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风雨不归路,,钱临照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归路 风雨 钱临照


打开文本图片集

周恩来曾提到过“三钱”,分别是指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但其实在科技界还有所谓的“小三钱”,其中有工程力学专家钱令希、水力学家钱正英,还有为中国科学事业呕心沥血的物理学家钱临照。

宝地英才

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多有才俊,出生在这里的,不仅有工程力学专家钱令希、经济学家钱俊瑞,而且还有对我国影响深远的国学大师钱穆。而这个人杰地灵之地还诞生了一位同样对中国物理学研究和发展影响深远的人物——钱临照。

钱临照自幼在父亲所办学校就读,在家风影响下,勤勉好学,一路过关斩将直抵上海大同大学物理系,师从胡刚复、严济慈等在中国物理学发展历程中影响颇为深远的名家。严师出高徒,胡刚复、严济慈等人的授课,让当时初接触物理学研究的钱临照受益良多。

1929年,钱临照从大同大学物理系毕业,开始在广东省兴宁县和上海市两地的中学往返任教。并于一年后获得了前往位于沈阳的东北大学物理系任助教的机会。与物理学研究的渊源,自此开始写就开篇。

勤学苦读、善于钻研的钱临照一边在东北大学教课,一边研发自己的“小玩意”。他就地取材,利用废旧的材料和零件,借助一台车床自己动手制成实验仪器,并利用自己亲手打造的仪器,完成了密立根油滴实验。也是在此阶段,他利用同样的方法还制成了波长为2米的无线电波实验仪器。

沉浸在物理世界里的时光美好而短暂。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在日军的铁蹄下不得安宁。东北大学生被迫入关。

国难当头,钱临照在动荡的时局中看不到光明,也不免为前路彷徨不已。此时,曾经的恩师严济慈为钱临照指明了前路。

当时,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刚刚成立不久。虽然4名助理研究员的编制已满,但是当时的所长严济慈爱惜人才,还是额外录用了钱临照,让他成为了严济慈的研究助理。也由此,钱临照成为了中国第一批物理学研究人员。

在严济慈的指导下,进入研究所的3年内,钱临照就完成了压力对照相乳胶的感光作用之研究以及水晶圆柱体在扭力下产生电荷及其电震荡的研究这两项课题。

求学英国

作为第二批中英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生,钱临照于1934年的夏天踏上了前往英国求学之路。抵达英国后,钱临照进入了伦敦大学学习,并得以将自己在国内未完成的课题继续进行。

通过抵达英国后的进一步实验,钱临照《水晶圆柱体在扭力作用下产生电荷》的研究课题获得了重要结论:中空水晶圆柱体在扭力作用下产生体电荷。

钱临照在英国留学3年,期间发表了5篇论文。但国内战火连连,他虽身在海外,却对祖国同胞所遭受的屈辱感同身受。一位印度学生遭受指导教授的不公平待遇,更是让钱临照十分气愤。在还未取得学位时,他便拒绝了指导教授的好意,执意离开了英国。

他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希望能够获取祖国的学位。只不过,当时我国并未建立起学位制度,所以当时从英国留学归国的钱临照并没有获得学位。

或许钱临照在英国苦读3年却在最后时刻拒绝获取学位的做法,会让现在的许多人感到费解。但这却正是在国家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大环境下,老一辈科学家的民族气节的体现。也正因如此,钱临照拒绝获取英国学位的故事,也成为了一段美谈。

其实当时身在英国的钱临照,除了积极完成学业要求之外,还惦念着祖国的切身需求。他一边读书、从事研究,一边挤时间学习应用光学。3年求学时光,他的暑假都是在伦敦一家光学厂度过的,为的就是学习工厂的实际技术,回国后好满足国内的需求。

战时颠簸

北平沦陷后,钱临照从英国匆匆赶回。为了保护国内的科研资源,他担负起了运送物理所仪器、资料的任务。在他的巧妙安排下,物理所有五六十箱仪器和资料,经过越南的海防运送至了昆明,使物理所多年积累的科研资源得以保存。这看似不复杂的物资运送,其中却倾注了钱临照的聪明才智和良苦用心。

钱临照在英国光学厂度过的“学徒”生涯,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纷飞的战火中,他主持了物理所的应用光学研究。期间,他与物理所的同仁们一起设计制造了几百架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这些仪器并不只是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提供给学校,要知道在战争一线的很多医院、工厂都迫切地需要这类物资。

钱临照制造光学仪器的经历,不仅仅是满足了战时的物资需求,其更加深远的影响在于,这个过程中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批光学仪器专家。

新中国成立之前,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钱临照,面临着留守大陆或前往台湾的敏感问题。他充分地尊重了中央研究院各位同事的选择,“愿意留下的人,我帮他留;愿意走的人,我帮他走。”虽然大部分研究人员选择留在大陆,但数学所和历史语言所决定迁到台湾。

为了安顿好这两个研究所,使自己的工作有始有终,钱临照亲自去了趟台湾。但也就是这趟行程,在后来的历史中,成为了他遭受打击的诱因。

钟情史学

钱临照对科学史的兴趣,还是源自其年幼时所受到的史学家钱穆的影响。抗战期间,他有一段时间曾呆在昆明史学研究所,工作之余常翻阅史学所的藏书。期间,他无意间发现《墨经》中有许多与现代科学相同的记载。

于是在史学所所长徐炳昶的鼓励下,他撰写了《释墨经中之光学、力学诸条》一书。这本书对《墨经》中的相关内容作了8条光学解释和5条力学阐释,也由此开启了国内研究人员对《墨经》的研究。钱临照对《墨经》中的科学技术资料的研究,还得到了致力于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赞赏。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技大学创立了天体物理研究组。为了便于这个研究组工作的开展,钱临照自告奋勇编写了《西方宇宙理论评述》一书。编写该书期间,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撰写了约4万余字。书中旁征博引、博古论今,将西方的宇宙理论与中国的宇宙观进行了梳理。

“如人坐舟中,舟行而不自觉”,这是《博物志》中的论述。钱临照从科学的视角对书中的论述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认为它不仅表达了地球在运行,甚至可以引申出物体在惯性系统中的运动特征。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钱临照借助自身的科学素养,再加上对史学的浓厚兴趣,从中国古书中发现了许多前人没有注意到的视角,使科学史研究在中国的土壤上扎下了根基。

科大情缘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钱临照矢志不移,但同样令他挂心的,还有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这就不得不说说钱临照与中国科技大学之间的不解之缘。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自那时起,钱临照便一直在那里讲授普通物理学的课程。他备课十分认真,不仅自己在上课前做足功课,写好讲稿,甚至还会面壁试讲,力图让自己的课程生动而直观。

当时,地处北京的中国科技大学人才济济,有很多杰出的院士。但是,一次搬迁却让中国科技大学的命运发生了转变,人才流失严重。

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北京迁址至合肥,许多教研人员不愿随迁,致使中科大的科研、教职人员流失严重。而钱临照却毅然决然地跟随中科大迁到了完全陌生的合肥,当时,他已经64岁高龄。是为数不多地随迁到安徽合肥的院士之一。

钱临照随中国科大到达安徽后,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科大招兵买马,吸引了大批年轻有为的教授加入科大的教职工队伍,使原本因人才流失造成的问题,迅速随着新鲜血液的加入而得以解决。

不过,他最初在合肥的经历并不十分顺利。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迁至合肥后,他便被下放到了煤矿,接受劳动改造。暂时被迫离开了自己钟爱的物理研究和教育事业。可是经历了战时困苦的钱临照并没有被当时困窘的现状所打败。

这段不愉快的经历并没有击垮钱临照的精神,也没有令他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削减一分一毫。后来再谈到那段灰暗的岁月时,他也只是一笑置之。

在中国科大的这段岁月,钱临照积极完善科大的学院建设,并亲手建立物理系、天体物理系、结构分析系、科学史系等院系。同时,他也在学术研究上有了影响深远的建树。他开创了中国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并首次将错位理论引入中国,制造了国内最早的电子显微镜。

1972年,中科大复课,66岁的钱临照重登讲台,仍然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地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风采不减当年。

直至1999年钱临照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中,他饱受病痛折磨,在安徽省医院就医。当得知自己的疾病已经严重到不可能再有好转时,他提出要回到科大。

当时钱临照的身体状况极差,已经不可能再重回他在科大的居所。于是,他便回到了中国科大的校医院,并在那里告别了自己钟爱一生的科研事业和那所他与之同甘苦共患难的学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