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模糊思维在艺术中的表现初探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初探 模糊 思维 表现 艺术

近来,由于神经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心理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电子计算机模拟方法等广泛发展,使人类对自身大脑活动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其中包括对模糊思维问题的探索。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强调人脑胜过任何最完善的机器时指出:“人有运用模糊概念的能力”。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科利克也比较过人脑与计算机特点,他认为计算机是使用传统精密数学控制,而人脑却能使用模糊控制。模糊控制是相对于精确控制而言,精确控制只有通过严密计算才能达到,而模糊控制只是对现象的大致把握和描述。大脑能够运用模糊概念和实行模糊控制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大脑高度的随遇而迁的伸缩性、灵活性使它除了能够精确严密思考外,还能够根据需要对客观世界极其错纵复杂的现象,运用最少量的模糊信息,依照特定的规则进行思维,作出近似程度的概括。

既然人脑具有模糊思维的能力,那么,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艺术(在此,仅指狭义的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必然会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从艺术特性看,艺术所关心的不是世界内部的结构和形式,而是世界外部的各种形态及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艺术不象自然科学那样以发现未知的物质世界为目的,而是借自然物象表现人类已被体验、被认识或正在被体验、被认识的精神世界为宗旨。基于上述特殊属性,艺术把握世界总是以通过现实概括的一些个别形象的形式进行的。所以,艺术创作的思维被称为“寓以形象的思维”——即形象思维。

根据形象思维的性质和特点分析,形象思维包含有模糊思维的特征。形象思维,包括人类精神和感情的具有审美性质的物化形态——艺术作品,是无法(起码目前无法)用绝对精确严密的思维方式和数学式精确控制作出解释的。而且,对于构成艺术品的各种要素,如绘画中的形态、线条、色彩等亦无法进行绝对精确的定量分析。但是,作为思维,形象思维也遵循从感知、表象、分析、综合、推理到概括的规律。无疑形象思维也有一个精确化的问题,但其实质是要求形象的鲜明性。艺术形象的鲜明性,一方面是模糊思维的表现,另方面又要受精确思维的控制。

模糊思维不仅对艺术创作发生作用,并且,必然把它的模糊特性带进艺术作品之中,使艺术作品成为新的模糊信息载体,如表现为诗歌作品中时空关系的模糊性,音乐作品中音乐形象的模糊性,舞蹈艺术中舞蹈语汇的模糊性等等。

与自然科学不同,艺术并不排斥作品中的模糊性。相反,在艺术作品中,模糊性有它自身的审美作用。当人们观赏美术作品,倾听交响曲,欣赏芭蕾舞时,常被那种朦胧的形象所感染、所陶醉,甚至情不自禁地向着美的世界展开遐思和联想的翅膀。这种现象正是艺术作品中模糊性作用于人们视觉、听觉和心理的结果。

同精确性比较,模糊性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对于主体的人来说,客体的不确定性恰恰给它带来了感受和认识上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随机性。此外,模糊思维还为人类扩大了精神活动空间,使艺术创作和作品的模糊性成为唤起人们丰富联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下面,我们具体说明模糊思维及其特性在几种艺术形式中的表现。

一、美术方面

在我们欣赏世界各国历代美术名作时,常会发现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大多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同它们自然原形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然而,我们并未因它们明显的差别而怀疑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魅力。是何种原因使那些夸张的作品具有审美价值?

我们认为,这除其它方面因素之外还与人脑的模糊思维有关。是模糊思维的功能使观赏者在审美过程中,从那些结构复杂但具有象征意义的诸线条、形态、色彩和节奏中,体会出它的语言和情调。在此,我们着重分析研究模糊思维在中国画和西方现代派绘画中的具体表现。

先看中国画:

在中国绘画的艺术观念中,画家们关心和表现的并非被描绘对象本身,而是溢于物体外表或人所寓以物体外表的某种情调和气氛。如古人诗曰:“寓以物则乐,留意物则病”。出于这种表达个人体验和认识的目的,中国画家并不过分地追究空间、形体、色彩的精确性,很重视形神兼备的创作思想,以便从整体上把握画面的和谐性。

如空间观:散点透视是中国绘画的经典透视法则,它同西方以分析性和相对确定性为主的焦点透视有着质的区别。焦点透视表现的是理性空间,散点透视表现的则是一种感性空间。由于后者反映的是一种空间现象,因而,现象的模糊性便由散点透视再现出来。所以,散点透视不关心物体在空间的精确位置,而采用展现宏观视野的模糊透视方法,用流动的目光驰骋于天地之间,通过虚实、大小、远近对比衬托出空间的邈远,造成绘画空间的真实感。由于中国画家强调和注意发挥散点透视中模糊逻辑的作用,这样在表现绘画空间时,既不受焦点的束缚亦不受地平线的限制,而在漠漠空间内任意表达画家欲想表达的一切。如中国宋元山水画视野开阔,画面虽然密布松林飞瀑、峭岩叠嶂、柳岸桥石和亭台楼阁,然而,却能使观赏者从虚实相应中看到宇宙气概和不尽的空间,创造了一种画外有境的艺术奇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完美地体现了中国绘画空间的模糊性和自由性。所以,同西方古典绘画的空间观相比,中国绘画空间观是主动的、任意的,其容量是无限大的。如果说西方的焦点透视表现了有限的空间,那么,中国具有模糊性的散点透视则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以素纸为大地,以炭朽为鸿钧,以主宰为造物,用心目经营之,谛视良久,则纸上生情,山川恍惚,既用炭朽构定,转视则不可复得矣。”这是多么自由的表现空间,这是何等豪昂的绘画气概!

又如造形观:中国画家对造型的认识和概括非常独特,同样含有模糊意味。首先,它不主张单纯追求形似,认为单纯追求形似反而丧失绘画奇观。如宋朝陈造指出:“虽毫发不差,若镜中写影,未必不木偶也。”近代黄宾虹也说:“惟绝似又施不似于物象者,乃此真画。”中国绘画强调“以形写神”。模糊思维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不求完全的形似,却能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又能表现捉摸不定的人们的情趣,即所谓“寄情于山水”,“一枝一叶总关情”。

从以上分析看出,中国绘画造形观同样不以被动模拟客观对象现实为能事,而提倡创造经过画家个人主观熔炼过的理想化形象。这种主观熔炼过程就是模糊思维概括的过程。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曾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指出,作画要旨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一句话,便把中国绘画的绝妙之处和模糊特征准确、生动地总结出来。在似与不似之间找出似的因素,又通过不似而派生出其它的性质,调节、满足视觉和心理及审美需要,两者互补相承,在最大程度上显示出模糊思维特殊的能动性和自由性。

再看西方现代派绘画:

西方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科学的发展,人类进入以分析为主的研究时期,与此同时的绘画也表现出类似的特点。这种特点,我们已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美术作品中看到了。然而,进入本世纪后,这个时代的艺术又重新呈现出新的模糊性。

十九世纪末,厌倦了古典绘画的西方美术家,从东方美术和非洲原始雕刻中发现一种他们从未体验过的不可言状的美。那些形象或是夸张或是变形,不论空间观还是造形观都与他们所熟悉的方法截然相反。它们自由、开放、成功地显示出宇宙万物内在的不可穷尽的精神美。更令西方美术家惊讶的是,他们从那些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模糊形象中,看到一种更为高级、更为深刻的艺术真实。而这种真实,正是画家们欲求达到的美的至高境界。于是,西方画家们怀着新的企求开始走出常识所承认的事实,一反传统绘画方式——即忠实模拟客观现实的方式,转向表达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情思。他们摆脱了自然外表和所谓理性的羁束,对形、色、光和空间作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力求创造象东方和非洲艺术所追求的那种真实的抽象。

在西方形形色色的现代诸画派的美术作品中,人们不仅发现“画家们开拓了这样一些新领域:月光及星光下的世界、梦的世界、潜意识的海底世界、太空奇景”,而且,还看到画家们打破了原有的自然形态,在和谐原则的基础上,按照画家个人主观臆想、情思、审美趣味和模糊逻辑重新组合。如立体派绘画大师毕卡索的《亚威农的少女》,以及画家马·迪尚的《走下楼梯的裸体者》等,虽然模糊甚至令人费解,然而在一定的方面,它们无疑比那种写实形象更能表达某种复杂的感情、观念和审美要求。

“不见物体而形态无穷,不可思义却令人遐思”,这就是模糊思维及其模糊特性作用于西方现代抽象派绘画的特点和结果。

二、音乐方面

模糊思维同样在音乐中有广泛的表现,作为音响系统本身具有的多是模糊现象。以单音符为例,它既是明确的“音”,又显示着无穷的可能性。不同性质的不同音,构成不同和弦上的多种选择和由此形成的音律上的变化。从单音音乐到复音音乐、从单旋律性到多调性、无调性以及和声功能的互相转化造成的功能体系的模糊性等,都使音乐创作获得自由性、机动性、丰富性。

众所周知,任何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不是自然音响简单、任意的堆砌,而是作曲家在形象思维作用下,根据个人感情抒发需要,遵循音乐构成的法则和逻辑进行音响整体复合的结果。在音乐构成中,节奏与旋律、协和与不协和、有调性与无调性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根据其对立面的基础不同而变化的。

由于音乐无法确切描绘任何事物,音乐形象就很少有精确模拟的可能性,因而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抽象化。基于音乐这种特性,作曲家只能塑造与人类各种感情、气质和心理状态近似的音乐形象,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社会的富于激情的感受和联想。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并不穷究作曲家此时说什么,彼时又说什么,他们所要获得的,是一种不可穷尽的内在深层情绪的体验。所以,音乐形象和音乐性格是具有模糊性的。

由此可见,与上述美术领域一样,模糊思维的作用是贯穿于整个音乐创作和审美过程中的。

三、舞蹈方面

舞蹈艺术中的模糊思维的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舞蹈,是一门活动性造型艺术,它同观众之间感情的交流,不是靠语言,而是通过完成一系列模糊性很强的动作得以实现。

动作,是舞蹈家用来寄寓感情的基础和要素,它们既不能单纯模拟原始动作,也不能凭空臆造。必须充分调动抽象思维从大量自然动作中取选夸张的有效成分,必须赋予各种姿态、步式、组合、节奏以象征性内容。使观赏者从模糊动作的快慢、刚柔、张弛运动中,感受多种情调,如喜悦、悲惨、激愤、狂欢等。

舞蹈动作也需要抽象复合,构成别具一格的舞蹈“语汇”。基于它的活动性,舞蹈的复合与音乐大致相同,也带有较强的多变性、发展性、暗示性和联想性。如在芭蕾艺术中,观赏者很难说出那些语汇中的句意,只能从模糊和象征的语汇中感受总体的基调和事件。

模糊思维在艺术各形式中都有所体现,因篇幅有限,故不一一例举。

综上所述,艺术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大脑活动的结果。由于人脑具有模糊思维的特点,因此,在艺术领域中必然会处处体现其特点和发挥其作用。目前,在科学领域中,模糊思维开始得到重视,而在艺术领域中尚未有人总结此规律。因此,本文初步探讨艺术领域中模糊思维的特点,目的在于希望艺术家能自觉地研究和运用此规律,以便创造出更好的作品,进一步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

对于此文不成熟之处,望专家和读者们提出意见,以使深入探讨。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