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试论中学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6篇

试论中学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6篇试论中学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 学科教育论文-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德与法的融合[摘要]文章从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学科和课程建设的高度提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试论中学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6篇,供大家参考。

试论中学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6篇

篇一:试论中学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

教育论文-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德与法的融合 [摘要]文章从国家战略、 人才培养、 学科和课程建设的高度提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新课程基础课中德与法融合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探讨了新课程德与法融合内容和融合的方式。

  [关键词]课程研究; 道德; 法律; 融合

  从 2006 年秋季开始, 全国高校都已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 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是新课程体系中第一门课, 它是由原来“98 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 这两门课程合并发展而来。

 教材编写首席专家罗国杰教授强调:

 在讲授“基础” 课的全部过程中, 我们要始终注意这是一门新课, 它不是过去《思想道德修养》 和《法律基础》 的简单合并, 而是一门在体系和内容上有机地将二者融为一体的崭新的课程。

 为什么要将“98 方案” 的《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 这两门课合并为一门课?新课程德与法的融合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一、 新课程德与法融合的意义

 第一,从国家战略高度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 而且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不可分离, 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

 人类的道德与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道德与法律的产生到德与法融合治国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

 化为法律, 即善法之形成过程; 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 道德。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的治国方略。

 这种“德与法融合” 的治国理念体现出法律和道德在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二者相融相长, 相得益彰。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要求我们将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通过加强社会成员的法制意识来保障其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先进的道德精神来引导社会成员遵循法律义务,自觉养成守法习惯。对于大学生来说,为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必须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这一新课程主导教育作用。

 因此, 开设该门新课程、 加强“德” 与“法” 的融合, 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客观需要。

  第二, 从人才培养高度看, 在教育理念上奉行道德与法律相结合, 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规范, 在调整、 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法律着重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并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 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最低要求; 道德侧重从支配人们行为的内在思想意识进行规范, 侧重于人们的义务而不是权利, 它不同于法律, 法律凭借国家的强制力实施, 而道德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有着内在的不可分性,把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相互联结、 相互贯通、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符合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德与法两种作用, 融两种作用于一体, 对于实现人的道德追求、 塑造高尚人格、 约束人的

 不良陋习、 规范人的文明行为方式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 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高度看, 将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 对于学科建设和创新课程体系, 整合知识结构, 以科学的理论架构,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效性有着积极意义。从德法认知与社会德行现象的关系看, 一种社会德行现象的出现, 往往包含着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诱发原因, 仅仅从任何一个方面着手解决都会遇到困难, 因此, 只有将二者相融合起来, 综合考虑, 发挥两种手段各自效果优势, 互相辅佐, 问题才可能解决得比较圆满。

 从学术视野看, 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 课应属于伦理学学科, “法律基础” 课应属于法学学科, 同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门课程归属两个不同学科! 为了加强两门课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与“法律素质” 方面实效的融合,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效性, 党中央决定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这门新课程的设立就是为了加强“德” 与“法” 两方面知识与效力的融合。

 这种做法对于推进学科建设、 整合知识、 构建合理的理论体系、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德与行的实效性导引作用, 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 新课程德与法融合的内容

 新课程德与法的融合从内容视角看, 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与教育要求的融合、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融合、 教育理性与情感的融合、 德与法在教育的价值导向性上的融合以及追求所达到的境界的融合等方面。

  第一, 新课程德与法的融合体现在教育目的和教育要求的融合上。

 明确提出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增强遵纪守法观念” 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在“五五普法规划” 中, 也将“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写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 05 方案中, 明确规定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的任务是“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

 这些文件都对新课程在教育目的和教育要求的融合上提出了明确要求, 因此, 在教育目的和要求上的融合成为新课程德与法融合的方向和指针。

  第二, 新课程德与法的融合体现在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融合上。

 以前当我们遇到学生思想行为问题时, 教育者总爱用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思想转化的方法使受教育者达到转化思想、改正不良行为的目的;而管理者通常用纪律处罚的方式来实施教育。

 然而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常常出现“学生知错而不改, 导致教育者的教育无力” 以及“学生与严格的管理者对立”等现象。

 究其原因, 是缺乏将两种方法和手段的融合。

 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教育也是由于父亲与母亲教育、 惩戒相对分离, 造成孩子对教育的两种印象的结果。

 因此, 新课程德与法的融合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来看, 就是要将道德的潜移默化的感化型方法手段与法律的外在强制约束控制型方法手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以实现一种融道德的感化作用与法律的威严作用为一体、 使道德负有应有的威严、 使法律充满对人性应有的关怀的新教育方法和手段。

  第三, 新课程德与法的融合体现在教育理性与情感的融合上。

 如果说“德”更多地体现对行为导向的情感激励作用的话,“法” 则更多地体现为对行为效果的理性控制作用。对受教育者而言, 对行为的导向激励作用与对不良行为的约束控制作用就如同是对同一事物进行“拉” 和“推” 的作用一样, 如果能有效将二

 者融合在一起, 相互补充, 相互激励, 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岂不是更大?如果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理性与情感的融合就可以减缓在国家制定法律与社会所奉行的道德之间因为缺乏过渡、 缓冲机制而造成的法律僵硬、 冷酷, 也能尽量减少法律与大众心理、 社会风习之间的脱离与隔阂, 还能降低道德的无力感和被社会所蔑视程度, 甚至可以有效避免道德的违犯, 减缓了道德的衰落。

  第四,新课程德与法的融合体现在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在价值导向的全过程中。

 首先, 从价值形成过程看, 法律是这样促进道德建设的:

 法律通过确认或吸收道义标准, 使之成为法定标准而直接促进道德目标; 或者借助于自身机制和内在准则, 以间接方式促进道德目标。

 我们在高校道德与法的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 道德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法律观念是相重合的。

 法律是维系社会运转和发展的最低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道德观的基本要求不仅是法律构成的基础,而且在很多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具体的法律规范。

 在这一价值层次上, 道德与法律一脉相承,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趋于融合。其次,从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法律精神需要道德观念在价值内容上进行不断充实, 才能满足司法审判的需求,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道德是立法的基础并引导着法律进步和发展。

 但要注意的是, 道德与法律的融合, 必须立足于二者价值内容上的相互交融和区别。

 既不能将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完全合一, 不分彼此; 也不能将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完全隔离开来。

 而应该充分发挥德与法的同质同向性, 在二者的价值内容上以道德融入法律的指导性和先进性, 引导和推进法律的完善与发展。

 现代法律精神首先应确立宪法至上的理念, 在二者价值内容上的融合上, 把理想的道德通过立法表现为宪法中的原则性、 指导性和倡导性规范, 从宪法这一根本法角度来确认和宣告理想道德的地位、性质和目标;同时,通过道德的导入来完善法律的形式和实质内容,

 完成理想道德从应然到实然的跃进。

 中国古代“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的思想与行为, 就是法与德在价值内容上的融合。理想道德所主张和倡导的价值观,往往会融合为法律价值所追求的内容。再次, 现代法律精神不仅表现于外在的司法审判制度的运行, 而且更代表了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评判。现代法律精神主导下的法院公平审判是以法律和诉讼制度来扶植正气、 压制邪气, 使社会公众切身感受到国家法律以具体审判活动的形式对高尚道德的推崇和推行, 从而弘扬理想道德观念。

 因此,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 在新课程德与法的价值导向教育实践实施过程中, 要注重将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融合起来。

  第五, 新课程德与法的融合体现在教育追求境界的融合上。

 道德教育所追求的境界“修己以安民, 天下为公, 社会大同” , 侧重于“人际亲如” 和社会和谐。例如, 中国儒家的道德教育追求就很讲究“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 因为“身修则家齐, 家齐然后国治, 国治然后天下平” 。

 在《礼记·礼运》 中对“天下大同” 有这样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妇有归。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在我党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对社会建设的目标也有相似的描述:“……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 而要达到这些社会目标,就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加强全社会道德文明的宣传和教育。

 法制教育所追求的境界是“各安其所, 各得其位” , 侧重于政权稳定下的社会秩序。在古代, 中国法家的追求就是“强不凌弱, 众不暴寡, 老幼君臣父子相安, 国无

 外患, 身无隐忧” 的公正、 平等的社会。

 如果能“法立而不用, 刑设而不行” ,即只有通过有为, 才能实现无为, 法所倡导的社会理想就实现了。

 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局势曾强调:

 “中国不能乱。

 ” 他在 1989 年 2 月 26 日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说:

 “中国的问题, 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 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 如果没有政权稳定下的社会秩序, 和谐社会也就失去了基础。

 而要维护稳定的发展环境“一靠理想, 二靠纪律” 。

 这里的“理想”主要指德治及其目标, “纪律” 指的就是法制。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社会的和谐是建立在社会有序、 依法治世的基础上的, 社会的有序要依靠基本的法律规范和社会成员的道德和谐来维系。因此, 德与法的融合表现在教育追求境界上就是要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而有序的社会秩序要依靠有权威性的公正的法律制度。

 而这种和谐、 有序的社会秩序, 既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与社会、 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内心世界的和谐,也包括社会道德文化与法律制度的规制的和谐。这种和谐使人自合于法, 自同于德, 德与法的融合目标即在于此。

  三、 新课程德与法融合的方式

 新课程中“德” 与“法” 该如何融合?从“德” 与“法” 的关系结构和动态变化过程来看, 主要有渗透式融合、 差动式融合、 碰撞式融合等方式。

  第一, 渗透式融合。

 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道德知识与法律知识或者道德教育手段与法律教育手段有着某些渗透、 重合之处,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相互借用、 相互倚仗、 相互渗透地实施教育活动。

 例如, 在新课程第五章讲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规时,就可以应用 “渗透式融合” 的方法实施教学。

 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行为、 举止既是文明的象征, 也反映出人们对社会公德、 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法律法规的理解、 认同和遵循。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既是一种社会公德, 也是法律所倡导的精神, 对于损坏公物、 破坏环境的行为既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社会公德低下, 也可用相应法律条文对之进行衡量、 处罚教育他。

 另外, 从法律与道德追求的境界及价值层面看, 法的品质在于公平、 正义通过法而得到实现。

  第二, 差动式融合。

 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因“德” 与“法” 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步性、 境界的层次性所产生的...

篇二:试论中学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

论坛 幸福生活指南 55幸福生活指南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探究 许璐楠 河南省商丘市第五中学

 河南

 商丘

 476000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其中不仅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又将中华文化中的广博知识纳于其中。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要充分挖掘中华国粹的教育价值,深刻认知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突破传统教学枷锁,革新教学内容,真正基于学生学习需求视角,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同时,强化爱国情怀,为推动学生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融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教学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因此,教师要将传统文化内容充分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让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范性知识引导学生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质朴的道德操守,真正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价值最大化。

 一、科学运用国学经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科学运用国学经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带领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国学经典中的核心部分,并将其有效运用,为学生营造出灵活、生动、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比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中学序曲》相关内容时,就可应用“兴趣引导法”。在课前,教师可将“为人之学”相关论语内容进行收集,如:“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修己以安百姓”等等。在课上,教师可先将该国学内容分享给学生,让学生猜想该经典内容所表达的含义,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但对学生的实际讨论内容和具体探究方式不进行过分干涉。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述最终结论,并将其中的偏差部分进行整理,规划成班级统一性问题结合课本核心内容二次剖析。教师在带领学生剖析论语内容后,教师要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学习和探索”与自身成长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投身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

 在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该堂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为线索挖掘国学经典中的其他优秀文化,并将其以书面记录的形式分享给班级中的其他同学,以此共同探究其中的重要部分和精华部分。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切实形成情感沟通的桥梁。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以国学经典内容为载体,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有探索国学经典内容的兴趣,最终形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德育教育实效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德育教育实效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就要牢牢抓住学生这一特性,丰富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使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得以有效性提升。

 比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学会学习》相关内容时,就可应用“游戏教学法”。在课前,教师可先将论语中“知行合一”的相关内容发布给学生,引导学生对“知行合一”的具体含义进行挖掘,同时让学生找出符合该含义的论语词句,并将其具体意义与相关故事进行整理。在课上,教师可就此开展“国学经典知识分享竞赛”,教师可邀请某一同学展示自己所带来的新鲜资讯或相关知识,在该同学展示过程中,其余同学可就此提出疑问,展示同学根据问题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教师在一旁做好裁判和辅助解释工作,必要时帮助学生分析和讲解。在该同学展示完成后,教师再随机引导第二名同学以同样的方式展示相关内容。接着,其余同学作为大众评审在两名同学分别展示完成后,根据展示内容的准确度和表达效果为其投票,票数最多的同学则接受第三名同学的挑战,并以此类推。在活动接近尾声时,教师要将班级中学生收集的国学经典内容以树状图的形式进行归纳,并根据其中的核心含义,结合该堂课程的主要内容,展开该堂课程内容的最后总结。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迅速形成学习共同体,并能够在良性竞争中不断革新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这不仅能够使学生不断丰富经典国学内容,同时也能够使课堂的德育实效性提升。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能够迅速发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实现高效化课堂的目的。

 三、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推动正确观念形成三、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推动正确观念形成

 道德与法治的最终效果无法通过书面成绩进行评定,因此教师要将书本中的内容进行外化,使学生将书本中学习到的相关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力求传统文化经典中所提到的“修身养性”,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自主学习发展、服务社会,从而引领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发展本质、参与社会实践生活。

 比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认识自己》相关内容时,就可应用“实践教学法”。在课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了解“见贤思齐”的具体精神,并让学生根据国学经典中的内容建立起自己的道德体系。接着,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随机分配不同的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探究方式挖掘“发现更好自我”的具体措施。如:“开展主题调研”、“参加公益活动”、“制作宣传板报”等等。在学生展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但不以消极负面的态度评判学生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在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各个小组成员将最终的实验报告进行整理和分享,并阐述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成长。最后,教师要根据各个小组的不同实践方式给予不同的评价和建议,并提出真诚的帮助,让学生完善实践活动,从而让各个小组成员真正地发现自我、展示出更好的自我,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最终的实践结果以书面的形式生成报告,并将其留置于班级中,使班级中的学生都能够时时受其影响,从而真正了解“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具体措施,真正做到“见贤思齐”。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更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经典中“吾日三省吾身”的真正含义,进而将文字性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加强道德与法治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传播真善美的种子,树立文化自信,形成人文素养,传递正能量。同时,道德与法治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融合,也能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受到良好的影响。

 总之,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时,要科学、有效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德育发展。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灵魂之中。这不但能够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开端,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真正使道德与法治理课堂散发出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张云设.道德渗透法治精神——关于新课改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几点看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1):166,168. [2]王亚琴.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学课程资源,2020(12):15-16+46. [3]梁国珠.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的融合[J]祖国,2019(24):77-78. [4]林官鸣.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8(13):42-43+29. [5]邱乙林.情景体验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8(18):150.

篇三:试论中学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

☆2019年12月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卢泰强(凤山县更沙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部,广西 河池 547600)【摘要】作为学校教书育人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制课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许多学校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主动将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不断的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智库,促进素质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教学模式为分析对象,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该课程相融合的策略及技巧。【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一、引言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八大之中明确强调,我国必须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将这一观念与国民教育相联系,了解不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以及社会教育组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阵地,了解各类教育宣传工作的核心要求,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将更多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融入主体教学环节,充分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以及宣传价值。其中道德与法制课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相对比较复杂,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老师需要抓住这一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及本质要求,积极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模式之中,以此来实现有的放矢,构建高效课堂。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教学模式的实践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初中道德与法制课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之中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能够在提醒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的践行素质教育,老师需要分析初中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认可程度,结合目前的教育现状和教学水平,及时跟踪与了解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质量,针对该课程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实现两大教学板块之间的紧密结合和互动。结合最终的探究结论分析可以发现,许多学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之中宣传力度不足,所取得的效果不容乐观,有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认识非常的浅显。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还没有突破传统艺术教育的桎梏,直接以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为依据,忽略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成长的引导,其中文化素质成为了整个教学实践中的主体。老师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知识的讲解中,没有站在不同的角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在新课改背景之下,老师以学生的分数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没有深入解读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学生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直接被忽略。学术界在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强调,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严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一部分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无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求,忽略了该课程教学的宣传以及引导作用,现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差别。学生是整个教学实践中的核心以及重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之中,老师必须要注重细节分析和宏观研究,了解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行政化发展的实质要求,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该课程之间的融合策略,尽量避免简单的一刀切以及直接包办,而是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个性化发展要求,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渠道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完成个人知识框架和体系的构建任务。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教学模式的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之间的结合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素养,学校需要充分发挥这一课程教学的主要作用及优势,了解道德与法制建设的核心要求,积极的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与其他学科相比,道德与法制课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老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以及学习兴趣,适当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结合具体事件来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公民的权利”这一知识版块时,老师可以先播放与公民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及发展历程相关的视频资料,展现公民权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国素质教育明确提出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之中的重要地位,老师应该将课堂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尽量避免对学生的直接知识灌输,而是需要实现师生角色的有效互换,主动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遇,从而在个人已有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实现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利用所学习到的道德与法制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相关问题。对于学校自身来说,在完成主体教学任务之后,还可以积极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家教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老师需要明确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向,积极的革新现有的教学内容及方式,保障教学策略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四、结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融合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促进高校课堂的构建,该学科老师需要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充分考虑不同的细节元素,在鼓励学生的基础之上促进两大教学环节之间的完美融合。【参考文献】[1]吕巧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中华少年,2017.[2]曹小梅.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7.[3]陈淑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142

篇四:试论中学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生命关怀实施策略■景维陛 (甘肃省镇原县郭原初级中学 744508)【摘 要】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依然注重学生智力的培养,且对考试成绩和学术标准的重视也有所提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其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对此,为了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并树立良好的观念,就需要教师能够回归教育根本 -关怀。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并借助教学智慧将生命关怀这一思想传递出来,让学生能够在关怀中学习,体会知识的感情与灵动的碰撞,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带动师生生命的发展,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命关怀;实施策略【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66-01  前言生命为教育的开始,而关怀则是教育需要承担的责任。让教育回归初心,教师则应该对学生的生命给予投入和关怀。将生命关怀实施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改善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并使教师与学生的生命质量得以提升。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生命关怀素养,并与学生一起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关怀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建立作出积极的贡献。一、激发教师良好的生命关怀意识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成长、互动交流是教育的一种动态化过程 [1] 。教师将自身和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作为基础,并借助教学智慧将情感和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其能够不断充盈知识、丰富情感,进而形成健全人格,与此同时,教师自己的生命也能够得到滋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肩负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而想要实现这一神圣使命,生命质量的提升则是必要的前提。这需要教师充分重视自己生命的发展,并积极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从而促进师生双方生命质量的提升。为了实现教师生命现状的改善,并提升其生命质量,外界的制度固然非常重要,然而针对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的措施,单凭外部支持远远不够,必须要激发教师内心生命关怀意识。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并反思自己的工作、生活以及生命健康等质量,充分认识到自己并不只一位教育者,更是一个生命个体,在对待工作时一丝不苟、全力以赴,但更要从中感受成就感和幸福感,体验生命真正的意义。当教师反省过自我生命后,就会重新认识自己,并不再被工作所累,从紧张焦虑中释放出来。教师通过自我调节,不仅能够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同时又能够认清生命的真正意义,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提升教学效率,并使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二、将认知和情感整合起来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师,想要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生命关怀,不能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就一味不加任何情感的将知识强硬的灌输给学生,这样极易忽视情感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融入真情实感,把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整合起来,以此对学生身心给予真正的关怀 [2] 。课堂教学并非只是传输知识的过程,教师冷淡的教学态度会使学生逐渐远离自己,并认为课堂乏味无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便会使教学难度增加。然而,如果教师可在教学中把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与学生分享,就会极大的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并体会到不一样的感受,从而增强师生间情感和友谊,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精髓与真谛,进而从内心里真正接受知识,实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教学效果。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师生交往”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组织学生以“想对教师所说的话”为主题开展活动,并为每位学生分发便签纸,让学生将想说的写在上面,贴在教室后面的交流栏中,随后教师便可以随意抽取与学生分享。通过此活动的开展,充分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写下对教师想说的话时,出于真情实感,也是对教师真诚的道谢,从而实现了情感和知识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三、将文本和生活相互融合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教师十分依赖教材,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也基本来源于教材。然而,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早就习以为常了,并认为教师这种教学模式太过缺乏新意,长此以往,就会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且由于学生一直被禁锢在教材的知识中,失去了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机会,从而与生活产生了疏远。然而,一切知识均源自于现实生活,且生活就是教学 [3] 。所以,需要教师增强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将文本和生活相互融合,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情感和乐趣,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实现生命关怀的最终目的。课堂教学气氛变的活跃了起来,且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并促使学生学习更多生活中的知识。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善用法律”一课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小芳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银行,她进去取完钱后继续朝家的方向走,并没有意识到一名男自己的尾随。在走到一处黑暗处的时候,歹徒用到抵住了小芳,并让其将钱财交出来。这时小芳看到同小区的邻居从小区中走出来,小芳则表情痛苦的暗示邻居,邻居明白后立即报了警,最终歹徒被抓住了。教师可以请几名学生对此情境进行表演,且表扬效果十分不错,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纷纷想要表示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教学气氛也变的活跃了起来。这个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学生有很多想要表达的看法,且能够踊跃发言,使学生学会如何智勇双全智斗歹毒,使教学中的生命关怀得到了实现。结论综上所述,将生命关怀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对教师与学生的关怀,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且又充满着教育意义,需要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积极配合。笔者希望,通过激发教师良好的生命关怀意识,将认知和情感整合起来以及将文本和生活相互融合等方式,能够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生命关怀,并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参考文献[1]施莉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2018(34):21.[2]洪松森.“起承转拓”活化《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课堂[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2):149-151.[3]李彬,涂小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3):81.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景自力 (贵州省福泉市实验学校 550500)【摘 要】青少年法制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鉴于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低龄化,学生的法制教育必须抓早、抓好、抓细、抓实,必须高度重视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渗透法制教育。【关键词】思想品德;渗透;法制教育【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66-02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但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低龄化日益突出,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性课题。那么我们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笔者认为主要抓住以下五个教学契机。一、抓住情境体验的教学契机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达到“要我学”变为“我想学”发展为“我要学”,才能实现“以学为乐”的境界,这种境界的关键就是要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教学会使我们的课堂更鲜活,更有趣,更开朗,更亲切。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迫切的求知欲望进入学习状态。比如我讲八年级思品上册《我们的权利》“未成年隐私权要受法律保护”时,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某校九年级(2)班小明和小红经常一起上学,出入学校形影不离,班主任李老师怀疑他俩有早恋现象。有一天,李老师看到小明递给小红一封信。在班会课上,李老师叫小红拿出来念给大家听,小红觉得是自己的隐私坚决不拿,李老师火冒三丈,立即搜查小红的书包,终于找到那封信,并当着全班同学读完书信内容。大家讨论:李老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小红,你会给班主任看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未成年人的信件?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显得十分兴奋,争先恐后充分发表自己独到、新颖的见解和观点,在展示的过程中领悟到保护未成年隐私权的法律知识,克服了教师一味追求灌输讲解的短板,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这样的情境体验不仅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而且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二、抓住亲身体验的教学契机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对判断事物的是非还存在模棱两可,不能清楚的认识客观事件的本质,对客观事件发展存在一定的可塑性和反复性。维权意识淡薄,寻求法律援助无可知晓,这一系列的维权疑惑困扰着青少年,使他们在遭受不法侵害而蒙受委屈甚至不堪忍受,多数选择忍气吞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针对这些社会普遍现象,我在讲八年级思品下册《暴力影响生活》时,恰当地运用课本的插图“爸爸不要打我啊”巧妙提问:“你们遭受过家暴吗?假如家暴导致你身体严重伤害,你该怎么办?”没等老师说完,教室里举着春笙般密密麻麻的小手,异口同声的大喊:“遭受过,遭受过……”。看到震耳欲聋的场景,我倍感欣慰,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热情,说明这样的问题就是大家最直接最关心最想说的亲身体验,大家慷概激昂、滔滔不绝;时而据理力争,时而论证说理,一浪高过一浪,精彩纷呈、耐人寻味。给课堂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正能量;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如何预防暴力侵害?而且更加懂得了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遭受暴力侵害的合法权益。三、抓住直观体验的教学契机“形象表演更直观,剧情体验解疑难”。在思品课中运用小品表演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在其中,悟出的道理渗透心田,记忆犹新,而且更能提升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讲八年级思品下册《依法解决纠纷》“各抒己见”时,有同学问我“老师,李顺林只是街口望风,因嫌2元钱少没要还要负刑事责任吗 ?再说他都还没满18岁呢?”无论我给他们怎么解释都没用,最后我把这个案例以小品形式来展演 。通过三人的精心设计与分工,各自按照自己的角色完成了剧情的精彩表演。随后老师以记者身份进行现场采访,向扮演被抢妇女的女同学提问 :“你被抢时有什么感受?”她说:“我想起那可怕的场景令人膛目结舌、十分恐怖、心有余悸,不仅自己遭受财产损失,还差一点赔上性命,像这样的犯罪嫌疑人应该要受法律严惩”。接着向同学们提问:“你们认为李顺林只是望风、没有要2元钱要不要负刑事责任?王禄作为持刀抢劫主犯应不应该负刑事责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情景感动了每一位同学,大家结合剧情发展过程认真分析悟出了法律知识的内在联系,深深懂得了负刑事责任年龄以及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最后一致认定李顺林和王禄都要负刑事责任,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四、抓住竞赛体验的教学契机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课前三分钟法律新闻播报、法律知识闭卷和现场抢答等竞赛活动,丰富学生法律知识,拓宽法制生活的空间,让学生由理性体验发展为竞赛体验的过程。开展此项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而且还不断增强学习法律知识的信心和决心,为掌握法律知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渗透法制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加快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高了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提高了思想品德课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67  五、抓住小结体验的教学契机我每当上完一堂课,就有一种“导入引出悬念花,结尾满载丰硕果”的喜悦意境。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到的法律知识进行梳理罗列,加以归纳总结,要求结合所学法律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感想和今后如何打算做一个自觉守法的合格公民?教师通过这种课堂小结体验的形式,点燃了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欲望的思想火花,学生茅塞顿开,兴致勃勃,畅所欲言,把一条条的知识脉搏展现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仿佛在遨游法律知识的海洋,悠闲自在,乐在其中。教师再根据反馈的信息加以提炼和疑难适当点拨,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迎刃而解、水到渠成。法律知识不仅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总之,对青少年渗透法制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主阵地优势的作用,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沿着常态化轨迹持续发展,让我们渗透法制教育带来的胜利曙光永放光芒、大放异彩。作者简介:景自力(1968.8.5-),男,中学高级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美丽中国愿景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唐柳荷 许立兰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 410205)【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美丽中国正成为十三亿多中国人民新时代最美的民生愿景。大学生是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享受者,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但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并不理想,亟待将大学生生态文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主题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加强生态环保法律知识的学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

篇五:试论中学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

三_萄壁ij__三_蘸2021.3随着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在初中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了当前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教学的主要教育目标,学校需要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养,这也是学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学校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吻合,内容也有着相同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加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当中是我国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能够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更能使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更具有自身的课程特色,以此保证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全面体现。(一)提升德育教学时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够体现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当中,也不仅仅只是一门以德育为主的教育学科。其更多的是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目标的导向学科。能够指导学生的人生理想、目标思想以及相关的社会观念,是教育学生思想的重要工具,可以让当前新时代的学生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融为一体,形成国家的价值观念,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也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网络上的资源十分丰富,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现在的学生面临着相关社会价值观念的考验。初中生年龄偏小,社会的阅历不够丰富,自身的认知观念也没有全面的形成,思考问题时不够全面,因此导致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强,对外界诱惑的抵抗能力也不足。而且我国社会处于发展的阶段,学生在价值观养成的道路上容易出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所以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融合,以此更好地将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进行培养与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路径针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的意义,能够有利于构建当前的特色教学课程,也能使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理想走入正确的道路。因此对于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Junior Middle Schools(Weibei Junior High School,Wushan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YANG Ning【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people"s attention to 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 has also beencontinuously paid attention to, which has also affecte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erefor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moral awareness and the awakening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schools have also improved therelevant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Pay attention to and establish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of students.【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ing ethics and rule of law; Integration path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甘肃省武山县渭北初级中学 甘肃省武山县渭北初级中学 杨 杨 宁【摘 要】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道德与法治也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伴随着人们道德意识的提高,法治意识的觉醒,学校也提高了相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路径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7-0085-02Guanli德育管理Deyu85万方数据

 2021.3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与科学教学方式相结合在核心价值观念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融合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强调科学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对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利用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料来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创新。其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要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行重视,这也就要教师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需要给学生预留出几分钟自我展示的时间,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念进行相关内容的演讲或者讨论,其他的学生进行评价。最后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围绕学生亲身经历进行课堂的讲授,结合课程的内容,以此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法治课程的融合效果有所提升。例如,在“友好交往礼为先”这一课当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有关交往的资料,使学生讨论其中交往的过程是否成功,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礼”的重要性,再让学生结合资料谈一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以此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二)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榜样的作用来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榜样能够对学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精心选择相关人物的事迹,以榜样教育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以及品德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榜样示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相关的主题班会、宣传活动等,活动中介绍榜样人物的优良品质,以此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并且能够通过相关的事迹来使学生深刻的感受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例如,在“我们崇尚公平”这一课当中,为了引导学生形成公平的观念,也使学生成为维护公平的人,需要将其中的价值观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维护公平的榜样,比如“法官”的形象,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维护公平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生活中也可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三)与教学情境相结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当中进行情境教学,是一种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能够再现当时的社会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其中的价值观念,以此获得更好的价值观体验。与此同时,情境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有利于更好地活跃当前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更加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进行充分的调动,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和思考在情境中有关价值观的问题,在学生交流与讨论后,教师要注意进行总结,使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合,学生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意义。例如,在“隐私受保护”这一课当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两张图片,一个是没有隐私的生活,处处都有摄像头环绕,一个是重视隐私权力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隐私权的重要性,感受失去权力的危害,再提出有关“你遇到有人泄露你的隐私时该怎样做”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树立学生尊重他人权力、保护自身安全的思想,提升学生对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三、结语综上所述,在当前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当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育人的主要课程之一,背负着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初中的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以及接班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有目的的、有计划地构建符合初中生认知的特色教学课程,以此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实效性。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容,并且能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通过核心价值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提高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成果,为我国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奠定相关的基础。参考文献:[1]夏从亚.新时代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究 — —评《“立体交互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20(04).[2]吴帆,张文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仪式向度考察[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8).[3]周华选.基于情景教学法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责编 张 欣)Guanli德育管理Deyu86万方数据

篇六:试论中学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

教书育人(上旬刊) 2022 年 第 01 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既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效融合时政热点,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焕发课堂教学活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教学质量。一、时政热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融合的必要性(一)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需要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要教育学生树立平等开放的国际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形势和取得重大发展成就,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发展政策及战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促进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能够与时代的脉搏相结合,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和发展形势,认识国家发展的政策和战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将时政热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融合,进行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与学又好又快发展。

 (三)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需要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学中教师是主体,以单一的灌输式展开教学,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考点知识的机械记忆。随着新课改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时政热点融入课堂教学和中考命题试卷中,为思政课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注入了活力,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及时代局势的发展情况,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迁移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有效融合时政热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此外,将时政热点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融合,能够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使教学融于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时政热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有效融合的原则(一)依据教材教学内容精选时政热点的原则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研究梳理教材核心知识点,并归纳出其内在的联系。根据核心知识点选择好时政热点材料,既要覆盖面广,又要经典具有代表性材料,不能太泛滥。选用的材料最好一个材料能贯穿整堂课的讲解,这样既可以节省看大量时事政治材料的时间,又可以对同一时事材料有较深入的分析探究,加深对材料蕴含的知识点的理解。否则,材料过多学生看得眼花缭乱,造成喧宾夺主的感觉。    (二)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创选问题的原则情景问题创设的切实与否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创设选择问题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心理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时政热点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 *刘宝东 (甘肃省靖远县第七中学)  [ 摘

 要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效融入时政热点,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就时政热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融合的必要性、原则、应对的策略进行探讨。  [ 关键词 ] 时政热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融合  * 基金项目:

 本文系 2020 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时政热点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114。

 33●观点变化等情况来创设选择问题,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去讨论交流展示成果,才能达到有效教学。(三)时政热点材料展现“真实生动”原则一般材料的展现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学生不免感觉无趣。教师要在展现材料时,再融合漫画、音乐、影视、FLASH 动画等直观的方式,或者精心选择和切实创设一些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鲜活情景,并链接真实生动的热点材料,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探究,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三、时政热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有效融合的策略(一)精心选择时政热点,增强教学趣味性和实效性 教师要依据新课标和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时政热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乐学会学。同时,还要关注时政热点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能够与教材内容有效融合,加强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拓展延伸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教学效果。例如,九年级中考专题:建党 100 周年考点复习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全国脱贫攻坚表彰总结大会视频和相关的时政热点材料,让学生感悟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指引学生传承民族精神,砥砺奋进新时代,跟党走好新长征路,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体会到党是中流砥柱,是国家的脊梁。通过选取时政热点专题融合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二)优化设计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要优化教学情景,精选典型热点案例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营造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和谐共振的阳光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学生绽放活力,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同时,时政热点的有效运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道德法治观念,有利于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此外,选用时政热点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创建教学情境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情景再现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具体的环境,以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三)注重适时适度有机融合,打造高效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和抽象,导致学生不爱学习,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创设时政热点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时机,将经典案例热点材料巧设妙引、适时适度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感官和主动性,引领学生结合时政热点进行学习掌握教材的知识观点,促使学生关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时,教师借用多媒体展示武汉抗击疫情的案例,鲜活的案例融入教学,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来学习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课前教师可以将时政热点素材进行综合整理,制作成简短的视频动图,让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武汉疫情对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影响。在视频中,学生看到全国各地的医疗人员不怕牺牲奋不顾身奔赴武汉治病救人抗击疫情的感人场景,使学生身历其境地感悟“最美逆行者”敬畏生命、爱国敬业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内心自发地对“最美逆行者”产生尊重爱慕之情。然后,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样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领悟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珍爱生命,守护生命,学会保护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感。

 ( 四 ) 构建绿色开放的教学平台,诱发学生的主动性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借助时政热点资源构建绿色开放的教学平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和展示才能。例如,课前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让学生寻找与教学内容紧密链接的时政热点,展开播报交流、探寻问题及作业的竞赛活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技能,链接相关的时政热点材料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开通了教学与生活的链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拓展深化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体现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理念。

 总之,创新教学是引领教学发展的活力。时政热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作为一种新的常态化的教学模式,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增添趣味和活力,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探究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 [1] 吴锡爱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政教学的应用探微[J]. 考试周刊,2018(32).[2] 黄保中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时政引入策略分析[J]. 中学教学参考,2017(28).(责任编辑:吕研)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