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8篇

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8篇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东至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计划行动方案(2020—2022年) 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十三五&r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8篇,供大家参考。

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8篇

篇一: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计划行动方案(2020 —2022 年)

 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十三五”规划收官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三美东至”,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池州市经济发展“增总量、提质量、缩差距”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 年)》决策部署和县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部署,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重要意义 市委市政府对东至提出了“大县要有大担当大作为,实现‘十四五’末沿江乡镇园区经济总量翻一番,全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 C 类县前 10 名,做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希望。目标任务艰巨,必须坚持目标引领,坚持差距倒逼,突出产业导向,聚焦关键领域,围绕薄弱环节,扎扎实实开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县域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有较大提高,在全省同类县位次大幅前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紧扣新时代市委市政府赋予东至发展的目标定位,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东至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着力扩总量、提质量、增分量,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奋力开创“三美东至”建设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实现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发展位次明显提升。

 1.扩总量。到 2022 年经济总量超 260 亿元、财政收入22 亿元,争取财政收入达到 30 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外贸进出口达到 1.5 亿美元。

 2.提质量。财政收入占 GDP 总量比例、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逐年提高。工业化率达到 40%,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 30 家,税收收入超过 5000 万元的企业达到 5 家。三产增速高于 GDP 增速。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比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新增信贷净投放年均增长 10%以上,新增主板上市企业达 1 家,2 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

  于全省平均增速。节能降耗完成市控目标。

 3.增分量。在全市的经济份额的比重与人口资源相匹配,工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市的比重分别提高到 26%、26%、50%。在现行全省分类考核体制不变情况下,2022 年争取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 C 类县前 10 名。

 三、重点任务 (一)首位产业推进工程 将现代化工产业作为我县首位产业,实行首位产业、首位支持。高标准编制现代化工产业规划,高标准推进“一区多园”模式,围绕化学制药、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延长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院和国家有机毒物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双创”平台建设,做大做强靶向药物、人体生物素、心血管医药产业和医药专用中间体等。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建设,开拓发展电子化学品、高性能水处理化学品、安全型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重点推进氢氟酸、双氧水、醋酸等电子级化学品及香豆素、结晶玫瑰、水杨醛、醋酸钠、类胡萝卜素等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项目建设。建设涂料产业园,推动汽车涂料和航天涂料产业发展。建立首位产业梯度孵化育成服务体系,引导发展良好的优质项目在东至经开区就地孵化和成长。积极承接长三角化工产业转移优质项目,努力把园区打造成综合竞争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现代化工园区。到 2022 年新增现代化工规上企

  业 12 家,总产值达到 200 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县发改委、东至经开区、县科经局、县委财经办〈县财政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投资促进中心;排在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产业集群壮大工程 1.袜业箱包服装产业。依托尧渡滨湖双创基地和袜业小镇建设,发展袜业箱包服装产业集群。积极探索运用跨境电商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袜业箱包产业集群外向型发展。到 2022 年新增袜业箱包服装规上企业 2 家,袜业箱包服装产业年产值达到 15 亿元。(责任单位:县科经局、尧渡、东流、张溪等有关乡镇)

 2.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深入实施《东至县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 年)》。提升产业链中加工龙头企业的技术实力,做优粮油、食用菌、茶等特色农产品,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将大渡口经开区建成供应长三角的有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葛公高山硒谷食品产业园、官港山货食品产业园、龙泉省际食品产业园。到 2022 年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年销售收入达 20 亿元,新增绿色食品加工规上企业 5家,在获准使用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志上取得新突破。(责任单位:县科经局、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

 3.智能装备制造业。以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化包装物流装备制造等为重点,将大渡口经开区建设成智能装备制

  造基地,开发一批标志性智能重大成套装备产品。到 2022年,培育形成 1 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 5 亿元的智能关键技术装备骨干企业,智能装备制造业年产值达到 10 亿元。(责任部门:县科经局、县发改委、县投资促进中心、大渡口经开区、东流镇等)

 4.矿业高值化利用产业。规划建设东流非金属矿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矿产品廊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石灰岩、白云岩、方解石等非金属矿产品就地深加工和高值化开发,逐步形成属地化的、完整的、相互配套的、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培育矿产品高质化利用产业集群。到 2022 年矿产品工业产值突破 15 亿元。(责任单位:县科经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发改委、县委财经办〈县财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投资促进中心、有关乡镇)

 (三)开发区提质工程 1.推动开发区转型发展。推动省级开发区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创新发展,在全省开发区考核中争先进位,真正扛起产业强县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开发区规划,实施开发区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推进道路优化、厂区绿化、节点美化、管理智慧化,提升开发区整体形象。聚焦产出效益,突出“亩产论英雄”导向,实行落户项目亩均投入产出约束制度,盘活闲置、低效用地,一企一策开展“僵尸企业”出清攻坚。严守“三线一单”,建立重大项目落地审查制度,园区新上项目亩均税收不少于 15 万元,亩均投资不少于 200 万元。

 (责

  任单位:大渡口经开区、东至经开区、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委财经办〈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县投资促进中心)

 2.大渡口经济开发区。围绕有机绿色食品加工业、智能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到 2022 年主导产业规模占到园区的 75%以上,纳税百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 家,工业产值超 100 亿元。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建成省级现代服务集聚区,三年累计实现进出口 1.5 亿美元。培育做强产城融合的大渡口产业集群专业镇。(责任单位:大渡口经开区、县发改委、县科经局、县应急管理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投资促进中心)

 3.东至经济开发区。全面实施开发区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形成“一园多链”的产业布局。加速推进市级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进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序列。加快医药科技孵化器建设,建立化工产业创新联盟,探索参与 G50绿色发展走廊产业分工和园区合作新模式,推动开发区加入长三角化工园区一体化发展联盟。到 2022 年进入全省省级园区 50 强,争取进入省政府表彰序列。(责任单位:东至经开区、县发改委、县科经局、县应急管理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投资促进中心、香隅镇)

 (四)高水平对外开放工程 1.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制定实施融入长三角一

  体化发展年度行动计划,紧紧围绕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首选地、宜居宜游后花园、有机绿色菜篮子、能源供给加油站、内陆开放新高地”五大定位,在文化、旅游、生态、康养等领域深度融合,在规划编制、交通对接、社会管理、园区共建等领域互为交融,在资源开发、产业升级、创新发展、互动交流等领域协同推进,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合肥“1 小时”都市圈扩容,努力打造省际边界县的样板。(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科经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住建局、县文旅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投资促进中心、县交通运输局、县数据资源和管理局、东至经开区、大渡口经开区)

 2.提升招商引资实效。转变招商方式,紧盯投资强度、产出额度、科技高度、链条长度、环保能耗约束限度、未来成长度“六个维度”,以推进招商项目落地达产达效为导向,发挥县领导带头招商引资的“头雁效应”,建立“政府团队招商+市场化委托招商”的招商机制,建立招商专家库,加快推进由粗放式招商向系统化、专业化、精细化转变。开展国企招商合作,鼓励安东投资集团走出去、引进来,在建材、新兴产业、矿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引进一批能够开展合作的重大项目。实施“东至优秀企业家回乡创业”工程,吸引东至籍优秀企业家回乡投资,回乡投资与招商引资同等对待。强化产业链招商,制定招引跟踪重点外商企业、央企、知名民企、大院大所目录并实施动态调整,发挥县外商会、县侨联引才引智引资作用,建立产业领军企业信息库。建立招商项

  目预审机制,实施招商项目闭环管理机制。到 2022 年,三年累计引进首位产业项目 90 个,引进五大产业项目 210 个,亿元以上项目 110 个,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 300 亿元,新增外资到位资金 5 亿美元。(责任单位:县投资促进中心、县发改委、县委财经办〈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工商联、县侨联、县科经局、东至经开区、大渡口经开区、各乡镇、安东投资集团)

 3.促进对外经贸发展。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战略机遇,加强大渡口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扩大绿色农产品、中药材、服装袜业箱包等传统产品出口份额。加强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发挥公共保税仓库作用,积极谋划海关特殊监管区、南部山区生态原产地保护区建设。积极引进总部经济,加强化工企业出口监管,引导企业异地出口回流,积极推动化工企业出口本地化。(责任单位:县科经局、东至经开区、大渡口经开区)

 (五)企业上市加速工程 1.加快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制订企业上市三年计划,加快股改进程,提高公司现代管理和企业盈利水平。积极引进股权融资,鼓励上市后备企业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等方式,引入境内外私募(PE)、创投(VC)机构资金参与股权投资,优化和完善企业股权结构。鼓励拟上市公司和“新三板”等场外市场挂牌公司积极吸收高管持股。对企业上市实行“一条龙”服务,建立对上市后备企业的服务协调机制。

  (责任单位:县委财经办〈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人社局、县税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统计局、开发区)

 2.加强对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推动各类投资机构与后备上市企业的资本对接,促进上市后备企业迅速成长壮大,到 2022 年,进入重点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达到 30 家,华尔泰化工主板 IPO 上市,安东投资集团、金鹏香精香料进入上市辅导期,引进主板上市企业累计达到 8家。(责任单位:县委财经办〈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人社局、县税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统计局、开发区)

 (六)优质品牌培育工程 1.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制定优质品牌培育计划,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品牌产品、优质品牌工程和优质品牌企业。从 2020 年开始,组织开展县长质量奖评。到 2022 年,培育池州市市长质量奖企业 1 家,中国驰名商标 1 件,推动“东至品牌”向“池州品牌”“安徽品牌”乃至向“中国品牌”升级。(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科经局、县住建局、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开发区)

 2.开展品牌推介活动。与知名电商、实体企业、大型超市对接,推介农业品牌,推动优势产业、优秀企业、优质产品走出去;组织工业企业参加全省制造业大会,推介工业品牌,吸引战略合作伙伴。挖掘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亮点,提高营销与宣传力度,提升“三美东至”知名度和影响力。(责

  任单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委宣传部、县科经局、县文旅局、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开发区)

 (七)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工程 1.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目标标准,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动态清零“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三有一网”产业扶贫模式,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开展已脱贫人口“回头看”工作,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县扶贫开发局、县直各单位、各乡镇)

 2.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稳定水稻和油菜总产分别达到23.3 万吨以上、油料 3 万吨以上。到 2022 年,建成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60 余万亩,围绕“一红一绿”,重振茶产业。推进畜牧水产业转型升级,稳定生猪生产。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到 2022 年综合种养面积达到 8 万亩。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 4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规模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100%。2020 ...

篇二: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1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国家统计督察为契机,聚焦统计法定职责履行、统计造假专项治理、统计数据质量提升,切实维护统计法律法规权威,推动统计改革发展,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准有效的统计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加强党对统计工作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坚决依法治统管统,切实提高统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忠诚履职、维护政府统计公信力的高度来认识依法统计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对统计工作的要求,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统计工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保障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坚强保障。

 (二)坚持以提高数据质量为核心。以《统计法》?《意见》《办法》《规定》以及《省统计条例》为根本遵循,全面执行国家统计法律法规,遵守国家统计政令,履行统计法定职责,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全面。

 (三)坚决防范和惩治统计违纪违法行为。落实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加大统计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常态化开展推动统计“双随机”核查,严肃惩处统计违纪违法行为,形成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高压态势。

 (四)坚持以完善制度机制为保障。坚持以制度管数、管人,从严规范执行联网直报、抽样调查、专项调查、普查等统计调查方法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统计数据填报、审核、查询、汇总等各环节工作,全面推进统计工作依法规范开展。

 三、组织机构

 县统计局成立关于进一步加强系统能力建设切实保障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服务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抓好相关工作的统筹协调,如强督促检查和整体推进,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切实提升统计工作规范化水平 1.加强名录库管理。坚持“先进库、后有数”,?“要进库、走程序”的要求,规范名录库管理和“四上”企业审批工作,杜绝名录造假、编造虚拟单位,确保统计名录库信息真实、准确。一要实现基本单位信息动态化管理。严格按照省市统计局安排部署,加强与工商、民政、编制、税务、质监等部门沟通协调,定期维护更新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确保新生单位及时入库、变更单位及时完善相关信息、关闭或注销单位及时进行标志剔出。二要加强“四上”企业入库审核。加强“四上”企业名录库管理,确保“四上”企业基本信息实现动态维护,把好新投产企业动态入库、成长性企业年度入库“第一关",确保入库企业信息准确、完整。三要强化“四下”企业名录维护管理。加强与各专项调查的协同配合,及时为“四下”企业调查或样本轮换提供准确全面的样本框信息。

 2.切实保障统计数据源头质量。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组织、管理本辖区源头统计数据质量,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认真组织调查对象按时完成各项常规统计工作及普查、抽样调查、专项调查等统计调查任务,及时报送相关统计资料。一要加强调查单位统计规范化管理。督促所有调查单位(包括“四上”、“四下”企业、投资项目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乡镇街道等)必须依法设置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严格落实统计资料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做到统计台账、财务资料、原始凭证与直报平台数据相符,落实统计员、分管统计领导、主要领导签报制,特别是乡镇相关统计资料,要有行政村(新型社区)基础数据资料支撑。实现源头统计报表全程留档管理,确保不虚报、不瞒报,不漏报、不迟报,确保数出有据,可核查、可追溯。二要全面夯实统计基层基础。督促“四上”企业、投资项目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乡镇(街道)必须有专职统计员、有专用电脑、有资料柜、有办公场地、有统计制度,确保联网直报

 系统畅通。三要夯实部门统计基础。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基础数据提供部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指标牵头负责部门、《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提供部门要建立相关基础数据合账,确保部门数据动态衔接,对异常数据及时进行核查校正,并按时限要求及时向同级统计部门提供相关数据。

 3.健全和完善数据质量管控体系。全县统计系统要从严落实《统计法》《意见》《办法》《省统计条例》?,切实抓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一是要面落实统计方法制度。县区、乡镇(街道)要认真贯彻执行普查、常规调查,抽样调查、专项调查等统计方法制度,依法、依规开展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查询、汇总、评估、上报等工作,确保数据动态衔接、关联指标匹配、异常数据可核查。二要明确责任机制。建立健全严格、务实、科学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机制,乡镇为辖区内统计数据质量管控的责任主体;县区统计局为主管专业数据质量的监管主体;各行业主管部门为行业数据质量的责任主体;各调查单位为报送数据质量的直接责任主体,对签署、上报的统计资料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三要健全完善“双随机”核查制度。重点围绕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台账建立情况、统计制度执行情况、数据动态衔接和关联指标匹配情况、投资项目进展情况、联网直报平台畅通情况等内容,对发现问题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4.加强统计法规宣传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统一授课、上门讲解、选派业务骨干讲授等方式,加大统计法规宣传培训力度;通过党校集中轮训等载体,或送学上门等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统计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培训。坚持“四上企业"和准规模企业、项目单位统计人员培训全覆盖,对统计业务技能、入库申报要求、统计法律法规等重点内容常态化开展培训,切实提升基层统计业务水平,确保基层统计人员依法开展统计工作。

 5.加大统计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责任意识,依法从严治统、管统,将统计数据搜集、审核、加工、汇总、上报、公布纳入法治化轨道,对统计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二)对标《规定》督察内容深入开展自查自纠 要对标对表《规定》明确的督察内容,明确职责、查疑补漏、立行立改,充分做好国家统计局督查各项准备工作。

 1.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改革发展各项决策部署,完成国家统计调查任务,执行国家统计标准和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实施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等情况。

 聚焦问题:没有完全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改革发展各项决策部署;没有完成国家各项统计调查任务,执行国家统计标准和统计调查制度不严格。

 整治措施: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改革有关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意见》?20 项具体工作任务(有具体贯彻落实措施、有印证资料)。二是对国家统计标准和统计调查制度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查处。三是整理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和成果,做实做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项准备工作。

 2.履行统计法定职责,遵守执行统计法律法规,严守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法律底线,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职权,依法组织开展统计工作,依法实施和监管统计调查,依法报请审批或备案统计调查项目及其统计调查制度,落实统计普法责任制等情况。

 聚焦问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职权的意识不强;未经批准、备案开展统计调查,统计调查管理不够严格;制定违背统计法精神的文件,放任默认其他机构和人员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编造虚假资料申报“四上”企业和投资项目名录库;强令或者授意调查对象按指定数据、数值区间、增速报数;编造并代填代报企业(单位)数据;篡改调查对象原始统计数据评估不够规范严谨,评估依据不够充分;-没有及时查询资料;要求调查对象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调查对象瞒报、漏报、迟报、虚报数据,对行政干预不抵制、甚至主动配合统计造假。

 整治措施:一是加强对统计人员法律法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培训教育全覆盖。二是严肃查处非法统计调查项目,依法审批备案统计调查项目。三是全面清理纠正违背统计法精神的文件和做法。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五是清理行业主管部门代替统计部门对调查对象进行培训的做法。六是对源头数据造假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查处。七是严格“四上”企业和项目入库管理,确保入库对象真实准确。八是加大对基层

 统计人员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做到统计普法全覆盖。

 2.执行国家统计规则,遵守国家统计政令,遵守统计职业道德,执行统计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落实各项统计工作部署,组织实施统计改革,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建立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等情况。

 聚焦问题:执行国家统计规则、统计政令不严不实,国家统计局、省、市统计局统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执行不力;国家统计局、省、市统计局各项统计工作任务完成质量不高;各项统计改革没有进展;统计基层规范建设没有全覆盖,部分数据数出无据;没有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数据评估不够规范严谨,评估依据不够充分;指标审核规则不够科学合理,异常数据和错误数据设有及时查询校正;统计机构对数据质量审核不到位。

 整治措施:一是对执行国家统计规则,遵守国家统计政令,遵守统计职业道德,执行上级统计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落实各项统计工作部署。二是各项统计改革稳步推进,有资料、有成果。三是加强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检查、指导,实现基层统计机构规范化达标全覆盖。四是按照《意见》要求,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体系。五是完善各专业统计数据质量审核评估制度,确保数出有据、客观真实可追溯。六是加强数据关联指标联审把关,及时查询校正异常数据。

 3.落实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监督检查统计工作,开展统计执法检查,依法查处统计违法行为,依照有关规定移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或者违纪违法问题线索,落实统计领域诚信建设制度等情况。

 聚焦问题:履行查处统计违法行为主体责任不到位,防惩统计造假担当不够,对地方行政干预抵制不坚决;履行统计监督检查职责不到位,查处统计违法行为缺乏主动性,长期不执法、软执法、选择性执法;包庇纵容统计造假行为;对国家和省市转办案件未严格进行执法检查;未设立公开统计违法举报渠道,对举报的违法案件线索未及时核实处理;统计执法力量薄弱,执法能力不足;统计违法责任人责任追究“宽松软”,未严格按照《意见》《办法》向纪委监委、任免机关移送相关责任人违纪违法线索,应当承担党纪政务责任的责任人未予以追究;未严格依法对企业等统计调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未按照诚信建设制度,认定、公示统计

 严重失信企业。

 整治措施:一是严格落实统计机构负责人和统计人员防惩统计造假责任制。二是推动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统计机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深入学习统计法律法规,切实增强统计法纪意识。三是对落实防惩统计造假第一责任和主体责任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四是落实防惩统计造假责任,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统计违纪违法行为。五是对 2017 年以来查处统计违法案件是否到位(包括案件是否查实、对违法单位行政处罚是否依法进行、处分处理建议是否按规定提出并移送、是否依法认定严重失信企业和人员并进行公示等)进行自查,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六是加大“双随机”核查力度,规范核查程序、突出核查实效、做实源头数据质量。七是对 2017 年以来接到的统计违法举报线索核实处理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八是严格按照《意见》《办法》规定,规范及时向任免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移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九是对统计违法案件查处不到位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 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十是持续加大统计严重失信企业公示和联合惩戒力度,严格按照《意见》《办法》认定和公示统计严重失信企业。

 责任单位:县统计局 五、工作要求 (一)深入自查自纠。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对照“两方面、九项”主要工作任务具体内容,围绕“聚焦问题、查疑补漏、强化措施、突出整改”的原则,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和整改落实工作。梳理汇总形成自查报告(内容包括:存在的问题、整改落实措施,特别要收集整理相关印证资料),于 20xx 年 4 月 15 日前报县统计局。

 (二)严肃督查核查。县统计局将适时报请并会同县政府督查办对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整改情况进行实地督查核查,对统计工作规范化要求落实不到位或相关问题整改落实不力的,在全县范围内予以通报。具体督查时间另行通知。特别在延伸督查源头调查对象时,一旦发现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将启动统计执法程序,严肃处理。

 (三)以实战状态做好国家督查准备。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早着手、精心准备,以实战状态扎实做好国家统计督察准备工作。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国家统计督察的重要意义,对照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统计法律法规...

篇三: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XX 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特制定本文件。

  一、强化政策激励引导信贷投放

  一是继续实行信贷投放目标奖励办法,加大信贷考核力度,进一步引导、激励各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重点对金融机构压降不良贷款和培植 A 级信用企业进行奖励。二是继续鼓励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在我县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补助奖励,支持各商业银行做大做强、网点下沉,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向上争取信贷政策和资源倾斜,扩大增量,盘活存量,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产品创新,在做好“助农贷”、“助保贷”、“集合贷”、“云税贷”的基础上,创新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订单质押等产品,帮助企业融资。四是继续落实上市挂牌奖励办法,借助全省“金种子”、“银种子”计划,推动企业挂牌上市,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以“融资”和“融智”为上市挂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二、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国银担保解困盘活,尽快加入全省再担保体系。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对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到期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

 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经主动申请,提前按新发放贷款要求开展贷款调查和评审,在原贷款到期前签订新的借款合同,以新发放贷款结清原已有贷款。三是积极帮助民营企业并购重组,化解不良贷款。四是继续开展常态化政银企对接。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持续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银企对接年度签约 10 亿元以上,并定期督促各银行落实好银企对接目标。鼓励金融机构简化贷款审批程序,积极满足中小企业信贷客户合理资金需求。五是加强直接融资服务。加强对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的培育和指导,加强与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联系,支持企业通过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XX 证券促进民营经济进行股权融资或债券融资。六是设立 XX 县资产管理公司,资金规模一亿元,用于开发区招商引资、企业转型升级等工作,促进园区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三、做大做强做实“五大基金”

  全力打造“县域金融工程升级版”,筑牢“一主三辅”金融融资服务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基金放大效应,引导金融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定期督促各个基金牵头单位,加强管理,确保基金有序规范运行,努力壮大基金规模。一是新增财政资金5000 万元,分别注入政府增信基金和过桥调度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支持实体经济融资。二是扩大鑫发互助基金规模,力争 2019 年新增优质会员单位 10 户以上,过桥调度资金规模扩大至 4 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发放规模增至 2.3 亿元。三是壮大转型升级基金社会融资规模,全力争取省级县域经济发展基金 3 亿元,力争总规模达 5 亿元。四是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和 XX 产业基金,首期引导基金规模 1 亿元,服务县域经济中相关高新产业。五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扶贫金融,促进绿色投资项目、科技产业和扶贫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机制

 一是继续实行金融机构存贷挂钩考核。每个季末,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政府性存款、财政性资金存款账户与上期的贷款总量、贷款增量相挂钩,作为调整各银行之间政府性存款额度的依据。二是督促金融机构落实有关规范经营和服务收费的监管政策法规。严禁在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件,严禁通过克扣放款数额、以贷返存、浮费分利、捆绑销售理财保险产品等行为,变相抬升企业融资成本。

  五、全力维护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围绕信用主体培植、信用市场建设、增信平台发展、信用风险防范等方面找准着力点,建立长效机制,增强化解风险和处理金融突发事件的能力,探索建立不良贷款应对处理机制,积极化解企业不良贷款、扶贫小额贷款风险,不断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推进我县县域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篇四: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局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案

  某某税务局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案

  为认真贯彻《某某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确定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我局税收职能作用,主动作为,支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方案:

  一、提高认识,增强服务发展县域经济的意识

 税务机关要充分认识到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具综合性的基本单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支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补齐短板、增强后劲、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客观需要,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凝聚干部群众精气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县级税务机关是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应充分认识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组织收入、落实政策,出谋划策、优化服务。

 二、依法组织税收收入,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县级税务机关应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坚决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组织收入原则,围绕县域税收收入增减变化情况做好收入预测、开展收入分析,提高税收预测科学性和精准度,规范县域税收统计,确保税收收入数据质量。县级税务机关应稳步扩大重点税源监控范围,加强对传统支柱税源、新兴产业、营改增重点行业、新办工业企业等重点税源的监控分析,严密监控县域重点税源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着力培养县域税源,依法维护税收利益,持续提升收入管控能力,牢牢把握组织收入主动权,做到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实现 2019、2020 年税收收入预期目标,

 努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筹集财政资金。

 三、稳步推进税制改革,用好用足税收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释放红利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时间节点,县级税务机关应主动向政府汇报,加强与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协作,进一步加大对政策的宣传解读、分行业分规模的纳税人培训力度,辅导纳税人按政策规定和纳税申报要求开具发票、办理纳税申报。开展“征管体制改革”政策效应分析,及时向县政府专项报送“征管体制改革”进展情况,确保征管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切实降低有关行业税负,释放改革红利,借力改革促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强化跟踪问效。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凡上级授权县级税务机关掌握的税收优惠政策,一律按上限执行。全面实施减免税精细化核算,按时保质编报减免税统计报表,及时处置反馈疑点数据,提高减免税统计核算质量。加强税收政策效应分析,掌握重大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提高优惠政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管理县域经济社会良性健康发展。

  四、做好新兴产业服务,支持县域经济产业发展

 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强化五大新兴产业政策服务,助推农村“三变”改革,梳理税收政策,支持金融业等企业参与农村“三变”改革,加大对县域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农民专业合作适用税收政策的宣传力度,从税收征管、政策适用、办税程序等方面积极探索,辅导纳税人用足用好各项税收政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县域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合作经济等发展壮大、升级优化提供税收政策服务。

  服务重点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在我县企业改制重组、重点产业升级改造中,主动作为,提供政策服务,用税收政策助推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创新、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引进新技术,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五、转变职能优化服务,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简政放权,优化办税环

 境。贯彻落实省局取消和下放审批项目的决定,对取消审批实行备案的项目,规范备案管理、防止继续审批或变相审批;积极稳妥推行税收执法权责清单制度,根据省局编制的税务系统税收执法权责清单向社会公告。

 牵头部门:税政股

 责任部门:纳税服务股、征收管理股

  (二)深化合作,提升纳税服务。主动向社会公开 A 级纳税信用纳税人名单,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开展“银税互动”服务,加强与金融机构协作配合,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纳税人的纳税信用评级,向金融机构提供有资金需求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入库等方面涉税信息;落实支持金融企业发展的农村金融,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损失税前扣除等税收政策,增强金融企业抵卸风险的实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六、倾力抓实“两个帮扶”,助力全县扶贫

 奋力抓好同步小康帮扶。立足道真实际,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主动融入精准扶贫主战略,围绕政策、产业、资金、智力帮扶,协调推进公路、水利、电力和特困农户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解决学生就学、贫困户生活困难等民生问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倾力开展同步小康帮扶。加强与政府各部门沟通,强化联动机制,增强工作合力,帮助发展增收致富产业。持续开展贫困学生结对帮扶,落实同步小康驻村帮扶工作要求。

篇五: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 XXX 省委、XXX 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加快推进全县县域经济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路径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强县富民为目标,以打造“一县一业”为重点,坚持多予、少取、搞活原则,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拳头经济和民营经济,加快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为推动 XX 县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到 2022 年,县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经济总量、产业层次、财政实力均有较大提升,“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取得阶段性成果。县地区生产总值 2019—2022 年分别实现 81 亿元、86.7 亿元、91 亿元、96.3 亿元,年均增长 6%。并力争到 2022年实现超百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以 2021 年为基数,到 2022 年一产同比下降 4.6 个百分点、二产同比上升 0.8 个百分点、三产同比上升 4.8 个百分点,基本实现 39.6:35.6:24.8。

 ——财政收入加快增长。2019—2022 年地方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均达到 6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年均增幅达 3%以上,县财政税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2019 年计划增长6%,完成绝对数 13929 元;2020 年计划增长 6.2%,完成绝对数 14793元;2021 年计划增长 6.5%,完成绝对数 15754 元;2022 年计划增长 6.8%,完成绝对数 16825 元。

 (二)发展路径 一是聚焦“一县一业”发力。围绕 XX 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坚持把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建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扩大绿色食品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群体。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和深度开发力度,调优种植业结构,加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保障。要继续加大玉米、水稻、大豆、肉、果蔬等精深加工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度,进一步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规模,努力把 XX 建设成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发挥生猪调出大县优势,延伸生猪产业链条,依托双汇北大荒、众鑫达畜牧业等企业,发展低温熟食以及中间产品加工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 XXX 集团 100 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日

 建成投产。补齐粮食深加工短板。把食品产业逐步升级为 XX 立县产业,并以“一业兴旺”带动“百业繁荣”,发展做大特色产业带动型县域经济。

 二是聚焦工业立县发力。把县域经济工业化作为主攻方向,强化“无工不富”理念,做强以食品产业为主导,以医药、纺织、化工、能源、建材等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发展重心向工业倾斜,使县域成为承载民营经济发展的舞台,发展做大民营企业带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按照“规模做大、企业做强、产业链拉长”的思路,围绕“1+4+N”产业体系,加快改造升级“老字号”。大力引导支持重点企业围绕市场导向,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用信息化绿色化改造传统产业,用创新营销模式助推传统产业,通过创新把已有存量转化为新的增量。强力推进纺纱、建材、服装、包装等传统产业实现技改扩产,重点推进金品格纺织、益盟包装等企业通过引进新设备,提高企业产能和产品竞争力。深度开发“原字号”。以“农头工尾”“粮头食尾”为抓手,积极引进战略性龙头企业,大上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努力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围绕提高产业成长性,精心谋划好上下游配套服务产业,推进产业闭合式发展,努力打造更多的“双汇”级骨干龙头。培育壮大“新字号”。通过不断培育发展新兴业态,打造品牌、做大规模、提升质效,努力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消费点和就业拉动点。全力支持龙达金属等企业开发新产品,推进天域航空项目早日投产,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聚焦一二三产融合发力。围绕建设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区,着眼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支持传统农业由种植环节向“产加销”一体化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特色加工、产地初加工和农产品流通、销售及观光旅游业,推动传统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三产紧密连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发展做大三产融合带动型县域经济。

 四是聚焦工业园区发力。强化园区改革创新力度,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机制,引导承接域外优势食品项目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配置向园区集中,重点建设好“六大食品加工企业集群”。推行入园项目评估制度,实行停建项目、停产企业退出制度。强化品牌培育,鼓励企业打造地方知名品牌。到 2020 年,开发区要引进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食品项目 30 个以上,园区产值要达到 100 亿元以上。

 五是聚焦民营经济发力。围绕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深入落实《“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方案》,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守约的人文环境。落实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解决市场、融资、转型等难题,鼓励依托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和“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中小微企业,以创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要压实落靠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把县域经济工业化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特色立县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是聚焦招商引资发力。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抓投资、抓项目、抓招商引资等“六抓”措施,建立“专班招商”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借助 XXX 省和广东省对口合作等平台,依托农业优势、生态优势,开展专班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互联网招商、展会招商、区域代表招商、引进企业、大上项目、借力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做大招商引资带动型县域经济。全面打好“一二三四产业兴‘望’”攻坚战,扎实推进新一轮产业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两个百亿级企业集群,通过技术改造、融合重组、上市借力三条路径推进企业裂变升级,全面实施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四项工程,在加快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牵头县领导:邹达永;牵头部门:财源经济合作服务中心;配合单位:各乡镇、各部门)

 二、积极对上争取政策 (一)财税政策 1.以 以 8 2018 年为基期年,实行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省级分享增量返还政策,5 5 年内对县(市)给予全额返还。(承接单位:财政局)

 2.2019 —2 2022 年,对年初财力不能足额保障“三保”支出的县(市),当年税收收入同比实现增长的,按税收增加额的 10 %给予奖励;税收收入增长高于县级平均水平的县(市),按税收增加额的50 %给予奖励。(承接单位:财政局、税务局)

 3. 对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纳税人,经省级税务部门批准后,给予最长不超过 3 3 。

 个月的缓缴期限。(承接单位:财政局、税务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4. 企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符合相关财税政策规定条件的,可享受不征收增值税、暂不征收土地增值税政策以及免征契税、印花税优惠政策;兼并重组符合企业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可按特殊性税务处理。(承接单位:税务局)

 5. 对符合《X XXX 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导目录》设备投资在 在 0 2000 万元(含)以上、建成并全部投产的技术改造项目,采取设备投资补助的支持方式,按项目购置设 备总额给予 3 3 %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 0 600 万元。对经认定的省级“数字化(智能)车间”所在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200 万元。(承接单位:发改局)

 6. 鼓励县域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创新资源加速向县域集聚,对在县域范围内新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按照每户 50 万元的标准,给予企业所在县(市)政府奖励。(承接单位:工业信息科技局、财政局)

 (二)招商政策 7. 支持承接广东省产业项目落地。对县(市)承接的符合转入地政府主导和我省产业布局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且投资额达到 1 亿元以上的,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 1%给予转入地政府一次性奖励,单个项目奖励上限为 300 万元。奖励资金县政府奖励给企业,用于企业发展。(承接单位:财源经济合作服务中心)

 (三)金融政策 8. 鼓励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私募债、中期票据、短。

 期超短期融资券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对成功发行直接融资工具的企业,省级财政按照发行额给予 2.5%的补贴,最高不超过 500 万元;对国家级贫困县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企业,省级财政按照发行额给予 5%的补贴,最高不超过 500 万元。(承接单位:财政局、人民银行 XX 县支行)

 (四)土地和电力政策 9. 鼓励工业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兴办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营生产性服务业,经依法批准,对提高自有工业用地容积率用于自营生产性服务业的工业企业,可按新用途办理相关手续对国家支持鼓励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可在 5 5 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承接单位:自然资源局)

 10. 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设施农业用地直接用于或者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按照农用地管理,及时办理用地备案手续,不需办理。

 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对列入我省优先发展产业目录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 70%执行。以农、林、牧、渔业产品初加工为主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 70%执行。(承接单位:自然资源局)

 11. 返乡下乡人员发展农业、林木培育和种植、畜牧业、渔业生产、农业排灌用电以及农业服务业中的农产品初加工用电,均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承接单位:电业局)

 三、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招商引资落户我县达产的企业,尤其是落户在经济开 发区的企业给予奖励。企业达产后,前三年县政府给予企业当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额度的扶持资金,后两年县政府给予企业当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额度一半的扶持资金。

 (牵头部门:财政局、财源经济合作服务中心)

 2. 鼓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小微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银行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结合本行实际创新信贷产品,优化贷款审批程序,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切实加大对小微企业客户的信贷支持。(牵头部门:人民银行 XX 县支行)

 3. 加大对规模以上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入规的企业,除省政府奖励资金外,县政府一次 奖励 0 20 万元。(牵头部门:工业信息科技局)

 四、对标对表抓好指标运行管理 (一)关于地区生产总值指标。加大统计工作力度,强化对经济运行、分析、调度等方面的监测,确保财政三项支出正增长。(牵头部门:发改局、农业农村局、工业信息科技局;配合单位:各乡镇、各部门)

 (二)关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指标。加强税收征管,杜绝漏征、漏管现象。强化税收分析,有重点的找准税收增长点。对政府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加强前期论证及工程招投标管理,调控企业资质结构,培育本地建筑业的支柱性企业,或支持优质企业在本地注册,实现本地税源不断壮大。着力清查国有资产闲置情况,并加以盘活,处置收益及时收缴入库,防止国有资产贬值和流失。(牵头部门:财政局、税务局;配合单位:各乡镇、各部门)

 (三)关于地方税收收入指标。强化征收管理,加强欠税清缴力度,做到应收尽收。(牵头部门:税务局;配合单位:各乡镇、各部门)

 (四)关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指标。重点建立预警机制、强化市场开拓、开展督导服务等措施,千方百计保计划、保指标、保增长。(牵头部门:工业信息科技局;配合单位:各乡镇、各部门)

 (五)关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优化种养业结构调整,加大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牵头部门:统计局、农业农村局、人社局;配合单位:各乡镇、各部门)

 五、组织保障 (一)成立领导组织抓落实。成立 XX 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县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农业农村局、发改局、工业信息科技局、财源经济合作服务中心、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财政局、税务局、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人社局、

 水务局、民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交通运输局、电业局、人民银行XX 县支行、统计局、自然资源局、扶贫办、卫生健康局、住建局、公安局、教育体育局、生态环境局、审计局、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宣传部、工商联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政府副县长赵国利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文学同志兼任。

 (二)明确基础地位抓落实。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单元,具有基础性作用。2021 年,我县在全省县域主要经济指标排序综合计分排序第 20 名,全市排序第四名。经济总量还不高,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协同意识,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培育壮大特色立县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严格对标对表抓落实。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统计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核机制,实行分...

篇六: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年)

 县域经济是国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建设壮美城市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关于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等战略部署,按照市提出的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提质的目标要求,结合市“十四五”部署要求,加快全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推动县域经济主动融入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创新为主线,以创新创新为动力,以“特色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服务业兴县、城乡融合惠县、生态美县”六大行动为重点,努力走出一条产业支撑强、城乡融合优、创新动力足的边疆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二)主要目标。到 2023 年,全区 111 个县(市、区)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加快发展。充分挖掘县域经济增长潜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财源基础更加稳固,县域财政自给率进一步提高,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到 2023 年,地区生产总值超 200 亿元的县(市、区)达 50 个以上、超 300亿元的县(市、区)达 30 个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 15 亿元的县(市、

 区)达 10 个左右。

 ──转型升级。落实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县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到 2023 年,县域工业实力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年均增长 8%以上;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提高到 1.7∶1 以上;服务业扩量提质,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6.5%以上。

 ──全面提质。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建设,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区域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到 2023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7.5%以上,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45%左右。

 二、重点任务 (一)特色立县行动。

 1.培育壮大“一县一业”特色产业。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思路,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提升市支柱产业对县域产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突出市县、县际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互补。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支持各县(市、区)集中力量主攻 1—2 个优势突出、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拳头产业”格局。统筹县域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支持一批特色鲜明的块状产业集群,开展“一业一策”创新试点,力争通过 3 年努力,培育形成一批规模体量大、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足、年销售收入达百亿元以上的

 特色产业集群。

 2.实施县域经济发展“双百”工程。推进强县引领带动,对标全国百强县(市、区)和西部百强县(市),建立“双百”梯队,开展“一县一策”等创新试点。实施“百强突破”工程。支持已进入西部百强县(市)序列加快发展,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生产力布局、奖励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发展质量,到 2023 年,力争在西部百强县(市)中争先进位。支持在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城区中保位争先。实施“百强培育”工程。支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壮大优势产业,做大经济总量,奋力向西部百强县(市)迈进;支持城区协同共进发展多元产业,加快向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城区冲刺。

 3.注重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引导各县(市、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实现特色发展、差别发展。引导重点开发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主产区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谋划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因地制宜发展工业,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文旅、大健康、生态农业等低碳产业,支持县壮大绿色经济。

 (二)工业强县行动。

 4.做优做强县域特色优势工业。落实市关于工业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引导各县(市、区)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做实做优做强工业经济上,夯实县域经济根基。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高起点谋划编制县域特色优势工业产业链全景图,明确发展目标、技术方向和招商引资企业,推动县域传统产业

 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引进一批有优势、有潜力的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县域工业新的增长点。

 5.打造一批工业经济强县。根据全区县域工业发展现状,支持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工业经济强县发展,给予资金、用地等生产要素支持,支持其承接一批重大项目,吸引上下游配套产业入驻,引导工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经济强县。巩固提升工业强县(市)的产业集聚水平,争创全国工业百强县(市)。

 6.提升县域园区承载能力。加快补齐县域工业发展短板,支持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加快建设道路、供热、供水、供电、供气、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精准配置和布局园区发展所需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投融资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产业集聚区。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力度,支持工业园区按照重大项目建设需求定制代建标准厂房。支持各县(市、区)开展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方式、融资、飞地共建等创新。推动工业园区和城镇化同步发展、融合发展,提升园区发展软环境。

 7.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聚焦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县(市、区)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产学研基地和培训基地。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开展产业链补短板科技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

 (三)农业稳县行动。

 8.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严格实行粮食安全,压实全区保护耕地的责任,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立足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持续推进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一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田园综合体、产业强镇等,开展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高质量建设(2021—2025)五年行动,到 2023 年新增市级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180 个左右,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9.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市、市、县三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引导企业向优势产区、加工集聚区集中,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到 2023 年,全区建成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120 个以上。

 10.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支持供销、邮政、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提供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引导电商、物流、商贸等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到乡村布局,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应用与推广。大力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建设农产品数字化产地仓。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

 11.做大做强农业品牌。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保障和溯源体系,建设一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

 度。大力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打好特色牌、绿色牌,打造更多字号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优质农产品国家有机产品认证、香港优质“正”印认证,深入开展品牌营销,讲好“城市好嘢”品牌故事。

 (四)服务业兴县行动。

 12.推进县域消费提质升级。建立完善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完善县城商业设施,改造提升县域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鼓励企业通过自建、合作等方式,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推动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改善乡镇消费环境。促进农村居民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活动。完善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政策,推动农村居民消费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持续促进脱贫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与消费提质良性循环。

 13.畅通县域流通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县域公路、铁路、港口、航道、口岸建设,打通流通环节堵点,有机衔接中心城市物流网络,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以渠道下沉和农产品上行为主线,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市场倾斜,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冷链仓储、配送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集散地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一点多能、多站合一”服务网点建设,到 2023 年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达 100%。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创新,加快建设村供销合作社,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

 14.强化数字赋能县域经济发展。以数字经济的融合应用为突破口,强化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聚焦县域传统产业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交通运输、能源、教育、健康服务、社会治理、市政园林等政务管理智能化升级。培育县域数据要素市场,开展政务数据治理,建立基于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社会信用、宏观经济、电子证照等多种数据源的基础库。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加快县域公共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广应用,支持第三方对已开放数据进行增值开发和创新应用。

 15.大力发展县域全域旅游。依托县域独特的生态优势、山水格局、人文资源和产业基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促进“文旅+”、“+文旅”产业融合,高品质发展县域全域旅游。传承红色文化,重点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全力支持全域旅游示范区做大做强,引领全区全域旅游发展。

 16.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统筹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一体化发展。重点加快城乡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普通干线公路提质升级,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补齐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短板,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17.提升县城品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行动,聚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等 4 大类 17 项建设任务,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开展市级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推动示范县(市)开展相关领域先行先试。支持中心城市金融、教育、卫生健康、文化、体育等优质资源向县域延伸,提高县城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支持一批人口大县(市)解决基础教育学位不足和医疗条

 件薄弱问题。

 18.发挥小城镇联结城乡作用。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打造以县城为龙头、城镇为节点的发展格局。加快补齐乡镇基础设施短板,组织开展小城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试点,进一步整治镇容镇貌,探索小城镇人居整治新路子。积极培育经济强镇,结合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等因素,实行差别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县乡财政保障能力。支持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较大的小城镇开展经济强镇示范创建工作,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次中心。总结推广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经验,释放城镇经济发展活力。

 19.积极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在塑造乡村“形、实、魂”上下功夫,坚持规划引领,有序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乡村风貌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做实壮大现代特色农业;推进文化铸魂,大力弘扬时代新风,传承发展优秀农耕文化,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六)生态美县行动。

 20.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建设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培育创建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县(市、区)。充分挖掘县域良好生态蕴含的经济价值,推动生态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培育县域绿色转型...

篇七: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XX 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特制定本文件。

 一、强化政策激励引导信贷投放 一是继续实行信贷投放目标奖励办法,加大信贷考核力度,进一步引导、激励各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重点对金融机构压降不良贷款和培植 A 级信用企业进行奖励。二是继续鼓励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在我县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补助奖励,支持各商业银行做大做强、网点下沉,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向上争取信贷政策和资源倾斜,扩大增量,盘活存量,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产品创新,在做好“助农贷”、“助保贷”、“集合贷”、“云税贷”的基础上,创新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订单质押等产品,帮助企业融资。四是继续落实上市挂牌奖励办法,借助全省“金种子”、“银种子”计划,推动企业挂牌上市,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以“融资”和“融智”为上市挂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二、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国银担保解困盘活,尽快加入全省再担保体系。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对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到期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经主动申请,提前按新发放贷款要求开展贷款调查和评审,在原贷款到期前签订新的借款合同,以新发放贷款结清原已有贷款。三是积极帮助民营企业并购重组,化解不良贷款。四是继续开展常态化政银企对接。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持续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银企对接年度签约 10 亿元以上,并定期督促各银行落实好银企对接目标。鼓励金融机构简化贷款审批程序,积极满足中小企业信贷客户合理资金需求。五是加强直接融资服务。加强对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的培育和指导,加强与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联系,支持企业通过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XX 证券促进民营经济进行股权融资或债券融资。六是设立 XX 县资产管理公司,资金规模一亿元,用于开发区招商引资、企业转型升级等工作,促进园区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三、做大做强做实“五大基金”

 全力打造“县域金融工程升级版”,筑牢“一主三辅”金融融资服务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基金放大效应,引导金融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定期督促各个基金牵头单位,加强管理,确保基金有序规范运行,努力壮大基金规模。一是新增财政资金 5000 万元,分别注入政府增信基金和过桥调度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支持实体经济融资。二是扩大鑫发互助基金规模,力争 2019 年新增优质会员单位 10 户以上,过桥调度资金规模扩大至 4 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发放规模增至 2.3 亿元。三是壮大转型升级基金社会融资规模,全力争取省级县域经济发展基金 3 亿元,力争总规模达 5 亿元。四是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和 XX 产业基金,首期引导基金规模 1 亿元,服务县域经济中相关高新产业。五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扶贫金融,促进绿色投资项目、科技产业和扶贫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机制 一是继续实行金融机构存贷挂钩考核。每个季末,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政府性存款、财政性资金存款账户与上期的贷款总量、贷款增量相挂钩,作为调整各银行之间政府性存款额度的依据。二是督促金融机构落实有关规范经营和服务收费的监管政策法规。严禁在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件,

 严禁通过克扣放款数额、以贷返存、浮费分利、捆绑销售理财保险产品等行为,变相抬升企业融资成本。

 五、全力维护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围绕信用主体培植、信用市场建设、增信平台发展、信用风险防范等方面找准着力点,建立长效机制,增强化解风险和处理金融突发事件的能力,探索建立不良贷款应对处理机制,积极化解企业不良贷款、扶贫小额贷款风险,不断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推进我县县域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篇八: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dash; 1 —

 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加快推进我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制定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到2025年,各县区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实现县域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二三产业比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集群发展、城乡人居环境、县级基本财力、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全面突破。

 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示范县带动作用显著发挥,成功创建省级县域经济“三起来”示范县。到2025年,示范县生产总值超600亿元,一般公 共预算收入超40亿元;其他县区生产总值分别超500亿元、400亿元、4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力争达到30亿元、16亿元、20亿元。

 县域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到2025年,各县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0%;其中,示范县县城常住人口超30万,带动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化质量显著

 — 2 —

 提升。

 县域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持续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民生领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70以上。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0元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0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高质量。市直有关部门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各县区制定工作方案,发挥主体作用,狠抓工作落实。

 二是坚持项目带动。

 把项目作为重要抓手,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任务,加强谋划,建立重大项目库,坚持重大项目推进六项机制,实施100项重大工程和100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0000亿元。

 三是开展督导观摩。

 每季度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组织开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督导观摩,对照年度目标和季度进度进行现场督导,推广交流典型经验。

 四是实施分类考核。

 — 3 —

 全市10个县区分为优化开发县、重点发展县和优化开发区三类,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开展年度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县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

 五是实行激励机制。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市级年度考核第一名的县和区,分别奖励资金100万元。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省级年度考核中晋星的县区,奖励资金300万元;在年度考核中晋位的县区,每晋升一个位次,奖励资金10万元,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对新培育出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县区,奖励资金100万元。对县区建成公共研发平台的,给予一定奖补。

 三、以产业为基,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 一是实施主导产业培育行动。

 立足县区自身禀赋优势,定准2-3个有基础、有潜力、能形成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特色主导产业,健全“六个一”机制,实行“链长制”,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到2025年,各县区培育2-3家龙头企业,打造1个以上百亿级产业集群,有条件的县区要培育1家百亿级企业。

 二是实施产业集群培育提速行动。

 建立市县统筹规划、联动推进的产业集群培育机制,高水平建设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推动产业链式布局、专业化配套、数字化转型、集群化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

 — 4 —

 大型空分、大马力智能拖拉机、食品粮食机械、高压阀门、智能流量仪表、智能机器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促三产融合,重点发展肉类加工、粮油加工、速冻食品、都市食品、饲料加工等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整车制造、汽车配件总成、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及智能零部件、汽车涂装、车饰、汽车电子、汽车线束、汽车板材等产业;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石墨电极、碳纤维、聚甲醛、新型耐火材料、涂料、铝型材等产业,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拉长产业链条;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重点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做强棉纺、做大服装、做优印染、补缺织造;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重点加强高端原料药、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创新药物等研发生产,提高核心竞争力;现代家居产业集群重点改造提升家具制造、板材加工等传统木业产业,以链式引进和创新产品不断开拓市场空间。

 三是实施亩均效益提高行动。

 以“亩均论英雄”,加大产业集聚区“腾笼换鸟”力度,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严把准入关,各县区新上项目亩均投资额达到300万元以上,市区达到350万元以上。到2025年,产业集聚区开发利用率达到80以上,亩均税收达到15万元以上。

 四是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行动。

 — 5 —

 到2025年,全市大型工业企业智能工厂建成率力争达到50%,大中型工业企业智能车间建成率力争达到30,创建2个省级智能化产业园区,建成30家左右绿色示范工厂,力争成功创建1-2个省级绿色示范园区。

 五是实施服务业“两区”提质增效发展行动。

 强化商务中心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和特色商业区生活性服务功能,持续加快企业、项目和资源要素集聚,推动业态模式升级和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抓好文商旅融合发展、楼宇经济发展、特色商业街培育和综合商业设施建设。到2025年,市商务中心区进入全省前列,县商务中心区保持在全省前列,特色商业区全部晋升星级。

 六是实施现代物流建设行动。

 中心城区西部依托综合保税区申建,加快国际陆港建设,打造国际物流园区;南部加快集散分拨能力建设,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东部依托产业集聚区,完善公路铁路交通设施,打造工业大宗商品物流园区;建设临港物流园区,建设以冷链物流为主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加快省级物流枢纽建设,支持兰考县、杞县创建国家级冷链物流基地。

 七是实施县域电商快递三级网络体系建设行动。

 支持各县区建设集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包装加工、分拨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各乡镇街道建设集

 — 6 —

 代销代购、代收代发、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快递服务站,各行政村依托便民服务中心等建设村级电商快递服务点, 构建以县城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为中心、乡镇服务站为纽带、村级服务点为支撑的三级电商快递营运管理体系。到2021年,各县建成1个电商快递产业园区。

 八是实施高端服务业提升行动。

 定位高端、对标国际,集聚一批健康养生、护理康复和医学科研等机构,构建高端医疗综合区和特色康养旅游生态区。规划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园区,打造检验检测基地。加快数字龙头企业合作,推进大数据中心、城市大脑、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云端综合性服务平台,服务实体经济数字化发展。

 九是实施优势农业发展提升行动。

 到2021年年底,各县区力争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 县和食品安全示范县。到202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在626万亩以上,新增高标准农田14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新培育80个省级知名农业品牌、40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

 十是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行动。

 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大蒜、小麦、花生、蜜瓜、菊花、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统筹布局种植、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建设集“生产+加工+科技”于

 — 7 —

 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完善县域特色优势农产品供应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实现省级现代农业产 业园全覆盖。

 四、以民生为本,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一是实施县城城区优化行动。

 高起点编制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强化城市设计管控。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交通、管网、智慧化改造等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分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支持具备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产城一体的新型城区,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五城联创”,其他县区力争成功创建一批文明、卫生、园林等城市。

 二是实施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提升行动。

 依托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农业基金等做精做强特色产业,发展一批先进制造类、现代服务类、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突出主导功能,打造一批工业发达型、特定功能型、城乡融合型特色小城镇。到2025年,各县区培育发展2个以上、全市培育发 展20个以上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提速行动。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四个不摘”巩固脱贫成果,

 — 8 —

 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有序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1+6”示范带,打造10条县区示范带,完成100个示范村、1000个整治村创建任务。加快乡村振兴工程建设,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一、二期工程,开工三期工程,集中力量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加速推进“五个振兴”。

 四是实施城乡“五个贯通”行动。

 实施数字贯通。搭建以城市大脑为中枢,县区、部门数字枢纽为节点,乡镇、社区数字应用场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管理应用体系。加快5G网络建设,2022年年底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实施交通贯通。拉开大框架,扩容轨道交通,加快延长线建设,谋划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快跨河通道贯通,谋划发展通用航空。补齐大通道,推进工程建设,谋划推进综合快速交通体系,加密高速出入口,打造市县半小时交通圈。畅通微循环,优化城区及县城路网,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000公里。新建、扩建15座县级水厂、25处镇级引黄地表水厂。实施生态贯通。大力提升“一河两路”等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推进水系生态修复工程,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土壤监测、农用地污染防治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实施公共服务贯通。支持各乡镇办好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1-3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设施建设和师生经费标准统一。推进县域医

 — 9 —

 疗共同体建设,各县和区至少办好1所综合医院、1所妇幼医院、1所中医院,各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1个中医馆,各行政村设置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各县建成1个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各村、社区建成1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五、以创新为要,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 一是实施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行动。

 加快推行产业集聚区“政区合一+公司”“管委(工委)会+公司”改革模式,同步创新人事薪酬制度,2020年9月底前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完成试点任务,2020年年底前全市所有产业集聚区完成改革任务。

 二是实施招商引资模式创新行动。

 围绕主导产业,聚焦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和龙头企业、冠军企业,积极开展驻地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线上招商、链条招商。创新机制,大力开展飞地招商、股权招商、规划招商,健全全市招商线索生成库,建立统计、财税分成机制,鼓励跨市、跨县区、县乡开展飞地经济合作,支持与国家级开发区采取一区多园、异地共建、托管等方式合作共建。

 三是实施土地市场化配置行动。

 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

 — 10 —

 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积极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混合供地。鼓励通过出让、租赁、入股等方式,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四是实施劳动力流动畅通行动。

 持续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措施,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

 五是实施行政区划优化提升行动。

 按照“能放尽放”原则推进权力下放,扩大各县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合理划分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支持以县为单位的专项资金整合,扩大县的财力自主权。推动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区、撤县设市,稳妥推进撤乡设镇、乡镇撤并、村居撤并。

 六是实施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行动。

 打造“一中心四平台”信息化系统升级版,强化“党建引领、网格为基、技术支撑、资源下沉、哨响人到”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机制,坚持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形成具有特色、时代特征、务实管用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到2021年,基本建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 11 —

 七是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

 对标国际标准和国家考核体系,聚焦短板弱项,加快建立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体系。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承诺制、项目代理制和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制,全面推广容缺办理、多评合一。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