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什么问题?7篇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什么问题?7篇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什么问题? 编者按: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于2015年7月20日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5-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什么问题?7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什么问题?7篇

篇一: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什么问题?

者按: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于 2015年 7月 20日联合下发 《关于加强中 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2015-]教基一4号)。本刊特邀 《意见》起草 主要执笔人程晗研究员对 《意见》进行解读。

 《关于加强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重点解读 程 晗 摘要 :《关于加 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指 出:劳动教 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的基本要求 ,是实施素质教 育的重要 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有效途径。《意见》明确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 目标,强调了坚持劳动教育 的基本原则,强调抓好 劳动教育的 4个关键环节,制定 了完善劳动教育的保障 机制。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研究制定 《意见》的背景 《意见》是根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 理刘延东对 中小学劳动教育专家建议 的批示 精神,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组织我 国劳动 教育专家研究制定 ,由教育部专题会议和教 育部党组会议与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集 体讨论通过的。

 (一)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的基本要 求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新 中国建立以来 ,教育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直是党的教育方针 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长期和德育、智 育、体育、美育并列,成为教育方针的基本 要求之一。《意见》强调加强劳动教育,一 是对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原理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党的教育方针基本要求的继承、重申;二 是结合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适时对劳 动教育的繁荣发展、深化改革和实践创新进 行正面的舆论导向、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可行 的政策调整 。

 (二)劳动教 育是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 内容 党和国家提倡实施的素质教育是全面发 展的教育。人 的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原理 之一 。中小 学生 的全面发展 包括 德、智、体、美、劳五个主要方面。长期的 实践证明:劳动教育,尤其是要求中小学生 适当参加必要的体力劳动实践活动,对促进 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三)劳动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 核心价值观 的有效途径 1.我国劳动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 主要问题 《意见》首先从正 面肯定 了近年来 ,一 些地方在劳动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 定成绩。《意见》着重指出:总体上劳动教 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 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 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 · 1 1 。

 乏 ,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 劳动 、不会劳动、 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体力劳 动和生产劳动教育在学校 、家庭和社会得不 到应有 的重视 ,受高考升学的影响,错误地 认为,让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是耽 误时间,中考和高考不考它,学了也没有 用!具体表现在:在学校,没有把劳动教育 列入课程表,缺乏配套 的课程、课时、教 材 、专职教师 、仪器设备 、专用教室和劳动 教育基地等 ,害怕学生在劳动中出事故 ,不 敢组织学生参加劳动 ,常常用活动来代替体 力劳动和生产劳动 ;在家庭 ,由于学生作业 量大 、独生子女娇惯溺爱 ,家长一般不让孩 子参与家务劳动,更谈不上参加力所能及的 体力和生产劳动 ;在社会 ,由于 “四风”的 蔓延和盛行 ,领导干部不带头参加体力和生 产劳动,投机取巧、不劳而获、贪污腐败等 不良社会现象的普遍存在,冲击和淡化了诚 实劳动,勤劳致富、劳动光荣等优良社会传 统,对中小学生参加体力和生产劳动产生了 严重 的误导 1

 2.新时期 对 中小学 劳动教育提 出的新 要求 《意见 》指 出:当前 ,我国正处在 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切实加强劳动教 育 ,培养学生 劳 动兴趣 、磨炼 学生 意志 品 质、激发学生 的创造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和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这是从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 进教育现代化,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 目 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研究制定 《意见》现实意义的科学定位。

 《意见》指 出: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 好地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 《意见》战略 目的的科学定位。《意见》中提出的 “新时 · 1 2 · 期”,主要指党 的十八大后及今后相当长一 个时期 。

 二、《意见》明确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 要目标 《意见》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 目标进 行了总体部署 ,划分为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 发展与改革 目标和中小学劳动教育事业发展 与改革目标两个层次。

 (一)中小学劳动教 育质量发展 与改革 目标 《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劳动教育,提 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 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 明白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 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 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 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我们可以把其提炼为:

 提供素养、形成习惯和态度、明白道理、培 养精神、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 ,从而更好地 理解和把握 《意见 》所确定 的劳动教育质量 目标 。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 目标 《意见》明确指出:用 3~5年时间,统 筹资源 ,构建模式 ,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 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 系 ,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推动在 全国创建一批 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推动 地方创建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 教育特色学校 ,带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深 入开展。《意见》包含三个层次的中小学劳 动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一是建立劳动教育体 系,包括统筹资源,构建模式,课程完善、 资源丰富、模式多样 、机制健全等内涵 ;二 是形成劳动教育氛围,这里提出的 “普遍重 视”是对应上述存在问题的学校 、家庭和社 会三个层面要整体重视劳动教育 ;三是创建 一批 国家 、省级和学校三级中小学劳动教育

 实验区、实践基地和特色学校示范基地 。这 是教育部为重点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作出的 重大战略决策,不仅对全国省级教育行政部 门和学校提出要求 ,而且教育部率先垂范, 直接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作出 示范和榜样 ,进而推动省 、校两级劳动教育 示范基地的创建 。

 “一批”的具体数量要根 据具体需要进行总体规划、科学论证、分步 实施。具体的创建标准和实施方案有待进一 步研究制定。

 三、《意见》强调了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 原则 《意见》制定了坚持劳动教育 的基本 原 则,分总体原则和具体原则两个层次,其 中 总体原则一条 ,具体原则四条。

 (一)《意见》强调 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 总体原则 《意见 》认为 ,中小学劳动教育要遵循 的总体原则是: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 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 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其中强调了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不 能就劳动教育论劳动教育,单纯地强调劳动 教育,而是要在加强劳动教育的同时,和德 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相互结合,科学处理 “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劳动教 育的整体育人效应。

 (二)《意见》强调 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 具体原 则 1.坚持思想引领 的原则 《意见 》强调指 出 :中小学劳动教育既 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更要 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 良好的思 想道德品质。这项基本原则强调的劳动教育 首先是劳动思想教育、道德品质和人格教 育,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也是必要的。

 2.坚持有机融人的原则 《意见》强调指出:要有效发挥学科教 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 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 日常学习生 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这项原则强调了学科教学、社会实践 、校园 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五个方面的劳动 教育功能的有机融人 ,不能单打独奏 ,强调 五个要素的教育协同作用。其 “有效发挥” 主要强调五个方面教育协同作用的实效性, 而不是表面上协同,形式主义 的协同。其 目 的在于让学生 在 日常学 习生活 中不是 刻意 地,而是很 自然地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 的正确观念。

 3.坚持实际体验的原则 《意见》强调指 出:要让学生直接参与 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 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 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这项原则首先强调的是 “学生直接参 与劳动过程”。在信息社会,间接的信息成 为人们参与社会交流活动最普遍的方式。而 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经验比较少,单靠间接 的信息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是很难作出科学判 断的,必须直接参与,亲自体验,获得第一 手原始信息,只有这样,劳动教育才是 “行 动、情动、心动”的有效体验教育,否则, 就会陷入传统的说教1 4.坚持适 当适度的原则 《意见》强调指出:要根据学生年龄特 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 ,选择合适 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 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意见》中的中小学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 三个学 段 的学 生 ,年龄 差别在 12岁左右 。

 性别差异有男生和女生差别 。身体状况有身 高、体重、健康、疾病、残疾等差别。劳动 教育的项 目、内容、时间和强度必须考虑这 些客观存在的差别,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 人制宜,因材施教。本原则还特别强调了 “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安全 · 1 3 ·

 第一是劳动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现在 许多学校、家长不敢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在 一定程度上是担心发生劳动教育事故。所 以,组织劳动 教育 的过程 中,包 括交 通安 全 、劳动流程 、劳动纪律 、劳动保险等都要 妥善安排 ,以防万一。

 四、《意见》强调抓好劳动教育的四个关 键环节 (一)落 实相 关课 程关键 环节 《意见》强调指 出:首先 ,要根据 《义 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 《普通高中课 程方案 (实验)》,将 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 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 。其次 ,要明确并保 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 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 ,普通高中阶段严格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 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再次,各地各 校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 教育 ,开设家政 、烹饪 、手工、园艺 、非物 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最后,要在德育、 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 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 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 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 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少先队活动课中也应 有机融入劳 动教育 内容 。在这个 关键 环节 中,《意见》正确处理 了国家现行课程政策 的相互关系,实现了无缝对接 。同时,又根 据加强劳动教育的实际需要 ,增加了劳动教 育课程改革新的环节和相应的内容 。

 (二)开展校 内劳动的关键环节 《意见》强调指出:首先要在学校 日常 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 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其 次要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 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 “责任 田”,予以 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

 再次要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 · 1 4 · 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 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 活动。最后要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 班 团队会、劳模报告会 、手工劳技展演 ,提 高学生劳动意识 。《意见 》在这里强调学校 是中小学劳动 的主要场所 ,从 校 园 日常教 育、分区专业教育、社团组织和主题班队会 四个层次开展校内劳动教育。

 (三)组织校外劳动的关键环节 《意见》强调指出:首先要将校外劳动 纳人学校 的教育工作计划 ,小学 、初 中、高 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 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其次要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 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 ,结合研学旅行 、团 日队 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再次要加强城 乡学生交流 ,组织学生学工学农。最后城镇 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 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 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 产劳动。《意见 》首先强调要正确处理校 内 和校外劳动教育的关系,校外劳动教育是校 内劳动教育的自然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其 中 “都要安排一定时间”,要求都必须安排 时间,具体要安排多长时间由各省和学校根 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但绝不是不安排时间 或放任 自由。《意见 》要求各种劳动教育基 地要综合利用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活 动,发挥整体效益。同时对城镇和农村学校 的劳动教育提出了针对性的不同要求,并强 调城乡劳动教育的特色 、合作与交流。

 (四)鼓励 家务 劳动的关键环节 《意见》强调指 出:首先要教育学生 自 己的事情 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 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 劳动。其次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 业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 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

 再次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

 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 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 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 让家长成 为孩子家务 劳动 的指 ...

篇二: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什么问题?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见》心得体会

 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已作出了全面的阐述和部署。但对学校和基层教育者来说,在功利化和应试教育的大棒下,教育逐渐偏离了原来方向和本质,对智育的过度重视,使学生的其它教育越来越被淡化,尤其是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学生的劳动意识缺乏,不重视劳动成果,学习教育过程也变成了痛苦不堪的事。在阅读了《人民教育》2020 年第七期的文章“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价值”以后,我对劳动教育有了深刻认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认 识劳动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要使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改变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和观念,就要使学生对劳动教育有正确深刻的认识。劳动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体力劳动,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体力劳动的锻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主要包括: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了综合育人理念,强调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兼顾了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关注了劳动素养的培养等。《意见》明确指出了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

 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关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通过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从而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提高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加强劳动教育,形成健全人格。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对学生健全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和基层教育工作者要把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让学生在系统的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劳动实践,出力流汗,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体会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尊重普通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实现知行合一,获得身心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三、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劳动素养。

 劳动素养是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劳动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等要素凝结而成的精神状态,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体现,并融入人生及其观念、习惯、品质、能力之中。各学校要多样化、常态化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既要有劳动价值取向教育的内容,也要有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方面的教育,许多学校时常发生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意见》明确要求各学校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多元化的劳动实践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完善劳动实践教室等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

 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实习实训等劳动实践,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思维等更深层次的素养,使学生在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进行全面架构。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形成育人合力,鼓励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独立生存,在劳动中树立自信,体验成功。积极引导大中小学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见》心得体会

 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已作出了全面的阐述和部署。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学生的劳动意识缺乏,不重视劳动成果,学习教育过程也变成了痛苦不堪的事。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要使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改变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和观念,就要使学生对劳动教育有正确深刻的认识。劳动不能简单的理解

 为体力劳动,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体力劳动的锻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主要包括: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了综合育人理念,强调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兼顾了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关注了劳动素养的培养等。通过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从而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提高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学校和基层教育工作者要把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让学生在系统的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劳动实践,出力流汗,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体会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尊重普通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实现知行合一,获得身心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劳动素养是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劳动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等要素凝结而成的精神状态,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体现,并融入人生及其观念、习惯、品质、能力之中。各学校要多样化、常态化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既要有劳动价值取向教育的内容,也要有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方面的教育,许多学校时常发生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意见》明确要求各学校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多元化的劳动实践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完善劳动实践教室等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实习实训等劳动实践,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思维等更

 深层次的素养,使学生在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进行全面架构。

 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见》心得体会

 劳动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我国当代教育理念中,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却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现状不容乐观。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我们应该践行怎样的教育理念,如何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展开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劳动教育即将引来春天。

 推进劳动教育,家校缺一不可,两者需要形成共同体,否则各自单兵作战,既容易因缺少衔接而效率低下,也容易形成“5+2=0”的尴尬状况,即 5 天的在校教育因为周末两天在家的放任自流而前功尽弃。家校协同需要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和主体作用,可以尝试以下途径。一是将家庭劳动与学校劳动进行衔接设计,让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意识能够内外迁移。二是尝试家长进学校、进课堂,开设家长实践课,营造和增强热爱劳动、勤于实践的氛围。三是集体志愿服务,共同参与公益事业。四是共同参加劳动基地活动,大手拉小手,共同成长。

 劳动教育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唯诸要素协同与合力,方可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基因”,因此而可传承,并化为孩子的实际发展;唯系统设计与安排,方可让劳动教育浸润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历程,因此而可深远,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底色。

篇三: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什么问题?

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课程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教育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 号),解决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等问题,制定本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落实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字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此,各县(市、区)教体局和市直各中小学要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和开设劳动课程的重要性,从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给学生从小埋下热爱劳动的种子,消除不劳而获的错误认识,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把握关键环节,明确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求

 (一)统筹课程设置。根据《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开足开齐开好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围绕家务劳动、劳动技术、手工制作、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考察探究等专题活动,重在培养基本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基本劳动能力。小学 1~2 年级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 1 个主题活动,3~9 年级学生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 2 个主题活动。普通高中学生应围绕党团活动、学生生涯指导、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等,重在提升劳动能力,涵养劳动品质。高一年级学生开展学生选科生涯指导教育,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上学期开展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研修旅行等主题活动,每一个主题活动要尽可能兼顾多种活动方式,整合实施。

 (二)统筹课时安排。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为:小学 1~2 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小学 3~6 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 2课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 6 学分,完成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社会实践 6 学分,包括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职业体验等;志愿服务 2 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 40 小时。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各学段课时中安排一定的比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各学校在保证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分散或集中安排课时,相关专题活动可以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融合实施。

 (三)统筹学科融合。要坚持与各学科教育教学融合推进,积极推进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课程建设计划,对劳动教育主题进行组合、优化和再开发,构建具有地域及学校特色的活动项目。要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

 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训练,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团队活动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四)统筹家校共育。要坚持校内外相结合,创新劳动教育各专题的实施方法,提升教育效果。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要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加强家校合作,转变家长对孩子参加劳动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成为做好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协作者。家庭、学校和社会携手推进劳动教育,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统筹成果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 1~2 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 1 份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至少 1 件劳动技术作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集体劳动;3~6 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 1 份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至少 2 件劳动技术作品、完成 1 次社会服务和 1 种职业体验活动,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初中学生每学年要完成至少 2 份较完整的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自主或合作均可)、至少 2 件劳动技术作品、完成至少 2 次社会服务和 2 种职业体验活动,积极进行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高一年级学生结合学生选科和生涯发展开展职业体验;高二、高三年级学生须自主或合作完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高中三年学生须参加至少 1 次志愿服务,并有完整的活动成果报告(或记录)。

 (六 )强化评价结果使用。要认真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相关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及时指导学生记录、遴选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经历及主要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长档案,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依据和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参考。

 三、强化工作保障,提升劳动教育实施水平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从“五育并举”的战略高度制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方案,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保障机制,规范和引导学校加强劳动教育活动,辩证处理好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群体劳动和个体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和重复劳动、现实劳动(线下)与虚拟劳动(线上)、学校劳动与家庭劳动以及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各中小学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充分考虑本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统筹制定本校实施方案、具体的学期教学计划、评价方案。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劳动教育课程领导小组,具体承担劳动教育的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

 (二)加强师资保障。要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建立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每所学校至少配备 1 名专任教师,其他各学科教师要全员参与,分工协作。要把教师参与劳动教育情况纳入教师工作绩效,作为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评优树先等方面的重要内容。要配备专兼职教研员,组织经常性教研活动,指导教师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对劳动教育活动整合实施。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聘请家长、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社区人才资源作为兼职指导教师。

 (三)加强条件保障。要加大经费投入,按照省定办学条件标准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和工作耗材等。要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校际间共享机制,校内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木工、电工、手工、厨艺、陶艺等专用教室,充分利用校内空闲区域开展种养植等学生劳动实践场所,有效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校

 外活动场所以及区域内各种社会资源,创造条件保障课程实施。要依据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目标、内容,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在城市、乡村遴选认证厂矿企业、种养殖场等社会资源,分级分批建设覆盖不同行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四)加强评价保障。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劳动教育实施情况、开设情况纳入群众满意调查、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建设范围,调动学校工作积极性。要积极培育总结推广优秀课程经验和教学成果,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优秀课例评选、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建立优秀案例库。要发挥典型引领,对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好的地方及时宣传推广,营造劳动教育良好氛围。

篇四: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什么问题?

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意见 1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体会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将劳动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相融合,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二、基本内容 (一)加强劳动价值观培养 各学校要结合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本地产业优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劳动教育方案,设计进阶性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幸福观教育、劳动奋斗教育、珍惜劳动成果教育等,并将这些教育与劳动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二)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1.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义务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高中技

 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重点统筹好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社会实践等相关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确保每周至少有 1 节劳动教育课程。根据学生年龄和学段特点,每周应安排 0.5-1 小时的校内劳动。

 2.强化学科有机融合。要充分结合相关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学科教学应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将社会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校要深入探索整合科学、技术、艺术和数学等学科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强化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要将劳动教育与以“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电、节粮”为主要内容的“三爱三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和载体,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素养。

 3.完善实践类选修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普通高中学校应结合当地产业和学生需求,开发丰富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基于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在研究真实问题、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过程中进行创意制造实践。

 4.创新劳动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实行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可根据需要分级分类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依托特有的红色资源,创新红色教育课程,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将劳动教育纳入研学实践课程体系。挖掘红色资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育和课程思政、

 学科德育建设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三、发挥家校社教育合力 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加强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加强对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积极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公益劳动,开展一次劳动作业赛或其他劳动竞赛,组建若干支志愿者服务小分队,深入工厂、农场、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开展服务活动。

 四、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1.建设高素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确保劳动教育教学质量。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在线远程培训等开展全员培训。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专业发展等重要工作中体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引导更多教师参与劳动教育。

 2.多样化建立劳动实践场所。学校要因地制宜设立校本劳动技能实践基地,

 采取多种方式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在行业组织、行政事业单位、社区和其他社会机构,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公益劳动实践基地。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等作为校内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将校企合作的企业拓展为劳动实践基地。原则上要求学校校内校外相结合,选择农场、工厂、社区、福利院、医院、社会机构、公共场所等,建立 1-2个长期实践基地,发挥各基地劳动教育功能。

 3.多渠道筹措劳动教育经费。各校要健全经费投入机制,统筹上级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

 4.多方面强化劳动安全保障。各校要建立当地政府支持、家长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必要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交通运输和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五、加强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保障。各学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的劳动教育落实方案,加强劳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各中小学校要设置专门劳动

 教育课程教研组,承担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要结合本校办学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成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2.加强示范引领。各学校要有序分步推进,逐步实现学校劳动规范化、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的协同育人格局。积极创建劳动实践教育试点项目,围绕试点内容、试点方向,制订创建特色项目专门方案,确保有特色亮点,并发挥其影响示范作用。

 3.加强考核评价。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平时表现评价和学段综合评价相结合、劳动能力评价和劳动态度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重点加强学生参加学校劳动、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的评价,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4.加强宣传引导。各校要把推进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加强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和凝炼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特色亮点、先进典型,内宣外宣并举,线上线下互动,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劳动光荣主旋律,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意见 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体会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将劳动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相融合,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二)基本内容。劳动教育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根据劳动教育目标和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分别设置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遗传承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掌握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基本劳动习惯;要将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无缝对接,引导学生走进农村、走进劳动实践基地,在研学实践中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职业院校要以“双高计划”为引领,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依托实习实训、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实践体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增强职业认同

 感、荣誉感和劳动自豪感,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普通高校要依据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设置新型服务性劳动、科学性劳动、创新性劳动的内容,提升创新创造和就业创业能力。

 (三)评价体系。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实现平时表现评价和学段综合评价相结合、劳动能力评价和劳动态度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重点加强学生参加学校劳动、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的评价,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使学生在劳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二、创新优化劳动教育的课程与实践 (四)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的劳动时间、劳动内容、劳动方式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 16 学时。普通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实际,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 32 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

 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组织学生走进农场、企业、社区等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五)创新劳动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实行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依托江西特有的红色资源,创新红色教育课程,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将劳动教育纳入研学实践课程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创客空间,引导学生基于兴趣,以项目学习等方式,在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等过程中进行创意制造实践。可根据需要分级分类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挖掘红色资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育和课程思政、学科德育建设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全省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工程。搭建省级综合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打造劳动教育精品教材,遴选劳动教育优质视频课程,建设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资源体系。组织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竞赛,开展劳动教育送课送研活动。

 (七)发挥家校社教育合力。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加强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积极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

 与社区治理。

 三、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 (八)建设高素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确保劳动教育教学质量。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在线远程培训等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增强广大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推动中小学校、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建立劳动教育师资交流共享机制。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制定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

篇五: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什么问题?

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邯教[2019]322 号)

 各县(市、区)教体局、市直中小学校:

  为进一步贯彻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 号)。近日,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

 邯郸市教育局 2019 年 6 月 19 日

  附件:

 邯郸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课程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教育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 号),解决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等问题,制定本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落实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

 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字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此,各县(市、区)教体局和市直各中小学要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和开设劳动课程的重要性,从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给学生从小埋下热爱劳动的种子,消除不劳而获的错误认识,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把握关键环节,明确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求

  (一)统筹课程设置。根据《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开足开齐开好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围绕家务劳动、劳动技术、手工制作、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考察探究等专题活动,重在培养基本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基本劳动能力。小学 1~2 年级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 1 个主题活动,3~9 年级学生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 2 个主题活动。普通高中学生应围绕党团活动、学生生涯指导、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等,重在提升劳动能力,涵养劳动品质。高一年级学生开展学生选科生涯指导教育,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上学期开展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研修旅行等主题活动,每一个主题活动要尽可能兼顾多种活动方式,整合实施。

  (二)统筹课时安排。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为:小学 1~2 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小学 3~6 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 2 课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 6 学分,完成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社会实践 6 学分,包括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职业体验等;志愿服务 2 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 40 小时。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各学段课时中安排一定的比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各学校在保证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分散或集中安排课时,相关专题活动可以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融合实施。

  (三)统筹学科融合。要坚持与各学科教育教学融合推进,积极推进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课程建设计划,对劳动教育主题进行组合、优化和再开发,构建具有地域及学校特色的活动项目。要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

 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训练,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团队活动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四)统筹家校共育。要坚持校内外相结合,创新劳动教育各专题的实施方法,提升教育效果。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要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加强家校合作,转变家长对孩子参加劳动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成为做好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协作者。家庭、学校和社会携手推进劳动教育,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统筹成果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 1~2 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 1 份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至少 1 件劳动技术作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集体劳动;3~6 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 1 份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至少 2 件劳动技术作品、完成 1 次社会服务和 1 种职业体验活动,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初中学生每学年要完成至少 2 份较完整的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自主或合作均可)、至少 2 件劳动技术作品、完成至少 2 次社会服务和 2 种职业体验活动,积极进行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高一年级学生结合学生选科和生涯发展开展职业体验;高二、高三年级学生须自主或合作完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高中三年学生须参加至少 1 次志愿服务,并有完整的活动成果报告(或记录)。

  (六)强化评价结果使用。要认真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相关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及时指导学生记录、遴选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经历及主要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长档案,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依据和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参考。

  三、强化工作保障,提升劳动教育实施水平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从“五育并举”的战略高度制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方案,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保障机制,规范和引导学校加强劳动教育活动,辩证处理好脑力劳动与体

 力劳动、群体劳动和个体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和重复劳动、现实劳动(线下)与虚拟劳动(线上)、学校劳动与家庭劳动以及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各中小学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充分考虑本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统筹制定本校实施方案、具体的学期教学计划、评价方案。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劳动教育课程领导小组,具体承担劳动教育的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

  (二)加强师资保障。要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建立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每所学校至少配备 1 名专任教师,其他各学科教师要全员参与,分工协作。要把教师参与劳动教育情况纳入教师工作绩效,作为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评优树先等方面的重要内容。要配备专兼职教研员,组织经常性教研活动,指导教师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对劳动教育活动整合实施。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聘请家长、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社区人才资源作为兼职指导教师。

  (三)加强条件保障。要加大经费投入,按照省定办学条件标准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和工作耗材等。要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校际间共享机制,校内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木工、电工、手工、厨艺、陶艺等专用教室,充分利用校内空闲区域开展种养植等学生劳动实践场所,有效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以及区域内各种社会资源,创造条件保障课程实施。要依据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目标、内容,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在城市、乡村遴选认证厂矿企业、种养殖场等社会资源,分级分批建设覆盖不同行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四)加强评价保障。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劳动教育实施情况、开设情况纳入群众满意调查、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建设范围,调动学校工作积极性。要积极培育总结推广优秀课程经验和教学成果,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优秀课例评选、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建立优秀案例库。要发挥典型引领,对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好的地方及时宣传推广,营造劳动教育良好氛围。

篇六: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什么问题?

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自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把劳动教育再次放到与德智体美并重的位置以来,各地纷纷出台关于劳动教育的指导纲要,倡导各校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热度。各地中小学校纷纷行动,开展各式各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组织义卖、参加点心作坊等等,即使抗疫期间也不曾停止。虽然当前劳动教育看上去很热闹,大家都说要重视,实际上有些活动流于形式,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开展,难以入脑入心。

 一、存在问题 一是劳动教育师资、场所不足。长期以来中小学对劳动教育的弱化造成了学校劳动教育师资的缺乏,劳动教育师资的不足不仅不能满足开设劳动课程、组织劳动实践的需要,也很难开出高质量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活动。配套基地作为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城市中小学校的场地也才刚刚够保障日常教学需要,有时连最基本的体育锻炼的场地都难以保障,开展劳动教育的活动场地更是不足,所以很多时候劳动教育课程也就流于形式,变成了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学生们没有真正动手实

 践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效。

 二是家长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劳动教育与考试关系不大,在应试、升学压力面前,学校劳动教育被边缘化,部分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缺乏规划、劳动教育计划性不足,劳动教育无考核。有的老师将劳动当作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绝大多数家长把学生的知识性学习当作唯一目标,对劳动观念及孩子完整人格培养这种软性的实力往往会不重视甚至是忽视,甚至在日常中连基本的家务都不让孩子做,孩子不会劳动、不愿劳动成为普遍现象。

 三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各地中小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要求贯彻不一致,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基本上就是让学生做一做值日生,在校园捡一捡垃圾而已,尚未开设劳动课,初中阶段主要进行一些劳动技能教育。整体上,没有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阶段性的劳动价值教育、幸福观教育、劳动奋斗教育、珍惜劳动成果教育等专门课程,无法实现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培养与劳动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四是缺少统一劳动评价标准。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但是明确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还没建立,缺乏劳动教育发评价维度和标准,无法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情况进行测评分析,

 学校的劳动教育成效无法量化评估。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成绩更多的是根据劳动时长或老师主观意识打分,缺乏科学依据,将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的话,不能保证客观、公正和准确。

 五是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缺失。在劳动教育尤其是实践类的教育方式开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情况,一方面,有的学校和教师因为害怕出现突发情况无法应对,在执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打了折扣;另一方面,当出现学生受伤等情况时,缺乏一定的应急机制,容易借由自媒体消息发布,引发社会恐慌。

 六是劳动教育社会氛围不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思想有所蔓延,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客观存在,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逐渐被淡化。其实缺乏实践能力和劳动能力的不仅是大中小学的青少年群体,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当前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懈怠和忽视劳动教育成为一个共性问题。这与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任务不符合,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对策建议 一是配备专业师资队伍,强化劳动教育的安全保障。一方面,要建立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引导中小学校招收高素质劳动教育专职、兼职教师队伍,把劳动教

 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鼓励购买劳动教育保险,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全面保障学生安全。

 二是建设劳动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场所。加强劳动教育的统筹协调,建立劳动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整合相关力量,实行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大课堂作用,让各个领域都成为劳动教育资源,全力打造“农业+”“工业+”“科技+”“生态+”等多个行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搭建城乡中小学校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城乡结对、构建联盟等方式,促进城市和农村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互相帮带、互相学习,实现劳动教育基地共用、课程共享、活动共建、学生共育;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参加各种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让学生在多元劳动实践中奉献社会,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和快乐。

 三是编制劳动教育方案,建设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制定具体的劳动教育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不同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要求、

 劳动素养标准和劳动技能培训目标,编写统一的劳动教育教材,指导学校开设相对应劳动教育课程,细化课时安排及课程任务,规范课堂教学。建立健全学生参与劳动情况方面的学案记录,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而灵活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劳动作品质量、劳动技能娴熟程度、劳动方式创新水平等方面进行组合评估。推动形成包含明确的教育目标、完整的教育内容、合理的实施方案、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确保劳动教育符合实际、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四是加强学校督导检查,提升劳动教育的落实力度。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提高学校领导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杜绝劳动课只反映在课表上,平时劳动课被语文、数学课或自由活动代替的现象发生。

 五是强化宣传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校讯通、家长微信群等给家长精准推送劳动教育知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帮助家长认识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劳动

 教育的重要性,了借如何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来安排合适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都能够获得劳动的机会、增长劳动的兴趣、提升劳动的观念。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尊重、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氛围,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价值观。

篇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什么问题?

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 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教基〔2017〕8 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 号)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结推广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工作成果,推动各地各校完善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 希望广大中小学生"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争当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小标兵"。近些年来,我市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特别是以我市被教育部确

 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为契机,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大力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较好成效。但是劳动教育工作在一些中小学落实还不够到位,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全市各县(市、区)、各中小学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查找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

  二、明确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完善学校劳动教育管理制度,落实劳动教育的保障措施,切实把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使广大中小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劳动技术和生活技能,感受劳动之美,树立劳动光荣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完善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完善校内劳动教育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渠道,是普通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学校应按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切实把劳动技术课列入教学计划,开足课时,用好设备,上好课程。

 要加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研究,创造性地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结合学校实际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相关课程;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组织好学校的校务、班务、值日生工作和公益劳动,形成劳动教育发展体系,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发挥综合性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各类学生实践基地和校外教育场所要加强资源开发,进一步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展劳动场所,充实劳动设施,形成一系列集学工、学农及生活技能、传统文化教育于一体的项目,满足学生劳动体验的需要。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劳动实践项目,使劳动实践教育多样化并有针对性。

  3.用好城乡劳动教育资源。各学校要将校外劳动实践纳入教育工作计划,落实每学年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少于 5 天,中学生不少于 7 天的集中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要结合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借助学校周边的工厂、农场、商店、田园等劳动教育资源,不断开发适合中小学生劳动体验的活动项目,使实践课程跟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通过劳动实践给学生提供运用

 知识的机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城镇学校要多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学习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加大家庭教育指导力度。要针对现代家庭对待孩子劳动教育存在的软化倾向,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互联网等渠道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加大宣传指导力度,引导家长教育并指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生活服务,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每周要安排适量的家庭劳动作业或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公益事情争着做,引导学生践行热爱劳动的中华传统美德。要发动家长共同参与劳动实践资源的开发,给孩子劳动实践提供条件,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与需求,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养。

  四、落实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硬件建设、课程开发、人员配备、项目设计、活动组织、经费保障以及教学管理等多个层面。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各类校外教育场所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支持劳动教育的开展。

  1.加强协调管理。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推进策略研究,对劳动课程常态实施所需要的场地设施、教育资源、经费投入和安全保障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

 为开齐开足劳动课程提供必要条件。要重视劳动教育管理工作,强化实施课程计划的检查指导,建立劳动课教学常规。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各方力量,重视宣传工作,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2.加大经费投入。各地教育部门要努力争取财政支持,落实专项经费,保障劳动教育工作所需的师资培训、器材添置和活动耗材等所需经费。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补助办法和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事业单位、个人支持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和劳动教育的开展。对企事业单位集中接受学生劳动实践产生的耗材、误工等成本费用可给予合理的经费补助。

  3.加强队伍建设。劳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与探究性等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广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各地要有计划地从师范院校或其它高校相关专业选拔素质好的毕业生,逐步充实劳动课教师队伍;各级教师进修学校要配备专(兼)职教研员,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研讨活动,举办劳动教育师资培训班,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各学校要注意在现有的教职工中选拔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和实践经验、热爱劳动教学工作的人员担任劳动课教师。要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鼓励支持离退休老同志、志愿者,以及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社会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可给予合理的劳务

 报酬。要关心劳动课教师的工作待遇,在绩效工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各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保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4.加强督导评价。要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将区域性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督导部门开展对县(市、区)教育督导的内容,将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要加强示范引领,发挥示范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作用,带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要进一步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适时举办学生劳动技术成果展示或生活技能比赛,并把学生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要素和评优评先的参考范畴,引导学生自觉参加劳动创新,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