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武昌起义飓风眼中的袁世凯与萨镇冰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武昌起义 飓风 眼中 萨镇冰 袁世凯


打开文本图片集

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界长期只批判袁世凯是导致辛亥革命半途而废的窃国大盗;而对旧中国海军的灵魂人物萨镇冰,则至今仍然有人批评他没有直接参加武昌起义是其“最窝囊的不光彩的一页”。现在看起来,这些显然都是对历史人物的求全责备。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萨镇冰与袁世凯,在武昌起义的那个特定时间节点,两个在“同一个锅里搅勺”的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和一些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很有点儿意思。

“伯乐”举荐“千里马”

萨镇冰(1859—1952年),字鼎名,先祖为色目人,元末南迁入闽,1859年生于福州(与袁世凯同年出生)。1869年入马尾船政学堂第二期学习,1877年被清政府派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1880年回国,先后任北洋水师管带、游击。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为北洋水师帮统,兼“海圻”舰管带。再后升任总兵、统领、提督,1900年任大清海军统制。萨镇冰在大清海军仕途能如此顺风顺水,和赏识举荐他的同龄人袁世凯有关。

末代清廷重臣、萨镇冰的同龄人袁世凯力保举荐萨镇冰,称萨“贤能卓著,实为海军中杰出之将才”等等,要求清政府破格擢用。袁世凯的眼睛很“毒”,他识才重才,朝野公认。萨镇冰在其举荐下得以任水师总兵、总理南北洋大臣等要职。特别是在1909至1910年之间,作为筹办大清海军大臣、海军提督的他,被派往意大利、奥匈、德国等地考察海军学校、船炮厂及军港,又赴美、日,先后订购了29艘舰艇,为重建中国海军奠定了基础,成为甲午海战之后重建的中国海军的最高统帅。

1901年,萨镇冰率领“海圻”号在海上练习打靶,枪炮副不慎将一尊船边炮的炮膛内划伤一痕。该炮价值二万余元,为严明纪律,萨镇冰除了对这一位枪炮副予以处罚外,自己捐出一个月的饷银加以补偿。这件事情辗转传到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的耳朵里,袁世凯对萨镇冰此举极为欣赏,立即“寄款代偿”,购置一尊新的大炮换上。萨镇冰也没有辜负袁世凯的赏识举荐,除了恪尽职守、惨淡经营,初步恢复和重建了中国海军之外,任职期间兢兢业业,卓有建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俄国鱼雷艇和日本鱼雷艇强行进入烟台口岸,萨镇冰有礼有节地将俄国鱼雷艇和日本鱼雷艇拖离港口,出色地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显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被光绪皇帝褒奖,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也是在这一年,清政府采纳萨镇冰的建议,由他率领“海圻”、“海容”二舰前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访问,兼带抚慰侨胞,萨镇冰也因此为广大华侨所传颂。可是,开拓了视野的萨镇冰目睹西方诸国的蒸蒸日上、发达强盛,与国力更加衰微的末代清廷形成巨大反差。而最令他扼腕叹息的是,清廷文恬武嬉,积弊丛生,不思进取,百业凋零。萨镇冰在致友人李国圭的一封信中曾经写道:“旧染已深,时多牵肘,仍属徒有其义。”

“一个小时会谈”的玄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时,袁世凯正端坐于河南老家,准备他的52岁寿辰。三年前,由于被载沣怀疑,袁世凯被解除官职,返回河南,隐居于安阳洹上村,暗地等待时机。武昌起义枪响的第三天,清廷命令陆军大臣荫昌统率北洋军两镇南下讨伐,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派遣兵舰协同作战。然而,这支由袁世凯一手打造的清廷最具战斗力的北洋军队,似乎只听从袁世凯的命令,将朝廷面临的危机置若罔闻,行动颇为迟缓。10月20日,袁世凯的老朋友徐世昌来到彰德洹上,与袁世凯会晤,袁世凯开出了出山的条件:(1)明年即开国会;(2)组织责任内阁;(3)宽容此次事变官兵,不得追究;(4)解除党禁;(5)须委以指挥水路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6)须予以十分充足的军费。袁世凯开出的这六个条件,确实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促进国家进步而开出的条件。明年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这是改良派、革命派、立宪派等所有进步团体和人士,奋斗多年而追求不到的;而开放党禁,更是符合当时进步的潮流。另外,这其中袁世凯强调的第五条,即“须委以指挥水路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首先就是针对萨镇冰的,因为,他深知萨镇冰的秉性为人,和大清朝廷一样,把原本用于对外防卫的海军用来对内镇压,袁世凯也担心萨镇冰不听他的指挥。清廷没有与袁世凯讨价还价的资本,只好全盘同意。于是10月27日朝廷下诏,召回荫昌,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并特别敕命萨镇冰的海军和所有参战部队、增援部队,均归袁世凯节制;相关各省督抚均要配合袁世凯行动。

经过中日甲午海战,清廷的海军主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所剩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水师已不复成军。经过十多年的惨淡经营,至武昌起义前夕,大清水师舰艇已添置40多艘,其中“海圻”、“海筹”、“海容”、“海琛”号四艘巡洋舰最大,而尤以“海圻”号为甚。萨镇冰接电后,不敢怠慢,带上参谋汤芗铭,乘坐“楚有”舰率领舰队沿长江溯流而上,10月17日抵汉口,停泊在刘家庙附近江面。四艘最大的主力舰,除“海圻”号游欧参加英皇加冕典礼未归外,另外三艘都赶至汉口阳逻水面,其他炮舰、鱼雷艇等也奉命陆续前来协同陆军作战。

萨镇冰刚到武汉,适值起义军与北洋清军在汉口火车站附近激战。面对兵力众多、武器优良的北洋军,起义军拼死抵抗、毫不退缩,就连当地民众也手持劳动工具助战。望远镜中,萨镇冰目睹此景,不由得对一旁的“楚有”舰舰长朱声冈道:“吾辈自服务军界以来,从未见过如此壮烈场面,足见清廷失去民心久矣!”言为心声,萨镇冰的感叹,其实道出了他近年来矛盾万分的复杂心情。为了进一步弄清武昌革命的真相,萨镇冰在10月20日,亲自派遣“楚有”舰轮机兵刘伦发等前往武昌实地调查了解,刘伦发回来报告说:武昌革命军秩序良好,人民亦同心协力,矢志要推翻清廷,建立共和,青年学生纷纷投入革命军,准备作战。革命政府成员都能吃苦耐劳,包括军政府都督黎元洪,上上下下所有人每月只支薪20元。萨镇冰听后默然无语,只是连连点头。他对革命党人的廉洁作风、严明纪律和英勇气概,有了极深印象。在大清海军中,萨镇冰位高权重,但没有野心;袁世凯被清政府罢官回乡,萨镇冰依旧官运亨通。萨镇冰浸淫中国海军数十年,矢志献身中国海军,自己统帅的海军舰队本来只是捍卫中华万里海疆的利剑,现在,一着不慎,将会成为杀戮骨肉同胞的屠刀而万劫不复。萨镇冰忧心忡忡。

东山再起的袁世凯,目睹大清衰败不堪,南方反清势力日益强大,革命已成燎原之势。袁世凯审时度势,确定了自己借革命势力与清王朝拼杀,自己乘势上位的大策略。对于清政府,袁世凯采取釜底抽薪之计;而对于南方革命势力,袁决定采取以武逼和之策。因此,出山伊始,他立即命令冯国璋部力攻,并很快攻占汉口。袁世凯对萨镇冰有知遇之恩,但萨镇冰不是袁世凯手下的冯国璋、段祺瑞等一类死党。袁与萨之间不是父为子纲的父子关系,只是惺惺相惜、互相尊重的上下级关系,甚至只是正帅与副帅之间的同事关系。打个比喻,就算袁世凯是刘皇叔;萨镇冰也不是他的赵子龙,更不是他的把兄弟关云长和张翼德。萨镇冰目睹冯国璋执行袁世凯的命令,率军攻入汉口、火焚汉口全城的惨剧后,痛心疾首。小说中的关云长为了兄长的帝王大业甚至可以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水淹七军;要萨镇冰的舰队的大炮调转炮口对内杀戮起义的骨肉同胞,也许等于要赵子龙摔死自己怀中的“阿斗”。据相关史料记载,在萨镇冰率舰抵汉口至11月11日海军起义反正的25天之内,萨镇冰率领的海军大小军事行动仅4次,每次不过1小时左右,就是迫不得已开炮时也故意打偏。这足以表明萨镇冰的态度和底线。相关史料还记载,11月2日,袁世凯乘坐火车从河南彰德启程,赶到了湖北孝感视师。当天晚上,袁世凯把萨镇冰请到肖家港车站会面,汤芗铭随行。谈话只在袁、萨两人间进行,连汤芗铭也不知道谈话的内容。会谈进行了一个小时,萨镇冰告辞回舰队。一路上,萨镇冰沉默不语。汤芗铭忍不住问:“大人,袁总督可有新的作战计划?”萨镇冰没有回答。只是吩咐汤芗铭:“传我的命令:当今江水渐退,为防止军舰搁浅,以后只准小火轮配合陆军作战,没有我的命令各舰不得轻动参战。”袁世凯和萨镇冰,这两个维系频临死亡的大清命运的同龄人私下里的“一个小时会谈”到底谈了一些什么,后人不得而知,只能有待进一步的历史解密。但这其中的玄机,的确耐人回味咀嚼。

时势造英雄

顺应时代潮流,支援起义,还是继续充当清廷鹰犬,甘愿殉葬?萨镇冰面临最后的抉择。在萨镇冰信任的此次带在身边的年轻参谋汤芗铭等人中,汤芗铭精明能干、忠直诚恳,兼参谋、副官、秘书等多职于一身。而他在武昌曾任湖北咨议局议长的哥哥汤化龙,这次也投身起义之中,出任军政府政事部长一职。就在刘伦发摇动小舢板前往武昌之时,汤芗铭让他带上一封致兄长汤化龙的秘信。两天后,刘伦发返舰,向萨镇冰汇报武昌光复后秩序井然的同时,他还带回了汤化龙劝告弟弟汤芗铭策反海军的回函,其中写道:“武昌起义,各地响应,正义事业,势在必成。望弟同海军袍泽早日反正,同立殊勋。”汤芗铭将信递上,萨镇冰看后虽一言未发,但信中内容肯定触动了他的心弦。以上史实汤芗铭后来有过回忆:10月17日到汉口,长江舰队统制沈寿堃向萨镇冰报告,军舰上有军官郑礼庆、朱孝先同情革命,投到黎元洪那边去了。隔几天有人假装西洋人戴假胡子来,此人就是朱孝先,他用英语说,有一信给萨上将。这信是黎元洪具名的,称萨为老师。萨阅后默无一言,只告诉我黎原是海军中人。又过了几天,红十字会会员瑞典人轲斯,乘悬有红十字会旗帜的小火轮来见萨,所说都是宣传武昌革命军怎样好,清朝一定会被推倒等等。最后他拿出一封黎元洪的信,与朱送来的大意相同。要求复信。黎元洪的儿子黎重光回忆,他父亲连写了两封信给萨,语极恳切,记得第二封信大意是:“吾师向来知道元洪为人一贯谨慎,这次起事,实是人心所向,经过再三考虑,乃接受此职。望吾师眼光看得远一些,与革命军合作。”此信去后,很有成效。停泊江面上的舰队与起义革命军保持互不进攻的默契。汤芗铭等各舰下级官兵积极秘密联络,筹划起义。萨镇冰心知肚明,没有阻止。

刻不容缓的局势迫使萨镇冰终于作出决断。由他默许乃至支持的海军起义在即,萨镇冰思虑再三,于11月8日邀集各舰管带开会,托辞自己有病,必须赴上海就医,并对相关人事作了最后安排。11月11日,清海军起义易帜反正。11月13日,萨镇冰乘“江贞”舰自汉口阳逻顺江东下,在黄石港改乘英国“太古”商轮赴沪。途经九江时,他与停驻该地的各舰官兵谈话道:“本人厕身海军垂30年,屡历战争,从未一获胜利。现在同室相残,即胜亦不足为荣,……今以舰队付君等,愿君等好自为之。”萨镇冰走后,长江中易帜起义反正转向革命军一边的全部军舰,成为保卫武昌起义胜利成果的重要屏障,成为了武昌起义后湖北省军政府转危为安的转折点。

真相常常隐藏在历史记忆的深处。据时局发展隐隐约约的草蛇灰线,说袁世凯的大棋局客观上成就了萨镇冰称病引退和海军舰队的火线倒戈大致顺理成章。还原历史,萨镇冰真的受袁世凯“节制”了吗?没有!冯国璋作为袁世凯的急先锋猛攻汉口,同情武昌起义的萨镇冰并没有跟着袁世凯的指挥棒跳舞,这一点肯定是有悖于袁世凯大棋局前半局先教训一下武昌起义军的步骤!但冯国璋攻下汉口后,袁世凯立即由“剿”变为“抚”。11月1号,朝廷解散皇族内阁,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大臣,之后,赶到湖北孝感大营的袁世凯,立刻派蔡庭干、刘承恩为代表,到武昌直接与黎元洪面谈议和;萨镇冰的一以贯之的消极避战居然迅速地与袁世凯的棋路合上了节拍了。或许,这也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吧。萨镇冰统帅的大清海军舰队的临阵倒戈给了濒临死亡的清政府以致命一击。萨镇冰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对武昌起义后的时局发展产生了不容忽略的影响。清政府反复强调的“听其节制”成为莫大的讽刺。而对袁世凯来说,算是塞翁失马祸福兼具。从祸的方面说是失去了对萨镇冰和海军舰队的直接控制,即所谓的“节制”;而从福的方面说,是天上意外掉馅饼,送给了袁世凯回复清廷北洋军难以再继续进攻武昌最充分的理由。“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袁世凯在“逼宫”奏报中甚至威胁清廷,如果不按照他袁某人的意见办,已经起义而失去控制的庞大的浩浩荡荡的海军舰队一定会掉头北上进攻天津、北京云云。

近日,张召忠教授有一句话说得不错:“遵循历史规律,才是王者,逆这个规律,最后会遭到天谴。”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是一场特殊的起义,它给中国带来的是一次惊喜和一种美好的可能,是启动一个伟大的时代的机遇。

武昌起义的飓风眼中,袁世凯与萨镇冰,一个趁势“上位”,一个称病“出走”,表面上南辕北辙,反向跑车,但都是遵循了“历史规律”,最后殊途同归。今天看来,他们俩对中华民国诞生的历史功绩确实毋庸置疑。1912年底,黎元洪上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称萨镇冰“托言不忍自残同种……暗中保全武昌,维持革命”有大功;接着也就有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授予萨镇冰中华民国海军上将和任命其为中华民国内阁海军大臣(未就职)的后话。

作者地址:江苏省如皋市

责任编辑:王封礼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