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共生共融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共生 情怀 家国 自信 高中历史

摘要:文化自信是价值传递,文化自信是精神力量的召唤和觉醒,而家国情怀是精神涵养的情感体现。历史教师需要从家国情怀的高度立意历史教学,培育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同时将文化自信作为引发学生心灵回响的“引擎”,树立文化自信观念,让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在学生必备品格的形成中共生共融,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历史教学;共生共融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6-096-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校教育是传承文化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把“家国情怀”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基于国际视野的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本文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个方面的文化自信内容,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论证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与文化自信共生共融的关系。

一、家国情怀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自信中汲取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精神力量的召唤和觉醒,而家国情怀是精神涵养的情感体现,精神深处的理念和情怀是文化解密的印记和筹码。费正清说过:“如果中国仍然相信其优越性,那么它很可能依据历史来确定自己未来的角色。”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国家和人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家国情怀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一体”思想。比如,在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诠释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关系时,需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把家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构建起中共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其次,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求大同的人文精神。再次,家国情怀升华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意识。在《宋明理学》一课教学中,教师应适度拓展儒学家或儒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比如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了整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本,其与家国情怀的同频共振,有助于学生树立对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自信,从历史传承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

二、家国情怀在弘扬烽火淬炼的革命文化中得到锤炼和升华

习近平同志说:“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革命文化,既是历史教育的优秀素材,也是坚定民族自信、国家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一课。革命文化是巩固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和升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历史教师需要从家国情怀的高度立意历史教学,将对革命文化的自信作为引发学生心灵回响的“引擎”,进而触及近代史的灵魂,弘扬革命先辈们的正气。首先,近代史教学要贯穿救国救民的革命文化主题。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列强乘势而入企图侵占中国,而近代中国轮番而上的社会思潮都是为了救亡图存,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但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前期救国救民方案都未彻底解决中国的道路问题,此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历史的钟摆最终摇向了中国共产党人,她最终把中国带向了独立、自主、振兴的道路。其次,近代史教学要将爱国主义情怀作为树立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培育的精神内核。从国民革命到土地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革命文化的内容、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期间所凝聚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真正的魂。

三、家国情怀旨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中树立“中国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开放性。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家国情怀的最新表现形式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这个梦想既是国家梦、民族梦,又是人民的梦、个人的梦。历史教师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与世界文化进行对话,真正使学生内心深处生成文化自信的情怀和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文化自信之“源”,革命文化提供文化自信的“红色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文化自信的前进方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学科必备品格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重要的课程目标和价值追求凸显出来,既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更是当下历史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需要紧紧地抓住家国情怀这一价值枢纽,培育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树立文化自信,让两者在学生必备品格的形成中共生共融,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10-19.

[2]龚锦涛.习近平“家国情怀”理念的哲学阐释.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8(5).

[3]许慎.革命文化的出场、演进和生命力的内在逻辑.贵州社会科学,2018(4).

[4]刘波.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时代意涵与价值意蕴.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1).

[5]项久雨.新发展理念与文化自信.中国社会科学,2018(6).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