰俞、环跳、委中、承山等重点治疗,重点行腰背肌分筋理筋,以放松腰背部软组织,为下一步治疗做准备。

3.2 后伸旋转手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患者一侧,使助手固定其肩部,以一手按压突出部位,另一手抓住患者对侧大腿进行后伸30°左右再旋转扳动15°,此时可感到椎体轻微移动并听到弹响声,左右各一次。治疗后休息5分钟。

3.3 坐位旋转复位手法(以右侧为例)患者正坐于双连椅复位凳上,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医者正坐于患者背后的连椅凳上,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搭于同侧颈部,掌部压于颈后,拇指向下,嘱患者双腿夹紧板凳,以防移动。然后,医者右手拉患者颈部,使身体前屈60~90°,并继续向右侧弯(尽量大于40°),在最大侧弯位时,医者右上肢使患者躯干向后旋转,同时,左手拇指向上顶推棘突,即可感觉指下棘突有弹跳感和弹响声。

以上治疗方法,其中(2)和(3)要根据患者病情同时应用,或者交替使用,7天为一疗程,共治疗2~3个疗程。

4 结果

4.1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标准。(1)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活动无障碍,能够恢复正常工作;(2)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能从事轻度工作;(3)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但不能从事工作;(4)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无改善。

4.2 治疗效果一般情况下,只要诊断明确,经上述方法治疗1~3个疗程后,即可达到复位之目的,临床症状即刻缓解。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治愈30例,显效9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

5 讨论

(1)在选择治疗方案时,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循序渐进原则,早期治疗以制动、止痛、脱水消肿为主,随后应尽可能减压,促进突出物部分还纳,减少粘连,改善神经营养,消除或部分消除椎间盘本身及其邻近结构可能出现的继发改变,后期则应增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各个轴位的运动功能,巩固疗效,减少复发。②选择治疗方案时要认真考虑个体差异性、耐受性,在治疗思想上要明确治疗目的是减轻或消除症状,改善椎间盘组织与受压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并非一定要将突出物回复原位,因为机械压迫仅是腰椎间盘突出致腰腿痛的因素之一。③要全面掌握理解各种治疗手段或方法的特点、机制,可能引起的副作用、禁忌证等,特别还要结合实际考虑到各种治疗方法的不足,以期各种治疗手段之间作用互补、优势增强、副作用减少。

(2)复合手法是目前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手法治疗能促进患部气血循环,从而加速了突出髓核中水分的吸收,缓解其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以及对周围感受器的刺激,也可终止或减少髓核释放的核糖蛋白、β-蛋白及类组织物质等介质刺激神经而产生炎症。但单纯轻柔手法不能使粘连的神经根松解,通过后伸旋转扳法及坐位旋转扳法能够纠正脊柱侧弯,调节后关节紊乱,从而相对扩大神经根管和椎间孔。由于后伸旋转扳法及坐位旋转扳法能使腰椎及其椎间盘产生扭转力,从而改变了突出物和神经根的位置,反复多次进行,可逐渐松解突出物和神经根的粘连。同时能使椎间隙加宽,从而降低椎间盘压力,甚至出现负压,促使突出物回纳。整个治疗过程,患者应注意腰部和腰背部的保暖,以及腰背肌功能锻炼,以防治愈后复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