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创新理论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高职 课程体系 理论 设置 创新

摘 要:基于TRIZ创新理论与工具剖析得出,在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中,由于存在利益诉求差异性,雇主、教师、学生三方主体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冲突;应用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建立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一般解集;在有限资源约束条件下,探索符合实践需求的适宜特定解,创造性地解决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雇主注重学生岗位专业技能、职业综合素养及自主学习持续发展能力;教师需要不断拓展专业领域内的新理论,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开设课程应符合认知规律,适宜不同的知识层次,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等各层次矛盾冲突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创新理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优化

作者简介:林波(1983-),女,山东威海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設计划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六批教研项目“微创业‘融入式’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6JGQN04),主持人:吴月瑞。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1-0068-06

TRIZ属于创新设计理论,它指导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并提供科学的方法、法则。作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智慧库和动力源,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战略机遇背景,高职院校应不断以新的观念培养优秀专业人才,为积极推动区域经济超前性发展做出新的贡献。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是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细化,将TRIZ理论引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具有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上,构建起系统科学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模式,能够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领域问题研究提供全新的分析方法,使职业教育管理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更多的有效性;在实践层面,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模型,推动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创新,以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目标,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水平,有效实现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TRIZ创新理论概述

TRIZ创新理论是由解决技术问题和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自上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研究与推广,产生了系列研究和实践成果,其理论内涵也得到了持续性丰富及拓展。

(一)TRIZ创新理论体系

现阶段,TRIZ理论体系呈现出由九项主要内容[1]:即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最终理想解、发明原理、通用工程参数和矛盾矩阵、物理矛盾和分离原理、物-场分析、标准解法、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及科学原理效应库所共同构成的金字塔式架构,如图1所示。从概念层角度来看,TRIZ理论矛盾概念具有较为深远的哲学内涵,对所有创新问题解决具有普适意义;ARIZ则是对创新问题的系统化思考,给出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完整流程,其实质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矛盾对立,对初期问题进行系列变形及再定义等非计算性的逻辑过程,属于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层次;矛盾矩阵等属于工具层,各个工具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组合形式出现解决诸多创新问题。

TRIZ的核心思想在于无论是简单产品还是复杂系统,其发展都遵循着客观的规律演变,即具有客观的进化模式;各种矛盾的彻底解决是推动进化过程的动力;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使用尽量少的资源实现尽量多的功能。TRIZ理论原理、算法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应用领域,而是通过建立解决问题模型,指明问题解决对策的探索方向,指导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目前,TRIZ从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全人类知识遗产中广泛汲取营养,其理论体系仍在动态丰富和发展中。

(二)TRIZ创新分析工具

TRIZ理论除在工程技术领域发挥启发创新作用之外,在企业管理[2]、公共体系[3]及商业运作[4]等非技术领域也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管理系统与技术系统具有不同的特征,TRIZ虽然可以被借鉴,但应用于管理系统时,必须准确把握其复杂特征和所面对的特定管理问题。将非技术领域中的各种问题抽象和归纳为各类矛盾冲突,并给出相应方案,就可能有效地解决管理中的创新问题。

根据TRIZ全过程描述,简单变革问题运用创新原理或标准解法就能够解决,而对于较为复杂的非标准变革问题,通常需要应用变革问题解决算法做出系统分析并求解。ARIZ算法采用逻辑过程将初始问题程序化,为非技术领域创新问题提供了良好思路,结合管理科学领域特点,借鉴ARIZ思想解决管理创新问题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

基于TRIZ理论的管理创新问题解决包含以下步骤[5]:①管理问题识别。实践中的管理问题一般源于两个方面:组织现状与预期目标间存在差距,或者组织为了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保持竞争优势需要面对创新问题;②特定冲突转化。基本思路是将复杂性问题简单化,识别出组织中的特定管理问题后,分析确定导致问题发生的矛盾冲突;③一般冲突转化。将组织特定冲突参照矛盾冲突矩阵参数转化为一般冲突,在管理创新方法中,一般冲突使用管理专业术语描述;④寻找一般解。一般解是依据已有管理知识和经验给出的化解一般冲突的最有可能解,通常较为广泛且解不止一个,但如果较多就会加大管理者搜索范围,降低实用性;⑤确定特定解。根据组织具体解决创新问题的需要,将一般解具体化得到特定解,即在已经搜索到的一般解中缩小可利用解的范围;⑥确定适宜解。引入组织环境变量,进一步在特定解中选择能够适宜组织生存环境的适宜解;⑦实施。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当适宜解经过评价能够达到预期管理目标时,应当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实施运行,直至组织意识到新的管理问题出现。

二、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冲突分析

TRIZ是研究创新设计的系统理论,它将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化。依据TRIZ应用基本流程,需要对目前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普遍矛盾进行剖析,从而为冲突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提供正确的探索方向。

(一)高职人才培养问题识别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革,教育、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进入新世纪,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指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和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转型至关重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继颁布,纲要突出强调自主创新、人才优先,教育为本,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应创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职院校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使高职院校成为资源开发中心,不断实现办学理念、服务模式的多层面创新。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应根据区域发展需要设立高等职业学校,要增强服务产业导向,发挥其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从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轨迹来看,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其宗旨与生命力就在于培养适应国家、社会与行业需求,具备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从而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综合素质的提升、能力的培养等,在很大程度上均源于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此,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时刻追随行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创新,才能够充分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高职课程设置冲突转化

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是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细化,依据上述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宗旨,高职专业课程设置涉及三方特定主体:教师、学生、雇主,见图3所示。理想状态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较为科学完善,而且三方特定主体之间应存在一种相对的平衡,即教师面向市场岗位需求,以学习成果为导向规范专业课程标准,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进而使学生符合雇主用人要求,并获得全面可持续发展。

从现实角度出发,三方特定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①对于雇主来说,鉴于高职教育的地域性和职业指向性特征,理论与实践教学应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尽可能为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学习场景尽可能是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课程需精简实用、目标明确,能够清晰地体现就业方向与工作必需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②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在专注的学术领域内掌握相应职业岗位技能,以体现讲授课程的实践应用特性,同时,面对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时代背景,必须将专业学科理论与发展前沿问题作为课程内容选择,不仅以现实社会需求为基础,更着眼于未来经济和技术发展趋向,以超前的意识和思维筛选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③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开发心智、着重人文精神培育的通识课程,也要完成培养科学思维方法、为获取就业机会形成良好素养的专业课程,并且课程之间具有自然衔接和过渡,内容选择与编排既符合教学规律,又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在充分满足系统性和逻辑性基础上,保证课程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于存在利益诉求差异性,在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中,受制于诸多资源条件约束,三方主体之间往往会出现矛盾冲突现象,集中体现为:在雇主与学生之间,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不能全面贴合企业规范要求;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传授内容与学生知识层次、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存在偏离,学生个体差异无法得到关注和满足;而在教师与雇主之间,教师的教学理论难以反映实践发展的最新前沿。因此,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展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必须努力化解三方主体间的矛盾冲突,对专业课程进行持续优化和创新。

三、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矛盾解法

TRIZ本质是对已有知识更为系统和程式化的总结,TRIZ理论为创新管理者提供了可操作的过程模型、工具与方法,合理利用工具对管理对象系统进行功能分析,确定矛盾冲突区域范围并予以解决才是系统不断进化的动力。

(一)一般创新解集

TRIZ创新体系提供了解决技术矛盾的40条发明原理,近年,TRIZ在非技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诸多学者对40条发明原理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及实践,Livotov & Ruchti概括总结出管理领域的12对创新原理[6],构建出简化的冲突解决矩阵,见表1所示。

上述创新原理为非技术领域的管理者提供了现实参考,能够促使其在管理实践中快速实现创新。12对创新原理内涵分别如下:①组合-分离。将独立部分或阶段结合形成系统,将对象或整体过程分割为独立的部分或阶段;②对称-不对称。将对称形状或属性变为不对称形状或属性,若不对称则加强不对称程度,反之亦然;③同质化-多样性。从同质结构、系统及环境转变为复合型,或减少结构、系统及环境的多样性程度;④扩充-减少。增加或减少系统或过程中的功能数量、持续时间、成本、速度或其他特性;⑤动态-固定。使系统与环境的固定部分可移动,或使变动部分趋向稳固;⑥消耗-再生。已完成使命的元素被删除或改变为其他状态,在系统及过程中消耗的元素直接再生;⑦标准化-专业化。使用标准化流程、程序和方法,利用特殊过程或方法获得优势。⑧行动-反应。扩大所需的效果,获得和放大相反的效果;⑨连续-间歇行动。重要过程需在不中断及空闲的情况下进行,或在连续的过程中安排停顿;⑩不足-过度行动。为了获得最佳效果,使用过剩的行动专注于基本任务,或保护重点区域免受不必要的过度行为;{11}直接-间接行动。用直接、立即的行动取代间接的行动,相反适用;{12}预先行动-预先反作用。预先进行必要有用的行动或措施以获得最大效果,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影响。

(二)适宜的特定解集

在有限资源约束下,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三方主体不仅彼此间会出现矛盾现象,自身也会因时间分配等原因发生冲突,各主体关注核心要素如下[7]:雇主注重学生岗位专业技能、职业综合素养及自主学习持续发展能力;知识信息时代,教师需要不断拓展专业领域内的新理论,掌握新的实践技能,其讲授课程之间应具有逻辑上的良好衔接;对于学生来说,开设课程应符合认知规律,适宜不同的知识层次,并能够根据兴趣点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针对前述冲突,借鉴管理领域一般创新解集,建立高职课程体系矛盾解决非对称矩阵如表2所示。

创新解集在各管理领域具有不同的涵义,现实中,创新解法往往以组合形式出现,单独应用于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层面的指导意义体现在:①安排实训及实习时,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合作建立订单班,修订专属教学计划,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②发挥部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优势,探索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成果可以置换相关课程学分;③同专业学生能够选择不同学习方向,保障在完成通识课程的基础上,面向市场需求分类发展,教师也可以专注自身研究领域,形成专项研究团队;④教师需根据实践活动整合相似课程,扩充专业知识体系,减少僵化的理论学习;课程设置可扩大企业兼职教师讲授比例,校企共建共享推动知识转化;⑤教师应充分吸收技术发展成果,结合学校优势和区域经济特色,开设相对固定的专业必修课,并在保持主干课程系统性前提下,围绕必修课主题,开设学生能够灵活自主选择的选修课程,通过专业理论延伸将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⑥避免为教师设课现象,过于陈旧的教学内容坚决从课程体系中予以剔除,敦促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建立改革创新意识,持续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实践能力;⑦雇主需求根据外部环境动态变化,课程设置应贴合时代发展脉搏,课程标准需达到企业要求,教师也应围绕基本标准实时纳入新理论新观点;⑨学生需要初步对企业具备一定认知,可以在课余安排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⑩为强化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可以将技能竞赛项目纳入课程体系,并在赛前组织集中性训练,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巩固深化活动成果;{11}实训操作课程直接衔接理论课程,通过对学生开展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12}实践学时数应占据一定比例,通过开展实训与实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就业及创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

四、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实践

近年来,高职教育与行业教育不断发展,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2016年全国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报告显示,全国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需求均位居前列,而大专学历是用人单位所需的绝对主力军,各层次人才均衡搭配成为市场组织的合理诉求。作者所在S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城市——深圳,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参与,在新的职业教育和行业需求环境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需要进一步提升,完善符合市场和企业发展動向的课程体系,时刻追随行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创新,培养面向各类生产型、服务型企业,能够从事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从课程类别来看,应用创新解法⑤,S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包含公共基础、专业支撑、专业核心、专业拓展四类,其中,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对专业学生普遍开设,包括人文素养培育和基本技能培养,如思政教育、军事理论、计算机、外语、体育等,结合解法②,其中,专业开设创新思维等新兴课程,迎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支撑课程为专业基础理论,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习科学技术奠定基础,如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等;核心课程为富有特色,以专业对应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如市场营销实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拓展课程是围绕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自主选择课程,能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专业技能。从课程属性来看,应用创新解法{12},S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占比52.7%,并按照“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课程实践→每学期集中实践→综合训练→毕业实习”顺序依次安排,为学生建立认识和适应社会,形成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针对S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创新解法②⑦,专业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开设《企业风险管理实务》课程,深化实施“课证融通”,将职业资格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学习考取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风险管理员(ERMT)证书为职业发展添砖加瓦;应用解法⑨,专业将基础理论课程安排在前期,提倡学生在第一学年后暑期自行参加社会实践,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学习方向,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应用解法①,专业在毕业综合实习中实施“双导师”制,学业导师由双师素质教师担任,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技能培训等工作,企业导师由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担任,以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规划职业方向,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区域产业调研和专业毕业生及就业单位的跟踪回访,S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营销类岗位、人力资源类岗位、客户服务岗位等,学生除掌握专业综合基础知识外,可根据自身专长选择发展渠道。以市场营销方向为例,应用创新解法④⑥⑦{11},专业将商务礼仪、沟通技巧等实用理论整合到《公共关系基础》课程中,并紧跟社会发展态势,新设置《数字媒体营销》及实训课程[8],专业邀请品牌运营公司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建立自媒体等创新营销理念;应用解法③,学生完成《实用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营销实务》等专业支撑课与专业核心课程课后,每学期均可选择市场营销领域相关的深度拓展课程,如《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品牌策划》等,从而具备市场营销岗位所需的相应职业能力;同时,应用解法⑩,专业落实“以赛促教”,将《市场营销电子竞技》纳入拓展课程体系,保持教学水平向国家级竞赛标准看齐,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深化学习效果。

TRIZ创新理论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实用工具,借鉴管理创新解法集,S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整合资源、突破约束,课程设置旨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专业协调运作,强化引导,课程体系呈现出“通专结合”特点,即学生综合素质“通”——知识面宽广,发展方向“专”——专业理论扎实;课程优化立足当下,放眼未来,采取渐进式改革,持续稳步推进,学生、教师、专业智慧凝聚,共谋未来。

参考文献:

[1]张东升,张亚强.基于TRIZ的管理创新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Mann D.L. The Next Common Sense: Philosophy-level Integration of TRIZ into an Integrated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Process [C]. Italy: The ETRIA TRIZ Future Conference, 2004.

[3]沈甘霖.TRIZ創新原理在中国公共管理中的应用[D].沈阳:东北大学,2014.

[4]娄永海.基于TRIZ理论的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5]Odair F. The Logistic Innovation on Approach and the Theory of Problem Solving [J].The TRIZ Journal, 2008, 13(1):1-15.

[6]Livotov P, Ruchti B.TRIZ-based Innovation Principles and a Processfor Problem Solving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C].Bath, UK: Etria World Conference, 2001.

[7]薛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策略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5):29-35.

[8]林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设数字媒体营销课程探索[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8(1):52-55.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