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研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博物馆 地质公园 国家 研究 文化

摘要:近年来随着对地球科学重视地不断深入,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的科普宣传与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越来越突显,通过运用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理论深入地分析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在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产品和人才储备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應的提升公共服务文化服务的改善性建议。

关键词: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G269.2-F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2

一、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1.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

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是2004年1月份国土资源部批准设立的第三批国家级地质公园,总面积68平方公里。它位于福建晋江市东南沿海,东临台湾海峡,西望紫帽山,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相距仅5.6海浬),北与石狮市相连,辖龙湖、深沪、金井等三镇部分区域,分为深沪湾、龙湖、围头三个景区。

2.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1)地质公园博物馆概念。地质公园博物馆是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质旅游重要的吸引物,是游客参观游览地质景观和汲取地质科普知识的重要场所。主要是利用图片、文字、模型、实物、影视及信息系统等多媒体形式,向游客全面介绍地质公园的资源、地质及其他景观、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地质发展历史,向游客进行科学知识宣传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并提供各种旅游信息。具有科教知识普及功能、集中展示功能、陈列功能、现代化气息的感知功能和游人休息、学习、购物功能。

(2)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简介。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项目工程于2006年12月竣工。博物馆面积372.4平方米,其中陈列区面积约300平方米。博物馆内共设有1个沙盘、2面壁画、26个解说展示板和9个标本展示橱窗。

博物馆集中展现了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内独特多样的地质地貌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其中地质地貌景观包括有距今7500多年的陆生环境生长的海底古森林遗迹和距今9000-25000多年的古牡蛎礁遗址,距今约97万年的旧石器遗址,形态各异的变质岩象形石、龙湖古泻湖和里亚斯海岸地貌等。历史人文景观有镇海宫、有纪念施琅统一台湾丰功伟绩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靖海侯府、施氏大宗祠和施琅雕像,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资岩石佛、还有明代抗倭烽火台、福全古城、崇真殿等。

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年接待量近2000人,其中参与科普活动的中小学生有800多人,是中小学科普教育基地,亦是晋江对外宣传科普的重要窗口。

(3)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的主要功能。首先,地质博物馆拥有科教知识普及的功能。深沪湾地质公园博物馆是普及地质科学知识的基地,通过通俗的文字说明和简洁明了的图片,向游客展示公园内所表现的地质作用类型与特征,展示公园内各种地质作用的主要地质遗迹以及与地质公园相关的地质作用类型及地质遗迹产物,地质科普知识非常广泛。特别是公园内海底古森林与古牡蛎礁并存同一海域是世界绝无仅有的地质奇观,能够能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地质博物馆拥有集中展示的功能。深沪湾地质公园博物馆将公园内的主要地质遗迹通过文字、图片等手段向游客介绍公园内景区景点的地质内涵、科学解释与美学内涵,使游客在游览就对公园总体和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第三,地质博物馆拥有陈列的功能。深沪湾地质公园博物馆内设有9个标本展示橱窗,陈列有古树桩、古牡蛎礁、硅化木、旧石器、变质岩等相关实物标本,增加了游客的感性认识。

二、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它是指以政府部門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

(二)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①场馆面积较小,游览时间较短

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是对已建成使用的科技馆一楼进行改造而建成的,展区仅有一层,面积327.5平方米,其中陈列区的面积近300平方米。虽然小于4000平方米的博物馆统称为小型博物馆,但对于面积仅有300平方米的博物馆应该算是“迷你馆”了。正是因面积较小,博物馆馆内仅设有26个解说展板和9个标本展示橱窗,造成游览时间较短,易给游客留下与国家级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这一金字招牌不相符的印象。

②展示手段传统,体验感较差

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展板主要包括有前言、地球科学有印地质资源、地质奇观、远古追踪、生物进化、人文资源和结束语八个部分。展区主要采用的是图文介绍加标本陈列的传统展示形式,由于布馆时间较早,没有运用现代的声、光、电等影视特技与手法,没有办法形成较强的视听觉效果,因此无法给游客带来震撼性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2.公共服务产品不够理想

(1)解说展板与标本陈列不配套。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内有两个大橱窗展示的是深沪湾特有的地质遗迹,即古树桩与古牡蛎礁,但陈列位置却远离海底古森林遗迹与古牡蛎礁的解说展板,由于展板解说与标本陈列的设置不相配套,易造成游客听解说与看标本无法同步进行。

(2)标本标注不详实。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内展示的标本说明不够详尽,均仅标注出标本展品的品类名称,未进行相关信息的详细标注。以博物馆内展示的古树桩标本为例,古树桩的标本仅标注有“古树桩”字样,只说明出标本的的类型名称,未详细该标本的具体树种、年代、长度、宽度等详细资料。

(3)展示手段不现代。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内共有9个标本展示橱窗,除旧石器展示橱窗是模拟发现现场的红土台地进行设计外,其余均是简单的玻璃展示橱窗且仅古树桩与古牡蛎礁两个展示橱窗上设有照射灯光。这种简单的纯玻璃橱窗展示手段过于老旧、展示风格过于呆板,无法给游客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导致游客的兴趣不强。

(4)标本管理不科学。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内古树桩标本原来自海里,长期受到海水浸泡,现脱离海水因水份蒸发,已出现开裂的现象,再加上水份蒸发的同时盐分析出,致使展示橱窗出现水雾。如何既满足游客的观赏性,又能科学有效地保护的古树桩标本一直是博物馆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

(5)展板更新不及时。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对行星进行重新定义,将冥王星排除出行星体系,从而太阳系从九大行星变成八大行星。但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的地球科学科普版面中仍保留着旧的九大行星说的配图,没有对展板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

3.人才储备不够充足

(1)讲解人员素质不高。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的解说人员在讲解时仅停留在展板所涉及的内容上,仅简单解释地质景观的现状、成因和科学价值等,没能将故事、传说很好地融入到讲解中,使导游词的内容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2)科研能力不强。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工作人员虽有5名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学习的专业与从事的工作不对口造成科研能力不足,大多委托中科院地质与地理研究所、厦门海洋三所、中国武汉地质大学等进行科研项目研究。至今已开展的科研项目仅有《晋江深沪湾旧石器地点地层年代学研究》、《晋江深沪网纹红土地层年代测定及地质环境研究》和《晋江地区网纹红土地层环境记录及古人类活动遗迹调查》三项,科研项目较少。

三、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场所局限性

原计划五年内建成的生物化石园因征地问题未解决而使工程迟迟未动工,导致地质博物馆不能移入生物化石园内,则展馆的面积就不能扩大。而现有的博物馆因本身场馆面积较小,无法合理设置配套的标本展示橱窗与解说展板,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无法利用现代的声、光、电技术进行改拓建。

2.体制局限性

(1)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本身没有独立的人员编制,是加挂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上的,等于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但对应的上级管理部门较多,涉及海洋、国土、环保、科协相关部门和单位,工作任务较为繁重,而人手又相对不足,平时疲于应对上级的各种检查工作,对博物馆的升级改造不够重视,提供的服务产品多年不变。

(2)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属于地方政府管理,因晋江近年来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多次被要求以承建制形式抽调晋江建设项目组参与安征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博物馆工作的关心和关注。

(3)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是一个以管理、服务、公益性质的管理机构,本身科研能力不足,没有配套的研究实验室,没有相应的研究设施设备,因此无法对实物标本进行深入詳细的研究,不利于博物馆内实物标本的管理与保护。

3.人员局限性

(1)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只有11人,其中管理岗位6人,技术岗位5人,因人员配备不足,工作人员身兼多职,日常繁杂的事务影响了博物馆工作的开展,致使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只限于预约服务这样一种状态。

(2)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5个专业技术岗位中,地质专业的仅有1人,其余的均非地质专业的,本身缺乏较系统的地质学理论基础,无法真正发挥地质博物馆的科研作用,这对地质博物馆的专业化管理和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3)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中层干部变动较为频繁,导致博物馆管理工作持续性、延续性和深入性较差。新调入的干部对业务工作较不熟悉,又不大愿意钻研学习新业务,不利于业务工作的开展。

四、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改善性建议

1.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配套

(1)重新布馆设计,丰富展馆内容。在无法搬迁新址的情况下,对旧的博物馆展馆进行重新布馆,通过适当增加展板的内容,增加实物标本的数量等方法丰富博物馆的内容,适当延长游客在博物馆参观的时间。

(2)利用现代技术,增强体验感。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空间进行分隔,运用声、光、电等影视特技与手法,强化观赏效果,满足游客听觉、视觉的需要,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与体验感,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沧海桑田的变化过程,真正领略到地球科学的神奇魅力,进而唤起游客对于地球科学的兴趣与保护地质遗迹的意识。

2.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质量

(1)科学管护展示橱窗。与中科院地质专家共同探讨增强橱窗密封性、保护标本的改良性方案,采取有效的手段防潮防裂,更好地保护好展示的实物标本。

(2)建立健全标本数据库。委托地质科研机构,对博物馆内陈列的标本进行详细地鉴定,详实地记录其年代、成因、物种等相关资料,并建立起一套电子数据库系统,更好更便捷地管理博物馆内的标本。

(3)及时更新科普内容。避免多年一层不变的展示方式和展示内容,与时俱进地学习当时最新的地质、环境等科学知识,通过举办小型展板展示或图片展的方式,及时向周边中小学生及广大社会大众传播最新最全的科普知识。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1)完善导游词编撰,加强岗位培训。多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研究所、厦门海洋三所、广东地震局等研究机构的专家进行交流与学习,完善导游词的编撰工作,使现场解说更具科学性。同时通过派员参加相应的地质公园解说员岗位培训等方法,提升解说员现场解说的技能技巧,增强现场解说的通俗性和趣味性。

(2)利用微信平台,引入语音导游。利用现今流行的微信网络平台,推出微信语音导游服务,游客可以自主选择想要参观的内容与版块,亦可多次重复听取想要学习与了解的信息,为游客提供一对一式的自性化服务模式。

(3)加强人才储备,提升科研能力。多引进地质地理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加强博物馆专业人才储備,同时采用与相关地质科研机构共建的新模式,利用相关地质科研机构的人才与设备,提升博物馆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编.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指南.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1-14.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旅游发展研究院.福建省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1-3.

[3]李晓丹.浅谈博物馆公共服务环境建设与文化服务的关系——以吉林省博物院为例.耕耘录:吉林省博物院学术文集2012-2013:79-81.

[4]马玉林.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建设与管理实践与思考.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7届年会暨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77-80.

[5]王惠玲.微信时刻博物馆公共教育与文化服务.中国文物科学研究,16-20.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