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专访海军史研究者章骞世界海上霸主的易手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易手 霸主 海军 专访 海上


打开文本图片集

年来,中国的海疆颇不肃静。随着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下水,人们似乎看到了中国海军的未来。中国海军能否走出近海、走进深海,冲出岛链藩篱?2013年9月7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对《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的作者、著名海军史研究者章骞进行了专访。

章骞首先纠正道:所谓“海疆”或者说“海上长城”都是极其可笑的说法,一个国家如果抱有这样的海洋理念,实际上就已经输掉了海战。

随后,我们话题转向20世纪世界海军的发展和海上霸主的易手。

从甲午海战到日俄战争,再到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海军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上霸主从英国变成了美国,德国、日本的海军一度强盛,最终归零。其中蕴含着海军发展的基本规律。

国历: 甲午海战是19世纪最后一场大海战。日本战胜中国,这次海战对20世纪的世界海军发展有什么影响?

章骞:甲午海战对世界海军的影响非常大。比如说在战争中给人印象深刻的速射炮。战争实践使人们意识到速射炮对于没有装甲防护的战舰侧舷有极大的破坏。北洋水师战舰残破的侧舷给人非常直观的感受。有人认为,正是北洋水师舰船上缺少速射炮,才导致了战败。

甲午之后,世界范围内海军基本上进入了装甲巡洋舰的时代,战舰的侧舷装甲防护得到明显加强。

不过,对于速射炮,先进的海洋国家还是有所保留。甲午之后有一个短暂时期,有过速射炮与装甲重炮之争,速射炮一度占了上风,包括美国在内的海军大国,之前建造的战列舰一般分三级火炮:十二英寸火炮、八英寸炮、然后是五英寸或六英寸的速射炮。有一段时间,美国海军在战列舰设计上取消了八英寸的二级主炮。它只有四门十二英寸炮,并配置大量六英寸级的速射炮。

日俄战争带来了重炮复活。经过对马海战,大家认识到速射炮在远程打击中穿透力不够,比如4000码之外,不可能形成对重装甲的战列舰的有效打击,八英寸炮则可以很轻松地击穿装甲巡洋舰的装甲。这样重炮的运用又开始复活,速射炮就变成专门对付小型舰只的打击力量。此后,美国海军战列舰又恢复了八英寸的二级主炮。

从战术和阵型角度看,很多人说北洋舰队阵型排错了,其实北洋舰队的阵势倒是正儿八经的一种战术。日军则是根据自己舰队火力配置,自然形成的一种阵型。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采取的是冲撞战术,或者称为舰艏对敌阵型。由于北洋水师的火力分布主要都是面对前方,使用这种战术火力得到最大发挥,且舰队受弹面积最小。日军因为在侧舷装配了大量的速射炮,就形成了一种战列线复活。战列线是帆船时代里的主力阵型,日本海军就着自身战舰特点,创造性地使用复古战阵,取得了胜利。

事实上,日后的舰艇技术发展也决定了以后的舰队战术逐渐开始回到战列线战术的道路。

国历:1906年,英国建造了第一艘无畏舰。您能解释一下,无畏舰究竟和之前的战舰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无畏舰以及许多新的技术武器,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上对抗有什么影响?

章骞:1906年,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下水并服役。与以往的战列舰不同,无畏舰废除了副炮,原来一般搭载四门的主炮一举增加到了十门。多了几门炮怎么就是划时代的意义呢?要知道,由于技术进步使得火炮射程远了,这样就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直接瞄准,而必须计算抛物线。因此,海军一般在观察炮弹射击结果的时候,会看前一次齐射的炮弹散布面。无畏舰以前的战列舰只有四门主炮,因此四发炮弹无法形成令人满意的散布面。无畏舰装备了十门主炮。十个点的散布面就清晰了。指挥官看到的基本上是一个呈椭圆形的散布面。这就方便了射击时的统一指挥,极大提高了命中率,同时大大延伸了有效射击距离。而且无畏舰的主机使用了蒸汽轮机,新的蒸汽轮机使得无畏舰航速可达21节。火力和速度的双重突破使得无畏舰一问世,以往所有的战列舰都变得陈旧。

当然,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上对抗的技术因素不仅是无畏舰。更重要的是潜艇和飞机参与到海战中,这才是更加划时代的变革。潜艇和飞机的参战,使海战从二维空间变为了三维空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海战就完全成为了立体化战争。

国历:说到潜艇,我们知道德国潜艇的厉害,更知道臭名昭著的“无限制潜艇战”,您怎么看这种不守规矩的残酷战法?

章骞:说起“无畏”,我觉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还有一些贵族战争的遗风,我把这种贵族精神理解成另一种“无畏”。举个例子,战争后期,德国U-53号潜艇在寒冷的英吉利海峡击沉一艘美国驱逐舰之后,潜艇艇长罗泽下令浮出水面,他们不但收容了两名美国重伤员,还为生还者留下了一些食物、淡水和药品,甚至不顾风险,向附近的英国反潜舰队基地发出标明详细方位的求救信号。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无畏,它来源于军人的荣誉和人类的良知。很遗憾,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摧毁了这种精神,战火催生出可怕的“总体战”,从此战争再无前线与后方,混淆了军人和平民。

贵族战争只能在一个注重秩序的社会才可能存在。因为一旦犯规,就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我们经常批评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实际上英国猎潜舰伪装成商船,引诱德国潜艇浮出水面,然后趁其不备击沉,才是导致“无限制潜艇战”的主要原因。

战争刚开始时,德国潜艇遇到商船,会先上船检查,如果船上没有军用物资就放行,反之再击沉。这样商船的船员也不会有性命之忧。1915年7月24日,德国U-36号潜艇遭遇了一艘商船,德国潜艇命令他们停下并上前查询,当接近至550米时,那商船响起汽笛,摇身一变成了战舰。随后,潜艇被击沉,除15人被俘外,其他艇员全部葬身海底。从此,越来越多的英国商船被改装为伪装猎潜舰。8月,伪装猎潜舰“巴拉龙” 号击沉了一艘德国潜艇,潜艇上的12名幸存者被英国水兵乱枪打死,其中6人当场毙命,另外6人上船后被处死。

有了这样血的教训,德国人才逐渐开始“无限制潜艇战”。这种战争残酷性不断升级,不能单怪哪一方,大家都有责任。从根本上说,就是贵族战争变成了总体战争,残酷就难以避免。

国历:我们一般都知道英国和德国的海军军备竞赛。同时期美国海军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能否谈一下美国海军高速发展的历程?

章骞:美国海军的历史实际上代表了正确的海军发展规律。美国是个很实用主义的国家,建国之初就曾讨论过是否需要海军的问题。这就引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国家建立海军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中国海军定位就是“海防”,实际上连“海防”都不是,是“防海”,直到今天我们还说海军是“海上长城”,这种海军思路就很落后。回到美国,美国海军和美国经济的发展其实是同步的关系。海军是为了维护利益,首先是要搞清国家海洋权益到底是什么?是领土吗?自然不仅仅是领土问题,更重要的是海洋贸易,还有随着我们海外投资的增长,逐渐扩大的海外利益。这些利益靠什么来维护?自然是海军。

美国海军第一次被保留就是因为地中海海盗。当时的地中海海盗十分猖獗,一些北非国家就是海盗国家,奥斯曼帝国也豢养了很多海盗。美国独立之前是英国殖民地,美国商船打着“米字旗”,谁敢找麻烦?因为当时的海上霸主,或者说海上秩序的维护者、仲裁者是英国。美国独立之前,英国造船业很多是在北美。大概得有一半的造船业和接近一半的航运业都是北美殖民地运行。美国商船规模非常大,但保护力量非常弱小。一旦北美殖民地脱离了英国的保护,就成了海盗眼中的一只大肥羊,任人宰割。

独立后的美国不得不自己来保护自己的海上贸易。海上贸易发展了,经济发展了,再由这个利益来养肥海军。如果一国海军的建设和海洋贸易脱节的话,这个海军就形成了一种比较尴尬的存在,就像冷战时期的苏联海军——吞金巨兽,但是最后不产生利益。

恩格斯对海军有过这么一段论述:巨大的吞金工厂,如果不能在海外产生效益的话,它的没落指日可待。清末朝廷能够用大笔银子建起一支舰队,但这支舰队除了防海以外不产生任何的效益,迟早会显得多余。

另外,小国海军和大国海军有区别。对于小国海军来说可能就是海防。比如南美太平洋战争中,几个邻国抢一个矿。海军强一点儿的就能多占点便宜。这是小国海军。大国海军,或者说一个工业化的海军必须走出去,把海上利益与海上力量结合起来。

国历:我们知道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的工业化强国,两国海军都有赶超英国的趋势,为什么最后是美国取代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章骞:美国人崇尚自由贸易,对海洋利益并非独占。美国海权的两根支柱,一根是门罗主义,一根是门户开放。美国提出的口号就是英国一直提倡的。当初,英国工业力最强时,率先提倡自由贸易。美国后来居上也这么提,英国没办法反驳。即使英国人知道这样会对英国不利,也没有办法。既然是自由贸易,也就给对方留足空间。

英美海上霸权的此消彼长是一个过程。19世纪初,拉美国家纷纷摆脱欧洲宗主国的控制,取得了独立。与此同时美国国力稳步提升。1823年,美国人提出了“门罗主义”,向欧洲国家表达了美国对于美洲的利益诉求。拉美是美国的后院,这个后院不是一天建成的,要知道那时的海上霸主是英国。美国对拉美的影响力是一点点积累的,这就需要和英国博弈。英美博弈十分微妙,其中典型的案例就是第一次委内瑞拉危机。

委内瑞拉从西班牙独立后,就牵扯到一些与英国的领土纠纷。导致英国宣布与委内瑞拉断交。委内瑞拉引用“门罗主义”请求美国调停。一个新兴国家要凌驾于老牌帝国之上,仲裁世界霸主的领土问题,这绝对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此事若是办砸了,不仅得罪英国,还会在拉美小国面前跌份儿。可是办好了就能大幅提升美国的国际影响力。

美国人的介入最终迫使英国让步。不过,在美国主导的调停中,新大国就谨慎地照顾了英国人的利益和面子。调停结果是:委内瑞拉只获得了处于争议区的十分之一的土地,其中包括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奥里诺科河,而英国为此获得大片领土作为补偿。从此,英国就把在美洲的首席地位让给了美国人。

国家影响力、海上力量和经济实力是一个联动发展。美国海军和英国海军是紧紧将海军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国家强大了,海军也增强;国力萎缩了,海军也减弱。德国则不然,他宣称要强行从“腐朽的帝国”(不指名的英国)手中夺取 “阳光下的土地”,攫取海神的三叉戟。这种建设海军的思路就是本末倒置。二战后,德国人失去了海洋。无独有偶,苏联也曾大规模投资建设海军,最后也归于失败。

美英都强调自由贸易,双方都有饭吃;而德国则更具有独占贸易的倾向,属于你死我活的斗争。英国人想,与其败给德国还不如败给美国。

因此在英国财政困难时,尤其一战以后国力衰弱时,他能容忍美国参与共治海权。最终到二战结束时,美国人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海洋霸主就顺理成章了。

相关文章:

上一篇:扬美会议及其后传
下一篇:药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