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新一代 图书馆 研究 发展

摘要:智慧化建设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随着物联网技术、云处理技术、移动互联技术、普适计算技术等新型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应用,为当前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本文从智慧图书馆创建理念出发,通过多年的大型公共图书馆服务经验分析了当前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关键性支撑技术和核心内容,从信息化角度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并对未来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精细化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认知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其在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互联网+”被视为是继蒸汽机、电之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力工具,将给每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2015年中国政府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各个行业中的深度合作。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和探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图书馆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产生的新的服务模式。

一、物联网技术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基础文化设施,面临信息量大、管理难度大、人工操作状态下难以及时到位的压力,图书馆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图书馆的运营水平,促进图书馆管理现代化、智能化,满足图书流通要求,协调现代化技术和人力资源之间的矛盾?物联网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

作为物联网技术中的感知层核心技术,如无线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Network)技术(如Wi-Fi)等作为短距离的无线感知与信息传输手段,在现代图书馆业中不仅可以实现快速的自助借还、图书的快速清点,并且还可以实现三维智能导航检索、移动图书信息服务等功能,从而可以大大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提高图书查找的准确率、转变图书馆工作重心、拓展图书馆的服务空间等,并开展一些全新的服务,如移动导读,微信借阅等新型服务模式。

有了物联网传感设备的助力,加入RFID的管理系统,图书的管理、借书和还书服务上都会获得更为便利和快捷的服务,传统的图书馆也会升级为智慧型图书馆。RFID管理系统主要是用于借书和还书服务,在图书馆各位置放置自助借书机,读者可快速查找和借阅图书;图书分检机则可以处理多达17类图书,24小时不间断提供还书服务,图书分检机可在读者还书后立即进行分类处理,提供图书管理的效率;RFID系统还提供预约取书服务,读者可在网路上预约未到馆图书,馆方通知预约图书已到,可自动向读者发出取书通知。不仅如此,如果加入AR虚拟实境的互动绘本,图书内容还会真正实现“跃然纸上”,而体感走廊可自动感应读者的信息,根据借阅纪录给读者推荐新书。

除了图书管理功能外,物联网还有很好的发展平台。例如,图书馆门口的座位预约系统,RFID智慧书架所放置的便是读者约书籍。未来只要读者收到预约书取书通知后,来到自助取书区先透过预约书查询机靠(刷)卡确认已到馆的预约书籍,查詢结果与书架上的LED灯同步,提示预约书本的放置柜位,读者不用担心在大片书柜前如同海底捞针般寻找书籍。空间导览资讯站和馆藏指引服务等,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为高效的阅读体验。

二、云计算提供图书馆全新的存储与检索模式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 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 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资源能够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 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云计算能够通过快速提供物理以及虚拟服务器来支持网格应用的运行。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用户只需花少量的钱来租用相关的云服务商所提供的相关服务即可。它可以让用户利用很少的投资获得较大的回报,同时用户不必担心自己所购买的IT产品被时常淘汰的后果,因为具体的硬件的配置和更新都是由云服务提供商来提供的。用户所需做的只是通过各种设备(如移动终端等)享受云服务所提供自己需求的信息、知识、服务等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经常只要花费几百美元、几天时间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云计算的基础是“整合”的思想, 云计算提供商将所有的硬件能力集于一身, 显然, 这些硬件中, 除了提供计算能力的一部分之外, 还包括为数不少的存储类硬件, 而对其“存储内容”的整合和应用, 也是云计算的核心内容之一。简言之, 在图书馆领域, 各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如不同数据库中的论文资料,不同编目系统的书目信息等等, 可以借由一朵“云”统一结合起来,内容高度融合,就像是当下流行的“信息共享空间”概念的升级版。用户通过网络获取他们想要的文献,但他们只需要关注获取过程本身,无须理会界面之后的繁复运作,全球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将得到真正的整合和共享。

由于云计算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无线接入功能, 因此未来用户通过各种相关的终端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从而使图书馆资源中心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云计算技术存贮与检索利用方便,可能会使图书馆编目与图书剔旧功能弱化,图书馆可能更多地会关注电子出版物的版权管理与使用问题。

三、大数据改变了图书馆新型的资源表现形式

“数据”是图书馆资源的基本类型,所有的资源都有数字化版本,所有资源都是某种格式的“数据”,可由图书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数据管理不仅管理数据的组织、检索和提供,而且包括数据的生命周期完整过程;资源的多元化,不仅表现为数字资源的种类和格式繁多,而且表现为“数据化”和“关联数据化”,即结构化和语义化;前所未有地支持用户产生数据。所有这些,带来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大数据化”,传统文献资源的比重越来越小。

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将在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复杂数据的处理也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主旋律,通过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去寻找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世界,进而为图书馆服务的模式、对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分析与预测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一大主要服务内容。图书馆将进入由藏书楼、阅览室到使用网线解决人们阅读需求的数字图书馆时代,读者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访问数字图书馆,查询世界、国家和各省、市级数字图书馆的资源。

四、“互联网+”背景下催生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互联网+”意味着信息、数据和资源的“大流动”。图书馆引入“互联网+”思维,需整合资源,建立城市“云阅读”体系,确立图书馆与互联网虚拟图书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服务体系。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图书馆作为一种空间的价值得到重新定义。传统图书馆资源、空间和服务是三位一体的,而剥离了资源之后,空间的服务对于证明图书馆实体(主要是建筑)的价值,变得尤为重要。这其实用不着证明,图书馆历来就是一个学习的空间,是一个面对面交流和创造的场所,肩负有消除信息鸿沟和数字鸿沟的责任。围绕着这些固有的职能,近年开展的“无书图书馆”、“创客空间”、“新阅读(数字阅读)体验”等新业务层出不穷,讲座、展览、会议等现有的服务形式更加得到创新发展,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运动从很多方面正在重新定义图书馆。

读者是图书馆的主人,图书馆是读者的天堂。各类型图书馆分化严重,大小型图书馆差别巨大,图书馆的多样性充分体现,满足各类读者千差万别的综合、多元或个性化的需求。可能某研究图书馆无法接待上门读者,因为根本没有对外服务和办公场所;而大量的社区图书馆与咖啡馆无异,但承担城市图书馆体系服务末梢的功能,大量的借还流通和读者培训都在此进行;国家图书馆继续包罗万象,而附近的无人图书馆只是一个凉亭。所有图书馆背后都可以有行业的联合,大馆牵小馆,各司其职,服务社会。馆员可以是粉丝无数的服务明星,也可能是社区志愿者,读者利用虚拟空间结识,成立兴趣小组或读者俱乐部,在各类平台上实现各种自服务。不论是虚拟空间还是真实空间,读者在其中建立连接,产生灵感,交流知识,读者把图书馆作为“翻转课堂”,成为真正的主人。

在未来的社会中,图书馆的内容和方式会发生变化。对图书馆未来需求的设计实际体现的是用户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应建立动态的服务,这种服务建立在图书馆的现有优势基础上,并强调一些特点,比如物理或虚拟地利用图书馆的服务,无论用户在哪里都可以为用户提供信息与支撑,从而实现其目标。如提供用户导向,与用户合作,无论其需要什么,并向其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服务;信息服务应快速反应,所以需要时刻聆听用户的需求;动态服务意味着灵活性,要能灵活应变。

五、結束语

无容置疑,信息技术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时代背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互联网+”时代,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提供,所有的服务都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提供,读者的网络环境是24*7*365的,图书馆的服务也是不间断的;读者可用任何设备随时上网,图书馆也提供任何方式的无缝连接;读者需要的是直接满足需求的服务,图书馆也把其资源和能力打包成云服务的形式提供。“数据”是图书馆资源的基本类型。所有的资源都有数字化版本,所有资源都是某种格式的“数据”,可由图书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数据管理不仅管理数据的组织、检索和提供。随着移动设备和穿戴电脑的普及,以及各类信息感知技术、增强现实和大数据分析的采用,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将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

[1]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智慧城市论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1-5

[2]王世伟.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图书馆建设[J].2011(12):1-5

[3]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65-68

[4]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等.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5]黄刚军,张广祥,张毅.RFID技术及其在智能图书馆的应用[J].电子测试.2007(6):22-26.

[6]姜永常.基于知识构建的知识服务实现机理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2):76-81

[7]杨志刚,周凤飞,李洁Web2.0技术主导的数字图书馆人文服务体系[J]图书与情报.2009,10(2):87-92.

[8]张洁,李瑾.智能图书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6):2-3,31.

[9]陈鸿鹄.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J].现代情报,2006(1):116-118.

作者简介:

杨洁(1973年—),广东省珠海市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新型图书管理与公共服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