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医内科脾肠病症临床探析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探析 内科 临床 中医 肠病

【摘要】 目的 探讨人体脾肠病症在中医临床上的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收治的脾胃气虚、肠道不畅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以中医为主的治疗方法的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8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中医辨证理论为主导的临床治疗脾胃气虚、肠道不畅等病症,有明显治疗效果。

【关键词】 中医治疗 脾肠病症 临床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字典

【中图分类号】 R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04(b)-0139-02

脾肠病症是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病,在临床多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其主要症状有上腹区疼痛、腹胀、食欲减退、嗳气、呕吐等等。根据此病的临床表现来看,在中医上应归属为胃脘痛、胃痞,医书中早有论断: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是饥非饥,是辣非辣,是痛非痛,而胸膈懊恼,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做痛。而目前西医治疗脾肠病症并无特效方法,主要标准是对症治疗[1]。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中医辨证的方法,探讨中医治疗脾胃气虚、肠道不畅等病症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为:持续或反复性发作的上腹部不适,包括恶心、早饱、呕吐、胀气、反酸等症状,经过临床、影像学、实验室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的病变,症状累计超过3个月。共选择患者173例,并将其中符合发病年限、发病次数、病程情况的患者共164例纳入本研究,年龄分布从29~80岁,平均年龄54.5岁,病程都在1~12个月之间,其中男性78例,女性86例,按照随机对照表的分配原则,将164例患者随机分配到2个组,其中中医治疗实验组为96例,西医治疗对照组为68例。

1.2 实验分组

(1)实验组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槟榔15g:性温,味辛、苦,作用消积食滞、腹脘胀痛;云木香8g:性温,味辛、苦,作用理气疏肝、健脾消滞、行气止痛;党参20g:性平,味甘,微酸,作用健脾益肺、补中益气;茯苓20g:性平,味甘,作用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厚朴15g:性温,味辛、苦,作用降逆平喘、行气消滞;白术20g:性温,味甘、苦,作用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枳实20g:性寒,味辛、苦,作用痞满胀痛、积滞内停;灸甘草12g:性平,味甘,作用补脾和胃,脾胃虚弱;干姜8g:性热,味辛,作用温中散寒、温肺化饮,燥湿通脉;麦芽20g:性平,味甘,作用健脾开胃,行气消食;所有配方以水煎服,1剂/d。同时根据中医针灸理论,取足三里、中脘、气海行针灸治疗,配合公孙、内关、阴陵泉行针刺治疗,1次/d。脾肠甚虚者还给予推拿按摩相关部位,1次/d,以外敷药膏敷于脾肠部。

(2)对照组应用西药对症药方。吗丁啉:10mg,3次/d;雷尼替丁:150mg,2次/d;维生素B:120mg,3次/d。以30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变及疗效情况。

1.3 治疗标准

无效治疗:临床症状无好转;有效治疗:临床症状减少,部分症状消失;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并且在2个月内没有复发。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符合正态分布应用t检验,部分非正态分布应用c2检验。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到,中医实验组的无效治疗为4例(4.17%),有效治疗为58例(60.42%),治愈为34例(35.42%),与西医实验组的无效治疗9例(13.26%),有效治疗40例(58.82%),治愈19例(27.94%)比较,除了在有效治疗一项上,两者无差异外,其他3项全部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结果提示,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在大的治疗方向上相差无几,但是在彻底治愈疾病的效果上,中医辨证治疗是优于西医治疗方法的,而且因为中医治疗的项目细化具体,故无效治疗一项也是远远少于西医疗法的。

3 讨论

脾肠病症是消化系统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症状容易反复,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西药疗效有限[2],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中医辨证治疗其核心在于辨证二字,而“辨”的方向在于全面观察,并且全面分析以此来求得“证”,这就是中医辨证治疗的核心所在。

本研究的患者选择全部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和《实用中医内科学》[4]的标准,均为脾肠症结,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嗳气不爽、胃痞隐痛、厌食呕吐等。因此脾肠病症的患者,症结多在胃部[5],而胃部表现为阳明燥土,是体内气血之脏腑,外邪入侵、饮食不调、悲喜多情都能过对胃部造成伤害,导致积气淤滞,变生诸症。胃部受损日久,必然实转虚,招致气虚胃弱,又气息不调和,导致胃痞或者胃胀痛[6]。

而所有配方中,党参为君药。其性平,味甘且微酸,《本草》中有记载: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期胃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是治疗胃虚气弱的根本药物。而白术为臣药,性温,味甘、苦,《本草》中有:白术,乃扶植脾胃,消食除痞之要药,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所以白术可以用来帮助君药补益脾胃,改善食少腹胀的情况。而灸甘草是一味使药,性平,味甘,《药性论》称其除腹胀满,补脾益气,调和药性。和党参、白术共用,意在增补益气健脾的功效,调和所有药物的药性,故称之为使药。因此,本药方的主要目的是补益脾气,以行气、活血为辅,从辩证的角度来说是可行的。

此病的临床特点为脾胃虚寒,隐隐胃疼,呕吐、纳差,其机理为乏于温养,而致脾虚胃寒,所以治疗应该以药剂为主,针灸为辅。而本研究中根据中医针灸理论,取足三里、中脘、气海行针灸治疗,配合公孙、内关、阴陵泉行针刺治疗,脾肠甚虚者还给予推拿按摩相关部位,以辛、温的中药药膏敷于脾肠部。药针相辅,内外相兼,动静相宜,也很明显的提高了治疗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在中医诊疗过程中,辨证的思想无处不在。

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中医实验组与西医实验组比较,除了在有效治疗一项上,两者无差异外,其他3项全部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结果提示,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在大的治疗方向上相差无几,但是在彻底治愈疾病的效果上,中医辨证治疗是优于西医治疗方法的,而且因为中医治疗的项目细化具体,故无效治疗一项也是远远少于西医疗法的。这个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施诊比起西医单纯的对症治疗,优点在于调动了患者的诊疗积极性,结合生物医学、社会、心理等社会资源,共同服务于中医辨证施诊,这本身也是辨证思想的延续。

参考文献

[1]Chang FY,Lu C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the 21st century:perspeetives from Asia or South-east Asia[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22(l):4~12.

[2]张冰.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4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9,1(1):1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74.

[4]王永炎,鲁兆麟.实用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398~403.

[5]崔舒展,胡颖.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033~3034.

[6]闰江屏.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1):1488~1489.

【收稿日期】 2012-03-09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