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理解和评价“西方音乐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特征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特征 理解 评价 理论 发展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西方对音乐研究由来久矣,时间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音乐学理论的确立以1885年由阿德勒提出。由此西方进入了音乐的知识体系时期。通过对西方音乐学的历史发展及理论特征进行梳理,了解音乐学发展的始末,有助于今后对音乐学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学科未来的走向有所启示。

【关键词】:西方音乐学;发展;理论

这个文化的世界,音乐学提供一部分令人难忘的知识,其目标日益为人们所理解,它正在迅速成为伟大并受人尊敬的学术领域之一。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学”在十八、十九世纪兴起于欧洲,于二十世纪传入中国。对于“音乐学”一词,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的代名词,而且还代表着一个学术领域。由“音乐学”一詞出发,了解其历史发展及形成的一系列理论。

在《外国音乐辞典》中称“音乐学”为“系统研究音乐创作及其历史的学科”;在《音乐词典》中称“音乐学”为“包含一切可以想象到的各种音乐问题的科学研究”;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中对“音乐学”有三种不同的阐释理解为:1、知识学术领域;2、作为音乐艺术现象研究;3、对音乐艺术现象涉及到的人的研究;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称“音乐学”为“研究音乐的所有的理论学科的总称”;在《音乐百科词典》中,称“音乐学”为“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的诸理论学科的总称。它的范围很广,可能涉及人类社会的一切音乐现象。”。在这些对音乐学的定义中,都强调了其理论学科的性质且具有广泛性及包容性。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音乐学被同义于音乐理论。

“音乐学”最早见于欧洲,1738年米茨勒在德国成立的团体名称“音乐学协会”(Societaet der musikalischen Wissenschaft),这个德文字的意思为“音乐的科学”。于此拉开了现代音乐学的序幕。最先把音乐(Musik)与科学(Wissenschaft)这两个词连成

一体的是加提(A.Gathy)的《科学手册》,他当时将音乐学(Musikwissenschaft)作为一个门类排列在其科学分类体系之中。1776年英国出版约翰·霍普金斯爵士的著作——《音乐科学与音乐实践通史》。同年,查尔斯·伯尔尼《远古之今音乐通史》第一卷在英国出版。1777年,德国管风琴师约翰·尼古拉斯·福尔科发表《音乐爱好者和专家必需的、有益的理论》讨论有关音乐的“科学”。认为音乐应该以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声学;二、音响计算(包括把这种计算运用于乐器制造);三、记谱及其理论;四、曲式和风格;五、美学和表演实践。于此同时,意大利学者万尼·巴蒂斯塔·马丁尼出版了三卷《音乐史》(Storia della musica ,1757—1781)。德国学者约翰·瓦尔特及恩斯特·基尔伯的《音乐家传记辞典》。将“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时间始于1863年德国音乐家克里桑德所编撰的《音乐学年鉴》。1868年,克里桑德与弗朗兹·卡莫尔和罗伯特·艾特衲尔组建音乐研究协会。由此,以德国学者为主体的现代音乐学第一波浪潮形成,为今后音乐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方元教授的《西方音乐学:“阿德勒体系”及其三个历史阶段》(后称《西》文)一文中,将“西方音乐学”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前“阿德勒”时期、“阿德勒时期”和后“阿德勒时期”。如下将对这三个时期进行描述。

前“阿德勒”时期时间跨度大,最早的音乐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开始,其成果伴随着知识认知的层面而提高和深入。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塞诺斯,从多角度关注音乐形式,将其区分为“音高学”、“节奏学”、“旋律学”三个领域。古罗马的阿里斯提得斯·昆提利安在《论音乐》一书中提出了“理论”(包括“自然的”和“技术的”方面)与“实践”(包括“作品”与“表演”方面)二分模式。中世纪的波伊提乌提出音乐的三重划分:“宇宙音乐”(天体、季节和要素的和谐)、“人类音乐”(精神与肉体、精神自身和谐和肉体自身和谐)、“工具音乐”(弦乐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至17世纪马林·梅塞纳提出音乐的四分法:“音响的物理学、运动的机制、嗓音的生理学”、“歌唱的性质、理论学说、作曲与表演的机制”、“各类乐器的物理学和构造”、“宇宙和谐”。约翰·马特松从功能角度将音乐具体分为四类:“自然的”——音响学领域(音响的基础)、“道德的”——情感与风格领域(特殊的音乐心理学)、“修辞的”——音乐作品与方法、“数理的”——传统的音乐材料的理论化。总之,将音乐作为“声学”理论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理论倾向。

1885年对于音乐研究的发展是重要的年份,奥地利音乐学家阿德勒(G.Adler)发表《音乐科学的范围、方法和目的》一文以后。“音乐学”被作为音乐学术研究领域的总称而确定下来。由此,对于音乐的研究迎来了“阿德勒时期”。阿德勒对音乐学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模式——阿德勒体系,如下表:

阿德勒体系将音乐学的研究分成了两大部分:历史音乐学和体系音乐学。将“历史”的地位提高,着重强调“历史”的研究。而音乐学中的音乐史学成为了最主要、最核心的领域。1919年阿德勒在《音乐史的方法》中对音乐史学研究曾有叙述,他更注重在史学研究对音乐家的研究。这模式影响着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模式。阿德勒体系的创举,推动西方音乐研究的发展一次质的飞越。音乐学研究的“二分法”在音乐学学术史上极具经典,它代表着欧洲音乐学的一次伟大的成就,彰显着欧洲音乐的先进与成功。“历史音乐学”代表着科学的理论思维模式;“体系音乐学”代表着研究的运用于实践。在历史音乐学中列举的辅助学科:历史学、年代学、文献学、图书馆学、文学史、语言学、礼仪史、舞蹈史、传记史、音乐会的统计等等,强调了“历史领域”。从历史出发,最根本的寻求风格的概念,可以说西方的音乐学是一部风格史。几乎与阿德勒同一时期的德国音乐学家H.里曼对音乐的研究提出一个构思:一讨论音响的物理学性质;二研究人耳对于音的判断的音响生理学(音响心理学);三根据逻辑功能的能动性的聆听方式作为它的课题的音乐美学乃至纯粹理性的音乐理论;四和声学、对位法等具体的音乐理论;五研究遗留下来的音乐物品,阐述历史发展过程的音乐史。H.里曼的研究构思为之后音乐学的研究指出了基本的方向。讨论音响的物理学性质,依旧是延续着前人的“声学”理论基础。研究遗留下来的音乐物品,阐述历史发展过程的音乐史,开始提出“历史”视野。两者成为了H.里曼音乐学研究构思的核心。体系音乐学的理论构造是非历史性的,但能体现音乐的特征及性质的领域。体系音乐学中涉及的辅助学科:音响学、数学、生理学、心理学、逻辑学、韵律学、诗学 、教育学、美学等等。在这一些列的学科当中,“自然学科”依旧占有较大的比重,将“诗学”、“教育学”首次加入其中。不管是历史音乐学或是体系音乐学,它们所涉及到的辅助学科,为之后的学科交叉提供了可能。

李方元教授在《西》文中认为:“阿德勒体系”体现出音乐学五大特点:一是具有“系统”的观念;二是具有“历史”的视野;三是具有“科学”的意识;四是具有“教育”的理念;五是具有“地域”的分野。阿德勒体系囊括了自十八世纪以来前人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成果,对之后音乐学的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自此以后几十年里出现的其他现代音乐学学科分类系统,大多无法超越阿德勒体系而终昙花一现。

后“阿德勒”时期,在“阿德勒”体系基础上涌现出诸多学者的成果,如1955年德国学者德列格体系,它将音乐民族学、民俗学,音乐社会学,应用音乐学单独作为分支学科。虽然有相互矛盾之处,但这对之后音乐学的分支学科的划分有一定的提示。值得一提的是,

在1961年德国音乐学家奥维拉在德文14卷大百科全书《音乐的历史与现状》中提出音乐学

科分为三大类——奥维拉体系,如下表:

维奥拉体系中的“三分法”:音乐史、体系音乐学与音乐民族学和民俗学,阿德勒“二分”体系中都包含其中。但在维奥拉体系里把“音乐民族学和民俗学”独立成为音乐学内部结构的一个分支,将其地位提高。将三者放在同等的高度上进行研究,形成三足鼎立的形态。一音乐史,研究音乐的横向发展;二体系音乐学,研究的音乐的纵向性质。三音乐民族和民俗学,将音乐的研究包含整个人类的倾向。在如果说,阿德勒体系无意中迎合了“西方中心论”,以欧洲音乐研究为核心,其他地区的音乐都成为了“边缘”,甚至无形中造成的“歧视”(欧洲音乐学的成功,也处处彰显出它的权威性,以它作为标杆衡量其他音乐,或者说只有音乐家或者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体会到“学术成果”,普通百姓无法享受到这样的“学术成果”)。那么维奥拉体系的出现就是打破这样的局面,将欧洲以外地区的音乐以及在普通百姓中间流传的音乐囊括在现有的音乐当中,更强调的是一种“人文”情怀,即使维奥拉依旧建立在以西方的角度进行音乐的研究。

音乐学内部的结构的调整,促进后来民族音乐学的崛起,让学者开始重新审视音乐学分类模式。正如梅里阿姆在《音乐人类学》中提出“民族音乐即是文化中的音乐研究”的理论思想,这无疑之促进了当代学术的走向。音乐人类学的出现,打破了学科间原有的界定,研究的对象仍是以音乐为主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西方对音乐的研究由来已久,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成果,都代表着一个时期最前沿的学术追求。西方学术的发展与社会变革息息相关,音乐学发展的每一个节点恰好印证了时代的变迁。古希腊的文明,至今让西方人引以为傲。而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是欧洲工业文明转型的节点。欧洲的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的是“精准”的模式,对欧洲以外地区的极具扩张,带来不可一世的优越感。最先进入工业社会的欧洲由此引领着世界最先进最科学的学术旗帜。1863年,德国音乐学家弗里德利希·克斯桑德撰文指出:“音乐的研究,特别是历史的研究,应该提高到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中长期采用的那种严肃而精确的标准上来。”

最先从希腊语系开始。古希腊时期在文学、戏剧、哲学、雕塑和建筑方面的辉煌让人仰慕,其语言则流行一方,盛极一时。“古希腊”时期的文化成为之后西方现代文化产生的土壤。如:“theoria”(理论)源于希腊语系,在古希腊时已有。中世纪波伊提乌将音乐学问分为三个部分:“musica mundana”(宇宙音乐)、“musica humana”(人类音乐)、“musica instrumentalis”(工具音乐)。经过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兴”运动,带领人民重拾古希腊时期的风采,即使其成就很快就超越了古希腊的影响范畴。1492年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弗兰基诺·加富里奥在《音乐理论》中提出复兴“theoria”。人文主义思潮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动力。文艺复兴时期让人们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追求个性的自由和人性的全面发展。在音乐方面,音乐学科告别数学,将作为发出声音的人的艺术,主张音乐主要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的思想。17—18世纪,科学和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实验科学,开始进入了知识体系的范畴。受实验科学的影响,人们开始去发现音响的原理和本质,逐渐脱离玄幻的数字。在音乐研究领域的前“阿德勒”时期,仍能体现出“希腊语系”的影响力。

其次德语系统领时期。18世纪中、下叶,欧洲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一些列的变革,促使西方文明的推进,由此掀起了一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唤起了欧洲人对自然法则与自由竞争意识的尊重,“批判性”的思想和“实证方法”成为它的产物。对于音乐学研究就不仅仅停留在摸索,而是采用科学的手段,实证的方法,使得其成果突飞猛进。一些自然科学家也加入到研究音乐的队伍中。如约瑟夫·索维尔(数学家)、恩斯特·希拉德尼(物理

学家)、赫尔曼·冯·赫姆霍茨(解剖生理学家)等。“启蒙运动”让德奥的学者们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在“二战”以前引领者西方音乐学术的发展。“阿德勒体系”作为启蒙运动下音乐文化的产物,代表着那个时代的音乐文化的先进性。从“启蒙运动”到“二战”这期间,德语系充当着“权威”的角色。

英语语系走向世界的舞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称“二战”)后,西方音乐学的发展迎来的第二次浪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美国遗世而独立,美国学者奥斯卡·索讷克创办

《音乐》杂志,弥补美国的学术生活。其杂志的重要就在于,音乐开始成为音乐学的学术语言并将在后来的日子里取代德语。“二战”是人类一次重大的灾难,战火遍及五大洲。许多德国学者纷纷出逃到美国。这些学者凭借美国的经济力量,促进美国音乐学术的发展,使美国也成为了音乐学大国。如,民族音乐学的发展。民族音乐学的兴起对美国文化研究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得音乐学内部三足鼎立的局面更为突出。至此,美国也成为了欧洲以外的“西方音乐中心”,英语语系成为了学术“权威”的角色。

审视西方音乐学的发展,西方音乐学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它并非单一模式,而是横向、纵向立体式的发展。“音乐人类学”的出现,推动着现代音乐学的发展,从中蕴含的“人文情怀”更值得今后研究中的重视。正如杨燕迪《音乐学新论》中提到:所谓“人文底蕴”,这是音乐学者之所以成为人文——社科学术大家族中的一员身份所在,音乐学士借此也具有更加宏阔的视野和更福人性的关怀。“民族音乐学”近几十年来逐渐成为西方音乐学学术的热门领域,它所倡导的“音乐的文化研究”及“文化的音乐研究”对推动音乐学提出一个新的视角。

如今,在很多学科上都采用跨学科的学习模式,加强学科间的互补优势,增进学科发展。在学科交流过程中,如何在运用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方法时保证自身学科特点,同时形成“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作为当代音乐学学术研究的后备军,我们在学习已有的西方模式时是否能够真正了解到其走向,了解其背后的源动力,感受不同时期学者们不同的探索精神。这值得我们思考。西方音乐学正不断地在扩展自己的视野,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也是如此。这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 俞人豪 著 《音乐学概论》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2] 于润洋 主编 《西方音乐通史》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7月第3版

[3] 周青青等 著 《音樂学的历史与现状》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4] 王耀华 乔建中 主编 《音乐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 吴像婴 梁赤民 董书慧 王昶 译 《全球通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