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继承 中国中医药 发展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我国相邻国家也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医学的重视,在1950年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团结中西医”和“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培养了大批的中西医结合的中医骨干队伍,并在全国建立大量的诊所,逐步的发展到中医院;1956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先后成立中医学院,从此中国开始正式在全国推行中医高等教育的政策。1980年卫生部召开“全国中西医工作会议”明确了:“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等方针,1988年5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中医学管理局,有力推动着中医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成立独立研究院(所)77所,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在学科发展方面,已经由传统的13个学科发展到近30个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进入新领域。在中医科研方面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现代科学治疗方法,在心脑血管病、肿瘤、子宫外孕、白内障等内外科方面都取得较大成就,如“中医经络实质研究”、“中医现代化关键”、“舌诊”、“脉诊”等研究,被列为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学管理局科研项目。运用中医药的理论治则,明显提高了对休克、急性dic、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肾衰等病危重症的疗效。选用非抗菌复方治疗细菌感染;非直接抑制癌细胞的扶正固本复方治疗某些癌症,达到癌块缩小的效果;同时临床研究推广针灸、推拿和按摩等互相结合的中医传统理论研究。尤其针灸及针刺麻醉、针刺镇痛作用机理的研究效果,推动世界针灸医学的发展。自1987年世界针联成立,我国已经3次当选世界针联主席国,为传播和发展针灸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国在天然药物、传统药物研究方面在八十年代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中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是抗疟药物的重大突破。青蒿素的研究和中药治疗泌尿结石的研究获得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中草药的栽培、引种、加工、泡制、剂型改革,及中药复方和药理的研究随着“人类回归大自然”思潮的影响、医学模式的转变,将为人类寻求新的药物开拓新的途径。中医医史文献的研究、民间传统疗法单方、验方的整理,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中医药科技成果硕果累累,改革开放以来,共获得国家和部(局)级科技成果奖600多项。

中医药学不只关注于疾病,也关注正常人体的保健和心灵的养护。中医药文化蕴含丰富的养生理念,是中华文化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的体现,若能将这些理念深入国人的日常思维,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日常规范,“健康中国人”的目标也必将实现,从而助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

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发展演变的两种基本样式。“传承”是对中医药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保留,“创新”是对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某一具体范畴内涵的改进。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传承是中医药学学科存在的前提。没有传承,中医药学的理论将得不到延续,而所谓的中医药学也就无从谈起。传承保证了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想精髓的沿袭,保证了中医药学的学科特色,规定了中医药学的学科内涵,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动力,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必然命题。没有“创新”,中医药学将停滞不前,存在被发展的社会所淘汰的危机。

传承是创新的基础与保障。中医药学的创新离不开传 承,创新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离开传承将无从创新。此外,在传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新的问题、困难或者障碍,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催生了创新的产生,成为促进创新的积极因素。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