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说明报告10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说明报告10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说明报告 光明镇中心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说明报告 岗坪镇中心小学深入贯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说明报告10篇,供大家参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说明报告10篇

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说明报告

镇中心小学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说明报告

 岗坪镇中心小学深入贯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提高小学生文化素养,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组织开展有效活动,取得一定成效。现就我学校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关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经典诵读进校园 每班开设一节中华传统文化课中开展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利用传统节日举行“我们的节日•端午”、“我们的节日•中秋”进行班级经典诵读,佳节必行。

  二、戏曲进校园 我校“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对象都要学习《中国戏曲经典》中的相关戏曲文化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戏曲种类。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橱窗等形式,大力宣传戏剧曲艺艺术,让全体教师、学生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以学校艺术教育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实施成果。

 三、书法活动进校园 每周每班安排一节书法教学写字课,依托书法写字课,加强学生正确写字姿势的指导,注重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一、二年级,练习写硬笔字的基本笔画。三、四年级,临摹名家名帖字体结构,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可以选择颜体、田英章等名家的一种字体进行练习。五、六年级,临摹名家名帖书法,进行初步的书法创作练习,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为调动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10 月 30 日上午举行了第五届硬笔书法比赛。通过硬笔书法比赛旨在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握笔方法与写字姿势,进一步培养、激发他们练字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传统体育进校园 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确立了具体活动内容:快乐健身活动:跳绳、跳皮筋、老鹰抓小鸡等;娱乐休闲活动:乒乓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等;民族民间活动:各种游戏、跳皮筋、踢毽子等;竞技类体育活动:足球、跳绳、踢穗、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等;挑战类体育活动:踢毽子计时、俯卧撑、引体向上、跳绳(一分钟计数)、跳绳(花样)等,让传统体育走进课堂,融入大课间。

  我校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治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

 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光明镇中心小学

 2018 年 12 月 25 日

篇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说明报告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姓名:XXX 日期:2021.

 目录 0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0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 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0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理尺度 05在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6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7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 壹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什 么 是 文 化文化是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总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浩瀚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华夏文明兼收并蓄根深叶茂,逐步形成了高山仰止、亘古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习总书记指出4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 【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价值的尺度是内在的尺度 , 是人的尺度 —— 人的需要和目的• 衡量的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只有用价值的尺度去衡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去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与现实影响,才能选择和建构我们迫切需要的精神支撑与价值导引,从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性的认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首先,时代需要先进文化引领其次,人民需要凝聚精神与信念最后,改革发展需要解决问题的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叁】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 , 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 ,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人 的 现 代 性 转 化 和 民 族 共 同 体 构 建 的 本 质 都 是 一 种 文 化 的 “ 寻 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二者存在内在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之辩证关系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是 培 育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意 识 的 重 要 精 神 力 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利益共同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文化共同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磁场政治共同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场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色既要吸取世界先进文化之精华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 终 坚 持 以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为 引领 , 从 政 治 、 经 济 、 文 化 等 多 个 维 度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从而实现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认同、经济利益共同体认同、精神文化共同体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理尺度 【肆】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理尺度真理的尺度是外在的尺度,是物的尺度— —— — 活动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衡量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程度,我们需要从真理的层面去总结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力量和规律特点,采取实事求是、尊重历史规律的态度,通过不断探索与整理,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认知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理尺度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产物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场域来源

 在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中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伍】

 五、在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传 承 发 展 的 路 径 选 择 上 , , 我 们 要 坚 持 真 理 和 价 值 的 统 一01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02这是我们坚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动因,也是我们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五、在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在价值层面 要求我们具有清醒与关切的态度,明确目标、兼容并蓄、与时俱进,坚定地把时代需要与人民需求作为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尺度与依据,不盲目、不动摇、不懈怠、不想当然。○ 在真理层面 要求我们秉承着科学与理性的精神,实事求是、正本清源、尊重规律,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来自身的内涵与发展规律,不冒进、不虚化、不蛮横、不形而上;

 五、在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实践中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相互支撑、相互引导,在具体和历史中走向最终的统一2基于此,中华民族的复兴与腾飞将成必然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陆】

 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协调,积极主动实施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更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传播中华文化、彰显中国形象。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发展理念,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处事方法,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爱国情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人文精神等,在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一方面,要在执中鉴西、贯通中外的实践中积极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具有本源性地位,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的时代表达。

 新时代如何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柒】

 七、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 、 博大精深 ,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七、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赓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它在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中逐步形成,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不断完善。1 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七、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的文化。能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益精神财富作为评价标准,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2 2. .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七、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正确处理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与文化传承的关系3 3. .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姓名:XXX 日期:2021.

篇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说明报告

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3 篇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3 篇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槃,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观,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

  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认为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强调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正确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些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提升到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层面,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种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且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的思想观点,在我们党历代领导人的讲话中尚属首次,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本质意义的新认识和新高度。

  科学认识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近代以来,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政治层面上,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对立的、错误的极端观点:一种是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

  一种是死守旧有文化传统的文化复古主义。但无论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还是文化复古主义,在今天看来都是错误的,应予以摒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有鉴别”就不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不是历史虚无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

  “有扬弃”是在经过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坚决剔除其过时落后的糟粕后,积极继承吸收其合理优秀的成分。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一定的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但由于文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当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跨阶段地影响与制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

  大力研究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缺乏科学规划,甚至仅仅把其归为学术研究,尤其是根据时代特征和当前任务,在清理和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形式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因此,要真正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之发扬光大,就需要做好整理工作和开发工作。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离不开整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离不开引进和培植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在这方面,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肩负着创新民族文化的重大历史责任。当我们以冷静、求实的态度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文明,就不难发现,西方文明及其价值体系能够向全世界传播和扩散,西方国家的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功不可没。它们为西方文明价值观披上了普世价值和合法外衣,增强了西方文明在世界各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弘扬中华文明,也要大力发挥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通过繁荣和发展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让世界真正了解、喜欢和向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社会的影响。我们要虚心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大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的力度,尤其是保护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

 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融社会主义的价值特性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于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诚信”、“天下为公”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及其现代意义的挖掘和阐释,把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的义理讲透、意义讲足、现代性讲好。另一方面要做好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素材。用活这些思想素材,是用中国思想智慧讲述中国价值理念的客观要求,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到当代中国人心坎上的有效路径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强调“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他还进一步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于形式。这要求我们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有一些问题,如一些教材中的“中国味”淡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干部培训学校还没有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必修课,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增加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和课程,分层次、分内容,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化,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

  二是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使之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选择;

  三是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和研究平台建设,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

  四是在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把传统文化课作为必修课程,像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一样学习古代文化经典,与提高领导干部传统文化素养和为官执政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保持特色不断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对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尊重传统不能食古不化,“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更不能作茧自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两创”方针的鲜明指向,就是立足于实践,把跨越

 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转化再造、丰富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曾有形象表述:“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只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是养成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如果一种文化产品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一种文艺形式只存在于舞台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已经死亡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学者的书斋里或研讨会上,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它已经死亡了。”活的文化在哪里呢?许嘉璐的答复是:“文化活在街道上、家庭中、人心里。”他举例说,女孩子穿着高跟鞋走在马路上,一下摔倒了,如果没人管,那伦理道德就死了;

  如果有人打 110 求助,那说明他内心的道德观活了一半;

  如果马上有人上来搀扶,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活生生扎根在人心里的。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国民的一种文化素养和日常行为的遵循,需要我们在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上下功夫,要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美育载体,阐释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发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时代语境。

  主流媒体要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作为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必须旗帜鲜明地担当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平台优势,舍得拿出黄金版面、黄金时段、黄金栏目,把最优秀、最精彩、最关注的文化食粮呈献出来,让读者、观众、听众了解历史、汲取知识,饱餐优秀文化盛宴,接受优秀文化洗礼。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之所以蜚声中外、家喻户晓,就在于利用了央视的强大覆盖力、传播力,向亿万观众打开一扇窗,让无数百姓一睹名家风采,走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学术殿堂,接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文化

 熏陶。传承优秀文化,媒体要善于引导、善于创新。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枯燥的汉字书写办成引发广泛关注、让大家都喜欢的节目,就在于大胆创新。媒体要通过寓教于乐、寓文于娱的形式,让优秀文化充分展示在版面、画面、声音、文字中,像空气一样浸润人们的肺腑,净化人们的精神家园。

  对于主流媒体而言,传承优秀文化既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舆论“亮剑”。每一位媒体人都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激浊扬清,坚守精神家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领导干部要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继承者、自觉传播者和带头实践者

  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在于实践,而不是用于装潢门面。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发扬光大,重要的是践行民族优秀传统,例如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礼仪、包容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清正廉洁的官德、无私无畏的价值追求等。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就是因为我们能够践行优秀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精神家园里最重要的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含的现代性力量,争做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此作为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他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抓好学习和运用两个基本环节,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要刻苦学习。“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带头作出了表率。他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广泛兴趣和深厚修养,博览群书,熟知中国传统

 文化经典。在其文章和讲话中,大量引用我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和名人名言,跨度横贯上千年,内容涵盖各个方面。二是要科学借鉴。带头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理念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实践、日常行为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文,从来都不是简单套用,而是紧密联系实际,用来说明现实问题。领导干部要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一个既有马克思...

篇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说明报告

要:随着课堂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让课堂作业更精炼,更优化,更有层次,能让学生在课堂吸收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尤其重要。所以,我校进行了“三三式”课堂作业设置的研究,那么如何让课始检测性作业设置的内容走向多样化,引发学生的兴趣,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关键词:课堂作业三三式课始自学检测性作业“三三式”是一种教学理念,亦是一种教学模式。第一个“三”指的是学生以 " 自学、研学、促学" 为主的三种学习形式;第二个“三”指的是建构与之相对应的以“思考为主、方法为主、内化为主”的三种学习措施。聚焦“三三式”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分为“课始、课中、课末”三个阶段,并设置与之相对应的三种课堂作业:课始自学检测性作业、课中研学练习性作业,课末巩固促学性作业。课始自学性检测性作业强调孩子的自学能力,对孩子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摸底,这也是初步了解学情的关键,这与“生本课堂”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不谋而合。课始自学检测性作业内容应该根据学情和教学进度有选择地进行,作业形式的设置有这几种:一、" 积累式 "俗话说得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的重要性。学生进行有效积累之后,课始自学检测性作业就要对学生的各种积累进行有效地检测,如各种四字词语、文学常识、名人名言、成语故事、俗语、古今中外优秀诗文等等,这样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宝库和提高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这里列举两种:(一)文学常识积累再比如教学五上的第一课《草原》时,我们了解了这是一篇描写西部草原民族的文化特点的文章。对于孩子来说,西部草原就是那诗歌里吟诵的那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或者就在电视上见过。没有几个孩子真正地见过草原,草原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块“神秘的处女地”。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让孩子查阅有关祖国西部的资料,更好地进行课外素材的拓展积累,在课始检测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题目:1.从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衣、食、住、行来看,草原民族的衣着以( )和( )编织品为主。A 皮革 B 兽毛 C 丝绸 D 棉布2.草原人民的性格是 ,你所了解的草原人民有哪些娱乐活动孩子们对这些课始自主检测性问题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津津乐道西部草原的自然风光、建筑风格、文化、美食、历史等等,这样,就为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二)古诗词积累。教学五下儿童诗《古诗词三首》时,在课始作业中,我进行了诗歌情境性题目的设置。情境性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和实用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所创建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是师生主动积极建构性的学习,是作用于学生并能引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所以, “情境”这个概念在古诗词中尤为适用。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童年时期我们都要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在钓鱼的时候,有路人正准备高声向我们问路,这个时候我们害怕路人惊吓到快要上钩的鱼儿,就拼命的向路人挥手以示安静,这简直就是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中 , 的情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情境的设置在这里有一种导入和渲染作用,使孩子不知不觉地陷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更有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积累和强化记忆。孩子们萦绕在朗朗的儿童诗氛围中,更增加了一份对儿童诗的情愫和一份古典诗歌的素养。二、 “梳理”式《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段阅读目标明确规定: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基本结构,了解课文的初步框架,是推动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关键。(一)思维导图式梳理小学语文很多课文脉络分明,结构清晰,所以,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摸清脉络,绘制思维导图。对于教学《威尼斯小艇》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在课始自主检测性作业中进行了思维导图的设计:这样思维导图的设计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小艇的主要特点—— — 主要交通工具,接着再了解小艇三个特点—— — 样子、船夫技术高、作用,最后再明确如何描写这三个特点的。(二)表格式梳理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按照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教学五下的《将相和》的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时,要品析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就要用列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梳理出蔺相如的四处语言描写、一处动作描写和一处神态描写,从中来感悟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表格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表格这一形式,让学生循着轨迹,摸清底细,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充分地理解学习课文。参考文献:[1]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刘新萍.西北师范大学,2007.[2] 《名师作业设计新思维》.雷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令世人向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重视古诗文教学,写好汉字,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关注传统节日等,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对于坚定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进而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文教学;汉字书写;经典诵读;传统节日;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文明历史,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令世人向往。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要求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学好汉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重视古诗文教学文言文及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重视诵读。良好的诵读习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可以以声传情,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其次要加强积累。指导学生利用积累本或识记卡片等,记录古诗文名家名篇、经典名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等内容,经常翻阅查看,加强积累,强化记忆,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第三,要用好语文课堂“主阵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多思多想多表达。第四,传递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情感。如《爱莲说》,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岳阳楼记》可以使学生感悟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送东阳马生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今天学习及生活条件的无比优越及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从而激发他们珍惜现在,发奋努力的思想和情感。第五,注重对教材的拓展延伸。“教材无非是例子”,近年来,河北省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已经向课外拓展延伸,利用语文课上时间开设“语文讲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对教材的拓展延伸讲座,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二、重视汉字书写汉字书写是祖先留给我们中华儿女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灿烂文化。在当今手机、电脑、ipad 等诸多电子产品深深影响我们生活的同时,很多人提笔忘字,许多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极差,字体不美观,书面表达中经常出现错理论博览| 教师论坛未成曲调先有情厦门市高崎小学 林 玲—— — 简谈“三三式”课始自学检测性作业的设置威尼斯小艇 总院主要交通工具渊 冤 渊 冤渊 冤渊 冤渊 冤渊 冤渊 冤渊 冤渊 冤渊 冤渊 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邢台市第十九中学苗志军︱︱︱︽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周刊讵 205

 中学生作文指导别字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汉字,有着独特的形体,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汉字方方正正,点横撇捺、一笔一划之间都蕴藏着丰富的韵味和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书写好我们的汉字,进而坚守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汉字在世界文化之林熠熠生辉。三、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汉语是有温度的语言符号,其形结构匀称、美丽无比;其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以声传情,浸润心田,可以达到培养情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连年来,我校多次举办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9 年 4 月,在第 24 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校还将经典诵读活动拓展到教师团队,举行了“金华朗读者—— — 语文教师美文诵读”活动。语文教师们分别上台进行了精彩的经典美文诵读展示:刘双平老师的《春江花月夜》节奏优美,韵味悠扬;李国华老师的《将进酒》大气磅礴,气吞山河;庞华老师的《祭十二郎文》深沉哀伤,泪落沾襟;初二年级李瑞老师带领语文组全体教师朗诵《走进春天》满含着对青春的希望,辅之以初二学生“小艺术家”唯美的沙画表演,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四、关注传统节日,寻访家乡习俗受媒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西方“洋节”曾经在很长一个时期颇为盛行,学生们对“圣诞节”“情人节”都有着极高的兴趣和追迷。而对“端午节” “中秋节”乃至“春节” “元宵节”等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却不大感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开展了“关注传统节日,寻访家乡习俗”活动,要求学生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分别到来之际,利用假期,走进家乡,通过寻访和观察,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感受其中的文化魅力,并将寻访结果制作成手抄报在学校展览。“端午的回忆” “正月十五闹元宵”等主题手抄报展览不但使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深深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老师们还将有关传统文化节日的来由传说、民风习俗、美文诗词等辑印成册,编辑成了《我们的节日—— — 邢台市第十九中学校本教材》供学生学习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宝藏。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得到传承与发扬,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参考文献:[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于 2017 年 10 月 18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大会作的报告(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演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7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 2017 年度一般资助课题“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704218)结题成果。作者简介:苗志军(1969-),女(汉),河北省邢台市人,中学高级教师,文学学士学位,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首届中小学学科名师,邢台市市管优秀专家。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摘 要: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的反映, 也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更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发展问题是民族研究者关注的核心议题。实现现代化是民族地区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一个重要难题, 即面对剧烈的文化变迁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而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唯一途径,对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学校教育;应用策略各民族都有着优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由于近年来民族的汉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出现问题文化越来越汉族化,如:大量的村民外出务工,许多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外来商品的流入替代民族的物品如布料、生产生活用具等;外来文化的流入,如:国家对普通话的推广,英语伸入到学校课堂,加上原民族语言没有文字记载,都是口传心授,民间交流通常都用汉族语言等,民族文化正在逐步消失。民族的文化越来越的汉族化,王司中心校位于都匀市东部,距市区 30 公里,管辖的教育区域的村民 96.5%都是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苗、水、布依族等,民族文化也是如此,传承和发掘地方民族文化刻不容缓,作为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义不容辞。为了更好的发掘和传承民族文化,学校经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鼓励教师编写地方教材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学生熟悉和喜爱的艺术门类,为了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地理地貌、民族风情、特产等,让乡土教材进入课堂,使校本教材开发和我镇的民间文化艺术特色很好结合,我们将学校从事研究方面的教师及勤奋敬业,敢于开拓创新的骨干教师组成课程教材开发委员会成员,积极投身于编制地方教材研究中,这个设想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通过一年多时间来,教师集体智慧,经验和能力的创造发挥及有关专家的反复论证。编写地方教材《话说王司》,此书分:地理地貌、行政村落、学校布局、风景名胜、民族风情、风味小吃等,向学生介绍王司的基本概况,学生得到《话说王司》后,非常开心,认真翻阅了解,以前看到的都是关于其它的书,...

篇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说明报告

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第 1 页 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今年寒假期间,进行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采用“点面结合”,即选取典型项目踩点的方式深入学习和了解了 xx 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传承、保护现状,并在大学生及其他各类人群中宣传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而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可以以一种固定的形态被保存下来。它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其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这无疑增加了它的传承难度。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诸如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御窑金砖等,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与其保护与传承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成正比。为保护人类珍贵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呼吁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关单位为研究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相关的工作,重点深入到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地区!

 

 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第 2 页 xx 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梅山、老街历史、山地渔猎文化、稻作文化、新化山歌、舞春牛、手狮舞、抬故事、梅山傩戏等艺术……数不胜数,不得不令人自豪。但另一方面,xx 地区的大部分人们对自的非遗了解的并不是很深。

 由此我们想到,何不在大学生及其他一些社会群体中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辉历史和保护现状从而激发公众的保护热情呢?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活动目的:

 1.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问题,深入认识它的概念内涵和独特价值!

 3.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及其传承规律,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实践问题!

 4.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大家了解非物质文化当前的发展状况,呼吁大家(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第 3 页 5.利用大学生的独特视觉角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迹,寻访先辈足迹,了解先辈的生活意识形态,引发对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甚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探究!

 活动成果:

 1.活动激发和体现了公众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我们的活动旨在探索非遗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宣传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公众的保护意识。活动过程中,公众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对苏州非遗的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为拥有这些璨灿的文化遗产而骄傲。

 2.活动中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了 xx 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它的独特内涵。

 目前,xx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不容乐观,公众对于娄底非遗的关注度不高。前面说到非遗的的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对于众多古老的技艺,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学会并且学成后相对一些赚钱较快的工作也有其弱处。所以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另外它的传承方法一般都是由老艺人授徒,传承效率不是很高。

 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第 4 页 另外非遗之所以能被这样保护是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内涵的。百年来业余生活的方式,已经在无形之中打上了娄底独特的烙印。这些一旦失传,损失将是巨大的。

 3.关于非遗保护的方法和规律总结。

 活动中,通过资料我们了解到目前由国务院文件提出的非遗保护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由这十六个字可看出,非遗急需的是抢救其次是保护,这些古老技艺,少一样就没一样,不抓紧抢救就很有可能失传!另外传承的同时也要寻求发展,以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但凡此类保护都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而对于大部分付出这些投入的单位也好,个人也好,其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非遗技艺得以传承,而是他的经济利益是否值得那样的投入?其次,人们都是爱追求现代化的、更舒适的生活的,而一些非遗项目能否与现代化的生活环境相契合? 通过几天的活动以及一些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我提出以下几点对非遗的保护上的建议:

 第一、首先要在公众中宣传非遗的基本知识,要让人们从而认识到非遗对于民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人们对非遗的认同

 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第 5 页 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非遗历经几百年已经有了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身份证。

 具体的我们可以经常搞一些活动,如传统戏曲节目进社区、进校园,非遗作品展览之类的,当我们从自己身边的非遗中看到自己先辈的身影,并联想到自己时,难道我们不会为自己是中国人,拥有这样的传统文化而自豪吗?我相信一旦有了这样的认同感大家就会自发地为保护非遗尽一份力。保护非遗是要有一定的民众根基的,并不是光靠一个传承人、一个保护单位就能做好的。

 第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非遗的保护也与此有相通之处,我想从小就开始教育孩子关于非遗的知识无疑是有好处的,因为毕竟他们是要承担起保护非遗的重任的啊!就好比现在一些小学课程中开设了京剧课,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了解了,长大了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对京剧的保护热情。

 第三、国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目前我们已有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借鉴一些国外好的政策来完善自己还是有好处的。

 第四、对非遗传承人及普通艺人提高待遇,比如在日本,对国家级的艺人每年都会拨放相当数目的扶助金以供他们专心

 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第 6 页 磨练技艺和培养传人。这样,艺人们有了客观的收入后自然能心无旁骛地欠薪锻炼,发扬非遗技艺。另一方面,就目前来看,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效率不是很高,可否扩大规模,“批量”式培养艺人呢? 第五、非遗项目在传承的同时也应该也所创新,在继承传统项目的同时开发新的发展方向,以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的同时也不能丢了传统,创新更多的是方法而非目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还有许多的不成熟的地方。

 活动后记:

 一个星期的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为我们有这样璀璨而光辉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但同时也为它们艰难的处境而揪心,祖宗留给我们的财产我们没有理由丢掉。

 非遗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最佳体现,而当我们盲目追逐外来的一些新鲜的文化如圣诞节等等,我们渐渐冷落了我们自己的,传统的东西。谁还会想到我们过端午节的意义?仅仅是去超市买一些速冻的粽子吃了意思一下吗?会有人再郑重其事地亲手包了粽子并联想到我们的屈原、我们泱泱大国的悠悠历史了吗?你会说有,但你必须承认这样的人越发地少了……8

 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第 7 页 月 7 号立秋,向来我们有立秋节气“啃秋”的习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余夏暑气,啃下“秋老虎”,迎接凉爽的秋季。但今年我自己家就没有“啃”瓜,甚至,我是在立秋当天才知道有这个习俗的!不想说“悲哀”这个词,但确实有很多无奈吧!

 前些日子又听闻韩国要将“风水”申请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贴吧内自然是哗然一片,韩国,你已经不是一次企图窃取我们的东西了!但我们在指责韩国的强盗行为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一切是为什么?如果我们一早就已经将这些申请了、保护好了,他韩国还能有可乘之机吗?难道真的要等到那么一天,端午节不是我们的了、汉字不是我们的了、中药不是我们的了、风水不是我们的了……我们一回首发现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的东西不再属于我们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吗?亡羊了还补的了牢吗?我是很想平静地写完的,但到了最后这边自己又有些愤慨了,因为韩国,更因为我们自己!

 非物质文化遗产啊,几百年流传下的东西能毁在我们手里吗? 在这个长达一月的寒假里,我参加了 xx 文化中心第 42 期的传统文化学习,讲座的主题是:幸福人生。这是一次封闭学习。不但学习了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将之付诸实

 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第 8 页 践。在这短短的学习时间里给了我不少触动。在这里把我的感想和大家分享。

 我到达中心的时间是下午,xx 文化中心位于 xx 市 xx 区的一个比较偏的地方。后来才知道,这是社会给界爱心人士筹资建设起来的。虽然简陋一些,但是也让我体会到他更深一层的含义。

 刚到文化中心的时候,就发想了一件事。人们见面时是鞠躬礼。起初我不明比为什么。中心的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给了大家一个答案。要学会谦卑,最实际的方法,就是低下头,放下身份。这才是鞠躬的目的。养成这种习惯,人自然而然就学会谦卑。如同一个永远装不满的茶杯,才有可能被灌输更多的东西。学会鞠躬,做到谦卑,是我在这一天的下午最大的收获。

 第二天在上我们很早就起来了。天都没亮,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了一套健身操。然后按秩序进入课堂向孔夫子敬礼后进行早读。早读的内容是国学经典——《弟子规》和孝经。我曾经看过百家讲坛上有关于《弟子规》的解读。内容是明白的。本以为学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上课根本脱离了书本!因为咬文嚼字不是我们这次学习的目的。讲座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健康、教育、经济、和谐、礼仪。

 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第 9 页 而第一天早上的学习内容是:健康。

 主讲师是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的彭鑫博士。他不仅介绍了饮食和常见病的关系。还提出了五行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应关系关系,并且提出了相关的事实依据。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与金木水火土和人体器官的对应关系。提出了文化与健康的理论。此外他还用事实论据告诉我们素食与健康的关系。在这里,他提倡的健康饮食和绿色饮食是基于现代的畜牧养殖业以及现代低碳生活的要求来提出的。

 在文化中心的日子里,三餐都是吃素的。经过这次讲座,没有人抱怨。结束的时候很多的学员都自发的要求坚持下去。要知道坚持吃一个月的素食所减少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树 18 棵。而养活一个肉食者所需的土地面积是一个素食者的 12 倍。在人口激增的今天,这确实是一个发人深思的事实。正如广告上经常出现的口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也如彭新博士说的,保护环境,从吃素做起。

 晚上的主题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人们有一个共同感的语言,就是音乐。当我看到乐谱的时候,发现里面的歌曲我并不陌生。然而,当老师上课的时候我才发现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问题不是那些唱歌技巧。讲师

 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第 10 页 来自于汤池。当她唱起《母亲》这首歌的时候,我想,是我太感性了,泪湿了眼眶。抬头看去,周围的人也都是一样。在接下来的几个晚上,我们接受了好几场关于“孝”的事迹报道会。

 有 22 年照顾植物人父亲的儿子,也有用相机记录父母三十年光阴的摄影展。孝经有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我深切的感觉到,不管身处什么养的年代,孝,都是道德的根本。是立身立德的根本。而我在这方面,真的是太欠缺了。

 礼者,天地之序也。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可见礼仪的重要性。现在有很多礼仪培训的课程,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古语有云:德挥动于内,而礼发于外。在学习和运用各种礼仪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是更多“德行”方面。李越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从一个企业管理者成为一个讲师的经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靠的是道义而非金钱。至于当今社会,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而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在表现,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想起以前在院学生会里工作和当亚运志愿者的的日子,不得不说,礼仪确实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第 11 页 中心的白墙上用这样子一句话——学为人师。刚进入中心时我发现不光是见面要鞠躬,这里的每一位,包括学员,都被称为“老师”。上了课,才知道,只一句“老师“不光是相互尊敬。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鞭策的力量。来到这里,不光是受教育,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

 人人都有这种精神,整个环境就不同了。本次讲座的大部分学员是大学生。刚来的时候对于鞠躬,食素,剩饭,早起都不太适应。可是几天的讲座下来,大家都能做到。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安安静静地,大家自己改了过来。想起在学校学习的生活。不得不让我感慨中国的传统文化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小到一个教室,大到整个社会,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不就和谐了吗?英国的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就提出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除了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别无他法。

 而在现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关于国学的教育更是引来各方争议。然而看见日韩两国尊孔重道,对于源于中国的文化了解至深的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思。在这几十年里,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是否失去了什么。

 回顾过去几十年,我们学习 xx 思想,要辩证的看待问题和事物,却没有让我们完全的抛弃传统文化。精华的部分会流

 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第 12 页 传下来。问题在于,如何辩证的继承和发扬。我认为文化的传播,并不单是口头的“告诉”。“身教”不但是老师们应该做到的,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学会“身教”,那么周边的人也会受影响。这就是教育。

 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从社会经济活动中不良现象开始说起的。贪婪,欺诈,骄奢,不诚分别对应了不仁,不义,不礼,不信。如果做到了仁义礼智信,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即使在经济困难的时机,也未必没有生机。中山大学的钟茂森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了这个...

篇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说明报告

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及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推动广大中小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文化精神,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有序深入开展,不断丰富中小学校德育内涵,提升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切实增强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二、工作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格,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实施原则

  (一)注重传承与创新。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既要认真汲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又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统筹教学与实践。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

  (三)加强协作与配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四)兼顾差异与衔接。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要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形成系统的教育方案。

  四、主要内容

  (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引导中小学生以多种形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情感认同,积极践行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培养中小学生做有文化、有内涵、明智慧、爱中华的中国人。

  (二)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中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深刻认识中国梦的伟大意义,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

 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中小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敢担当、能自强的中国人。

  (三)开展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中小学生感悟传统人文精神,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中小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四)开展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中小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中小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明是非、敢创新的中国人。

  五、重点任务

  (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实现学科课程全覆盖,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德育相关课程,要深入发掘和强化传统文化知识内容,让学生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进行审美与人文教育。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外语等课程,要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有关学科领域典籍、人物故事、基本常识、历史成就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智慧、思想方法、创造精神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鼓励各地各校充分

 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丰富学校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二)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主题活动,切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小小百家讲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地域文化寻根”等活动,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开展“书香校园”“书香班级”评选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为重点,深入挖掘传统节日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创新形式和载体,发挥民族传统节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开展“寻访红色足迹”红色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走访红色革命场馆、开展实践体验、红色研学等活动,培育家国情怀,增强理想信念。开展微电影作品征集活动,通过参与微电影制作,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厚重,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趣味。开展文化名人进校园活动,组织戏曲家、书法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走进校园,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开展课后阅读系列活动,充分发挥阅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有效结合,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

  (三)充分发挥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持续做好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创建工作,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遴选优秀的、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施校外活动能力保障和提升项目,以“基

 地+”模式,进一步强化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完善以营地、基地为枢纽,实验区、实验校为支撑的研学实践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各地研学实践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不断优化研学实践教育精品课程和精品线路,加深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四)全面提升师资队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以中小学教师学习工作室为平台,以学科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标准,引导中小学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开展多渠道、多层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培训、区域学习交流,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项目与课程,纳入培训考核,健康、有效、持续地推动教师成长。遴选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基础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专项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理念与路径,为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鼓励各学科以教科研的形式,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教学评价、教学建议等相关内容,积极探索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六)着力推进优秀数字文化资源运用。运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省市两级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资源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开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建设,推动河南

 省语言资源汇聚加工、开发应用以及传承发展。支持和鼓励学校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专栏,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佳作,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趣味化,引导中小学生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

  (七)积极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书香家庭 亲子共读”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开展“传承文化好家庭”评选活动,鼓励以家庭为单位,自主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提高家庭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制定方案,明确责任,细化落实,把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二)强化示范引领。省教育厅将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成果展示活动,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品牌。各地要充分发挥特色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地区特色,认真总结优秀成果经验。

 (三)创造良好环境。各地要及时宣传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新进展、优秀成果、亮点特色,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创建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环境。

  (四)完善督导评价。各地要研究制定以学校为对象的评价与考核方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对学校的督导范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情况纳入文明校园创建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督导、评价工作。

篇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说明报告

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7〕5 号)和《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湘办发〔2018〕4 号)精神,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传承发展 AA 本土文化的优秀成分,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建设“五个 AA”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彰显 AA 文化特色,弘扬AA 精神,不断增强 AA 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二、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一)总体目标:到 2025 年,与全省同步,基本形成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协调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果,核心思想理念深入人心,中华传统美德广泛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充分彰显,具有中国特色、湖湘风格、AA 特质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AA 文化的影响力显著提升。(二)工作思路:构建“五大体系”,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体系、教育

 普及体系、保护传承体系、创新发展体系、传播交流体系;实施“七大工程”,即传统文化经典研究阐释出版工程、AA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优秀传统文化“五进工程”、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创作工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交流平台建设工程、AA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AA 文化走出去工程;建设“五大基地”,即湘南文化研究展示基地、红色文化保护展示基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综合保护展示基地、AA 特色文化产品原创基地、昆曲文化交流基地;培养“一支队伍”,即培养一支规模庞大、布局合理、素质精良、结构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队伍。三、主要任务(一)深入研究阐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五个 AA”的深厚根基,深刻阐明 AA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构建有中华基因、AA 特色的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 AA 文化历史渊源、内涵特质、精神内核、创新创造等的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加强地方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二)加大教育普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积极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传统手工艺等进校园。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和党风廉政建设重要内容。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文明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加强对传统节日、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文化传统和习俗的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 AA 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体现在社会规范中,与制定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相结合。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加强乡土文化教育,编撰出版一批乡土文化教材。(三)加强保护传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

 好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发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文物保护传承作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积极实施《AA 市古民居保护办法》,强化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加强传统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四)推动创新发展。科学编制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A 特色文化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创新艺术表达,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推出一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利用现代手段,推动传统文化与新材料、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有机融合,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和原创文化品牌。(五)促进传播交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提高文化传播交流水平。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移动互联网等各类载体,开设一批专题专栏,大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重点推进新媒体融合传播,构建科学完善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格局。四、重点工程(一)传统文化经典研究阐释出版工程1.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A 地域文化,推出一批成果。加强 AA 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打造AA文化品牌,组织专家学者围绕AA的伏羲文化、义帝文化、农耕文化、矿冶文化、理学文化、瑶族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加强研究阐释,编撰出版《湖湘文化区域精粹·AA 篇》《AA 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林邑遗珠——AA优秀传统文化拾粹》(暂定名)等。编撰出版发行《AA 市志》,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抓好名镇志、名村志、特色志的编修,传承地方文化血脉。(责任单位:2.开展 AA 文化资源普查,建立 AA 文化资源数据库。评估认定 AA 文化资源

 的种类、数量,摸清 AA 文化家底。重点做好地方戏曲剧种、文化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和文物的普查工作。健全完善AA文化资源数据库,建立AA文化云,推进 AA 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和传播。(责任单位:(二)AA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1.加强全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全面掌握全市革命文物保存现状,形成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专题数据库。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规划,规范有序、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对革命文物分布密集地区、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组织编制区域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完成湘南起义旧址群、中央红军长征AA旧址群等专项规划编制。对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革命类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确保文物安全。重点做好汝城会议旧址、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中共嘉禾南区支部活动旧址萧克故居、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家大屋、桂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地旧址、红四军普乐活动旧址群、黄克诚故居、唐天际故居、欧阳海故居、郴县国共抗日合作谈判旧址李家大屋等维修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湘南起义纪念馆策划推出一批红色文化主题陈列展览。推进湘南起义文化园、红军长征 AA 文化园等革命文化园区建设,打造湘南起义旧址群、“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等红色文化品牌。(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2.推进文化遗址园区建设项目工程。进一步加强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临武渡头汉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开展申报省级大遗址与考古遗址公园工作,力争申报工作实现新突破。(责任单位:3.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加强市县两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陈列馆、剧场、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等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加强市文化艺术中心(四馆一厅)、非遗排演场所、生产传习用房、技艺展示厅等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完成 AA 市博物馆新馆、嘉禾县博物馆、桂阳县博物馆、临武县博物馆、欧阳海故居陈列馆、桂阳刘家岭宋代壁画墓博物馆等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4.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进一保护”。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进市场、进文艺演出,进行数字化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继续推进“临武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和建设工作。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联合相关高校、研究机构,通过建立工作室、工作站等方式,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研发生产推介一批特色非遗文创产品。对年事已高的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保护,组织各类传承人和非遗管理者参加研修、研习和培训,提高非遗传承人群和工作队伍的整体素养。(责任单位:5.加强 AA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AA 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并根据该条例及时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组织实施《AA 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AA 市裕后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AA 市板桥首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AA 市板桥刘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历史建筑认定及保护工作。推进实施裕后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裕后街为轴线,李家大屋为核心,重点保护犀牛井、曹家祠堂、清淑桥、化龙桥、米码头、陈家大屋、李家大屋、南塔岭革命烈士墓群等文物古迹,重现“湘粤古道”历史风貌。推进实施板桥刘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半边街为轴线,清德第为核心,重点保护清德第、德萌天禄、古建筑群、水塘、后山等文物古迹,重现“唐朝宰相刘瞻故里”历史风貌。推进实施板桥首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首家街为轴线,首氏宗祠为核心,重点保护首斌故居、首氏宗祠等文物古迹。加强历史建筑、古遗址保护。重点抓好中心城区北街陈家大屋、裕后街李家大屋革命旧址、义帝陵、苏仙岭摩崖石刻群等项目建设工作。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按照《AA 市古民居保护办法》,组建 AA 市古民居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和重大事项会商机制,统筹解决古民居保护工作重大问题。开展传统村落全面普查和挂牌保护,建立 AA 市古民居保护名录。严格控制传统村落项目建设,推动传统村落科学有序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旅游、文化体验游等。(责任单位:(三)优秀传统文化“五进工程”1.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

 教学中,进一步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运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推动湘南学院、AA 职业技术学院、AA 技师学院、湘南幼专等高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选修或必修课,支持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和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相关专业建设。引导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对接区域文化艺术、民间工艺、民族特色产业设置相关专业,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与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合作建立工作室,开展技艺(文化)传承创新等活动。鼓励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昆曲进校园”“书香校园”等系列活动常态化,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逐步构建具有 AA 文化特质、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逐渐形成“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校园文化格局。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责任单位:2.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机关党建的重要内容,作为机关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指标,组织面向全体机关干部职工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利用节假日开展传统文化体育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地方戏曲进机关,丰富机关干部精神文化生活。(责任单位:3.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墙、文化活动中心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融入道德讲堂、社区课堂、市民学校、老年大学等社区教育培训活动,融入送戏进社区、送书法进社区、送春联进社区、诗词朗诵、歌咏比赛、舞龙舞狮、非遗展演等文体活动中,融入文明家庭、文明楼道、文明社区等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社区形成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4.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程相结合,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文明村镇创建为着力点,实施文化兴村行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建设新乡贤文化,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力争 2018—2020年,每年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6 个左右,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30 个左右,“一市十镇”基本达到整域“美丽乡村”建设标准。2021—2025 年,重点

 加强整县、整乡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普查、评估、认定,配合全省建立民间艺术之乡资源数据库。(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5.优秀传统文化进生产生活。充分利用各地自然禀赋、人文历史景观、民族民俗风情和传统戏曲、手工技艺等独特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市场运作,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强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深入挖掘城市自然、历史、人文特色,梳理历史文化脉络,塑造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时代特点的城市风貌。开展“AA 文化进万家”活动。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安仁赶分社、宜章夜故事、汝城香火龙等民俗活动,展示传统节日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办好红色旅游文化节,推进红色精品景区建设。整合罗霄山片区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革命老区等特色优势,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

篇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说明报告

2018 )

 年中学(职校)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 号),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吉林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普通中小学校 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2015 年中学(职校)班主任教研工作将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主线,开展系列性主题教育活动。具体事宜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班级为主阵地,采取分阶段有序推进的方式,通过学习传统文化,长文化之根,塑文明之形,铸美德之魂。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文化精华内化于学生的心智,让民族精神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从而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书香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主题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传统文化进班级》“书香班级”展评活动。

 1.充分利用班歌、班训、班刊、班级文化墙、走廊文化墙、班级板报、手抄报、电脑报、班级博客等形式,传播传统文化,

 营造浓郁的“书香班级”文化氛围, 增强班级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2. 开展“我与经典同行”活动,精心选择名篇佳作,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打造“书香班级”。

 3.结合传统节日,班级可开展《传统节日我来秀》征文、演讲等形式,挖掘节日自身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打造“书香班级”。

 经典书目推荐: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丛书:辉煌的中国》《孙子兵法》、《大学》、《中庸》、《古文观止》、《道德经》等。

 (二)

 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学期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为主题,上好主题班会课,帮助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培养学生谦敬礼让、帮扶互助、携手奋进的优良品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倡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四 、参与对象

 市中学(职校)班主任 五 、活动程序

 (一)启动阶段:2018 年 3 月 落实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8 年 4 月——2018 年 6 月

 1.主题班会课推荐与初评

  《友善》班会课参评方式: ①主题班会课设计方案(请用 A4 纸打印两份); ②主题班会课文字实录(请用 A4 纸打印两份); ③制作主题班会课实录的光盘(上交两份)。

 ④班会题目自拟。材料用 A4 纸打印,题目用宋体加黑三号字,居中;文章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封面上必须要注明题目、班主任姓名、所在学校、联系电话,左上角用方框打上“班会课(设计方案)参评材料”或“班会课(文字实录)参评材料”的字样。

 ⑤各县(市)区、市直学校根据评选结果,依据分配名额(见附件 1)于 2018 年 6 月 30 日前报送吉林市教育学院综合部参与市级评选。获奖班会课将择优推荐参加全国第七届主题班会课评选。

 2.《传统文化进班级》“书香班级”观摩展评方式 (1)参评班主任按照展评内容打造“书香班级”。

 (2)根据“书香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自愿申报观摩展评时间(6 月——10 月)。

 (3)评审组根据日程安排下校到班级观摩展评。

 (4)根据评审结果择优推荐 1-3 个(初中、高中、职校各 1 个)“书香班级”参加最终成果展示交流。

 (三)展示交流阶段:2015 年 11 月(具体时间待定)

 吉林市教育学院综合部组织召开“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主题活动成果汇报展示活动,择优推荐获奖班主任展示。

  六、活动要求

 1.各县市(区)、市直学校及时转发活动通知,做好宣传动员,主题活动应结合本校本班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体验活动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民族精神。

  2.要求全地区中学(职校)班主任,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班级博客和班级宣传栏、文化墙等阵地的作用,做好班级主题活动的宣传交流。

 3.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市直中学(职校)请于 2015 年6 月 30 日前将“主题班会课”推荐表及参评材料报送吉林市教育学院综合部。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附件 1:主题班会课名额分配 附件 2:“书香班级”名额分配

 市教育学院

 2018 年 3 月 10 日

 件 附件 1 吉林市中学(职校)主题班会课名额分配

  单

 位

 主题班 会课 课 设计方案 主题班 会课 课 文字实录 主题班 会课 课 实录的光盘 永吉县

 5 5

 5 5

 2 2

 桦甸市

 5 5

 5 5

 2 2

 磐石市

 5 5

 5 5

 2 2

 蛟河市

 5 5

 5 5

 2 2

 舒兰市

 5 5

 5 5

 2 2

 昌邑区

 3 3

 5 5

 2 2

 船营区

 3 3

 3 3

 2 2

 龙潭区

 2 2

 2 2

 2 2

 丰满区

 2 2

 2 2

 2 2

 开发区

 1 1

 1 1

 1 1

 高新区

 2 2

 2 2

 1 1

 市直中学

 1 1

 1 1

 1 1

 市直高中

 1 1

 1 1

 1 1

 职业学校

 1 1

 1 1

 1 1

 说明:根据学校班级数量情况和班主任参与热情,学校可申请增加 1 个名额。

 件 附件 2 吉林市中学(职校)“书香班级”名额分配

  单

 位

 名额 单位 名额 单位 名额 永吉县

 3 3

 一中

 3 3

 吉化三中

 2 2

 桦甸市

 4 4

 二中

 2 2

 吉化六中

 2 2

 磐石市

 4 4

 三中

 1 1

 吉化九中

 2 2

 蛟河市

 4 4

 四中

 2 2

 通潭实验

 1 1

 舒兰市

 4 4

 五中

 3 3

 江城中学

 1 1

 昌邑区

 2 2

 九中

 3 3

 特教学校

 1 1

 船营区

 2 2

 十二中

 2 2

 石化工程

 1 1

 龙潭区

 1 1

 十三中

 2 2

 工业经济

 1 1

 丰满区

 1 1

 十八中

 2 2

 经贸学校

 1 1

 开发区

 1 1

 二十三中

 2 2

 工贸学校

 1 1

 高新区

 2 2

 五十五中

 1 1

 机电工程

 1 1

 五十八中

 1 1

 信息工程

 1 1

 六十一中

 1 1

 财经学校

 1 1

 毓文中学

 2 2

 城建学校

 1 1

 实验中学

 2 2

 女子学校

 1 1

 田家炳中学

 2 2

 工业工程

 1 1

 吉化一中

 2 2

 机械工业

 1 1

 吉林朝中

 1 1

 轻工学校

 1 1

 说明:根据学校班级数量情况和班主任参与热情,学校可申请增加 1 个名额。

篇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说明报告

社会发展] 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一、文化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 1 个,镇文化站 21 个,村(社区)文化室 326 个,在建市民广场 1 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 1 个(在建)、景观路 1 条。

 (二)基层艺术团体、文艺协会和职校、各艺术门类工作室建设情况

 1.专业戏剧艺术团体情况:有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和陆丰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各 1 个,两中心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4 名、省级非遗传承人 6 名、市级非遗传承人 13 名,有国家三级导演 1 名、三级演员 4 名,四级演(奏)员共 29名;有青年演(奏)员 33 名,委托专业艺校代培毕业、结业学员 19 名。

 2.基层文艺协会、艺术工作室情况:全市有各艺术协会(研究会)

 16 个,拥有国家级协会会员 51 名,省级会员

  143 名,市级会员 277 名,本级会员 1209 名。各艺术门类工作室约 160 个。

 3.民营剧团情况:全市登记在册的民营剧团 66 个,演员 1980 名。

 4.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艺术类专业情况:有中等职业学校两所,开设有戏曲、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有艺术类教师 33 名,现在校艺术类学生 293 人。

 (三)文化遗产项目情况

 1.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陆丰皮影戏参加“中国皮影戏”申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通过,成为世界级非遗项目;正字戏、陆丰皮影戏、滚地金龙、甲子英歌 4 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碣石麦秆画、玄武山庙会等 15 项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市级保护项目达 29 项,县级保护项目 54 项。有省级传承保护基地 2 个、市级传承保护基地 8 个,省级生产性示范基地 1个。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市)四级保护体系。

  2.文物普查情况:博物馆文物登录编号 554 件套、序号为 649 件套,单个文物总件数达 3000 件;玄武山管理会馆藏的文物登记号为 348 件套、序号为 525 件套、单个文物总件数达 1022 件。包含了国家一、二、三级文物和普通文物。

 3.古村落保存现状:拥有国家级“四料”古村落1个,国家级古村落 1 个,省级古村落 5 个。还有一批古村落正在普查中并予以活态保护。

 (四)文化艺术发展情况

 1. 戏剧、民间文艺创下了汕尾地区多个第一。

 陆丰正字戏第一个晋京参加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珍稀剧种展演,并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文化遗产日奖”;第一个亮相央视春节戏曲晚会;成为在央视亮相最多的稀有剧种;2009 年出版的《正字戏》一书成为广东省首部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书籍,并获得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第一个把明宣德七年正字戏手抄古剧本整编打造成精品剧《刘文龙》并荣获第九届广东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陆丰皮影戏第一个荣获“第21届国际木联大会暨国际木偶艺术节”的“最佳传承奖”;第一个走进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访谈节目《城市 1 对 1》;第一个赴香港迪斯尼乐园连续展演 56 天;《中国皮影戏正面影身第一“家”》于 2015 年 3 月被省政协录入《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广东一千个率先》。“中国皮影戏”(含陆丰皮影戏)参评世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丰皮影戏是汕尾市首个也是唯一被评为“世遗”的项目。

 民间文艺方面,大安滚地金龙第一个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第一个随省政府访问团出访白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洛杉矶参加展演;甲子英歌舞作为民间文艺第一个代表汕尾市登上央视综艺频道《舞蹈世界》献艺;陆丰渔歌《锦海渔歌》第一个荣获中国首届水上民歌大赛金奖。

 2.民间工艺品方面,麦秆画、金属雕、木雕、贝雕等闻名遐迩,多次代表汕尾市参加省工艺精品展并获奖。此外,还有八仙八骑、鲤鱼灯、旱龙船、麒麟舞等都被很好地保护传承下来,这些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情尽展陆丰文化丰厚的底蕴。

 3.美术书法、文学创作和音乐舞蹈各方面佳作连连。如舞蹈《麦田童话》获“星耀杯”第六届国际青少年艺术比赛广东省总评最高奖项“特金奖”。

 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做法及工作思路

  陆丰市委、市政府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先后出台了《陆丰市建设文化强市规划纲要(2011-2020 年)》《陆丰市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意见和措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和文化强市的建设。

  (一)大力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常态化。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活动,融合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团体章程中。

 2.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以陆丰组织原创的创文宣传工艺品、家风家训漫画、禁毒漫画为蓝图,在全市各镇(场、区)主要街道、学校围墙(栏)等绘制张

  贴文化墙,建主题公园、景观路等,从而达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的良好效果。

 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以“好家风、好家训”为重点,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传承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挖掘乡土民俗道德文化,开展“颂中华经典、学道德模范、做有德之人”的活动。

 4.深化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运用媒体报道、文艺演出、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推动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常态化;深化拓展“中国好人”“广东好人”“汕尾好人”“陆丰好人”推荐评选评议活动;开展“走访老模范”活动,建立完善褒扬激励机制、媒体宣传展示机制,树立好人好报鲜明导向。

 5.引导文化祠堂建设,给传统祠堂文化注入新内涵。注重发挥祠堂文化“以德育人”功能,挖掘祠堂家谱文化积淀和传统道德积淀,把祠堂变成为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

  6.抓好道德讲堂建设。推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进讲堂,使之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群众参与道德实践的社会课堂。

 (二)加大对古村落文化和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活态传承

 近年来,我 XX 市宣传部门一方面印发宣传画册,制作电视专题片,请国家级专家走进陆丰讲解古村落保护知识,宣传古村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另一方面按照“以旧修旧,修旧如旧”的文保工作原则,加大对全市已申报古村落的保护,使古村落文化活态传承、生态传承。

 (三)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

 1.开展送戏、送书画进校园活动。近年来,我 XX 市多次组织陆丰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进入中小学校园,最大限度激发孩子们的文化自觉,共同打造陆丰非遗文化传承的新基地,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学习并喜爱上传统文化,不断夯实文化根基。

  2.举办“书香陆邑”全民读书活动,开展“中华诵经典”活动。

 3.全市各学校以教育创强为契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建设、绘制文化长廊、文化墙,让墙壁“说话”,让文化上墙。

 4.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宝贵的民间艺术,扶植年轻一代学习传统民间艺术与民间技艺,陆丰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联合成立陆丰市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基地,并于 2016 年秋季开设戏曲表演专业,通过增设特色课程,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

  (四)引导群众开展节庆活动

 为群众搭建舞台,让百姓唱主角。2013 年底以来,陆丰市委宣传部打造的“百姓周周乐舞台”群众文化活动,为基层人民群众送上 300 多台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受到群众的喜爱,被授予“汕尾市特色文化品牌”称号。

  民间还有结合民俗、节庆开展的“妈祖文化节”“端午龙舟大赛”“中秋诗会”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群众参与。

 通过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一方面发动老百姓讲身边人、身边事,突出乡土特色,贴近群众生活;另一方面发挥传统文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思想号召力,既“活”了宣传又“聚”了人心,丰富了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五)创新形式,通过媒体全方位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

 主流媒体担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陆丰市广播电视台播出的《道德讲坛》栏目,有《百家姓》《史记》《弟子规》等 125 部中华传统文化节目,将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与电视媒体的通俗表达融合,完成了对中华传统节日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化解读。

 创新活动形式,发挥新媒体受众广、受众年轻化和传播快速的优势,打造宣传文化网站手机版,开设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精彩视频等艺术栏目,加大传统艺术的宣传传播;挖掘民间网站人才优势和工作热情,支持开展“网络摄影大

  赛”“网络征文活动”“网络书法漫画大赛”等,鼓励多拍摄、多传播陆丰人文、民俗、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

  (六)加大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力度,用戏剧表演的形式演绎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宣传部门通过“送出去”“请进来”“传、帮、教”等举措,培养了正字戏、陆丰皮影戏具有艺术中专学历的青年演员 61 名,依托各艺术工作室、职校培养了各艺术门类、群众文化人才约 1.6 万名。

 打造出正字戏精品剧《刘文龙》《妈祖》《青蛇传》等,陆丰皮影戏《哭塔》《飞天》动漫版和传统长剧《嫦娥奔月》《哪吒闹海》等,将剧种存留的优秀传统剧目通过整理工程挖掘、整理出来,通过精品打造活态传承下去。

 将《三字经》、寓言、成语故事等编成短剧,由正字戏、陆丰皮影戏等国家珍稀剧种进行演绎。如陆丰皮影戏《龟兔赛跑》《东郭先生》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意见建议

  (一)由相关部门成立编纂机构,编写相关艺术教材和剧本

 在落实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教材(如有关戏曲科学发声、民间工艺的教学等方面的教材)。用戏剧表演的形式演绎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教材、剧本编写难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业人才把《三字经》、寓言、成语故事编写成剧本,提供给基层文化团队进行演绎、宣传,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重视传统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储备纳入工作议程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基层的宣传文化工作者学习、进修,以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建议文化主管部门举办民间文化人才大专研修班、地方戏曲人才大专研修班,提供更多的艺术学习平台。促进地方文化艺术人才的成长,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后劲。

 (三)策划组织地方戏曲擂台赛,扶植地方戏曲的发展

 组织开展地方戏曲擂台赛、民营剧团汇演等,给予地方戏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同时,也建议媒体组织此类活动时多向地方戏曲倾斜。

 (四)把乡村戏台、县级剧团剧场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予以支持

 目前,乡村剧团没有自己的排练场,基层专业剧团原有场地大部分年久失修,而新建剧场又往往受限于资金无法筹措而使他们望而却步。

 建议有关部门把简易戏台纳入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范围,注重保护利用古戏台,通过合理利用使其成为特色鲜明的群众戏曲文化聚集区;通过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基层戏曲创作生产条件,支持县级剧团建设专业性、规范性剧场。

篇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说明报告

我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情况的调研报告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民族复兴的高度,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为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我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调研组以此为题,开展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皮是千年古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有序推进。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一方面,县域内的历史遗存丰富,有古皮城、将军府、尹吉甫墓等多处遗址遗迹,也有西周的玉璧、汉代的陶器、元代的青花瓷缸、唐代的石刻石金刚,还有不胜枚举的名人字画作品、石碑石刻作品。另一方面,南皮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既有西周宰相尹吉甫、唐

 朝宰相贾耽、状元宰相张之万、晚晴重臣张之洞等历史名人,也有王蒙、朱明瑛等现代大家。

 (二)传统文化熠熠生辉。

 一是书画艺术发展氛围浓厚,老中青少人才济济,县内有十余名中书协会员、多名省级美协会员,且书画艺术产业逐渐兴起,出现了汤景丽、刘汉斌、陈超等本地书画名人; 二是戏曲文化得到传承,京剧社团、河北梆子社团 5 家,经常组织开展戏曲下乡、戏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 三是传统武术得到发展,南皮红升武校多次出国展演,八极拳、二郎拳等传统武术项目也多次开展演出交流;四是传统工艺得以展示,南皮小米面窝头制作技艺、寨子广盛源老醋制作技艺、王厂錾铜浮雕工艺等传统技艺在我县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活动中分别亮相; 五是民间传统文化广泛流传,如吹歌、花狸虎、哈哈腔等表演形式备受百姓喜爱,并在我县大部分地区流传。

 (三)非遗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目前,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个(南皮落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 个(二郎拳、八卦掌、南皮小米面窝头传承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1 个(刘氏唢呐制作技艺、八极拳、飞虎拳、阿杜土鸡制作技艺、孙家老席制作技艺、张古风王氏吹歌、孙青屯村大鼓乐、八极大枪、王厂錾铜浮雕工艺、尹家香油制作技艺、广盛源寨子老醋)。相关单位和部门正在完成 2019

 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和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复审工作。

 (四)文化发展平台建设逐步铺开。2018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南皮文化展览中心,建筑群占地 55 亩,由历史博物馆、民俗馆、张之洞纪念馆、王蒙馆四个展馆组成,文化广场、绿化景观等室外配套工程相对完备,中心现已成为南皮人民日常文化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筹建中的县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等文化场馆项目业已启动,目前完成选址、征地、立项、初步设计等工作,正进入招投标程序。

 (五)群众文化活动、文艺创作异彩纷呈。我县连续多年举办春节花会调演、元宵节灯谜会、文化“七进”系列活动、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等。喜迎国庆,今年举办了朗诵会、群众歌咏演出、文艺演出、千人健身广场舞展演、书法展、绘画展等庆祝活动。此外,全县各村镇、社区组建了广场舞队、秧歌队、书画协会、老年京剧社等群众文艺队伍,开展健康向上、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同时,群众文艺创作竞相争荣。小品《好人好报》、少儿舞蹈《沧州小落子》、电影剧本《初心》均获得较高的奖项和荣誉。部分本土的书法家在国家级赛事中也获得较好的名次。

 (六)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继 2018 年旅发大会后,充分发掘南皮文旅、农旅融合项目,推出精品旅游路线,开展“品味南皮之旅”亲子一日游活动,推动了我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统筹协调有待进一步推进。我县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涉及部门多,因为缺乏整体性的长远规划引领,缺乏统筹协调,各部门间没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是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县财政每年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除上级要求的配套资金)很少,不足以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人才保障机制不完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关注,更需要一批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我县从事文化发展的相关人员,特别是具有一定业务理论说和工作经验的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出现人才“走不出去,引不进来”的尴尬局面,且部分传统文化出现传承人的断层;三

 是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全县还没有出台我县文化工作专项考核的办法,文化传承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传承弘扬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县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工作做得很好,但对发掘之后的开发利用工作做得不够。以张之洞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为例,成立了张之洞研究会,但仅限于展开研讨会、举办书画展的层面,没有向更深层次推动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在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中,受众面较窄,普及程度低。

 (四)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相关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搜集整理、保护工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大,特别是有关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和政策,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缺乏应有的共识。

 三、几点建议

 (一)因地制宜,尽快出台文化发展长远规划。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部门间的相互协作,才能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建议政府聘请专家团队,加强我县传统文化发展规划的编制研究,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以科学规划引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二)强化管理,不断完善各项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要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需经费继续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投入。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是健全人才保障机制,要根据文化部门的实际情况和职责,尽快出台相应的文化人才政策,一方面科学设定专业岗位,完善公开招考、社会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另一方面加强对在职文化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探索分配制度改革,激发文化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能进能出、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此外,要建立文化传承人(继承单位)认定和培训机制,解除传统单一保守的传承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培养民间艺术后备队伍,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后继有人。

 三是建立考核考评制度,政府要出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考核办法,制定量化标准,定期对相关单位部门和乡镇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干部档案,作为年终评选先进的指标,以此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监管和督导力度。

 (三)开拓创新,培育传统文化发展新动能。

 一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搭建平台,使各项文化交流、展演做到

 经常化,让南皮的传统文化“走出去”,把外地的先进文化“请进来”,唱响我县的“文化大戏”。

 二要广泛征集南皮特色传统文化元素,对非遗传承、乡村记忆、传统手工艺、特色物产、特色美食、传统物件等,进行全面摸底统计,做好文化产业项目储备; 三要做强“文化+旅游”“文化+特色小镇”项目,完善以张之洞文化为龙头的系列文化园区或特色小镇建设,开发以尹吉甫文化、南皮落子、传统武术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丰富文化内涵,打造南皮文化名片; 四要探索“文化+科技”发展模式,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探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服务+”模式,建立传统文化数字化体验基地,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以声光电为表现形式,将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五要实施“文化+创意”策略,挖掘历史名人、非遗传承等文化元素,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拉动文化消费,满足广大群众文化消费快速增长的新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总之,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发展模式,对接“互联网+”战略,实施“文化+”行动,通过新的联接、新的重组、新的融合,让南皮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项目、转化成产业、转化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四)加强宣传,营造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及时宣传报道

 我县开展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好举措和好成效,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二要继续深入挖掘南皮文化元素,打造一批有南皮特色的文化景观,借鉴沧州市“马路文化”的做法,通过、模型、绘画、雕塑、景观等多种形式,运用文字、影像、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彰显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特质; 三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编入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开展兴趣教学班,组织参观学习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各种历史遗存; 四要把政府各部门组织开展的“书法、戏曲、武术进校园活动”“ 书画进机关、进商场、进企业活动”等文化活动落到实处,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发展氛围。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