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 模式 活动 研究

[摘 要] 教学设计是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关键,而面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理论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本研究试图突破现有教学设计理论的局限,构建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促进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效设计的教学设计模式。基于后现代主义哲学、新知识观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研究提出了12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原则,揭示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本质。依据活动理论,探讨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系统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系统要素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架构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ILACD模式)。该模型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特点,具有开放性。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活动; 活动理论; 教学设计原则; 教学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0-03[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曾祥翊(1968—),男,湖南慈利人。副编审,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E-mail:zengxyok@126.com。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研究性学习作为解决策略之一被提出来。研究性学习重建了教学观、课程观、师生观和学习观,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换言之,教学设计是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关键,而面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理论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

本研究试图突破现有教学设计理论的局限,构建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促进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效设计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教学

设计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它与学科课程存在着本质区别:[1]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开发的,掌握必要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它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

研究性学习活动带来了教学观的变化、课程观的变化、师生观的变化、学习观的变化。

1. 重建教学观——教学即生活。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视野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共同构建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和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最根本的特点。”[2]研究性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从全部的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生的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应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的“知识目的”,转向重视含知识在内的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习已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与生活融为了一体。教学范式的转型意味着教学成为一种以精神交流和意义创生为主要目的人的生活;意味着教学消除师生作为“知识权威”与“无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建立起师生之间以对话为特征的沟通,强化学生和教师的主体角色;意味着知识不再作为永恒的真理接受膜拜,而是作为探究和创生意义的材料接受质疑和考问。

2. 重建课程观——教学即课程开发与创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体验课程”。[3]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师生是课程开发者与教学设计者。在这里,课程的内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4]是“一系列事件”,[5]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东西”,[6]是由交往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7]这说明,研究性学习活动体现了课程的范式转换。这种转换首先表现为课程概念的转变。课程不再是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或需要遵循的教学指南,而是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其次,课程的形态发生变化。课程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静态的知识文本,而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师生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第三,将学习者置于课程的中心,并将个体意识的提升作为追求的目标,充分确立起个体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3.重建师生观——师生的活动共同构成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教师与学生都作为活动者参与其中,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交织在一起。在这里,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不是相互对立的主客体关系,与其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发生主体,不如说学生卷入了探究之中;与其说学生获得了知识与真理,不如说学生沉浸于探究而获得了精神的增长与富足;与其说师生双方作为主体在活动,不如说师生双方作为完整的人在生活着。在这里,“对话”是师生关系的描述词。在对话中,双方互相承认,互相赋予平等与尊重,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自由、宽容、鼓励与帮助的关系。在这里,“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8]

4. 重建学习观——研究性学习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均表现出不确定性。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传统教学执著的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转换为一种个体化的生命体验。这种不确定性,对教师来说,使得研究性学习不是对所有学生都施加普遍性的学习内容、同一性的学习步调和标准化的评价方式。这种不确定性,对学生来说,则是活力焕发、个性施展和创造性发挥。研究性学习活动打破了知识的“霸权性”,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想象和创造得到认可。学习作为建构新知识的活动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活动强调创造性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策略的运用,鼓励学生建立各种联系,实现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使学习既具有个人意义又具有社会意义。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视野中,课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学成为课程开发的过程,学习成为建构知识与人格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活动实现了课程、教学、学习的一体化,避免了三者之间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这种变化也意味着现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研究性学习活动所带来的变化,促使我们对教学设计研究做出如下反思:

1.研究性学习活动拓宽了现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9]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培养。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强调知识的建构性、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的情境性、知识的复杂性、知识的隐性。[10]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观和知识观,将使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跨越当前的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心理学基础,而朝着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方向前进。

2.研究性学习活动改变了现行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有学者指出,当前的教学设计研究取向是基于策略/模式的,应向基于学习活动的研究取向发展。[11]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以交往为基础的生活过程,师生的活动共同构成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在“我”与“你”的师生关系中进行的。因此,面向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将是教学设计研究新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