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循证修复机制及策略研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公信力 慈善 修复 机制 策略

[摘  要]如何改善并提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循证管理为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定位和发展慈善组织公信力提供了新思路。立足于现实发展诉求,文章阐明了循证管理之于慈善组织公信力修复的适切性及其实施的过程机制,同时,基于上述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其循证修复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深陷发展危机的慈善组织有效营建并切实巩固公信力,探寻新的方法和出路。

[关键词]慈善组织;公信力;循证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7;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4-0061-06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赢取公众信任的能力。良好的公信力有助于慈善组织募捐到必要的慈善资源,更好地开展各项慈善活动,促进慈善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遗憾的是,当前国内慈善组织面临的一系列公信力危机,严重阻碍了其良性运转,以致慈善事业正处于深重的质疑困境之中。对此,众多学者及实践工作者大都形而上地将问题的求解置位于培育一个公开透明的慈善体系,但就怎样构建这样的体系,既有研究仍缺乏较深入并具针对性的探索。实际上,在重“知”但更重“行”的向善语境里,如何做得更好其实是一个更为棘手的挑战[1]。为此,本文创新性地从循证管理出发,并以其更务实的实践指引为参照,剖析并厘定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实施机制和路径,在突破离析性的学理性研究中强化建构性政策探讨,以弥合慈善组织公信力营建上的“知”“行”差距。

一、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修复诉求

肇端于不同渠道信息的揭示和披露,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逐为普遍关注并备受指摘。在中国红十字会因“郭美美事件”引起公愤且其余波尚未消除之时,“中非希望工程”、“尚德诈捐门”以及“宋庆龄石像”相继又让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以及“宋庆龄基金会”陷入公信力危机的泥淖。慈善组织当前俨然已成“众矢之的”,其尴尬的募捐数额已然令中国慈善事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以新近中国红十字会的遭遇为例,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伊始,在其官方微博号召大家捐款支持灾区时,不曾预及的是,众多网民的一致回应却是一个简单的“滚”字以及一个鄙视的表情。据粗略统计,该微博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就得到14万个“滚”字的回复。

作为慈善组织最重要的资产,公信力的损失不仅有损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其担负的社会职能也有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一方面,慈善组织丧失公信力,会影响公众对其支持力度,丧失获取社会资源的动力和能力。受慈善机构公信力大幅下降的影响,目前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认同度急剧下降,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也严重挫伤。许多民众就曾表示,宁愿自己亲自与受助人面对面,也不愿通过慈善组织进行捐助。另一方面,慈善等社会组织被称为独立于政府、市场的“第三部门”,其存在有助于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在慈善组织丧失公信力以致自身都不能生存时,其社会职能的彰显也就岌岌可危,相应由之担负的慈善公益事业在调整收入分配差距、舒缓社会矛盾、提升社会凝聚力、增强社会互信以及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上的重要作用,亦无从谈起。其实,基于良好公信力而生存和发展的个别慈善组织,也的确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拥戴。以作为民间慈善机构的壹基金为例,雅安地震之后,在短短两天内其即收到了2 240万的善款而独占鳌头。

由此大力修复公信力顺应成为当前我国慈善组织迫在眉睫的发展要求。而事实上,公信力的构建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毋宁说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为理论上而言,构建公开透明的慈善体制并没有太多的争议,关键是如何将其落地,特别是国内慈善体制的构建和完善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之时,即发展特征上是“从0到1”(即“从无到有”)而不是“从1到2”(即从有到更好),探索整饬既已衰落的慈善体系的有利切入点或突破口,以至循此发掘有效策略即为迫切的实践需要。显然,仅停留于研究这种体系的目标、要求及原则等并不能为现实的诉求提供明确有效的方案[2],更具体地,需要回答:慈善组织公正透明体系或其公信力背后的元要素到底是什么,如何组织这些要素形成有机整体进而支撑慈善组织的良性运转。

二、循证管理及其实践价值

(一)循证及循证管理

循证最早来源于循证医学。循证医学主张“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依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出治疗措施”[2],由此而形成的诊断实践即为循证。其实循证也不难从字面上得到理解:循,遵循或根据的意思;证,即为证据,不过与通常刑事技术科学上的证据内涵并不完全相同,这里的证包括过往形成的经验、研究成果、成熟做法、发现的规律与具有实证意义的实践表征等。所以简言之,循证即为遵循或根据证据的方法。

“循证管理”就是,在管理中直面确凿的事实,利用更合理、深入的逻辑,找出最可信的证据或通过坚实的证据链,指导组织的行动。循证管理强调,要把管理决策和管理活动建立在殷实的证据之上,通过收集、总结、分析和应用最佳、最合适的证据进行管理,即根据目前最好的证据,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对组织结构、资源分配、运作流程、质量体系和日常运营等作决策,通过实践产生新的证据,总结经验、修正管理方式并再实践,不断提高管理效能[3]。区别于传统的经验管理,循证管理更加重视证据的来源、收集及评价。总体而言,传统管理主要凭借管理者的一般经验,虽在某些方面也重视证据,但基本上只局限于必须获得的证据,而且对证据的收集、评价重视也不够。与之不同,循证管理则更重视全面、系统地收集证据,通过自身的工作积累、索取及创造证据,并严格地评价证据,且以此为依据指导实践工作,它使管理决策从基于个人偏好和不系统的经验,转变为基于最佳的科学证据[4],这就保证了决策的有效性与稳健性。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循证管理意味着,为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管理人员宜基于自身及慈善组织的具体条件,在证据化的管理规范中,通过创证或用证的方法探求公信力成长的可行道路。更具体地,决策制定及实务的开展应以各种慈善证据的搜寻、应用为着[点,同时,在证据的积累、创造以及严格评价的有序流程中,推进慈善组织公信力打造的各项工作。鉴于循证管理以证据为中心,而具体的证据有其必要的事理依据且必然与既已存在的具体的利益相关者相联系,所以直观地看,基于循证的公信力营建有助于调谐慈善组织的运转与公众期待的一致性,进一步也就有利于弥补和巩固公信力成长的公众基础和实践根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