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音乐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可行性研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可行性研究 中小学生 音乐教育 心理 健康

【摘要】本文运用心理学理论归纳出中小学生典型的几种心理障碍,并从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音乐教育的特点等方面深入探讨音乐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在理论上、实践上的可行性。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音乐教育如何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以指导音乐教学实践。

【关键词】音乐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功能和本质,成为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一条途径。但是,音乐教育能否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兼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治,在理论上、实践上是否有其可行性,仍然是值得研究的。本文从心理学(音乐)理论、音乐心理治疗与音乐教育的特点三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提供的理论支持

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谈到心理学。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音乐教育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 心理学为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外显行为与心智历程之间关系的科学。它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障碍等方面的研究,使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据可依。

下面本文介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比较常见的几种典型心理障碍。了解它们的特征,音乐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利于对症施教。

1、焦虑性神经症(anxiety neurosis):简称焦虑症,是神经症中一种较多见的临床类型。以发作性或慢性情绪焦虑、紧张为其主要特征。在情绪障碍方面:往往因一点小事而苦恼、自责。常伴有疲乏、胸闷、气急、烦躁、敏感,有一股难以忍受的不适感。

2、恐怖症(panic):指对特定的事物或境遇具有强烈惊恐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涉及到中小学生,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恐怖症,如学校恐怖症,他们公开表示拒绝上学,勉强去上学就会出现睡眠和饮食上的障碍,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症状。

3、强迫症(obsession):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以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

音乐是否能够缓解甚至消除这些心理障碍,心理学也作出了相关研究。我们要了解音乐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什么样的音乐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些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音乐心理学。

(二) 音乐心理学为音乐如何影响人的心理提供了有力的辅证作用

音乐心理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人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它的研究侧重于人对声音的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等。

音乐知觉包括四个要素: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这些要素是根据人对声音的频率、振幅、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的。人对这些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如音调型对音高的辨别力强,对旋律与和声感觉敏锐;力度型对强弱及重音敏感;时值型对速度、节奏、时程敏感;音色型对音质、音凋泛音的构成感觉敏锐。因此,音乐教育可以针对学生在音乐知觉上的不同类型,给予侧重点不同的施教。给听者最大的知觉共鸣,将注意力转移到乐曲之中。

丰富的音乐想象能力是用于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条件,教师通过讲述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把他们带入音乐想象的世界,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音乐治疗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可信论证

音乐治疗学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 K·Bruscia 对音乐治疗作了定义:“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从音乐治疗中,我们能够给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找到诸多可借鉴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为音乐教育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可行性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一)音乐治疗的发展历程证明音乐与人类健康是息息相关的

在人类早期社会和现在尚存的原始部落中,音乐活动在生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部落中的巫师兼有掌管音乐活动和医生的职责,在古希腊传说中,阿波罗神就是掌管音乐和医疗的神,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在古代,人们头脑中的音乐和治病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从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文艺复兴、17到20世纪欧美国家的文献中看到大量的关于音乐与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论述、试验和报告,一些医生不断地在临床治疗实践中使用音乐,但对于音乐临床价值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开始的。20世纪后,留声机诞生,这使得音乐能很方便运用于临床治疗。于是一些医院开始使用音乐来帮助病人睡眠,减少外科手术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并帮助麻醉和止痛。

由此可见,音乐与人的身心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在精神领域有着重要作用。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黄金时期”,而音乐教育是引导中小学生进入音乐殿堂的最佳载体,用音乐教育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其责无旁贷的使命任务。

(二)音乐治疗的临床效果证明音乐对多种心理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音乐治疗学的研究表明,合适的音乐对头昏脑胀、心烦不安、失眠多梦、焦虑等症状有良好的改善效果。不同调式、旋律、节奏的音乐,可对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镇静、止痛、降压等生理功效和治疗作用。利用音乐还可以治疗部分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疾病。

音乐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生理两条途径实现的。心理学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特别选辑的音乐,最大限度地调动病人的积极性,调整病人情绪,引导患者将内心的幽怨寄情于乐曲中,以起到移情和疏散的作用,使紧张和内心抑郁得到释放,调节过度的情感,从而使内心趋于平稳自然。

生理学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不同的音乐可以对人的生理产生不同的反应,如心率和脉搏的速度、血压、皮肤电位反应、肌肉电位和运动反应、内分泌和体内生化物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内啡肽、免疫球蛋白)以及脑电波等等。音乐的节奏可以明显地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例如呼吸速度、运动速度、心率。

由此可见,音乐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是有其坚实的科学依据的。音乐艺术通过优美旋律和乐曲节奏给人以生理上的共振、感情上的激发,治疗了疾病。但是,音乐教育能否在课堂上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她的优势又在哪里呢?

三、音乐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优势

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音乐治疗的种种手段,灵活运用到教学过程中,采用潜移默化的形式给予中小学生帮助。

(一) 音乐教育能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

心理焦虑和恐惧,是当前中小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很大程度是由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过重导致的。如某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期望值又过高,使他对学校、对班集体、对老师产生恐惧,甚至记忆力减退,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调整学生情绪,能有效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

音乐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审美育人。它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加上老师充满鼓励的话语,使学生能够在音乐互动中自由发挥,渐渐走出焦虑的心态。

音乐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情绪改善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好的音乐传达出人们所共有的情感状态,让听者从这种“心声”中获得共鸣。可以使学生情绪得到改善,正确地对待学习困难。

音乐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音乐作为人类审美追求的文化形态,其本质在于表现美。优美的音乐使学生紧张疲惫的大脑得到休息,心情愉快,缓解学习上压力与焦虑,并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展。

(二)音乐教育能陶冶精神情操,净化学生心灵

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处于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精神情操的陶冶,净化心灵。

音乐教育选用的那些优秀音乐作品,包含着真诚的人生体验,反映了生活的意味和生活的真实,表达了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代表时代的共同心声。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受到打动。如《歌唱祖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英雄》等军营歌曲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奉献等, 从而形成健康的精神情操,拥有美的心灵。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起健康的审美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强迫症等心理问题的治疗

强迫症这种心理障碍多发生在高小和初中学生身上。可以让学生接触优美音乐,转移被强迫的注意力,在音乐中放松自己;在课上,与老师同学合作表演,热情交流,在友好自由的音乐氛围里、在主动参与中树立自信;从老师高超的音乐水平、同学开朗健康的心态、活泼向上的学习生活状态上得到启发, 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念, 逐渐走出强迫症的阴影。对那些毕业班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心情变得紧张,结果越担心越紧张,导致进入紧张的怪圈。这个时候,让没有升学要求的音乐课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调节心理,是非常必要的。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 形成健康心态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与助人等音乐教育的内容是这一行为的很好催化剂。音乐教育的合唱(奏)与舞蹈部分强调成员之间的合作,学生感受到别人的合作,也会主动的与人合作,养成合作与集体意识;音乐欣赏传递出一种分享意识, 让学生重视他人的快乐,乐于与人分享。中小学生这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心态平衡、健康,善待旁人,减少敌对、嫉妒。并且,通过音乐教育的熏陶,学生亲近社会,同时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避免无支持感心理问题的发生,从而热爱生活,树立正确地人生观,抑制无目标无方向的消极心理状态。

(五)当代音乐教育思想提供了新思路

今天的音乐教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仅研究方法和手段有所更新,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它们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提供了认识问题新视角。如美国音乐教育家保罗·哈克(Paul· Hack) 所强调的“走向功能音乐教育”。下面是哈克博士应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和中央音乐学院邀请,于2002年3月18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所作的讲座的节选(刘沛译):

本文将对功能音乐教育的概念,从三个主要方面予以论述。第一,我们需要把审美的和实用的理念融合起来,以便强化音乐是学校基础学科的论证,并认识到音乐的功能素养是当代社会的必需。第二,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和认识到审美教育的潜能,尤其是对它的感情运用价值和当代需求方面的认识。第三,我们需要严肃对待和认真思考与音乐相关的严重社会问题:音乐的使用和滥用,并寻求与教育、生活和当代社会相一致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想把功能素养或说社会功能素养的概念作进一步的阐释。它的内涵包括,学生在态度、价值和行为方面,对音乐的各种(有时是极其微妙的)影响所获得的领悟;学生在他们的文化、亚文化和个人生活中,对音乐的多样功能的知识和体验的习得;发展学生必要的能力,明智地运用到多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的辨别和抉择。这种明智的运用,其涵义不仅在于音乐的审美和非词语的交流,其功能还在于强化词语交流,对社会机构和仪式权威性的辅助,对环境的改造,促进和巩固社会统一,缓冲紧张心理,矫正病态情绪和心境,等等。

借鉴哈克博士的这种新思路,本文尝试着这样理解:音乐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功能音乐教育的一种体现——即音乐教育能为、也应该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 詹姆斯·L·穆塞尔,梅贝尔·格连合著.章梅译(1983).

[2]《音乐疗伤》[美]莫琳·德拉帕著.阿昆译(2003).

[3]《Toward A Functional Music Education》[美]保罗·哈克 (2002) .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