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进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改进 高中

摘 要:针对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根据该学科的实际特点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阐述了相应的改进方法,提出了“任务导向,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143-01

1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不足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在广大中小学中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具有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必修基础课程,保证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1]。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时间不长,这一新兴学科在教学研究方面明显滞后,尚未形成适合本学科实际特点的教学体系,沿袭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又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这一矛盾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忽略教学过程,过分强调考试结果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技能的形成的相互渗透,学习过程注重知识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内在统一;培养目标则倡导原理知识、操作技能、信息素养、技术文化、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的统筹发展,即在丰富的教学体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知识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中学还是用会考作为唯一的方式来评价信息技术教学,会考过关成了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最终目的,内容也严重限制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这种舍本逐末的评价方式显然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教与学的需要。

1.2 教学方式比较呆板,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实践性很强,但是部分教师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花费在教材的讲解上,而忽略了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的实践操作,导致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同时,方式死板也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解,并不能真正将其领会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

1.3 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代替信息素质的培养

目前,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将信息技术教育定位在计算机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上,导致其教学内容强调“实用”,课堂成为“电脑短期培训班”。我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进

针对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该学科的实际特点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2.1 坚持情境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的催化剂,而坚持情境教学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另一方面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故事、问题甚至是参与者的形式陈述给学生,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IF语句的教学一节中,启发学生能否设计出一个简单的出租车计价程序,即“起步价(2公里以内)6元;超出2公里外,每公里1.8元”,要求学生利用IF语句来完成这个程序,当赋予它一个路程值时能够自动计算出车费。又如在递推算法的教学一节,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将一对小兔放在四面都围着围墙的地方,假定一对小兔子经过一个月以后就能够长大成为一对大兔子,而一对大兔子经过一个月后又能够生出一对小兔子,问一年后总共有多少对兔子?”然后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以月为单位考虑每个月兔子的对数,并能画出兔子的繁殖情况图,进而引出菲波那契(Fibonacci)数列和递推算法的学习。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对新知识印象深刻,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坚持任务导向,重视实践过程

在营造模拟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并将任务布置给学生,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寻找、搜索相关知识,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紧接着进行上机实践活动,进行验证;如此循环直到该课全部任务完成,最后进行复习整理,融会贯通。

整个教学模式大致如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心理变化→任务驱动→强化实践→复习整理→融会贯通。此模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

(1)教师提出课堂要完成的任务。学生根据预习开始思考,寻求达成任务的方法,产生求知欲。

(2)教师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示或指导学生寻找、搜索相关知识,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进而使学生掌握这些方法。

(3)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学生通过实践验证方法是否可行。通过验证,方法有效,觉得自己又学到了点新知识,进步明显,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4)教师复习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学生巩固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纳入已有知识结构。

该方法利用情境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同时切合学科实际,教学控制灵活,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2.3 坚持多元评价,完善教学方式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我们应该在传统考试方式的基础上完善教学方式,真正地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导向、调控和激励功能,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应以注重学生主体在整个教学项目活动中是否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是否实现了主体发展,是否有利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出发点,在评价过程中真正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3 结语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相应的改进方法,提出了“任务导向,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最后笔者希望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能够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下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 张小龙.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误区与思考.

[3] 孙胜.高中信息技术机房教学模式的探究.

[4] 辛艳红.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