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内镜诊治食道美丽筒线虫病的探讨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线虫 食道 诊治 探讨 美丽

【摘要】 目的探讨美丽筒线虫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对美丽筒线虫的致病特点、致病途径以及感染宿主后的临床表现等方面分析总结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结果食道美丽筒线虫病较罕见,我院发现的2例患者内镜下将虫体取出后,经鉴定为美丽筒线虫,后随访未复发。结论内镜是诊治食道美丽筒线虫病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 美丽筒线虫食道内镜诊断和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3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2(c)-0031-01

美丽筒线虫病(Gongylonema Pulchram)为哺乳类动物(特别是反刍类动物)的寄生虫,成虫寄生在口腔、咽喉、食道等处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偶可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美丽筒线虫病(Gonggylonemiasis)。人体寄生的最早病例是由Leidy(1850)在美国费城及Pane(1864)在意大利分别发现[1]。此后世界各地陆续有散在病例报道。我国自1955年在河南发现首例病人后,迄今已报道百余例[2],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江南偶见。根据我国病例分析,患者大多数为青壮年,年龄最小6岁,最大62岁,两性无差别,以从事农业及家务劳动的居多。我省于1975年在山西铝厂职工医院发现首例,后有陆续报道,都分布于口腔,我院于2009年2月和2010年7月发现2例美丽筒线虫病,其病变都位于食道内,实属罕见,现报道病例如下。

患者任某,男,34岁,汉族,农民,于2009年2月18日以胸骨后不适1年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胃镜检查示:食道左侧壁距门齿30cm处可见一白色线形寄生虫,呈“波浪状”分布(图1);患者陈某,女,20岁,汉族,理发师,于2010年7月14日以上腹部不适伴胸痛6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胃镜检查示:食道左侧壁距门齿31cm处可见一白色线形寄生虫,呈“波浪状”状分布(图2),镜下可见虫体缓慢蠕动,用活检钳钳夹口侧端将虫体取出。虫体长前者为31mm,宽0.2mm,后者为27mm,宽0.2mm(图3),显微镜下可见:虫体表面有许多角质突,前方形成纵置的四列,接近侧翼时变成八行,经鉴定证实为:美丽筒线虫。

讨论:美丽筒线虫成虫呈乳白色,细长如线状,寄生在人体者较小,在反刍动物体内者较大。从人体获得的虫体,雄虫长21.5~62mm,宽0.1~0.3mm。雌虫长32~150mm,宽0.2~0.53mm。体表明显的横纹,体前部表皮有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角质突,在前方形成纵置的四列,接近侧翼时变成八行。在身体的两侧各有一个颈乳突,其后可见波浪状的侧翼。口小,有头乳突。雄虫尾部无交合伞但有宽的尾翼,左右不对称,肛门前后有成对的乳突。交合刺两根,大小、形状相差很大。雌虫尾端呈钝锥状,不对称。肛门位于近尾端处,呈唇状突出,阴门开口稍前于肛门。虫卵为椭圆形,卵壳厚而透明;寄生于人体的美丽筒线虫的虫卵大小为46~61mm×29~38mm[3]。

美丽筒线虫成虫寄生于反刍类动物,人为偶然宿主。寄生部位主要是口腔、食道。雌虫成熟交配后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粪甲虫、蟑螂等吞食后幼虫在它们的消化道内孵化出,幼虫穿肠壁入体腔,形成囊状体。人如吞食含囊状体的昆虫,或被此昆虫污染的食物即能感染,幼虫穿入胃壁或十二指肠肠壁,然后向食道,口腔移行,发育为成虫。自吞食囊状体到发育为成虫约需2个月。成虫在人体寄生期为1年左右,个别可长达10年。

美丽筒线虫成虫在口部上下唇、舌、颊、颚、齿龈、咽喉及食管等处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寄生。对人体的损害是由于虫体移行及寄生时对局部的刺激所致。虫体移行甚快,使患者产生痒感、刺痛感、麻木感以及虫体蠕动感、异物感或肿胀感。在寄生局部黏膜可出现水疱或血疱,有的患者可表现精神不安、失眠、恐惧等精神症状。

我院诊治的2例患者都否认有吞食昆虫史,但是平时有吃生菜和饮生水的习惯,分析发病原因可能为吞食被感染期昆虫污染的水或蔬菜所致。患者经内镜下将虫体取出后,多次粪便都未找到虫卵,经随访无类似的症状出现。本病的治疗方法是挑破寄生部位的黏膜将虫体取出,症状即可消失。本病的预防措施为加强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特别应强调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赵慰先.人体寄生虫学[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11~817.

[2]李辉,许卞利,蔺西萌,等.河南省人体美丽筒线虫(附病例报告一则)[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4,15(4):208~209.

[3]陈佩惠.人体寄生虫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91.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