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体育“促进式”教学模式构建途径探微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教学模式 构建 途径 体育 探微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已成为教师教学的主流意识。“促进式”教学模式围绕学生主体展开教学设计,教师通过游戏、竞赛等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教学辅助器具,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运动训练活动,实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体育;促进式教学;构建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7-0001-04

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促进式”教学模式,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所谓“促进式”教学,指通过师生促进、生生促进、媒介促进、自我促进等有效的互动方式,整合各种体育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创設真实的运动教学情境,以教师为运动学习的主要促进者,指导学生群体和个体积极参与运动学习实践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体育教学体系。我们通过深入探究“促进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操作经历的分析研究,初步形成“促进式”教学平台的构建体系,但这个体系是不是科学高效,还有待于展开进一步的实践验证。因此,我们需要有创新思维,对“促进式”教学模式展开深度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契机,使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日趋完善,成为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亮点。我们对此展开全新探索,更希望能够获得专家、同行的积极协助,将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推向更高境界。

一、理论探索,明确“促进式”教学的搭建方向

构建“促进式”教学平台时,需要有丰富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研究推演。我们进行教学创新不能独出心裁,需要更有力的理论基础给予支持,从理论角度展开教学探索,为“促进式”教学平台构建指明方向。

1.明晰“促进式”教学概念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促进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还比较少,但“促进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是非常丰富的,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借鉴。如美国教育家罗杰斯首创“促进教学法”,他主张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注意提供真实的学习资料和场景,通过调度、激励等策略,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并在师生分享过程中形成有形认知。著名教育家海伦也认为:“‘促进教学法’不只是一种心理疗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积极倡导人性的发展,通过主动沟通交流,增加学习热情,获得了丰富的实践能力。”同时,美国学者汤森德主张:“促进式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通过这种方式展开开放性的学习,自然能够形成学习认知。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承担课堂责任。”

构建“促进式”教学模式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我们根据对这一模式的实践探索,已经基本掌握了其的构建途径,下面用图示方法加以展示。如下图:

在构建“促进式”教学平台过程中,为每一个体育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教学场”。体育课堂是教师施教的主阵地,与学生一起展开运动实践和研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实践,帮助教师逐渐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促进式”教学平台是师生分享运动快乐和认知的舞台,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要在师生互动方面做出积极努力,通过改变教学方法、运动指导、评价措施等,获得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并在不断探索实践中逐渐掌握有效的教学发动技巧,从而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促进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2.制定“促进式”教学目标

构建“促进式”教学平台,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服务者,而学生是学习主体,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运动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运动心理,培养运动习惯,提高运动素质,因此教师要为“促进式”教学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观照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设定方式,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展开思考,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教学目标制定体现主体性,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考量。由于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运动基础和运动需求呈现差异性,所以教师需要有观照意识、分层教学意识,通过对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制定,提升教学的匹配度。教学目标制定体现开放性,这是新课改之后广大教师的普遍共识。课堂教学不仅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要呈现开放性,让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这是“促进式”教学倡导的核心精神,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诉求。教学目标制定体现实践性是针对体育教学实践操作特点而言的,可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这是由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促进式”教学平台构建的基础是目标制定,我们不妨从构建网络图(如下)中对目标制定进行直观认知。

小学体育教学有自身的特点,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展开具体操作。在课堂教学目标执行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调整。教学目标是课前预设的,而教学生成随时发生,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对教学设计进行针对性调整,以符合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执行教案呈现灵活性,体现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以学生为教育中心,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是“促进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追求。

二、课程整合,厘清“促进式”教学的平台结构

课程资源整合时,教师要有监管意识,既关注课内教材、场地、器材、媒介等资源,又要注重课外信息、经验、环境等资源。

1.课内“促进式”资源整合

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理论进行深度的研究学习,还要对教学内容展开整合优化,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式”教学资源丰富多样,教师需要有综合运用的意识,从不同视角展开教学调查,为“促进式”教学顺利展开创造条件。

整合课内资源时需要体现层次性,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索路线。如下图所示:

整合课内教学资源,教师要发挥关键作用。如上图所示:第一,要科学利用教材资源。体育教学有比较固定的教材,教材具有普适性,所以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多重的对比分析,找到教学设计的突破口,提升教学的适合度。第二,教师要对教学场地和器材进行调查研究,为教学设计提供帮助。室外体育课需要有适合的场地条件和运动器材,如果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其中的制约因素,自然会降低教学设计的适合度。因此,教师深入教学实践之中,对教学场地和器材展开研究,形成科学应用的意识,这也是“促进式”教学模式构建的需要。第三,教学辅助资源也需要整合。如多媒体、教辅材料、教学经验等都属于课内“促进式”教学资源范畴,教师需要加以科学整合,以利于建立适宜的教学环境。

2.课外“促进式”资源利用

课外“促进式”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校本课程、经验信息、运动环境、训练器材等方面。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有统筹观念,对课外教学资源展开科学利用,这样能够助力课堂教学。整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时,教师需要对其所占的比例有所了解。如下图所示,虽然校外资源只占30%,但对“促进式”教学的重要支持作用不可忽视。学校校本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的教学经验是无形资产,同样不可或缺。学校教学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都能够为“促进式”教学平台搭建提供一定的助力支持。

校本课程资源是“促进式”教学需要重点考虑的教学设计内容。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优势和条件,作为体育课堂教学,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灵活性。教师应根据校本资源展开教学设计和发动,这样不仅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由于教学参考资料的来源渠道众多,教师需要有博采广引意识,通过多种手段搜集教学信息,进行成功借鉴和嫁接,从而为“促进式”教学提供助力支持。课外运动场地和环境有其自身特点,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所以教师合理利用校外场地展开训练运动,自然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课外训练材料呈现个性化,而大自然中的体育运动材料十分丰富,教师需要有主动运用的意识,对运动材料进行筛选和优化处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帮助。学生习惯运用体育器材展开运动,一旦接触到大自然中的运动辅助材料,其激发性是可想而知的。

三、教法创新,优化“促进式”教学的操作程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育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是“促进式”教学平台构建的重要举措,所以教师需要适时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干预,优化课堂互动形式,使之成为重要的教学助力。

1.实施“促进式”心理干预

我们依据《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教材《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及对我们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查,对研究的案例进行有机筛选,逐渐理清了“促进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路线,突出课程标准倡导的“体育教学要体现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进一步研究“促进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我们对教学案例展开多重研究,从中获得了丰富的研究信息。在“促进式”教学实践中,需要对学生的运动记忆、运动兴趣、情感体验、心理认知、心理适应、运动动机等方面展开研究,以获得学生运动心理方面的丰富信息,为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促进式”教学展开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多重互动,在反复交互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运动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才能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发动,提升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的不同,学生的运动基础、生活环境、运动悟性等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在运动实践中其个体差异就显现出来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展开深入调查,掌握学生运动的个性需求,对“促进式”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另外,对学生运动心理的适宜度调查非常关键,学生间之所以存在运动差距,心理因素的制约影响最为突出。所以,教师要与学生展开深度交流,了解学生运动心理的个性特征,以便给出对应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快消除运动障碍。另外,小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但其运动心理却有较大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运动心理展开教学发动,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推演“促进式”多元互动

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课堂教学发生重要变革,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促进式”教学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相一致,自然可以展开更多的切合性推演。同时,“促进式”教学的方式众多,如师生促进、生生促进、媒介促进、自我促进等方式都属于课堂合作学习的范畴,教师要为学生运动的合作学习提供更多有利条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从上表列举情况可以看出,师生促进和自我促进占更多比重,这说明在“促进式”教学平台构建中,师生互动和自我觉醒是至关重要的。师生互动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理念,自我促进体现主体意识。师生互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如教师给学生展开示范操作,学生进行模仿学习;教师为学生讲解动作要领,学生及时消化所学内容;教师设计游戏竞赛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这些都属于师生互动形式,师生促进的效率越高,其教学效果越好。生生促进大多体现在合作运动方面。小学生喜欢群体运动,如果教师能够及时进行游戏、竞赛等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课堂教學呈现多元性特征。小学生对游戏有特殊情结,如果教师能够将体育运动与游戏有机融合,学生的参与热情会大幅度提升,自然能够形成更丰富的运动体验,对提升身心成长的速度有重要帮助。小学生都有好胜心,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展开教学设计,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另外,利用媒介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对媒介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处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体育课堂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如多媒体、网络、智能手机等,都可以为体育教学带来一定的辅助作用。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示范操作、比赛场景、技术动作分解的图片等,都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运动器材,调动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的积极性。自我促进是培养学生自觉运动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小学生大多喜动不喜静,对体育运动有特殊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这对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认知内化,实现“促进式”教学的创新构建

体育课堂教学中,训练运动是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注意拓宽训练的域度,通过拓展运动视野,培养学生主动训练运动的习惯,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

1.创新“促进式”运动形式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训练运动的选择,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小学生对新颖的运动形式有特殊兴趣,所以教师要有创新意识,精选运动内容,优化运动形式,给学生提供丰富运动体验的机会。体育运动的形式众多,教师在展开创新实践操作时需要做好充分的教情和学情调查,提升运动形式设计的匹配度。

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有选择性,说明学生的个性运动需求占主导地位,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展开教学设计,提升运动的新颖度。首先,教师不妨对运动形式进行改进,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运动体验。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运动项目有体操、跑步、投掷、跳跃、球类等,运动形式大多比较固定,学生很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如跑步、追逐跑、竞赛跑、达标跑等形式虽然有一定的趣味性,但学生早已司空见惯,对这些运动形式出现脱敏现象。因此,教师不妨将运动规则进行修改,或者引入游戏,将游戏与竞赛结合,形成新的运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追逐跑为例,将男女生进行分组,拉开距离展开追逐跑,这是最为常见的设计。教师不妨为追逐跑增添新的内容,如将追逐跑与足球相结合,变为带球追逐跑,这样就增加了运动的难度。以原地起跳训练为例,教师将传统游戏“跳房子”引入其中,让学生在一个硕大的“房子”中练习原地起跳,这样不仅提高了运动训练的趣味性、对抗性,而且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其次,教师可发动学生创设一些新的运动形式。学生大多有主动探索意识,让学生参与运动形式的设计,不仅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能够激活学生的运动思维,形成新的运动契机。如球类比赛,有太多规则需要遵守,教师发动学生对球类运动的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学生会打破常规展开思考。像篮球可以进行运球、投篮、传接球的训练,有学生给出了创意设计:将投篮改为定点操作,并引入比赛机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抗赛,最后以小组投篮命中率进行胜负比较。如传接球运动,学生给出改编设计:移动中传接球,在规定时间、距离内进行传接球比赛,以成功率定输赢。因为有距离、时间的限制,学生比赛时需要提高专注度,这对训练学生的协调性有重要作用。

2.拓宽“促进式”运动域度

运动训练不局限于体育课堂教学之中,所以拓宽“促进式”运动域度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拓展运动域度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形成终身运动理念是体育教学的最终追求,所以培养学生的运动自觉意识至关重要。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运动机会,帮助学生顺利构建运动认知,养成自觉运动的良好习惯,这也是“促进式”教学特征的体现。

在体育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不妨给学生布设一些课外运动任务,以延长课堂教学的训练度,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意识。如亲子运动的广泛推演,为课外运动提供选择。教师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运动之中,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更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培养学生运动的自觉性。如翻转课堂的广泛应用,也给学生的运动训练带来机会。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运用网络终端设备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应用更为广泛,学生大多可以熟练操作,教师可将运动学习内容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发送到班级网络信息共享平台,让学生借助网络终端展开课外的随性学习与锻炼。另外,教师可以对运动内容进行分解展示,也可以对运动任务进行布设,向学生传授运动的技巧和方法,这些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知体验。利用智能手机展开运动学习,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训练维度,这对全面培养学生的运动品质有促进作用。校外运动信息极为丰富,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到附近体育场观看比赛,参与社会性的运动训练活动。如我们公园、广场都有一些运动器材和场地,参与锻炼运动的人络绎不绝,教师可发动学生展开社会运动调查和运动体验,以获得有效的训练成效。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众多,其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征都比较突出,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不少助力支持。“促进式”教学平台的建立,从学生的心理调整出发,通过多样化的课堂互動,使学生形成主动促进的学习运动姿态,自然生发无限动力,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站在更高视界展开教学实践研究,对“促进式”教学平台构建的思路进行探索,逐渐厘清平台构建路线,为“促进式”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提供重要启迪。

[ 参 考 文 献 ]

[1] 魏 娟.基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体育创新教学设计[J].青少年体育,2017(01):23.

[2] 闫更帅.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13.

[3] 张剑靖.拓宽训练引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科教文汇,2016(08):35.

(特约编辑 木 清)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