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企业知识资本理论述评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述评 资本 理论 知识 企业

摘要:数字化信息革命将知识经济推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知识资本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本的生产、使用和分配,决定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文章通过对中西方知识资本理论的介绍,提出从要素资本角度研究企业知识和知识资本,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对企业进行知识资本管理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知识资本;要素资本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得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及信息革命将知识经济推向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人类社会已经跨越大机器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即将成为经济社会的主流。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知识资本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其生产、使用和分配决定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企业的知识管理和知识资本管理,已成为大多数有识之士关注的话题之一,为此,本文通过研究中西方知识资本理论的演进和最新企业知识资本理论,提出从要素资本角度研究和管理知识资本的观点,期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西方的知识资本理论文献述评

(一)哲学领域对知识的研究

虽然直到20世纪“知识”一词才出现在经济领域,而哲学对知识的研究却源远流长。首先,哲学的一个分支——认识论对知识下了一个传统的定义“有充分根据的确信”(Justifiedtruebelief)。其次,是如何认识“确信”。受康德哲学“物自体”不可知论的主导性影响,欧陆哲学传统上倾向于“自圆其说理论”(CoherenceTheory),即若一套信念是正确的,当且仅当该信念是自恰(无矛盾)的体系;而英美哲学由于受洛克和休漠经验论的主导性影响,倾向于“对应理论”(CorrespondenceTheory),即真实可信的东西要对应外在于信仰的某些东西。思想大师柏拉图、叔本华、罗索等人都曾对知识进行过论述和探索,形成了很多流派。直至当今,对知识的认识难以统一,很多学者要么简化、要么回避、要么干脆否认知识的主观性,认为知识即是“真理”。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前者是指能以系统的形式表达的知识,后者则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的知识。

(二)经济学领域对知识的研究

将知识最先导入经济学的当属哈耶克,他认为“社会上的经济学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分配‘给定’资源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利用知识的问题,而这个知识从来没有完整地给过任何人”(Hayek,1945)。哈耶克因此对经济学提出了诘难:劳动分工导致了知识的分工,每个人只占有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个极小片断,如何协调这一个个小片段的知识利用效率问题便成了衡量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准。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Nelson(1959)、Arrow(1962)等人全面论述了科学知识的生产问题,指出知识的共有性和私有性问题,以及生产者不能成功占有自己知识产品的情况下知识生产的资源配置能否或如何达到最优的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末,知识经济理论研究朝着两个方向快速发展。一是沿着经济增长理论方向发展,罗默(Romer)将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创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二是科学经济学的构建,达斯古普塔(DasguptaP.)和大卫(David,PaulA)等人从科学经济学角度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研究。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则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科学系统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知识经济的测度等问题,并把知识看作是土地、资本之后的最重要生产要素,首次提出把知识纳入生产函数中去的设想。OECD提出将知识分为四类:即Know-what(“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y(“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how(“知识如何做”的知识)以及Know-who(“知道是谁”的知识)。

相对知识资本的产生而言,以上对知识经济的研究至少有两点不足,一是都是从社会角度而不是企业角度研究知识,而知识资本主要产生于企业知识活动的差异;二是知识的外延太窄,除哈耶克外,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知识即科学知识,事实上,人类知识至少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事实方面的知识,如某地人口多少等;二是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是做某些事的技艺和能力,如不同的职业能力;四是深埋于社会和人头脑中的知识,也包括人的心智、智力创造的知识产权等。可见,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来自前三方面的技术领先,还来源于第四方面的知识,即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品牌和制度等。

(三)西方知识资本理论研究的进展

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K.Galbrainth,1969)第一个提出了知识资本的概念,他提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而不是静态的资本。美国《财富》杂志的编辑,托马斯·斯特瓦特致力于推动知识资本理论研究思潮。他于1991年发表的《知识资本:如何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也提出了知识资本的概念,并指出知识资本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资产。他在其后发表的专著《知识资本:组织的新财富》成为第一本讨论如何将组织中的未成型的、未编码的知识转化为企业最强大的竞争武器的专著。他认为知识资本是无法触摸的,但却是能使人富有的东西,指出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的忠诚以及公司的组织文化、制度和运作中所包含的集体知识,都体现着知识资本(斯图尔特,1997),即著名的“H-S-C”结构。1996年,列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和帕特里克·沙里文(PatrickSullivan)指出,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距。他们通过对八个热衷于管理知识资本的跨国公司的调查研究后认为,企业的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和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Capital),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所有新老雇员、合伙人、供应商以及所有将个人的能力、决窍和技能转让给企业的人,其代表了企业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因为这种能力是依附于个人的,当个人将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转化为编码后的企业知识,即失去了所有权。相应地,结构性资本即代表着企业解决问题的组织能力,其中无形部分可包括企业的信息技术、用户数据库、经营流程、战略计划、企业文化、企业的历史和企业的远景、企业目标和价值观等。而有形部分则包括财务资产、设施和企业资产表中有价值的所有项目。他们得出“知识资本=人力资源(未编码知识)+结构性资本[包括编码知识(即知识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包括顾客资本)等]”的表达式。瑞典经济学家斯维比(Karl.Eric.Sveiby,1996)指出知识资本是企业一种以相对无限的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他将知识资本定义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不包括有形资产部分。

除了知识资本的概念和构成外,西方经济学家还开展了知识资本计量的研究。斯维比教授在知识资本计量方面推出了“无形资产监测器”(IntangibleAssetsMonitor)理论,以“增长和创新”、“效率”、“稳定性”等动态的指标来反映企业的外部结构、内部结构、雇员能力等内容。卡普兰(Kaplan)和诺顿Norton创建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s)1996年被用来计量知识资本,其中,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及创新构成了企业的知识资本,并与企业的财务资本一起,共同创造企业的价值。列夫·埃德文森总结前人研究,创建了“斯堪迪亚导航仪”理论,希望该模型可以像航行时的导航仪一样帮助航行者(企业)随时掌握目前所处的位置(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并确定未来航行的方向(企业的发展方向)。该模型包括5个要素:财务、客户、过程、更新与发展和人力资本,它们分别代表了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中企业的财务资本反映了企业过去经营的情况;人力资本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其他四方面的目标都要通过人力资本得以实现;企业的过程和顾客体现了企业现在的能力;企业更新和发展资本则预示着其未来的发展潜力。纽约大学Stem管理学院列夫教授(BaruchLev)提出了“价值链计分卡”(TheValueChainScore-board)理论,“价值链计分卡”是一个约由30个指标构成的非财务指标的矩阵,该指标体系被分为:发明/学习(内部创新、获得能力、网络联盟)、工具(知识产权、技术可能性、英特网)、商业化(消费者、绩效、增值前景)三大类,用于评价和报告企业的创新过程。

从知识资本计量的模式来看,有是否按货币计量和是否识别要素两个维度。直接知识资本计量模型需要识别企业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并分别对各要素进行货币价值计量,当企业知识资本要素的价值量分别被准确计量时,即可获得企业知识资本总量。市值模型将企业的市场价值和账面净资产的差额作为知识资本价值,其不分辨知识资本的单个要素。资产收益模型将ROA(平均税前盈余/平均有形资产)与行业平均值比较的差异乘以企业平均有形资产,得到无形资产年平均收益;再将该收益除以企业平均资产成本或利率,计算得到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计分卡模型主要依据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设计一系列指标,制作相应的计分卡和图表,以此评估企业的知识资本。

(四)西方知识资本理论述评

西方学者对于知识资本的研究较早,普遍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利用知识来管理公司的一种核心能力。其从研究知识的主要载体,即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角度研究知识资本,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由于西方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切入点各有不同,造成对知识资本的概念至今难以统一,从而导致对知识资本的构成的理解和对知识资本计量的方法各异。西方对知识资本的计量和管理还很难达成一致,造成知识资本的应用还处于初级和试验的阶段。

西方对知识资本的研究是从知识开始的,沿着知识经济走向知识资本,其对资本的研究很少,不能反映知识作为一种资本的价值创造功能。无论是“H-S-C”法、还是市账差法等,都没有提到资本只有通过生产和交换两个环节才能真正产生的基本道理。

另外,西方关于知识资本的研究,将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与知识资本没有进行区分,甚至普遍认为人力资本是知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认为科学技术即是知识。这些认识导致对知识资本的“资本”本质认识不足,忽略了知识管理的基本循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都只是知识资本的载体,就如同货币资本是以资金、实物等形式表现出来一样。知识资本是企业的品牌、品德和智慧,体现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知道,如果将企业比作一个“人”,知识资本即是这个“人”大脑中的知识素养、品德、待人接物、行为和处事方式等内在综合素质,而不是“人”本身,也不是其所掌握的处事的“技术”。

三、我国学者关于知识资本的研究综述

关于知识经济,我国经济学家成思危(2009)将其归纳为四点特征:一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要地位;二是知识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以全要素生产力的角度看,知识要占60%;三是它是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经济的力量源泉;四是知识在劳动力、生产力的构成中起主导作用。

(一)总体研究情况综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知识资本的概念被引入我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袁丽(2000)认为,知识资本是可以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智力资源。王勇和许庆瑞(2008)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组织现象,是各种知识元素在特定企业中被有效整合后所表现出的能够用于创造财富的企业能力。严若森(2004)认为,企业知识资本就其本质而言,是整合于企业组织结构、制度安排、企业文化、员工素质以及企业经营关系等之中的企业无形资产。我国学者基本上是从不同的角度承继了西方学者关于知识资本的概念和构成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文献是介绍西方关于知识资本的概念、构成、计量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关于知识资本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知识资本的计量方面。范徵(2000)提出用5大要素(人力资本、组织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社会资本)共61个指标(12个定性指标、49个定量指标)来计量知识资本,通过用语义差别隶属赋值法将定性指标量化并赋值,用模糊隶属赋值法将定量指标无量纲处理,最后用判断矩阵确定评价指标的权数,从而得出ICV=∑RijAij的结论(式中:ICV为知识资本综合评价值;Rij为知识资本第i项要素第j项指标评价值;Aij为知识资本第i项要素第j项指标对总目标的权数)。刘善球,李自如(2004)提出从人力资本、组织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角度用模糊评价法来度量企业知识资本。

此后的研究集中于用实证分析法计量某一个行业的知识资本。谭章禄、张同建(2007)从人力资本、管理资本、技术资本和市场资本角度利用20个指标(通过SPSS11.5和LISREL8.7软件)测度大中型煤矿企业知识资本。王瑞茜(2010)借助EVIEWS5.1软件从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角度用主成份分析法研究科研院所的知识资本评估。

我国学者认为知识资本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能力的知识力。但大部分学者认为知识资本的构成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社会资本和市场资本等,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知识资本的计量问题。正是因为大部分学者对知识资本的概念和组成不太计较,承继西方关于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成果,大都采用务实的观点,着眼于将西方的理论成果运用于企业的实践,因而在知识资本计量方面也取得不错的研究思路和成果。综合来说,我国学者关于知识资本的研究局限于对知识资本本质的认识不足,从而造成研究的创新性不强,但其通过实证方法对知识资本进行计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研究思路。

笔者认为,虽然企业知识资本蕴含在人的智慧之中,但没有经过转换(市场交易)的则暂时不能作为企业的知识资本,只能以人力资本方式独立存在。技术资本也是一种单独的资本,不应该与知识资本混为一谈。社会方面的资源在没有交易前也不属于企业,因此不应该成为给企业带来价值的资本。

(二)要素资本理论和知识资本

我国对知识资本的本质进行理性思考并形成系统理论的是罗福凯教授,他自2000年开始发表一系列文章,从资本理论的演进历程和财务效率等角度,指出生产要素不仅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货币资本、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还包括技术(技能、技巧和技艺以及其术用载体)、信息(新情况、新变化)和知识(信念、理念和意志)等新兴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经过生产和交易的过程,转化成企业的要素资本。罗福凯(2009)提出要素资本理论,对要素资本基本命题和概念、理论假说进行了阐述,并于2010年发明了要素资本的管理工具:要素资本平衡表。技术资本、信息资本和知识资本是要素资本理论最基本的三个概念,技术之与劳动替代率大于机器之与劳动的替代率、企业的技术水平高低与其员工数量成反比,是要素资本理论的二个重要假说。在物质资本、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和有限的情况下,技术、信息和知识由于其专有的可再生性、无限性和可创新性特征而具有先天的优越性。

罗福凯教授认为,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信念的条件、真的条件和可证实的条件,是信念、理念和意志的结合体。经济领域中的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经过交易过程进入企业,形成知识资本。知识资本分为技术性知识和制度性知识。技术性知识包括有关技巧的描述、生产操作方法和通用的技术知识等;制度性知识包括企业中部通过合作产生的默契与情感,以及通过正规教育所获得的公共性知识,以惯例形式存储于组织记忆中。这些存储在组织记忆中的知识即惯例。在要素资本平衡表中,知识资产包括五个方面:商誉品牌、思想品德、公司理念和制度文件、党团工会经费、购买知识产权支出。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素资本理论关于知识资本的论述,摈弃了西方学者将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信息资本混同于或构成于知识资本的做法,将真正属于企业知识的部分从企业新兴生产要素中明确出来。这种抓住知识资本的本质并将其从其他生产要素中分离出来的做法,有助于企业明确知识资本管理的方向,从而使企业的制度和文化、品牌不断升值,持续创造价值。当然,要素资本理论中的知识资本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尚需不断摸索,并借鉴西方和国内知识资本计量的方式和方法,使其真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王开明.企业的知识资本-资源基础论的观点[M].中国地质出版社,2006.

2、罗福凯.财务学的边界[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成思危.成思危谈知识资本和知识经济[J].今日中国论谈,2009(10).

4、唐绍欣,刘文.西方知识资本理论述评[J].经济科学,1999(2).

5、李存金等.国外知识资本理论研究的若干进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8).

6、张福学,董向荣.国外知识资本理论研究进展[J].理论与探索,2002(1).

7、戚啸艳,胡明,程俊瑜.西方知识资本计量理论评述[J].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1).

8、王瑞茜.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科研院所知识资本评估及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7).

9、范徵.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0(9).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