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疫情防控 >

黄鳝主要病害及其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黄鳝 病害 研究进展 防控 技术

摘要: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是中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2016年全国黄鳝养殖总产量为38.61万t。随着黄鳝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日趋严重,迄今研究发现的黄鳝病害主要有细菌病、寄生虫病和真菌病,尚未见有病毒病的报道。黄鳝的细菌病主要有出血性败血症、烂尾病、肠炎、溃烂病等,寄生虫病有20余种。重点分析了寄生虫感染规律,主要介绍了细菌性病、寄生虫病等病害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病害;防控;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966.4: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4-0010-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4.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Ricefield eel(Monopterus albus Zuiew)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reshwater farmed fish in China, of which the national total output reached to 386 100 t in 2016.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icefield eel, the diseas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diseases discovered so far have mainly been bacterial, parasitic and fungal diseases, and no viral diseases have been reported. The bacterial diseases of ricefield eel are mainly hemorrhagic sepsis, rotten tail disease, enteritis, ulcer disease, etc. There are more than 20 species of parasitic disease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regulation of parasitic infections, and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of diseases such as bacterial disease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Key words: ricefield eel (Monopterus albus Zuiew); diseases; prevention; controll; advances in researches

黃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隶属于合鳃目(Synbranchiformes)合鳃科(Synbranchidae)黄鳝属(Monopterus Lacepede),分布于中国、朝鲜、泰国、日本等国,尤以中国分布最广,是中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黄鳝肉厚刺少、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不仅是老少皆宜的佳肴美食,而且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功能。

1 国内黄鳝养殖现状

中国黄鳝人工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产量逐年上升(图1)。养殖方式有网箱养殖、水泥池养殖、稻田养殖、池塘养殖等多种。目前集约化、规模化养殖黄鳝主要以网箱养殖为主,其他养殖方式并存。2016年全国黄鳝养殖总产量为38.61万t[1],主要养殖的省份是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四川省(图2)。

2 黄鳝病害研究进展

随着黄鳝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也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黄鳝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少学者对黄鳝病害进行了研究,迄今发现的黄鳝病害主要有细菌病、寄生虫病和真菌病,尚未见有病毒病的报道。

黄鳝的细菌病主要有出血性败血症、烂尾病、肠炎、溃烂病等。病原菌有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黄鳝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2-7]、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出血性败血症、黄鳝体表溃疡病与黄鳝白头病的病原)[8-10]、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黄鳝烂尾病的病原)[11]、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12]、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Aerom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13]。有报道对黄鳝出血病疫苗进行了研究[14,15]。

国内已报道黄鳝的寄生虫有15种[16],分别是鳝锥体虫(Trypanosoma monopter)、鳗鲡航尾吸虫(Azygia anguilae)、湖北双穴吸虫(Diplostomulum hupehensis)、倪氏复口吸虫(D. nieclashui)、锯缘叶形吸虫 (Phyllodistomum serrispatula)、未定种属头殖吸虫(Cephalogonimidae genet sp)、斜睾颈穴吸虫(Deretrema plaglorchis)、天津前睾吸虫(Prosorchis tianjinensis)、广州前宫吸虫(Proterometra guangzhouensis)、大型多沟槽绦虫(Polyonchobothrium magnum)、多沟槽绦虫未定种(Polyonchobothrium sp)、幼旋尾线虫未定种(Agamospirura sp)、胃瘤线虫未定种(Eustrongylides sp)、尖尾拟类斯线虫(Paraseuratoides acuminicauda)、隐藏新棘虫(Neosentis celatus)。此外,还有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颤动隐鞭虫(Cryptobia agitata)、嗜子宫线虫(Philometroides)、鳗鲡独孤吸虫(Azygia anguillae)、毛细线虫(Capillaria pseudorasborae)、新棘衣棘头虫(Pallisenfis celatus)、水蛭(Hemiclepsis marginata)等[17]。国内开展了大量有关黄鳝寄生虫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不同水体、季节、黄鳝个体大小与寄生虫感染率、感染强度的关系。陈昌福等[18]报告了位于荆州市、咸宁市和洪湖市的3个湖泊、3个渔场的黄鳝中鳝锥体虫和隐藏新棘虫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湖泊中黄鳝的鳝锥体虫和隐藏新棘虫感染率及隐藏新棘虫的感染强度均显著高于池塘中的黄鳝。一些黄鳝寄生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具有季节变化规律(表1)。

研究表明,鱼类寄生蠕虫感染水平的季节变化与水温、食物及寄生虫的生活史有关。水温的季节变化会引起宿主食物丰富度和组成的变化,而鱼类体内寄生的蠕虫通常是通过摄食中间宿主感染。水温也直接影响着寄生虫的发育和生活史,从而影响寄生虫的感染。隐藏新棘虫的感染高峰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与隐藏新棘虫的成熟和交配主要在春季及其中间宿主劳氏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的出现高峰也在春季有关。胃瘤线虫(幼虫)在黄鳝体内只有1个感染高峰,发生在春末夏初。推测黄鳝主要在春季通过摄食带有第三期幼虫的水生寡毛类而感染胃瘤线虫,这可作为控制胃瘤线虫感染的依据。不少研究发现,寄生虫感染率与黄鳝个体大小有关。隐藏新棘虫感染强度随个体增大而增强[16,19-21,25],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是黄鳝体长大的较高[23,24,26]。邴旭文等[21]报道,毛细线虫和湖北双穴吸虫则在体重45 g以下的黄鳝中感染率、感染強度相对较高,但杨代勤等[26]试验结果表明,毛细线虫对黄鳝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随黄鳝体长的增加而增大。

另外,黄鳝寄生虫中的颚口线虫能感染人类,国内已有关于人颚口线虫病的报道[27]。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从上海口岸入境的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进口的黄鳝中检出了棘颚口线虫Ⅲ期幼虫寄生[28]。

3 黄鳝主要病害的防控技术

3.1 细菌性疾病

3.1.1 细菌性败血症(出血病) ①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②症状:病鳝浮游水面或爬在水草上,不食,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体表(尤其是体侧和腹部)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指压不褪色。部分病鳝头部红肿,从口、鳃流出血液,肛门亦见红肿,随后大量死亡。剖检可见内脏器官广泛出血,腹腔有带血液体。③流行情况:该病害流行地区广,流行季节为5-11月,高峰期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病水温为25~35 ℃。呈现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是导致养殖黄鳝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④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定期更换池水;在笼捕、运输、放养时避免损伤;改善养殖条件,采用适宜的放养密度,选择科学的饲养配方,监控水质;严格检疫,防止病原菌的带入,病鳝死后应焚毁深埋。鳝种放养时用3%食盐水消毒3~5 min,放养要用0.3 mg/L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全池泼洒;配合内服药物,如恩诺沙星粉、大蒜素等,可在饲料中添加五倍子、黄岑、连翘、大黄等中草药进行投喂。

3.1.2 肠炎病 ①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等。②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鳝行动迟缓,全身发黑,尤以头部最为明显,腹部出现红斑,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流出。解剖肠管可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无内容物。③流行情况:一般发生在4-10月,当水温25~30 ℃时,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 d。④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池消毒;不投变质饲料,及时消除残料防止池水恶化。发病季节每10-15 d用漂白粉1 mg/L洒池;同时,每50 kg黄鳝用5 g大蒜拌饵投喂,连续6 d,或按0.1%~0.2%的比例在饲料中拌入复方新诺明内服。

3.1.3 打印病 ①病原:点状产气单胞菌等。②症状:病鳝体表出现不同程度的块状腐烂,亦称腐皮病或梅花斑病。初期病鳝食欲不振,游动缓慢,体表背部两侧发炎充血,继而出现圆形、椭圆形的溃疡,严重时溃疡病灶深凹,边缘充血发红,犹如一个红色印章的印记,透过病灶可见到骨骼和内脏,有时尾梢也会烂掉。③流行情况:该病是黄鳝成体阶段的主要疾病,常年可见,但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此病发病率高达80%以上,具有较强的传染力。由于病鳝的自然愈合率极低,因而最后衰竭死亡。④防治方法: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损伤;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发现打印病时,捉取1~2只蟾蜍剖腹(蟾蜍身体上产生蟾酥分泌物具有防治功能),用绳子系在蟾蜍腿上在池中反复拖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用2~4 mg/L五倍子液全池遍洒,同时以每100 kg黄鳝用2 g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粉拌饲投喂,连喂5-7 d。

3.1.4 烂尾病 ①病原:产气单胞菌。②症状:病鳝尾部充血发炎,继而肌肉坏死溃疡,严重时尾巴烂掉,尾脊骨外露。病鳝反应迟缓,头常伸出水面,继而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③流行情况:全年可见,以 6-9月多见。该病在密集型的养殖和长途运输中多有发生。④防治方法: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损伤;用漂白粉或聚维酮碘全池泼洒。内服抗微生物药物。

3.1.5 白皮病 ①病原:白皮极毛杆菌。②症状:该病发生在黄鳝尾部,多发生于幼鳝期间。表现为尾部发白,病灶处无黏液,病鳝行动缓慢。③流行情况:主要是由于捕捞、分箱、过筛、运输时操作不细致,使黄鳝受伤后感染细菌所致。流行季节为5-8月。④防治方法:按2~4 mg/L用量将五倍子捣烂,用热水浸泡,连渣带汁泼洒全池。用2%~3%食盐水浸洗病鳝20~30 min。病鳝池泼洒0.3~0.5 mg/L二氧化氯溶液。每667 m2用白头翁1.2 kg、菖蒲2.4 kg、野菊花2 kg、马尾松针5 kg混合煎汁,全池泼洒。

3.1.6 赤皮病 ①病原:荧光假单胞菌。②症状:病鳝体表黏液脱落、发炎、充血,出现不明显的小红斑,尤其是鳝体两侧和腹部极为明显,有时黄鳝上、下颌及鳃盖也充血发炎。在病灶处常继发水霉菌感染。③流行情况: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春末和夏初较常见。多为捕捞或运输造成鳝体外伤、细菌侵入皮肤而引起。④防治方法:用1.0~1.2 mg/L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1 mg/L聚维酮碘溶液全池泼洒;2.5%食盐水浸洗病鳝15~20 min;用2~4 mg/L五倍子液全池遍洒;每100 kg黄鳝用复方磺胺嘧啶粉5 g拌饲投喂,连喂4-6 d。

3.2 寄生虫病

3.2.1 锥体虫病 ①病原:由锥体虫寄生在黄鳝血液内而引起的疾病,又名昏睡病。终末宿主为黄鳝。②症状:轻者症状不明显,寄生虫较多时,病鳝表现为消瘦,生长不良。③流行情况: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以夏、秋两季流行较普遍。养殖水体中的蛭类是锥体虫病的媒介生物,因此锥体虫病的发生与否与水体中有无蛭类密切相关。④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锥体虫的中间宿主水蛭;口服甲苯咪唑,每1 kg饵料或每5 kg鲜活饵料加药10 g,搅拌均匀后投喂,连喂3 d为1个疗程;用3%~4%的食盐水浸洗病鳝3~5 min,再用0.7 mg/L硫铁合剂(0.5 mg/L硫酸铜溶液和0.2 mg/L硫酸亚铁溶液混合)浸洗病鳝10 min,可以有效地杀灭大部分锥体虫。

3.2.2 双穴吸虫病 ①病原:又名黑点病,是由双穴吸虫的囊蚴寄生于黄鳝的皮下组织或眼中引起。②症状:发病初期尾部出现浅黑色小圆点,用手抚摸时有粗糙凸起的异样感觉,随后小圆点颜色加深、变大并隆起。病鳝眼中的晶状体混浊,呈乳白色,严重时整个眼睛失明或晶状体脱落,导致病鳝不能正常摄食,游泳时表现为挣扎状,最后黄鳝瘦弱而死。③流行情况:流行于每年的6-8月份,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在鸥鸟及椎实螺较多的地区更为严重。④防治方法:生石灰清塘,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内服甲苯咪唑,每1 kg配合饵料或每5 kg鲜活饵料加药10 g拌匀后投喂,连喂3 d为1个疗程。

3.2.3 毛细线虫病 ①病原:细小毛细线虫,体长2~11 mm,白色头端最细,逐渐向后粗大,尾端呈钝圆形。②症状:毛细线虫在黄鳝体内呈聚集分布。病鳝或窜游不安,或将头伸出水面,腹部向上。經解剖可见后肠内有乳白色毛细线虫,其头部钻入肠壁黏膜层,破坏组织,引起发炎、溃烂,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黄鳝死亡。③流行情况:流行季节为6-9月,一般以高密度静水养殖的土质鳝池发病居多。全国各地养鳝地区均有发病,是人工养殖黄鳝过程中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④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流行季节用0.3 mg/L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月1~2次;用阿苯达唑2~3 g/kg饵料拌匀投喂,连续投喂4-6 d,或每100 kg黄鳝用甲苯咪唑0.2~0.3 g拌饵投喂。每1 kg黄鳝用90%晶体敌百虫0.1 g拌入剁碎的蚯蚓或新鲜河蚌肉中投喂,连用6 d。用强效消毒液如20 mg/L三氯异氰尿酸溶液浸洗病鳝。

3.2.4 胃瘤线虫 ①病原:胃瘤线虫。其中间宿主为寡毛类及鱼类,终末宿主为食鱼鸟类。幼虫主要寄生于黄鳝的体腔内,以包囊形式附着于肠壁及肠系膜等处。②症状:幼虫在黄鳝内脏器官中穿行,会造成器官组织的损伤,大量寄生时,会造成黄鳝内脏器官的萎缩、损伤,体壁与内脏粘连。③流行情况:胃瘤线虫在多个地区黄鳝体内均发现胃瘤线虫感染,且感染率较高,有较大的危害,黄鳝是胃瘤线虫的中间宿主,严重感染胃瘤线虫的黄鳝更容易被鸟类捕食,从而有利于寄生虫的传播和完成生活史过程。④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流行季节用0.3 mg/L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月1~2次;用阿苯达唑2~3 g/kg饵料拌匀投喂,连续投喂4-6 d,或每100 kg黄鳝用甲苯咪唑0.2~0.3 g拌饵投喂。每1 kg黄鳝用90%晶体敌百虫0.1 g拌入剁碎的蚯蚓或新鲜河蚌肉中投喂,连用6 d。用强效消毒液如20 mg/L三氯异氰尿酸溶液浸洗病鳝。

3.2.5 棘头虫病 ①病原:隐藏新棘虫,虫体呈乳白色,长圆筒形。主要寄生于肠道,以带棘的吻扎在黏膜上皮中,吸取营养。②症状:病鳝食欲严重减退,或不进食,体色变青发黑,肠道充血发炎,阻塞肠道,严重时可造成肠穿孔,引起黄鳝贫血、死亡。③流行情况:本病流行整个养殖期,野生黄鳝感染率较高,可达60%~80%,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死亡,对黄鳝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黄鳝肠道的机械损伤、分泌物对黄鳝的毒性作用并且竞争营养物质。④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池;网箱里面泼洒杀虫药物,如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30-50 d泼洒1次;用0.7 mg/L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比例为5∶2)泼洒全池;用阿苯达唑2~3 g/kg饵料拌匀投喂,连续投喂4-6 d,或每100 kg黄鳝用甲苯咪唑0.2~0.3 g拌饵投喂。

3.2.6 水蛭病 ①病原:中华颈蛭和拟扁蛭,俗称蚂蟥。②症状:水蛭寄生于黄鳝体表, 特别是靠近颈侧、头侧和身体的两侧,大多为聚集寄生。吸血后, 其体色呈黑褐色,而在饥饿时, 颜色消退。发病黄鳝消瘦、停止摄食、烦燥不安, 乏力地沉于池底。③防治方法:放苗前用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用茶子饼或5~10 mg/L硫酸铜全池泼洒,24 h后彻底换水1次。用1%~3%食盐水浸洗病鳝。网箱里泼洒阿维菌素,30-50 d泼洒1次。

3.3 真菌病

3.3.1 病原 水霉菌感染所致,主要寄生在黄鳝的伤口处和春夏季孵化的鳝卵上。

3.3.2 症状 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几天后患处附着灰白色棉絮状水霉菌菌丝,且肉体溃烂,离穴独游,食欲不振,最终消瘦死亡。

3.3.3 流行情况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晚冬早春最为流行,常造成黄鳝和鳝卵死亡。

3.3.4 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消毒,操作过程避免鳝体受伤;孵化箱的网片尽量采用较柔软的网布;发病期间可用5%碘酒擦抹患处,也可用2%~3%食盐水浸洗5 min。一方面立即加注新水,一方面用食盐(25 g/L)和小苏打(20 g/m3),全池泼洒。

黄鳝病害的防治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健康养殖、综合防病的措施,减少病害发生。用药物防治的时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渔用药物使用标准[29,30]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17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2] 陈怀青,陆承平.嗜水气单胞菌黄鳝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1,7(4):21-23.

[3] 沈锦玉,刘 问,钱 冬.养殖黄鳝“出血病”病原的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2):120-122.

[4] 周 飞,刘 娟,黎德兵.黄鳝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中药体外抑菌效果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0,37(2):135-137.

[5] 彭 彬,杨光友,陈晓利,等.黄鳝出血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淡水渔业,2011,41(3):72-76.

[6] 高明辉,严玉萍,袁昌果,等.黄鳝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8):29-30.

[7] 庄 健,张治平,曾明华,等.黄鳝出血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3(3):23-25.

[8] 徐海圣,舒妙安.黄鳝温和气单胞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免疫应答[J].中国兽医学报,2003,23(3):240-242.

[9] 任红梅,何 智,杨德英,等.黄鳝体表溃疡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水生生物学报,2010,34(6):1106-1112.

[10] 曾明华,张治平,高 帅,等.黄鳝白头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3(9):29-32.

[11] 舒妙安,马有智.黄鳝烂尾病病原的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2000,20(5):465-467.

[12] 邵建春.黄鳝源迟缓爱德华氏菌的鉴定分型及全基因组测序[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13] 陈红莲,江 河,胡 王,等.黄鳝病原性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的分离与鉴定[J].生物技术通报,2014(3):130-136.

[14] 陈晓利,彭 彬,杨光友,等.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二联疫苗对黄鳝的免疫效果[J].科学养鱼,2013(12):54-56.

[15] 杨宗英,王玉兰,曾柳根,等.黄鳝出血病三联微胶囊口服疫苗制备及免疫效果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6,47(6):1039-1044.

[16] 温安祥,杨光友,张同富.四川黄鳝寄生虫的初步调查[J].四川动物,2000,19(1):22-23.

[17] 黄靖锐,陈肖潇,黄邦亮,等.中国大陆地区黄鳝寄生虫及人体致病研究现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9):777-782.

[18] 陈昌福,毛德华,李晓云.黄鳝的鳝锥体虫和隐藏新棘虫的流行病学调查[J].水产养殖,1993(3):17-20.

[19] 宋 銳,李文祥,邹 红,等.黄鳝体内寄生隐藏新棘虫和胃瘤线虫的频率分布及季节动态[J].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044-1050.

[20] 潘庭双,江 河,段国庆.淮河流域黄鳝体内寄生虫的感染率及季节动态[J].水产学杂志,2015,28(5):32-36.

[21] 邴旭文,夏 冬.江苏省黄鳝寄生虫感染的初步调查[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2004,12(1):59-61.

[22] 王文彬,曾伯平,罗玉双.洞庭湖区黄鳝体内鳗鲡独孤吸虫的流行病学调查[J].淡水渔业,2006,36(6):36-39.

[23] 王文彬,曾伯平,罗玉双,等.洞庭湖区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流行病学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5(4):403-405,432.

[24] 胡晓娟,吴 丹,文春根,等.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种群季节动态与分布[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2,36(2):173-175.

[25] 方建平,刘文胜,唐为萍.隐藏新棘虫在黄鳝体内寄生的研究[J].水利渔业,1998(4):20-21,52.

[26] 杨代勤,陈 芳,苏应兵,等.黄鳝体内寄生虫感染的初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11):1331-1333.

[27] 张鸿满,黎学铭,欧阳颐,等.广西首次发现颚口线虫病[J].应用预防医学,2008,14(5):275-276.

[28] 李树清,李雯雯,陈志飞,等.入境黄鳝颚口线虫检疫及虫种鉴定[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29(5):358-362.

[29] NY 5071-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S].

[30] NY/T 755-2013,绿色食品 渔药使用准则[S].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