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小学教师培训由“知”到“行”路径选择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中小学 路径 教师培训 选择

摘 要:当下教师培训存在低效和失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学习的理论知识体系、教学技能和方法,不能转化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跨越“知”与“行”之间的鸿沟,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正确的路径是:精准选择培训内容,防止培训信息错位;精熟学习培训内容,达到培训迁移;及时跟进培训,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建立完善的训后激励机制,完善跟进服务保障体系。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师培训; “知”与“行”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18)01-0041-04

有效的教师培训是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师培训落到实处的关键点是解决好由“知”到“行”的转化。“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领域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知”即认识,“行”即实践。[1]本文探讨的“知”和“行”有着特定的教育学含义,“知”是指中小学教师在专业自主发展过程中,通过接受培训所获得的系统理论知识体系、教学技能和方法,“行”是指教师把培训中所获得的理念、知识体系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活动。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提高教师质量的职后培训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惠及到了几乎所有的教师。但是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理念和技能,很難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行为;在教师教育的职后培训中普遍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中小学教师并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缺少的是理念的贯彻、运用和探索。因此,根据认知理论和培训迁移理论,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探寻跨越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知”“行”之间鸿沟的方法,是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重要课题。

一、精准选择培训内容,防止培训信息错位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人类认知结构的两个组成部分。工作记忆主要任务是负责获取和暂时保存当前情境中的信息,然后与长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关联,从而达到对学习对象的整体认知把握。但是工作记忆在容量和维持时间上均存在局限性,过多新信息的输入会造成工作记忆超载。当学习环境中的目标信息过于丰富或者呈现方式不当时,就会导致学习者的工作记忆超载,制约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而认知加工不能顺利完成对学习对象的知识建构,就不能把获得的知识存储到容量相对无限的长时记忆中。根据认知理论,只有长时记忆中的知识才能完成由“知”到“行”的过程。因此,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要顺利实现工作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化,完成教师培训由“知”转化到“行”的第一步,必须精准把握培训内容,防止培训内容过多过杂带来的信息过载或不当而不能被有效储存。

首先,教师培训内容要切合教师需求。

教师工作复杂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决定了培训需求的多样化。教师培训机构要提前做好调查研究,给接受培训教师提供精准化的培训内容;能满足教师真正的需要,能直击教师的兴趣点,这样才能够调动接受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目前培训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接受培训名目繁多的培训,很多提前安排好的培训内容,并非以调查研究作为依据。许多错位的培训内容并不是教师所需要的,而接受培训教师要用大量的认知资源整理这些材料,这个过程中会占用教师比较多的工作记忆容量。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使得教师在加工错位信息、重复信息消耗大量的认知资源,当认知资源总量被工作记忆占用过多时,就会处于一种认知超负荷状态,就不能有效实现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的联结,认知活动受到限制,导致教师培训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降低。 [2]因此,只有给教师提供精准适量的培训内容,教师才会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全身心沉浸于学习之中,才能为有效实现“知”“行” 跨越奠定认知基础。

其次,教师培训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

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处在职业生涯发展各个阶段教师的理想、信念和关注点等是不同的,他们对教师培训的需求具有阶段化的特点,要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培训目标和任务,以确保通过接受培训使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知识能力,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信息时代带来的信息传递的多元性,使得教师接受培训学习更加多元化,教师的培训学习必须是基于调查研究基础上提供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相一致的培训模式和内容。如果不考虑接受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一味按照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的意愿,选择培训模式和方法,强加给教师各种知识和理念等,不仅会造成培训信息过载,更会导致培训内容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适应。因此,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就既要克服培训内容的数量过载,更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选择好的培训模式和内容,使教师接受的信息直达其专业发展的弱点、兴趣点,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推动认知升级,促进“知”“行”转化。[3]

二、精熟学习培训内容,达到培训迁移

教师培训有迁移才有实效。对于许多教师而言,要把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并不容易。培训迁移不会自然而然发生,它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对于接受培训的教师来说,精熟的内容对培训迁移产生促进作用。朱熹读书法之一“熟读精思”就是强调经典论著要反复阅读,精熟于心,才能运用自如。他指出有些人读书“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培训内容越是熟练,越是符合教师的实际需求和贴近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培训课程的内涵与实质,就越有可能将其所学的知识技能迁移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实现“知”到“行”有效跨越。[4]这就要求承担培训工作的教育者不仅要把知识讲得清楚明白、原理分析的透彻,还要把知识运用的场景、合适的范围和使用的方法策略进行全面阐述,让接受培训的教师真正学到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

除了引导教师精熟掌握培训内容,要实现教师培训的有效迁移,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找准培训的需求。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要求;要达到培训的目的,就要设计良好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案和调查方法,精准找出教师和学校真正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设计培训的全过程,包括完整的思路、方式和理念。二是要营造培训气氛。教师在培训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要实现有效迁移,学校的支持和认同至关重要。因此,学校要营造一种尊重学习、支持学习的环境和气氛,采取措施激励教师通过培训学习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感受到培训学习的价值和学校对其学习活动的支持鼓励,进而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学校要尽最大努力为教师培训提供有利的条件,创设良好的学习、交流的环境,营造一种积极学习的氛围,促进教师的自觉学习,有意识地将培训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种氛围是培训迁移的保障。[5]三是设计合理迁移计划。合理的迁移计划要求培训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协调一致。首先培训目标定位要准确。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既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能满足教师工作实践的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其次,培训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个性化的培训服务,促使教师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培训课程的涵义,实现所学知识技能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迁移。最后,培训形式要多元化。其意义在于使教师通过领略不同的培训方式,不仅学到各种新知识、新技能,还能满足个性化的需要。

三、及时跟进培训,强化培训的有效性

教师培训是教师在短时间内集中获得大量的知识、技能、理念和方法,要内化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需要一个消化、转化和应用的过程。作为教师培训机构或单位不仅仅要完成对教师培训的知识传授,还要制定相应的跟进计划,对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及时跟进、持续指导,以此确保教师能够将“知”转化为“行”。

首先,组织专家深入接受过培训教师工作的一线课堂进行实地的观摩指导,进入课堂听课,及时发现教师在实践工作中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存在的问题,督促改进。

第二,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跟进。培训机构要定期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对参加过培训的教师进行回访,了解教师接受完培训后的教学实践和进步情况,及时获得准确的教师培训反馈信息,以此为依据指导教师下一步的培训学习和教学。与此同时,鼓励教师相互之间建立沟通和交流,切磋培训学习的心得,以及在实践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第三,建立一个培训机构教师和接受培训教师的交流平台,如微信群或QQ群。让每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培训师、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員高效使用该平台。在交流平台上接受培训的教师随时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疑惑进行提问,培训师和专家学者保证能在第一时间给予回答和指导。另外专家学者和培训师可以提供需要更新补充的内容,帮助教师领会和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四,利用布置任务实现跟进。培训结束以后,培训机构根据具体情况给教师分配具有操作性,切实可行的任务,要求教师回到所在的学校定期完成,根据完成的情况,培训机构对教师进行不间断的指导。[6]

要把跟进程序看作是培训“过程”的一部分,关注教师每一个阶段教学实践、教学态度和行为等的变化,创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利用多元的方法和途径,协调各级培训机构和单位,鼓励、指导参加培训的教师持续学习、反思、实践尝试,把及时跟进落到实处。这才能使参加培训的教师的学习不只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是能实现“知”到“行”跨越。[7]

四、建立训后激励机制,完善跟踪服务保障体系

教师培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理念从“知”的层面转化为“行”的层面,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培训学习活动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培训任务的完成。要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运用于教学实践,并持续不断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有外部因素不断提供跟踪、指导和服务来进行强化。因此,通过建立培训后跟踪服务体系,保障培训的有效性,是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接受完培训返回学校的一段时间内,相关部门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检测教师是否能有效地把培训中所获得的“知”通过教学实践的“行”体现出来,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后期跟进是否及时到位,教师所在学校、培训机构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接受过培训教师的工作情况是否满意,相关部门是否能够保障培训工作信息反馈畅通等等。

首先,建立职责明确的培训问责体系。培训机构承担着培训后跟踪服务的主要责任,但要充发挥跟踪指导服务的持续化、高效性,不是培训组织机构或提供培训的教师单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建立一种由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参加培训教师所在学校组成的多方合作组织机制。做到各司其职、措施有力、责任明确,以保证教师培训后跟踪指导服务的顺利实施。作为参加培训教师的所在学校,要给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适当减轻参加培训教师的工作量,让他们不被繁重的上课、批改作业等教学活动所捆绑,有时间实践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等,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与专家互动,有时间与别的老师交流,以改进教学。作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培训后续跟踪指导服务的重要性,在教育投入方面加大力度和倾斜度。有了经费保障,培训机构就可以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后续跟踪指导服务,就可以改善培训和学习的设施、设备,获取更多学习资源,购买丰富的学习资料等。

其次,建立动态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是教师培训后持续提高的外部动力。对参加培训教师考核的准确定位,是建立激励机制的基础。所以对教师的考核应是全方位、持续的过程,不仅要考核教师通过培训那些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得到提升,还要对教师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态度、表现以及培训结束后在教育实践中的落实情况,甚至对所在学校、地域整体学科的辐射引领作用进行考核。要真正激发接受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实践发生根本的变革,并能起好带头作用,就要从考核激励制度上提高参加培训教师的成就感和创造力。面向教师的后续跟踪指导服务需要建立一套动态有效的激励机制,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确定相对应的激励措施,并把考核最大可能地与教师的职务晋升、福利待遇和培训学习结合起来。

第三,采用过程性的目标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以实现教师任职学校以及其本身需求的程度为评价的基础。目标是评价的基础,过程是评价的重点,主要从改进和提高学校工作着眼,旨在通过评价使接受培训教师正在进行着的工作和学习水平日益提高。因此,要准确评估跟踪服务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就要了解培训机构或专家学者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与接受培训教师教学实践的结合情况,以及接受培训教师的态度、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是否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了解他们是否能够创造性地从事自身的专业工作,对自身工作的研究热情有是否极大的提高。[8]培训后续跟踪指导服务是教师培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应该得到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参训教师的共同关注。[9]

参考文献:

[1]顾斌.知与行:教师自主发展的二重维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9-21.

[2]龚徳英,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的优化控制[D].重庆:西南大学,2009(6).

[3]高 媛.智慧学习环境中的认知负荷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2017(1):59-63.

[4]陳 超.基于培训迁移理论的教师培训实效性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3):13-15.

[5]张香竹.学习氛围、工作特征对小学教师自主学习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9(9):100-102.

[6]宋 岭 汪燕玲,对教师培训跟进指导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5(11):30-32.

[7]荆永君,李 昕.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5(12):143-145.

[8]白晓明,陆少颖,黄全明,陈国明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后跟踪服务的思考,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12(1):77-81.

[9]刘应兰,中小学教师培训后续跟踪指导服务研究[J].成人教育,2013(4):53-55.

Abstract:The current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is not as effective as it is supposed to be. This problem is mainly reflected by teachers’ incapability of applying the theories, knowledge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s which they learned from the training program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bridge the distance betwee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nd increase the effects of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correct approaches should be taken, which includes choosing appropriate training content to avoid dislocation of information, getting good command of the training content so as to internalize it, timely following up to i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ining, and establishing systematic post-training incentive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follow-up service.

Keywords:school teachersteacher training“knowledge” and “practice”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