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业节水的现状分析及其可行性措施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节水 可行性 现状分析 措施 农业

摘要 农业节水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的技术,主要通过农艺节水、生物节水、工程节水、化学节水和管理节水等综合配套的节水技术体系完成。

关键词农业节水;节水措施;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S323.2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8421(2007)08-115-01

1水资源现状

1.1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居世界109位。预计到21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达到16亿高峰时,在降水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到严重缺水警戒线。我国水资源的突出特点是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水资源分布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布局和发展之间严重错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用水中的浪费现象相当严重,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低,平均仅为45%左右;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低,仅达到56%,根据预测,2030年全国农业缺水500~700亿m3

1.2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安徽省水资源总量为675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2。由于全省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干旱缺水经常发生,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2农业节水措施

农业节水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发展节水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以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为目标,以各种工程和非工程的措施为手段的农业生产体系。节水环节分为:从水源到田间和输配水环节;将输送到田间的灌溉水转换为土壤水利用后,通过作物复杂的生理过程形成作物产量。将水分无效损失转化为作物产量,提高水的利用率,则必须建立农艺节水、生物节水、工程节水、化学节水和管理节水等综合配套的节水技术体系。

2.1农艺节水技术

2.1.1充分利用土壤水。作物整个生育期的总耗水量由降水、灌溉水、土壤水三部分组成,作物的总耗水量随着灌水量和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作物对土壤水的利用则相应减少。因此,提高作物对土壤贮水的利用率是经济用水的关键,如小麦生育期以耗土壤水为主,小麦收获后腾空土壤库容,这时正逢雨季,可以容纳更多的降雨,为来年小麦生长储蓄更多土壤水。

2.1.2农田保墒技术。农田保墒技术包括覆盖(秸秆、地膜覆盖等)、耕作(免耕、少耕、深松耕、镇压、中耕除草等)保墒。①秸秆覆盖。秸秆覆盖具有成本低、就地取材、使用方便、无污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降水入渗且保墒效果好等优点。试验研究证实,小麦(油菜)、玉米实行秸秆覆盖,可节水120~150mm,折增产120~150kg。为实现秸秆覆盖,不扰动耕层土壤,小麦、玉米两作可3年深耕1次(另两年少耕或不耕,以保持秸秆覆盖层),达到节水、节能、干旱年型不减产。②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具有提高土壤温度、蓄水保墒等优点。地膜春玉米可使降水利用率从30%提高到80%,可增产100kg左右,效果极其显著。③耕作保墒。耕作保墒是一种传统的增加土壤蓄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技术。免耕或少耕又分为水稻免耕(少耕)和小麦、油菜免耕(少耕)节水栽培技术。如水稻,在春季作物收获后,灭草灌水泡田,田面湿润栽带泥多蘖秧,栽后2~3d内可以不灌水。收获后,直接播种冬小麦和施肥。

2.1.3培肥地力及水肥耦合技术。①增施有机肥。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大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增强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达到以肥调水、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效果。②以肥调水,以水促肥。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试验表明,氮肥对作物根量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磷肥具有促进根深的作用。

2.1.4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合理的灌溉制度是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现有的灌溉用水量超过农作物合理灌溉量的0.5~1.5倍,浪费严重。采取非充分灌溉、抗旱灌溉和调亏灌溉等措施,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根据土壤墒情、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其允许的最大亏缺程度建立节水灌溉制度,可少浇1~2次水,大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2生物(生理)节水技术所谓生物(生理)节水,是指利用和开发生物体自身的生理和基因潜力,在同等水供应条件下能够获得更多农业产出的工程性节水。通过调整作物类型、品种和种植制度,培育优良抗旱品种等生物性节水措施。

2.3化学节水技术化学节水应用化学抗旱制剂调控农田水分和作物耗水,是减缓水资源短缺威胁和干旱危害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化学节水抗旱制剂包括抗旱剂、保水剂和抑蒸剂3种。化学节水所采用高分子化学物质,喷洒地表后,形成膜状覆盖,既能抑制蒸发,又能透水透气,有效期可达3个月以上。目前应用的有旱地宝、FA旱地龙、吸水剂和土面增温保墒剂等。

参考文献

[1]董克宝,何俊仕.浅析现代节水农业[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937-4938.

[2]张国俊,洪林.开封市农业节水措施研究[J].节水灌溉,2006,(4):54-55.

[3]黄立春,赵晓明,蔺聪,等.节水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68-6569,6572.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