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传媒研究中的现代性互动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现代性 互动 传媒 研究

作为“全国首届‘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的欧阳宏生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致力于传媒研究,在国内较早使用跨学科方法对广播电视领域进行探索。90年代中期,其担任总撰稿的《中国电视论纲》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视理论巨著”,构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21世纪以来,他出版的系列电视批评著作开拓了电视批评学新的领域,为电视批评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5年来,其开辟的认知传播学又引发了学界高度关注,而他同时期出版的关于电视文化、电视艺术、电视文艺等一系列著作则进一步丰富了电视理论的文化内涵。近40年来,欧阳教授成果累累,以下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来描摹他的学术探索之路。

一、学科建构,夯实中国广播电视基础理论

中国的广播电视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飞速发展,随着广播电视业务的逐步展开,多个方面都呼吁着能够匹配于广电实践的、具有独立性和指导性的广播电视理论的出现。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发展契机,国内先后有一批学者运用诸如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广播电视学科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迅速拓展和突破了广播电视研究的路径,欧阳宏生先生的传媒学术之路即发轫于此。

欧阳教授的传媒研究经历了从应用理论到基础理论研究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经从事多年文艺理论研究的欧阳宏生开始转向传媒理论研究,在广播电视学科乃至于新闻传播学科都尚未形成规模的当时,将社会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等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大胆合理地运用于传媒写作研究之中。在短短的几年中,发表了40多篇学术论文,并先后出版了《新闻学论集》《新闻写作学概论》等著作,开创了“广播电视新闻学”跨学科研究的先河。

从学脉而言,欧阳宏生先生早期曾专注于新闻写作的相关研究,是中国较早对新闻实务有过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他运用跨学科知识系统探讨新闻写作的“表现角度”“新闻主题”“情感抒发”“叙述方式”和“文学手法”等,并深刻阐明了“文学表现手法会把新闻写作带入一个更高更新的境地,会进一步开拓新闻的表现力”“新闻写作应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叙述等方式,以形成一篇作品的完整性”,这在当时看来不失为前沿性的观点。在早期发表的《论叙述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一文中,欧阳宏生曾详细区分了3种叙事人称对于新闻写作的影响,并运用大量案例予以论证,从行文中已可见其系统科学性的研究范式的初成。

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阳宏生承担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理论”这一国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并同时担任此课题研究成果《中国电视论纲》的总撰稿。这一课题的参与者均为当时中国一流的广播电视研究学者,在汇百家之长的这本综合性理论著作中,系统地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电视理论体系,集中回答了什么是广播电视的基础理论,并对中国电视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方向、节目表现形态等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该书于1998年8月出版后引发了新闻理论界、电视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曾高度赞扬此书,认为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视理论巨著”。童兵教授以“纵横国内外、上下40年”来形容该书的宏观体系,认为其“有血有肉,广度与深度兼备,富有说服力”。可以说,这本书建构的是立足于中国广播电视实践一线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的电视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欧阳教授多次承担了国家、部级广播电视基础理论课题研究,出版了《广播电视学导论》《广播电视概论》《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学教程》《电视传播核心价值论》等一系列广播电视基础理论著作,成为中国广播电视基础理论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和建设者。其中《广播电视学导论》先后5次再版,并被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等几十所高校选为指定教材。

欧阳宏生教授在此阶段,还先后以负责人的身份承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电视核心理论”“电视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等多项课题,带领科研团队从宏观角度完成并强化了广播电视的核心理论研究。

二、坚持理论创新,开创中国电视批评理论

进入21世纪,广播电视研究开始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迎接社会文化等研究范式的介入。此时,虽然以广电实践为前提,但学术研究似乎始终缺乏一种反思性与前瞻性的理论范式,虽然密切结合广播电视实践,但却被实践所裹挟与捆绑,并未真正形成“理论—实践”的双性互动。

恰逢其时,2001年欧阳宏生作为引进人才调入四川大学,完成了向学界的华丽转身。相比其他兄弟高校,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西部高校依然存在着广播电视领域资源相对匮乏、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情况。有鉴于此,欧阳宏生开始着手打造西部广播电视的研究高地。在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的日常工作外,依旧不忘突破自我的科研瓶颈,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寻觅新的路径与方式。在21世纪初的前10年,以“电视批评学”的开创最具代表性。

何谓电视批评?欧阳宏生认为,“电视批评是以对电视节目的赏析为基础,以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各种具体的电视节目、电视现象、电视理念、电视创作等为对象的旨在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研究活动。”而就电视批评的功能与作用而言,其具有的督导匡正、艺术审美、文化建构的功能将帮助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批评学进一步地成功建构。“电视批评学”以中国电视批评实践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电视批评的性质、作用、方法等基本规律。在以欧阳宏生的《电视批评论》《电视批评学》《电视批评:理论、方法、实践》《中国电视批评史》等书籍为主体,以及其他诸多论述电视批评的论文中,其对中国电视批评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西方相关电视批评主要流派及研究状况等进行了研究,探究了西方电视批评理论的思想渊源。同时,在对电视批评学这一学科的理念阐释的基础上探寻了电视批评的美学思想特征,以及电视批评者的主体意识。

从史学意义而言,对于中国广播电视史的研究尚未有专门的反思性研究的梳理和总结,“批判电视的研究”成为了中国电视研究的一个空白。与之相对的是,西方传播学批判学派有着大量针对于电视、视觉、广播等新媒体的批判性研究,其诸多反思性的建构相当程度上提升了传媒研究的思辨性与学理性。欧阳宏生的《中国电视批评史》对中国电视自诞生以来的批评进行了全面概览,对各个时期的批评形态、特征、文本、代表人物進行了深入分析,脉络清晰,填补了中国电视研究领域批评史的研究空白。

从学科意义而言,21世纪以后,中国开设广播电视相关课程的高校已达800多所,涉及到电视批评、文化批评、媒介文化研究等专业课程教学的高校亦不在少数。但纵观全国,当时却缺乏相关课程的专业性教材。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的《电视批评学》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缺,给当时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研究带来了较大的助益。更为关键的是,随着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电视批评”从某一研究范式到某一研究领域,再最终到一门完整学科的最终奠定,其带来的是全新研究体系的搭建、研究领域的开辟和研究学科的形成。随后,“电视批评学”的相关分支逐步打开,如《中国电视剧创造方法的批评维度》《中国电视批评》《电视剧批评与欣赏》《中国电视剧类型批评》《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电视剧批评与欣赏》等几十本专著的出版,展示着“电视批评学”蔚为壮观的发展态势。

基于欧阳宏生“电视批评学”所开创的影响力,2006年“首届中国电视批评高端论坛”于四川大学举行。国内20多位电视领域的学者围绕“电视批评”的学理层次,电视批评的科学化、现代化和电视批评学科建设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一致认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电视批评学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在现实电视传播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论自信,认知传播学科的发掘和建设

经过横跨学界与业界30多年的积淀,欧阳宏生教授已经成为了广播电视研究领域具有不俗影响力的学者。如何突破自我的研究瓶颈,如何更好地打通广播电视(视觉研究)与新闻传播学的壁垒?这些都成为欧阳宏生教授所思考的命题。审时度势,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被欧阳宏生及其团队逐步发掘,并在近5年来蔚然成风,渐成显学。这个领域就是认知传播学。

何谓“认知传播学”?欧阳宏生认为,认知传播学是以系统论为支撑,以“认知”与“传播”两大学科为研究基础本体,并将兩个学科进行融合,形成的分析人类在传播过程中人脑、心智、接受等工作机制规律的系统理论与学说。认知传播学不同于传统传播学的地方在于,它是人们运用认知科学的成果来研究大众传播中的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行为、传播内容、传播流程等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经过5年的发展,各种量化指标也证明了学界对于认知传播学研究的认可程度——从成果而言,《认知传播学论丛》已经先后出版了两辑,《现代传播》《编辑之友》等在重要位置发表了欧阳教授《论认知传播的学理建构:意义、范式与建构》《认知传播学:融合视野中多元传播的创新研究》等一系列文章,并开辟相关专题。先后有8家CSSCI期刊刊登其团队成员的认知传播研究成果,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多次转载与刊登,涉及认知传播学相关的研究议题呈现出高度增长的趋势,而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认知传播学的专著也将由欧阳宏生教授及其团队完成,并定于2018年出版。从平台而言,认知传播学已经成立相关学会,欧阳宏生担任了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长,这一学会从成立至今已举办过4次年会,南开大学、暨南大学等一批国内名校先后承办,吸引了国内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大批学者的参会与关注,吸引了全国200余位学者参会。同时,诸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圣克劳德大学等海外学者也纷纷加入此领域,认知传播学的研究逐步往国际化方面拓展。2016年,欧阳宏生率领的团队获得中央高校科研业务专项项目“认知传播与后媒介时代传播”,其团队成员则先后获得多项与认知传播相关的国家社科项目,并逐渐成为此领域研究的中流砥柱。

实际上,认知传播学形成的意义绝不仅仅只限于学科层面,或者是单纯的对学脉融合的探索,从更为广泛的意义来说,认知传播学的形成是一种全新的知识生产与消费的新方式。在媒介产生了新的技术形态时,传统的知识形态和知识传播也会发生新的转化,因此,认知传播学更是对现阶段媒介文明的一种探索与发现。立足于此,认知传播学探讨的是媒介革新与人类知识演进、社会进步、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各种媒介更迭时代的知识在生产主体、过程、获取及分配制度上的一种规律性转化。

四、拓宽视野,促进传媒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进入2000年以后,广电媒体的产业化特征更加明显,新媒体通过流动、重组、参股、转让、租赁等多元方式介入到广播电视领域,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现代化。同时,学科也开始了其研究的现代化转型——大量实证研究被运用于受众研究、收视收听率调查、媒介管理等广电领域。而诸如广播电视文本分析、广播电视文化艺术批判等也成为电视文化研究领域的主流,诸如意识形态分析、叙事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化技术、话语分析等范式和方法开始与广播电视研究深度融合,其广播电视的深层结构被逐步挖掘。

从2005年开始,欧阳宏生及其团队除了继续深化“电视批评学”的研究以外,也开始研究与探索电视文化,分析了21世纪以来的电视文化,促进了广播电视研究的现代化进程。2004年至2014年的10年间,欧阳宏生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电视文化、电视传播、电视艺术、电视文艺、电视纪录片、电视产业经营,还先后出版了《电视文化学》《纪录片概论》《电视艺术学》《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的重构》以及《电视文艺学》等著作,并负责承担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中国电视五十年发展研究 ” 等部级课题,开始系统性地对电视文化展开宏观研究。

《电视文化学》一书系统阐述了电视文化的符号学意义、电视文化的功能和影响、电视文化的人文精神、电视文化的传播载体等问题,并就电视文化的审美品格、电视文化的社会环境与媒介环境、电视文化与消费社会、全球化与本土化等一系列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性论述,对当时的广播电视文化研究进行了汇总;《电视艺术学》则运用各种理论视角对电视艺术的内部与外部做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打量和审视,并对电视艺术这一基础学科进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完善与重构,对当时的广播电视文艺研究起到了指导的作用;《电视文艺学》则梳理了电视文艺的发展历史,对电视文艺美学品格,以及后现代特征进行了探析,对电视与受众、创作者、社会生活等之间的关系、互动图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述了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文艺与民族文化、消费文化、新媒体的关系,并进行了全球化战略的思考。

实际上,欧阳宏生教授及其团队并非全然从宏观着手,也对电视剧、电视戏曲节目、电视综艺节目、电视文学节目、电视音乐节目、纪录片、动画片等节目形态的样态演变、发展脉络、创作要求等进行了具体阐释,并展开了相应的中观维度的研究。如其出版的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的《纪录片概论》以及2010年之后所出版的《综艺节目版权研究》和《理念、范式、方法——传媒研究方法论》等书均立足于广播电视的中观维度,从多元的角度切入到了广播电视领域,从而丰富了广播电视的文化研究内涵,拓展了其研究的边界。

宽阔的学术视野使欧阳教授对传媒研究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多年指导博士生的教学过程中,他整理出版了《理念、范式、方法——传媒研究方法论》,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探讨传媒研究理念、范式与方法科学规律的学术著作。全书从传媒研究的发展历史出发,分析了传媒研究的科学性、学理性、应用性、前沿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探讨了传媒研究的基础、应用、决策、史学四种不同理论类型,阐述了传媒研究中实证、解释、思辨、语言、叙事、符号等不同形式和手段,论述了传媒研究中新闻、传播、政治、社会、文化、文学、艺术、经营、管理等不同的内容分析法。該著作还着眼于传媒研究的具体环节,强调传媒研究的选题意义、方向与标准,说明了传媒研究的学术要求与规范。

作为一名学者,欧阳教授先后承担了两项国家重点课题,一项部级重大课题,15项国家一般及省部级课题,有13项成果获得国家及省人民政府奖励;发表论文250多篇,出版著作18部,先后350多次应邀在国内高校、媒体、政府机关等进行讲学活动。作为一位教师,欧阳教授深知导师的责任重大。担任博士生导师16年来已经招收博士生(后)85人,成为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培养博士最多的导师之一,其团队也成为新闻传播学界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

同时,欧阳教授还担任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长、中国高校民族影视研究会理事长等多个学术职务,并常年被聘请为“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委和召集人,同时还担任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中国电视艺术“金鹰奖”“国际生态纪录电影奖”“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等国际及国家大奖评委。

现在对欧阳宏生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作全面的评价或许还为时尚早,因为他仍才思泉涌、与时俱进,新成果仍源源不断地推出,新领域也在不停地开拓之中。但回顾他已走过的学术之路,我们会发现:从地方媒体的负责人到中央级媒体、从业界到学界、从传统新闻传播到广播电视领域、从广播电视新闻再到广播电视艺术、从一般传播到认知传播,他不停地在跨越中前进,在跨界中创新。这种发展是伴随着宏观环境下广播电视的转型而产生与变革的,亦是欧阳教授在集多年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传媒发展以及学术发展新的态势和需求,将各种学术理念和思路进行融汇和打通,不拘泥于一端,而是善于将差异性的内容进行贯通而最终形成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