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科创能力培育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培育 能力 校企 合作 大学生

摘 要:校企合作是促进高校与企业双赢发展的有效机制,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因此,需要从校企合作模式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关系出发,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科创能力培育的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 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2-0232-03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代青年科技创造能力的培育和发展,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广泛代表,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既是新时期的呼唤,也是国家对大学生群体提出的要求和希望。作为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研究表明,由于创新平台、创新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往往是闭门造车,没有对社会做深入调研,与社会需要脱节,相对缺乏应用性,不能有效地形成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因此,本文将联系实际,浅谈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科创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 校企合作的内因分析

温家宝总理指出:要重视和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随着社会发展,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产学合作,不仅是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校企合作是协作理论、系统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其中协作理论和系统理论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哲学基础,而市场经济理论则是校企合作的现实基础。在各种理论的影响下,校企合作中双方的内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校方

1.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校拥有一流的专家队伍,雄厚的研发实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市场转化能力,可以大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最终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

2.获得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自身并不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开展多渠道的融资活动,特别是努力吸收企业投资,开展产学合作,使研发活动得到稳定的资金支持。

3.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通过与企业合作,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保证了高校培养学生的高素质和实用性。

4.推进学科建设。高校通过与企业进行跨学科研究,使高校在学科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逐步走向高度综合,及时调整自身学科建设,使高校适应跨学科发展的需要。

5.开阔创新视野。通过校企合作将使高校开阔视野,与企业共享信息、技术和经验,获得互补性的科学技术,形成技术协同效应,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并在技术创新中,紧紧围绕市场,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

(二)企业

1.弥补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获得先进技术,解决重大问题。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有长远的发展战略,作为技术储备,与高校合作进行前瞻性研究,吸收原始知识,能帮助企业形成长远发展潜力。

2.降低研发成本及风险。通过与高校合作,形成研发规模经济、分摊风险。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形成优势叠加,缩短研发周期。

3.获得高素质优秀人才,掌握挑选未来雇员的机会以及建立职工继续教育体系的需求。合作中的企业向学校提供大量学生实习岗位,便于在学生心中形成认同感、归属感,并获得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机会。此外,企业现有员工必须不断地学习深造才能跟得上市场的变化,高校提供的培训、继续教育,都有助于企业建立正规的教育培训体系。

4.获得品牌效应、社会声望。企业与当地高校进行合作会增加自身的亲和力,增加政府和群众的认可程度,减小企业进入该地区的市场阻力,提高企业在行业或提高市场进入的成功率,降低市场风险。

二、大学生科创能力的影响因素

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创造性,具有不同于前人或超越自身的独特的途径和方法;创新不仅仅是一个发明与发现的过程,而且是一种改进和再创造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科创能力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和外部环境,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大学生科创能力。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是指在解决问题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运用变化、组合等创新手段进行探索,从而得出创新成果,获得创新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如动机、情感、兴趣、态度等)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不断开拓、探索,最终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支柱。

(二)基础知识

创新是在对前人的经验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从而取得新的突破,产生新的成果。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空间的拓展。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于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占有的知识量越大,积累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思路就越开阔,就越能激发其创新思维。理想的知识结构,除了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之外,还必须使学科专业知识、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创新基础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一定程度并互相补充,互为所用。

(三)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而获得独创成果的思维过程,是创新能力的灵魂和核心。大学生的观察、发现、联想需要创新思维的指导;创新动机、创新目标的确立也需要经过创新思维的审视;大学生的创新活动需要创新思维进行全程判断、分析和验证。由此可见,创新是在创新思维的主导下进行的,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是以创新思维为灵魂的。一般具有独创性、灵活性、多样性的特征。

(四)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同样也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尤其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五)外部环境

环境是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环境,组织形式多样,可以是兴趣小组,也可以是科技社团、课题组等等创新平台,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物质和精神资源的保障。群体讨论,互相启发,都将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产生,培养和锻炼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三、校企合作与大学生科创能力的关系

(一)学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之一

通过上文双方合作内因的分析,不难看出,校企双方合作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优质人才,高校参与合作的重要动力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而企业参与合作是为了获取自己发展所需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生。校企合作在国外也被称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合作”。在高等教育中,校企合作是与就业关联最密切的一种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中的毕业生就业能力比较强,就业率比较高。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

不少学者研究了校企合作中的人才培养问题,论证了合作培养人才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如周华明、姚怡衷(1999)构想了教育与科技经由产业相联结,以企业为主体,融科研开发、知识传递、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为一体的产学研全方位合作体系的模式。谢开勇(2002)认为,产学研运行至今,已形成了多种模式,按其功能可分为: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以后备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合作模式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欢迎。

(二)校企合作促进大学生科创能力的培育

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是拓展大学生科创能力的新途径,它是脱离书本教学、落实创新教育内容、实现创新教育的新渠道,实践操作更容易引起学生对于科技创新项目的兴趣,学习科创技能。上文已经分析过大学生科创能力的五大主要因素——创新意识、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和外部环境,而参与合作项目,亲身实践,学习技术人员设计、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科创氛围,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校企合作构建的实践平台从多方面直接影响大学生科创能力的养成。

另外,对学生而言,利益原则也是参与合作项目的来源,通过合作,学生可以在取得一定报酬的同时,了解社会需求和前沿信息,培养应用能力、科创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铺垫。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科创能力的培养措施

培养学生的科创能力,重要是使学生能接触、了解社会,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校企合作构建的实践平台,就是紧紧围绕具体事件,为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的实践。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校企合作模式下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能力培养方式。

(一)以优势专业为依托,与企业合作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要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这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是一致的。

高校应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来设置和调整专业,优先选择优势学科、有深厚基础的教学科研课题,鼓励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合作项目。在合作中,充分调查市场需求情况,研究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方法、考核机制等,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相应地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教育教学时,仍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投入教学过程和创新实验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各类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鼓励团队合作。课堂教学之外,高校可邀请部分企业高级管理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生导师,进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讲座和现场授课,指导相关实训,让青年学生开拓视野、深入理解专业知识。

(二)以能力拓展为导向,努力构建全方位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是高校与企业共同搭建的,旨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科创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综合载体。它强调实训及数字化学习模式,为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帮助学生在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理念、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全面提高。为此,我们尝试从“基本技能训练”、“设计能力训练”、“动手能力训练”、“综合实践训练”四个方面出发,依托校企全面合作协议,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其中,“基本技能训练”主要通过举办优秀专业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普及讲座、基础知识竞赛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系统、全面地掌握书本知识;“设计能力训练”主要通过与企业联合组织学生举办技能竞赛、各类专业设计大赛等形式,由企业研发中心提供项目课题、实践机会及资金保障,并组织学生将作品提交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大赛;“动手能力训练”将在校内开展形式多样的生产实习及课程设计,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赴实地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训练”依托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创新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设计活动,由企业出资或设备建立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创新的平台。

(三)以人才培养为宗旨,打造“订单式”合作办学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近年来校企合作办学的新途径。在这种模式下,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及专业需要设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企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工作需要设置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工读交替、学工结合的学习制度,吸收合格毕业生。这样,既保障了高校的生源和就业渠道,又能为企业储备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学生而言,企业的介入,有利于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市场信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将更多接触到企业设计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在企业实践中锻炼语言沟通能力、交际合作能力,促进自身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从客观上激发科技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

(四)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营造校园内良好的科创氛围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种高层次、开放式、以学生为主体并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对推动社会进步,深化教育改革具有深远意义。高校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对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校企合作营造出的自主、求新、积极的氛围,将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和机遇。通过长期合作,必将活跃学术气氛,扩展学术视野,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科创精神的优秀人才,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氛围。

参考文献:

[1] 徐洪珍,李茂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294-297.

[2] 徐洪珍,李茂兰,曹俊武.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60-61.

[3] 翟英.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4] 郑旭辉,刘松青.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素质教育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55-57.

[5] 罗湘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与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83-84.

[责任编辑柯 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