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中医防治体会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高血压 老年 防治 中医 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药综合防治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辖区自愿参加本项目的14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n=70)和对照组(n=70),对照组西药降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合并中医辨证综合防治,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并对治疗组合并血脂异常、血流变异常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自身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6个月后血压控制方面: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39例,总有效率84.29%;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39例,总有效率92.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个月后,治疗组伴随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指标患者的治疗后改善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甘油三酯改善程度尤为明显(P<0.01)。结论:中医药综合防治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作用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对血脂调节及血液流变学改善亦作用显著,值得在社区广泛推广。

【关键词】 高血压; 老年; 中医防治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6-0125-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性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长期的降压治疗及慢性折磨,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危害,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1]。有调查显示,高血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本文基于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以及它在治疗慢性病上具有的特殊优点,对14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药综合防治措施与西药降压治疗,以观察中医药综合防治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中的效果,比较中西医疗法的相对优劣。现在将本次的研究方法、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抽取的140例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均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诊断及纳入标准:(1)年龄大于55岁;(2)在不是同一天进行连续多次的血压测定,其收缩压大于140 mm Hg和(或)舒张压大于90 mm Hg;(3)除外假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若收缩压测量结果大于140 mm Hg,而且舒张压测量结果小于90 mm Hg,则可以诊断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其中男81例,女59例,年龄57~78岁,平均(67.2±5.3)岁,病程5~28年,平均(17.6±7.2)年;血液流变学不同程度异常患者133例,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不同程度增高患者108例。以上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高血压病(BP 140~180/90~110 mm Hg);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经检验两组患者在所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病症或个人其他因素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健康干预相结合模式。通过中医辨病与辨证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表征类型采用不同组方,并根据治疗效果及时改变服药剂量,将“治本病”、“扶正祛邪”等治疗原则有机结合,实施整体前提下的辨证治疗。同时运用高血压病的中医理论对试验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教育,对患者进行中医独有的养生保健及心理指导

对照组对各位高血压患者进行西药常规降压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服用哪种常规西药及服药的剂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54例胆固醇、甘油三酯不同程度增高患者及62例血液流变学不同程度异常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1和表2。治疗期间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本组用药时间最长10周,最短5周。

经过对比治疗半年后,治疗组7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显效26例,有效39例,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7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显效20例,有效39例,总有效率84.2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药综合防治半年后,治疗组伴随有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指标患者的治疗后改善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甘油三酯(TG)改善程度尤为明显(P<0.01)。

3 讨论

3.1 老年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多伴随痰凝血瘀证

老年高血压临床上的各种表现、发病原因及防预之后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比较大的特殊性,这种现象表明了老年高血压的特殊性,因此应该对老年高血压的产生、影响因素及疾病特点有足够的认识。老年高血压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由患者体质、精神、劳欲、饮食、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所致[3-4]。其中脏器功能逐渐衰退引发的低代谢征多属于中医“气虚”范畴。气虚推动能力下降导致血行缓慢,血不上乘头部,淸窍失养;或者脾肾阳气虚,水湿不化凝而为痰,痰阻淸窍或痰凝血脉,脑络郁阻,不通(荣)则痛,这些都属于中医学中的“眩晕”、“头痛”等病症的范畴,尤其是老年人或病史较长的高血压患者多见。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辨证中医多认为:以五脏亏虚为本,痰浊和瘀血互结,阻塞脉道,气机不畅,气血逆乱是为标,而气血失和贯穿于整个病程。现代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多伴有程度不同的微循环障碍、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张团笑等[4]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指出高血压病确实是有瘀血发生,因为研究中高血压患者有多重现象都表现出了“高粘综合征”的现象,这些符合血瘀的微观辨证。

3.2 中医药综合防治对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控制、血脂调节等方面疗效肯定

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及降压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疗效及优点[5-6],许多中草药在各种降压方式上都有较好的疗效,如钩藤[7]、石决明[8]、菊花[9]、夏枯草[10]等镇肝熄风药物可能通过调节中枢神经、抗交感神经;或直接抑制电压依从性钙通道、受体操纵性钙通道、细胞内钙释放有关;或抑制血管内皮细胞iNOS产生,维持正常一氧化氮分泌,产生扩血管降压作用。又如黄芪[11]、杜仲[12]等益气养血中药可能通过减慢心率、减少心输出量,及通过降低血浆AngⅡ的含量和血浆中ET的含量,使收缩的血管得以舒张,外周阻力降低从而实现降压作用。活血化瘀、利尿消肿类药物,如丹参、红花[13] 、泽泻[14]等能够使得毛细血管有扩张并且能够解除动脉的痉挛现象,增加冠脉血流量,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亦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和预防高血压所致的心肌肥大及心肌纤维化[15]。

本研究证实,中医药综合治疗对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不但降压效果优于单纯西药降压,而且对于伴随出现的头晕、头痛等症状的改善,以及血脂异常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有明确的治疗和改善作用;且具有操作简便,毒副作用小,不用终生服药,值得社区临床高血压管理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官杰,李浩.对老年高血压前期的若干思考[J].北京中医药, 2009,28(11):858-861.

[2]李艳芳,胡亦新,周玉杰,等.北京市军队干休所80岁以上老年人1002例高血压及治疗现状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8):627-630.

[3]马艳芬.中医药防治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62-263.

[4]张团笑,敬华娥,买文丽,等.红花注射液降低家兔动脉血压的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38-139.

[5]陈学忠,尹方,苏凯,等.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切入点[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2):112-114.

[6]郑虎占,董泽宏,余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86.

[7]宋纯清,樊懿,黄伟晖,等.钩藤中不同成分降压作用的差异[J].中草药,2000,31(10):762-764.

[8]李续娥,郭宝江,曾志.决明子蛋白质、低聚糖及蒽醌苷降压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03,34(9):842-843.

[9]戴敏,刘青云,李道中,等.菊花降热、降压作用的物质基础[J].中药材,2001,24(7):505-506.

[10]孙红,袁秉祥,刘波,等.不同浓度夏枯草提取物降压作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8(21):1789-1790.

[11]陈治奎,胡申江,夏强,等.黄芪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抗高血压效应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6):705-710.

[12]罗丽芳,吴卫华,欧阳冬生,等.杜仲的降压成分及降压机制[J].中草药,2006,37(1):150.

[13]李颖.红花注射液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6(4):42-43.

[14]顾施健,吴娟,柳冬月,等.泽泻汤对小鼠血压作用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2):272-273.

[15]张玉蓉.分层干预社区老年高血压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0):146-147.

(收稿日期:2013-03-25) (编辑:程旭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