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泰尔指数的县域经济差距度量与地区分解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度量 分解 县域经济 差距 指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差距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经济差距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稳定。本文以人均生产总值为衡量指标,采用泰尔指数方法对1998-2009年河北县域经济差距进行了度量,并对其进行了地区分解,得出了结论:地市间差距和地市内差距共同推动了县域经济差距的扩大,但2005年后地市间差距对县域差距的贡献度不断上升。为此,应坚持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实施产业协调、地区协调和城乡协调三项战略。

关键词:经济差距 泰尔指数 非均衡协调发展

问题的提出

区域经济差距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适度的区域差距有利于全局效率的提高,这一点无论从佩鲁的增长极、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等非均衡发展理论,还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都能够印证。但如果经济差距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阻碍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经济社会全局的稳定与发展。研究区域经济差距,首先要解决是如何定义经济差距、怎么度量差距大小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在解释差距上,大多选择地区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总量、人均、增速等指标;在度量大小上,一般采用级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在研究对象上,多数研究全国三大地带、四大区域、省际或省内地市间差距。

本文选择通用的人均生产总值为度量指标,采用泰尔指数方法对1998-2009年间河北省县域经济差距进行度量,并对其进行了地区分解,以此得出影响河北省县域经济差距变迁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应采取的相关对策。之所以采用1998年后的数据,除了数据可得性因素外,主要因为自1998年后中央推出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河北经1993-1996年的地市合并,1998年以后基本没有县级以上的区划变更,便于比较分析。

基于泰尔指数算法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差距的度量

泰尔指数(Theil Index)是计量经济学家泰尔于 1967 年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提出的衡量个人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指标。包括以产出比重、人口比重加权的泰尔T指标和泰尔L指标,计算公式分别为:

T(t)=yi log( yi /pi ),T(1)=pi log( pi / yi )。其中n为县(组)数,yi为i县生产总值占全省份额,pi为i县人口占全省份额。泰尔指数T 取值范围为0-1,数值越大,表明县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依据上述算法,本文得出河北省1998-2009年的县域经济整体差距表,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产值、年末人口数都来源于公开出版的《河北经济年鉴》(1999-2010)(见表1)。

可见,12年来,河北省县域经济差距明显增大,泰尔指数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从年度比较上,除2000、2009年略有下降外,其它年度均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

河北省县域经济差距的地区分解

通过对县域经济整体差距的度量,可以大致了解12年来河北县域差距的变动趋势。若要探析这种变动的内在结构,还需对泰尔指数作进一步的地区分解。通过这种分解,能够进一步度量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泰尔T指标和泰尔L指标的分解方法如下:

T(t)=TB+TW=∑yilog(yi/pi)+∑yi[∑yijlog(yij/pij)]

T(l)=TB+TW=∑pilog(pi/yi)+∑pi[∑pijlog(pij/yij)]

其中 TB 是组间(地市间)差距,TW是组内(地市内)差距。i=1-11,分别代表河北省11个地市,j 代表每个地市内部的辖县个数。yi为i地市生产总值占全省份额,pi为i地市人口占全省的份额。Yij为j县生产总值占所属地市份额,pij为j县人口占所属地市份额。根据这种方法,算出1998-2009年河北省县域经济差距的地区分解,其中组间(内)贡献率=组间(内)差距/T(见表2)。

由此看出:第一,地市间差距和地市内差距共同推动了河北县域经济整体差距的扩大,12年间两者贡献相当,变动趋势略成倒S型分布。但2005年以来,地市间差距对整体差距的贡献度不断上升,2009年贡献率达到近55%(T系数)。第二,从2009年地市内差距看,无论是泰尔T系数还是L系数,位于河北省南北两端的邯郸、承德内部差距最大,对地市内差距贡献合计超过40%;中南部的衡水、秦皇岛内部差距最小,对地市内差距贡献合计仅为2%。第三,各地市内部差距较大且持续加剧的邯郸、邢台、承德是市内工业县和农业县分化比较突出的地区,而地市内差距较小的衡水、秦皇岛内部各县经济结构较为一致,均以农业初级加工和特色产业为主。

结论

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为:从目前发展状况看,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河北县域经济差距还不可能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它由地市内差距和地市间差距共同推动而成。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地市间差距对整体差距的贡献度不断上升,成为加剧县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

政策建议

为缓解县域经济差距的持续扩大,在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有三种政策模式:非均衡发展、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协调发展。事实证明,前两种模式要么违背公平原则,导致区域差距持续加大,要么有违效率原则,影响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只有非均衡协调发展才是缓解河北县域经济差距的主导模式,具体应实施以下三项战略:

(一)产业协调

产业协调—实施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基础的结构调整与要素流动战略。实施产业协调战略,一方面,鼓励县域政府依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本地的产业经济发展之路。第一产业,发展本地特色的农副产品(如粮食大县、养猪大县、林果大县等);第二产业,选择农业加工型(如黑龙港流域的产粮大县)、资源禀赋型(如燕山、太行山前的矿产资源县)、特色产业型(如冀中南的特色经济县)、交通区位型(如城郊县和沿海县)等发展模式;第三产业,选择提升传统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等不同方向。

另一方面,县域本级及上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对这种非均衡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和适度调节。例如,发达地区政府,鼓励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将初级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熟练劳动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提高第三产业服务能力,便于承接产业要素和资源转移;上级省市政府,增强区域间关联及链锁效应,疏通各经济要素的流通管道,促使发达区域的产业辐射与涓滴效应顺畅影响到欠发达区域,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二)区域协调

区域协调—实施以打造核心竞争力为手段的错位发展与周边带动战略。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河北相继实施了“两环开放带动”战略(2000年)、“一线两厢”战略(2005年)、“沿海经济隆起带”战略(2006年)等,这些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全省经济布局的优化,也带来了区域差距扩大的问题。原因之一即过于依赖政府政策优惠、外地资本吸引和本地自然资源利用等外力因素,忽视区域内企业竞争力、知识和技术创新力等内在因素,导致经济增长点缺乏与周边地区的产业衔接和腹地地区的深度协作,如20世纪末各地新建的诸多“开发区”都成为经济飞地,难以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为此,本地政府发挥引导而非主导作用,通过市场机制鼓励本地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打造以推进型企业为主导的经济综合体和生态链,带动周边地区经济整体发展;上级政府着重从远景规划上根据辐射范围和发展程度,规划各区域不同规模、层次的增长点的方向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尤其在当前扩权县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背景下,省级政府应加强各地市政策规划间的协调指导,省级区域政策出台前要充分考虑各县级政区的差距,注重因地制宜。

(三)城乡协调

城乡协调—实施以消除二元经济为目标的人口转出和城镇集聚战略。在计算过程中,本文发现人均产值最低的县市都在邢台、邯郸东部农业县,人均产值最高的县市都位于工业实力较强、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唐山、石家庄,而内部差距持续拉大的地市正是境内城乡(工农业)差距明显的地区。这说明河北县域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城乡差距造成的。在城乡差距总体呈扩大趋势的时候,拥有更大比例农业人口的县市显得相对更加落后。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2009年农业总产值全国第五,农业占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2.5个百分点,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根据万广华教授的研究,城乡差距可以解释我国地区差距的70%-80%。换句话说,如果某个政策可以消除城乡间收入差距,那么地区间的差距就会有70%-80%自动消失。

因此,缓解河北县域经济差距,除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涉农政策,推动农村人口较多的县市经济发展外,应重点整合城乡二元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此,要优化对农业县市人力资本进行培训和配置,促进农业人口有序转出,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华,刘永新.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2)

2.万广华.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等:方法和证据[M].三联书店,2006

3.陈光金.中国收入不平等:U型变化与不确定的未来[J].江苏社会科学,2010(5)

作者简介:

耿斌(1978-),男,河北唐山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电子商务。

朱云飞(1980-),男,河北衡水人,河北省财政科学与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财政体制与区域财政政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