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基本对策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边疆 社会稳定 对策 民族地区 维护

摘要: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会稳定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边疆民族地区作为后发地区,具有边疆、民族、贫困等特点,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稳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既有一般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宣传教育、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十条措施,既是治理边疆的治本之道,也是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基本之策。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103—08

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边疆、民族、贫困等特点,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全国社会稳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2008年西藏3·14事件和2009年新疆7·5事件,使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形势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维护好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维护好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促进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进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十分重要的任务。

调查表明,人民群众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抱有积极肯定的态度,对社会稳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对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维护各民族团结统一有较高的认同度。因此,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宣传教育

我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不仅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对祖国的文化认同和纽带,也是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心理共识和思想基础。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大一统”和“和合”的思想一直占据人们的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不仅得到了汉族的认同,而且也得到了少数民族的认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全体中国人对自身归属和自己祖国的认识,这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也是人们在文化认同和心理归属感上的最佳结合点,同时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繁荣的有力武器。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指出:“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起先由众多民族组成,不足为奇,其中最大的民族是占全国总人口92%的汉族。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它激发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同时推动了几千年来各民族的大融合。”[1]

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宣传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六个认同:

一是提高对祖国的认同。不可否认,无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人,还是侨居海外的侨胞,甚至加入其他国家国籍的华人,从血统渊源上,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自己是中国人。生活在国内的各民族,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在自身国籍归属上和血统认知上,没有人能够否认自己的中国人身份。这就犹如儿女之于父母,是与生俱来的,具有先天的血缘联系。热爱祖国是爱国主义的最佳体现,也是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精神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祖国在人们的心中是神圣的,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中国人的心里,家和国是一体的,没有国就没有家,家和国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组织要素,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了有识之士的最高理想。这种观念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内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情感,已经成为联系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桥梁。

二是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成了中国人自身归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中国在近代才开启了民族国家建设的历程,但对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各民族对中国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却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的文化自秦汉以来就包含着一种政治上的优越感和忠诚感,但中国人的基本认同感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中国人没有独立的国家认同感和忠诚感,不能把文化和民族区分开来。就是说,中国人把最高的忠诚感给予了文化而非国家。对中国人来说,没有任何理由去放弃或改变自己的文化来强化国家忠诚感。”[2]“中国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有强烈的自豪感,其根源并不在于近代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经历,而在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所拥有的历史。”[1]

三是提高对国家主权的认同。社会和谐有序是衡量社会稳定的主要指标,而国家主权是衡量社会和谐有序的边界。任何挑战国家主权的行为,都是对社会和谐有序的破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国际上代表国家主权的主体只有一个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至高无上性,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利益所在,维护社会稳定最基本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和有序运行,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有学者将社会稳定的合理边界概括为:主权完整、人权保障、政局稳固和司法有效[3]。这四者是辨证的统一,主权是前提、人权是基础、政局是条件、司法是保障,离开这四条谈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就没有实际的意义。换言之,我们探讨的社会稳定,是基于主权完整和政局稳定的基础上展开的,如果主权不完整、政局不稳定,那社会自然谈不上稳定,甚至社会已经瓦解或需要重建。所以,提高对国家主权的认同,是进一步加强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是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有机结合。

四是提高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首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4]。在文化意义上,中华民族就是指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的统称,既包括汉族,也包括少数民族。在生物学意义上,中华民族主要指汉族。在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既相互融合,又尊重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养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的意识,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共同为振兴中华而努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贡献力量。回顾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各民族由于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这客观地决定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民族分裂、民族歧视都不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只可能是少数人的别有用心的煽动和行为,反而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和谴责。

五是提高对执政党的认同。历史表明,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建立新中国,从改革开放到走向全面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已经被历史证明是颠颇不破的真理。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指出:“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从前后两个八十年的比较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深深认识到,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5]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革命、建设到长期执政的转变,提出了依法执政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经受得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能够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不可能实现。“研究中国模式,核心就是要研究中国共产党。”[6]因此,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识,也就是提高对中国共产党合法执政、依法执政的认识。离开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的事情就无从谈起,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也就无从谈起。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