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动力问题研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高校 动力 品牌 建设 研究

摘 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是在优化高校专业结构的基础上,为更好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进行的系统工程。本文以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规划为依据,分析“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政策导向,现实中存在的品牌专业建设动力不足的表现及成因,进而提出构建和优化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动力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品牌专业;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71 -04

一、引言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品牌”由原本的商界概念,开始逐渐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应用,其作为一种与其他同行业的产品区分和优势区分,成为当前竞争市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动力,但与此同时,越来越严重的竞争压力也随之而来,而加强国内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对于当前高校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同时巩固自身教育地位和提高知名度,加快高校发展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让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社会发展,让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融入和适合社会需求,2007年,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指导意见下,我国开始进行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的遴选工作。到2015年10月底,我国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其内容要求要坚持在“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上,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该方案的出台,为我国高校的发展制定了简单的“双一流”要求。而至2016年初《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通知中,再一次具体地制订了“双一流”建设的步骤与要求。但是,在 “双一流”背景下,学校如何搞专业建设?江苏省有什么支持政策?现实高校专业建设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和所导致的具体状况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只有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和透彻的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从更深层次上提出构建高校品牌建设动力机制的可行性建议和意见。文本主要研究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动力问题。

二、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政策导向

早在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提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三千多个特色的专业建设点,而这些建设点具体分为“第一类”及“第二类”。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方针政策,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办公室又制订了《关于启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工作的通知》。启动通知的印发,是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对于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肯定,同时,在通知中,也具体地为高校如何更好地推选和进行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规定。从建设内容和建设要求入手,最终达到充分发展高校本身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求的目标。

江苏省在推动高校品牌专业建设方面,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2014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5年3月份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在召开的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一期项目申报建设工作培训会中指出,着力打造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四个一流:首先是一流的专业;其次是一流的人才;第三是一流的平台;第四是一流的成果。

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江苏省又制定了《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实施办法》,通过具体的建设规模分布等,指定了相应的以社会发展急需专业、办学实力强的主干专业、社会认可度高的热点专业为基础的申报要求,同时在这三种要求下,细分具体的申报内容和申报基础,其为江苏省一期项目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2015年底,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又在不断深入高校专业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高校发展要求,这是对高校品牌建设的进一步优化和内容加深,同时也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为适应高校发展和社会发展所提出的高校建设要求。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专业,始终坚持名师指导,名课教学的方针进行专业建设,同时长期与国外多所知名大学进行合作办学,不断地扩大学校及本专业的国际知名度,同时扩大金融学专业学生的事业和知识范围,在接收留学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学校金融学专业的国际化进程。

在中央政府以及江苏省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重视的基础上,至关重要的还是需要高校对自身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和建设规划,充分调动高校内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内外结合的条件下,更好地进行高校的品牌专业建设,杜绝和消除以往学科专业中存在的 “重申报轻建设”“重科研轻教学”“重主持轻参与”等现象。

高校的专业建设是高校在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任务,其作为高校能否更好发展的依据而存在,良好的专业建设可以让高校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发展中始终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而不与学校本身状况相符,不切合社会实际的高校专业建设则会使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发展进步的先机,失去人才培养的意义,使得学校和人才都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最终导致高校本身的衰落。

“双一流”教育教学目标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有了一定的依据,不再是笼统、毫无头绪的进行。在“双一流”背景下,首先肯定了政府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视和发展规划,而想要真正地建设良好的高校专业,极大程度上要求高校本身加大力度,结合自身实际,在拥有良好的学校定位和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加大高校本身的师资力量建设以及加强对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具体来讲,就是要依靠现有的教学理念,不断在学科建设中更新理念、教学模式及目标,在结合学校本身课程基础上,完善教师团队,更新专业技能和手段,保证更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特点和优势,从而真正地将效果落实到对学生的培养中。

三、当前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动力分析

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对于专业建设来讲,其是在高校本身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选出具有强实力、有热度、被社会需求和认可的专业来进行建设,品牌专业建设首先是对专业人才的高质量要求,同时也是在社会经济背景下符合社会发展,被社会所需求的具有较高热度的专业,同时,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对于高校本身曾强竞争优势和知名度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

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以高校为主体的包括高校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努力,同时在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品牌专业建设基础上,不断巩固和完善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品牌专业建设。也就是说,动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要不断地调动这几个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能够最大程度的成为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动力来源。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专业,一直以教育部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依托,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步伐;注重教师的培养和进行,有一批江苏省的优秀教师团队;同时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标准进行建设,以金融行业为具体的资源依托,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专业教学,其具备了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

当前我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呈现出良好势头,究其原因,是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具备一定的建设动力,根据动力主体的不同,将其分为三方面。

首先,是政府对于高校建设的重视和多项教育教学改革及政策的出台。在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近些年来,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内容被制定和实施。社会新形势下,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刻不容缓,而加上政府相关部门对于高校专业建设的诸多规划和要求,高校建设符合自身文化底蕴,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品牌专业建设成为高校发展的趋势。

第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类型的高校被建立,加大了高校之间越来越严重的竞争压力,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让高校拥有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成为多数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是在符合社会需求的状况下,为高校更好地建立能够代表学校本身思想理念及文化的重要手段,其作为高校独具特色并拥有较强实力的专业建设,是高校在竞争过程中能够保证自身地位,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方式。

第三,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在这样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将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打造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专业建设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院校,是高校管理层一直追求的目标。高校自身设定的一系列发展创新和规划,例如,产学研合作教学、弹性学制、学分制、导师制等等,成为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而这些创新,逐渐将成为高校本身独具特色的代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和形成。

虽然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大体环境和基本动力是存在的,但是,其动力很多都浮于表层,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促进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发展和完成。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动力不足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校竞争停留在模仿对方优势的基础上

高校品牌专业,正常来讲,都是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学校固有的师资力量等等在高校所有专业中选拔出来的,具有优势的专业学科。但是就目前来讲,很多高校的品牌专业,并非是在经过了多方考虑和研究之下做的决定,而是为了减轻竞争压力,研究同类型学校所具备的品牌专业,然后在其基础上,自己也进行相应的品牌专业建设,这就导致了现如今高校的品牌专业建设更多地是对同类学校的模仿,也就是说高校间相互的竞争压力,使得高校管理层更注重的是同类学校的优势,而并非结合自身实际所打造出来的独特优势。

(二)高校管理领导层对品牌专业建设意识不强

高校管理领导层是高校中组织和制定高校发展方向,发展策略的人员,在针对高校品牌建设方面,大多数高校的管理层都存在了较为严重的错误,这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意识模糊,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高校的品牌专业到底应该怎样确立,对于品牌专业的建设,只是简单地认为可以更好地提升学校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品牌专业建设的实质;其次是对于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定位点出现偏差,极大多数都将定位点放在了社会需求上,而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导致了品牌专业并非真正意义的品牌专业。高校领导更注重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重视不够。

(三)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困难重重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品牌专业建设都运用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进行,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现如今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是相互之间对于科技成果的价值取向不同。当前,高校的企业合作对象已经从传统的大型企业转变成为中小型企业,或者说从国企向私企转变,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它们本身不如大型企业资金力量雄厚,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可能有些中小型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具体原因是因为本身对于核心技术的匮乏。在这些情况下,导致了校企双方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异议,例如双方对于科研中风险问题承担的机制不完善;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完善的科学研究;中小型企业由于无法承担风险,对于这些研究成果并不是十分信任等;第二是当前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一直停留在固有模式和方法上,不能及时地进行更新和创新,导致了其中许多制度和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继而阻碍了产学研的发展;第三是政府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两个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产学研合作模式同样也是需要在企业与学校以及外部其他条件下进行的。但是,当前为止,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针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一个具体的规划和政策支持,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受限。

四、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动力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从对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具体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发展是内外因相互结合的作用,而内外因中又可以具体区分为高校本身以及合作方、政府政策、其他高校等,也就是说,这些方面形成了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能力、推力和拉力。明确来讲,高校品牌建设是由高校本身以及其本身相关主题所具备的“能力”以及政府政策对于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推力”以及在高校间相互竞争条件下对高校本身品牌专业建设的“拉力”。这三者所形成的“三维”动力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由内外因相结合的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动力机制。

从简单上来讲,高校品牌专业建设想要更好地发展,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三维”动力体系,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不断促进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

首先,对于学校本身而言,品牌专业建设是为社会培养更为需要的具备高水准专业的人才,那么就要求学校要紧密结合社会现状,根据社会需求来进行相应的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实际,对学校专业建设进行不切实际的安排。同时,对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同时也要根据学校固有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进行,注意是否能够真正地培养能力比较好的专业人才。在与其他科研机构或者其他因素进行合作的时候,要充分寻求利益的共同点或相似点,从而在进行产学研等各类教学方式上,将作用更大化,切实地为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完善和优化带来效果。

其次,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高校品牌专业建设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外部条件的,而此时,强有力的外部条件是已经具备的,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已经出台了多项有关高校建设以及品牌专业建设的方针政策,同时,在出台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为了切实的实施,又不断地完善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因此,在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外部条件支撑下,高校首要任务就是要根据相关规定和政策,从正确的角度来进行本校的品牌专业建设,不能毫无标准,随意进行。

第三,针对学校本身的品牌专业建设,是可以充分借鉴其他学校的特色和品牌专业建设的,但是,借鉴与模仿、抄袭不同。借鉴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更为符合自身品牌专业建设的建设内容,是从客观上对学校本身的专业建设进行一个引导和指导,让学校本身更好地对其专业建设进行规划,而并非是完全地将其他同类学校的品牌专业建设拿过来,摆过来。只有在结合自身实际状况的条件下,同时在认识到高校品牌建设的真正含义和真正作用上,才能将自身的品牌专业建设地有用并有效,才能切实地在同类同等院校中提升本校的知名度以及竞争能力。

具体来讲,其实就是在利用所谓的充分利用“三维”动力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地发觉这些动力因素的利益动机,更好地将非优因素转变为优质因素,从而来进行更好,更有效的专业建设。

首先,对于“拉力”而言,之所以将竞争称为建设发展的“拉力”,是因为竞争和机遇是并存的,有竞争就一定存在机遇,而对于高校品牌专业建设而言,高校间的相互竞争能够加快其对高校品牌建设的需求和要求。高校要切实地意识到对于其他高校而言自身真正需要的和必须做的,要切实地维护自身利益,不断提升本校知名度、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与同类型学校的竞争变成高校本身品牌专业建设的“拉力”。

其次,运用政绩驱动的方法,让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中的“推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政府等相关企业来讲,对于政绩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对于内部人员来讲,无论是官员或者普通的工作人员,想要更好地获取本身利润,想要更好地得到认可,就一定需要政绩的扶持。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高校在对品牌建设中,不断地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建设,使之达到能够为政府相关部门政绩等起到有效作用的建设标准。也就是说在紧密结合相关政策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更为有效,更为有力的品牌专业建设,将高校的品牌专业建设真正的打造成为地方发展的教育标志,从而成为地方政绩较好的一个方面。这样,就会让地方政府对于高校的品牌建设更为关注,同时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方针政策,引导高校品牌专业建设更加完善和完整,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对于高校本身而言,作为内部动力源,是能够从根本上对自身品牌专业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能力”对于高校的品牌建设尤为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调动高校内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日常行为过程中,更好地维护和建设本校的品牌专业,成为比较重要的问题。高校的主体较多,例如组织领导层、教师层,同时,“能”还包括了高校有关的各方因素,例如在产学研合作教学中的企业所拥有的能力因素等。也就是说是要充分利用学校内部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因素来更大程度地找到其利益点所在,充分地利用起利益动机,来切实有效地推进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

对于高校内领导层而言,其更为追求的是高校的名誉度和知名度,追求的是学校本身对外有怎样的形象,同时也是对自身利益和名誉度的追求。那么,就要紧紧依靠这些方面,来进行更好地高校建设。对于高校管理层而言,首先最为重要的是加强其思想上对品牌专业建设的认识,从自身内部下手,可以进行相应的组织考察和同类学校优质品牌专业的研究,真正认识到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对于学校发展,名誉度提升,竞争实力增强的作用,使其从本质上对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可。可以在品牌专业建设方面进行相应的细化分工,将其工作绩效等与其在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将相关的绩效考核与实际津贴联系在一起,这样从客观上激发其建设品牌专业的动力。

对于学校教师而言,可以更大程度地通过人文关怀的角度,同时进行教学评比以及相应的教学质量奖励以及教学能力奖励来激发其对品牌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尤其对于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这种适合建设品牌专业的专业来讲,要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学能力,来进行品牌专业建设。要不断激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首先可以从对教师的工作生活的人文关怀开始,充分增加教师对于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增添相关的教学质量、教学能力评比活动,可以将评选活动紧密和年度福利等结合在一起。金融学本身就是一门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那么在增强教学质量这些评比活动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对老师能力提升的一种激励以及对品牌专业建设的巩固。

对于企业而言,究其根本是为了利润、盈利,而盈利的基础是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企业运行所需要的是不断的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则能够成为产学研加强合作的基础。对于金融学而言,其本身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就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要充分利用能够为企业带来创新,或者说是协同创新,带来效益这个切入点,加大与企业间的紧密联系,利用企业优质资源,为企业和自身带来更多的只是理论和技能创新,从而达到利益点的共通。

五、结论和展望

对于高校品牌专业建设而言,在仅仅抓住 “三维”动力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解其相互间的联系以及各个因素间的利益因素,充分抓住利益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不断将“拉力”、“推力”以及“能力”作用在高校品牌建设中最大化,从而完成更加完善和优质的高校品牌专业建设。

高校品牌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建设的必经之路,是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条件下,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是高校前进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因此对于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刻不容缓。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也成为高校建设的重点,伴随着政府政策的更大力度支持,以及高校本身对于品牌专业建设概念的逐渐加深,我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定会在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下,在一个具有正确标准的道路上,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为我国高校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更为合适和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指挥,王占军.大学增设新专业的动力机制[J].复旦教育论坛,2009,7(5).

[2]肖海霞.地方高校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05).

[3]游文明,周胜,冷得彤,丛曙,张煜,杨跃峰.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优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

[4]王农,周莉,王跃华,闫立金,王倩.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16,(02).

[5]刘力.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和动力机制—一种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J].教育评论,2005,3 (4).

[6]张丽,王勇.系统之优和非优转化动力机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2.

[7]陈家喜,汪永成.政绩驱动: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3,(04).

[8]冯燕.高职院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1).

[9]原宪瑞.品牌专业群建设中的政府行为与院校行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

[10]侯二秀,石晶.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综述[J].中国管理科学,2015,(11).

作者简介:

蔡则祥,南京审计大学;

张杰,南京审计大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