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硅谷之火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硅谷 之火


打开文本图片集

硅谷的灵魂:硅谷的文化贡献和不可复制的悲剧

只有深入更久远的历史,我们才能探知硅谷的灵魂,才能洞察硅谷创新生生不息的文化根源。有了斯坦福“校企合作”的校园文化,以及研究机构的工程师文化,加上无线电波一样,弥漫在整个硅谷的无线电爱好者的极客文化,硅谷革命的条件才真正具备了。

有了文化的基础和历史的浸淫,硅谷就开始步入了技术创新的快车道。1951年特曼建立了斯坦福研究园,为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准备了条件。1955年,肖克利辞去贝尔实验室的工作,在硅谷成立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他为硅谷招来了像摩尔、诺伊斯等一批技术天才。但由于其管理能力的严重欠缺,两年后,那些技术天才纷纷离他而去,如同蒲公英的花絮一般,带着从他那里学来的技术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其中1957年创办的仙童公司成为了美国半导体工业的黄埔军校。

无论是60年代硅谷集成电路时代的崛起,还是70年代个人电脑时代的神话故事以及90年代的互联网浪潮,包括最近5年硅谷风卷残云般主导了全球移动互联网。这些故事都已经在每一本硅谷的书籍中反复书写,无须我们再一次重复。

但是,在众多的光环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硅谷的胜利首先是独特的文化胜利,而不仅仅是这些技术、产品、人物和企业的胜利。而人们往往将注意力聚焦到这些人物和企业成功后的财富和荣誉之上。其实,这些只是硅谷精髓的外在表现而已。

首先,硅谷的文化肯定不同于资本主义主流文化。否则,硅谷的故事就应该出现在资本主义的诞生地——欧洲。但是,事实上,欧洲在20世纪全球高科技创新浪潮中乏善可陈。

其次,硅谷的文化也不同于美国主流文化。否则,硅谷的胜利应该首先出现在更能够代表美国主流文化,各方面条件更优越的纽约和波士顿。事实上,纽约作为IBM的总部的确在20世纪早期引领了封闭、沉闷的大型机时代,而波士顿在20世纪中期引领了小型机时代。但是,这些得天独厚的领跑区域,很快在20世纪后半叶,纷纷衰落,完全唯硅谷马首是瞻。

因为,只有硅谷的文化真正地吻合了人类信息文明的价值取向——自下而上、草根至上、自由组织、欢迎失败、欢庆成功、爱好者驱动、创新为荣。这里不相信军事化的戒律和对权威的膜拜,却对技术创新有着宗教信仰般的执着。从解放信息开始,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赋予每一个人更多的能力,更多的权力,更多的机会。

就是这种反主流文化与科技文化相互融合的创业文化,让硅谷脱颖而出。纽约也有反主流文化,波士顿也有科技文化,但是它们都缺乏两者的融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这种文化显然与传统商业文化不同,与房地产利益主导的区域开发文化也是对立的,与政府主导的政治文化更是天敌。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地,以及中国各地纷纷学习硅谷,却难以形成和硅谷类似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根源。因为技术可以引进,企业可以引进,产业也可以扶持,但是符合信息时代的硅谷文化,是难以简单引进和模仿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硅谷最大的贡献不在于它所创造的企业和产品。而是硅谷所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硅谷的每一个公司,硅谷的每一个人物,硅谷的每一个技术和产品,输入到世界各地。虽然学习和模仿者们前赴后继地失败,但,硅谷的文化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深入我们每一个人,并且为我们全新的信息时代赋予灵魂和生机。

硅谷最佳传记:《惊世伟绩》透视作为天堂和地狱的硅谷

显然,硅谷已被充分神化。有关硅谷的每一个文字,都或多或少闪烁着神奇色彩。毕竟,硅谷不仅仅是美国梦的化身,更是信息时代的奇迹,不仅仅是全球IT业技术创新的心脏,更是IT业精神文化的圣地麦加。不可否认,硅谷是地球上离神话最近的地方,如果世上没有神话,硅谷自身就可成为神话。

到20世纪末,硅谷已经拥挤着7000多家电子和软件公司,居高临下,直接向世界发言。全球100家最大高科技公司中20%以硅谷为大本营。这里每周诞生11家新公司,平均每五天就有一家新公司上市,每天新增62个百万富翁,硅谷股票市场总价值超过5000亿美元。全美信息技术的风险资金有1/3倾注于此,单是1997年就达36亿美元,为硅谷催肥煽火。英特尔、惠普、思科(3Com)、苹果、Sun、Netscape、Oracle、SGI、Adobe、Yahoo、EBay……不但是硅谷的骄傲,也始终是全球关注的焦点。Andy Grove、Steve Jobs、Jim Clark、 Mark Andreessen、Larry Ellison、John Morgride、Gordon Moore、Scott McNealy、杨致远(Jerry Yang)……他们不但组成了硅谷阵容庞大的亿万富翁俱乐部,也是当今IT业的连袂主角。这里不仅诞生了袖珍计算器、影象游戏机、个人电脑、无线电话、激光技术、微处理器和数字手表,还奉献了NC、浏览器、Java、搜索引擎,以及互联网各种创新的商业模式。这些公司、人物、技术和故事通过媒体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传播过程中重新编写,重新剪辑,不断神化。

70年代初,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兴旺就已成为全球注目的中心,但媒体狂热的宣传还是在80年代初。1984年《硅谷热》(Silicon Valley Fever)出版是一个里程碑,硅谷借助一本薄薄的书,正式将这股传奇的热浪传遍全球。作者之一罗杰斯是斯坦福大学国际传播学教授,另一作者拉森曾是硅谷的一名工程师。他们广泛采访,大量翻阅,写出了这本资料、数据、文献丰富齐全的畅销书。当时国内就有好几种版本,印数过十万。该书基本上全景式地描绘了硅谷并介绍了硅谷的主角——工程师、企业家和风险资本家,也叙述了苹果、惠普、英特尔等公司的发家史。当然也触及了无政府性、两极分化、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神话的“副产物”。尽管文笔生动,但要讲述神话,笔调还略欠活泼和刺激。

喜欢听故事的人,则肯定会喜欢麦克尔·马龙(Michael Malone)的《The Big Score》,这本书1990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推出,起名《惊世伟绩》,封面较土。当我在旧书摊邂逅它时,那名字那长相,我还以为是哪个部门编辑歌功颂德的“垃圾书”(其实里面的译文也非常不错,译出了本书的韵味)。但实际上,它是一本了解硅谷、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最佳书籍。至少对我的启发和帮助超过其它任何一本书。

看来,书有时候也不可貌相。

麦克尔·马龙:“书写硅谷第一人”

每一个精彩的故事背后,必然有一个优秀的作者;每一个传奇的背后,必然有一个传奇的布道者。对硅谷而言,已经有无数的著作为其添光加彩,但是硅谷传奇的真正作者还是非麦克尔·马龙莫属,你要了解硅谷,那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马龙的文字。著名作家汤姆沃尔夫(Tom Wolfe)说:“在描绘狂野的硅谷传奇方面,我再也想不出比麦克尔·马龙更敏锐的观察家,他的观察是如此深刻而贴切。”Google公司CEO兼主席Eric Schmidt博士说:“感谢你,麦克尔·马龙,是你塑造了今天人们所说的‘硅谷传奇’。”这些溢美之词除了马龙,“书写硅谷第一人”,再没有任何人能够担得起。

那么,马龙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其实,他的经历十分平淡、朴实。马龙是土生土长的硅谷人,他出生在硅谷中心的森尼维尔市。从小见证了硅谷从果园到“硅”谷革命开始的整个历程,见证了生活、环境和商业的深刻变化。上大学也没有离开,是在圣克拉拉大学获理科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然后在硅谷的动力之源——斯坦福大学获科学哲学硕士。毕业后,马龙进入了当时硅谷的象征——惠普公司,前后工作了四年,主管公司的宣传公关。当他少年时代的同学(如创办苹果的乔布斯)在技术和市场上奋勇淘金时,他却虚晃一枪,于1979年加入《圣何塞信使报》,成为美国国内日报的第一位高科技记者,耍起了笔杆子,以其尖锐、直率的笔锋迅速成为硅谷颇具影响力的记者。被业界称为“为硅谷写密传的人(the Boswell of Silicon Valley)”。写完这本书,他正好30岁差4天。

在《惊世伟绩》中,他没有采用仰视的角度,而是平视硅谷的一切,深入硅谷的原生状态。作者在中文版序言中也毫不谦虚地称:“我对于硅谷现实的把握超过了本书出版以前及出版至今的任何一个人。”这本书不仅是胜利者的历史,而且是失败者的历史。因为在硅谷每一个成功的故事背后,都有几十个失败者的故事,这些故事甚至比成功者更令人尊敬。那些不气馁不妥协的奋斗者是硅谷真正的英雄。马龙熟悉硅谷的一草一木,熟知每一个发财致富故事背后的人和事。因此,在马龙的笔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公司都有着喜怒哀乐的丰富个性,超越了商业书籍单向度的模式。马龙笔触犀利,文采一流,幽默而富有哲理,充满了个人见地。阅读他的文字如同不断经历奇彩和惊讶的旅行,充满了快感和愉悦。有着文学作品一样的浓度和韵味(马龙描绘硅谷的小说也倍受好评),也有着传记的真切和动人。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希望抓住一般形态下的本质特征,给读者传达这个地方近似无政府主义的感觉(在这个地方,几乎所有的公民不仅相信他们具有和富人平等的机会,而且认为他们比富人更重要),以及展示一幅没有妥协或者让步的生活图景。”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制造了旋风”

“本书的目标,旨在捕捉被称为硅谷的创造物的活生生如其在野生状态下所表现的面貌。以往的努力已经证明,单一的叙事形式不能胜任这一任务。不管是编年史,还是目前企业环境的概述,都无法做到恰如其分。”

这本书共分十章,每一章都以不同的层次平行展开:产业和人物,经济和技术,生活和社会。跨越了硅谷的全程历史,描绘了塑造硅谷传奇的主要公司和人物。

在他的笔下,惠普是硅谷的企业源头。这是一家具有创新精神又相当保守,有进取心又进退适度的公司,以其正直和信任受人敬仰。硅谷的创业者都想按惠普的模式建设公司,但硅谷的悲剧在于他们的这种尝试都失败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在硅谷的神话里,到处是性格怪异和不满的反叛者,以及出身贫寒、生逢盛世、野心勃勃的初生牛犊。他们天资聪颖,富于进取,但内心混杂着狂想自大和接近病态的对自我和财富的追求。

“门罗工业园区一家餐馆的二楼,四个身穿西服、商人模样的人正围坐在一张桌子前面。看样子显然在讨论一件机密的事,但激动兴奋的神情禁不住溢于言表。召集这个会议是为了策划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四人当中,两位是工商管理学硕士,一位是计算机科学博士,另一位具有数十年掌管公司财务的经验。”书中描述的是70年代的场景,但是这样的镜头一次次在硅谷的各个角落不断重演。这四个人讨论大规模生产一种装置,它能听懂人类说的简单句子,然后将句子的内容转变成计算机使用的数字信号。“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这类产品的成品问世,卖出去的当然更少,但是世界各地的工业分析家们却对此十分感兴趣。他们宣称,这种‘语音识别’行业将是20世纪80年代飞速发展的电子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有人断言,到80年代末,每年的销售额将超过10亿美元。”

全书如同一本精彩的小说,充满机智和灵感。书中讲到了硅谷的始作俑者——肖克利是伟大的科学家,却是最不好的老板;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罗伯特·诺伊斯有着介乎疯狂野心和创业保守之间的精神分裂症;英特尔为战胜日本人,最终不得不使自身变得像日本公司那样,完美的雅致之外缺乏个人的存在;还有硅谷最才华横溢的但也是最不可靠的杰里·桑德斯,他创办的AMD与英特尔展开了这个星球上最艰苦卓绝的竞争;国家半导体公司有一位工作受挫时就抓斧子使劲砍地板的怪才鲍博·维德拉;有自傲、粗鲁、喜怒无常、爱报复别人的斯蒂芬·乔布斯……作者认为,硅谷是奇迹,但奇迹也有它的代价,这就是充满果园的硅谷一去不复返——污染、毒品、犯罪、高离婚率、高生活费随之而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制造了旋风,而现在,我们却试图在旋风中生活”。

全书对硅谷神奇发家故事渲染得头头是道,但淡淡的悲观和忧伤也无处不在,赋予本书难能可贵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哲理。“维吉尔曾带领但丁巡游过怪异、骇人的地方,我亦愿做你的向导,带你巡游硅谷奇异瑰丽的山水风光。我不是诗人,并且韵律和音步不适宜用来描绘硅谷的荒野。但我和伟大的罗马人不同,我不必在炼狱的边缘停留,在硅谷,天堂和地狱是相距咫尺的近邻。硅谷的入口处,没有黑森林、狮子或者母狼一类的指路标记。只有一个高速公路的出口。打开转弯方向灯,朝里面开去即可到达。请紧跟上……”

文字就是他的生活

如果我们跟着马龙的文字,那么实在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因为他已经用了20多年时间来描述硅谷。著名软件公司Siebel的CEO Tom Siebel说:“100年以后,当人们谈起硅谷,他们肯定将引述麦克尔·马龙的话。”

这位写作狂,颇为高产,文字就是他的生活。除了写书,他还给《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经济学家》等媒体撰稿。后来,“写而优则编”,成为高科技杂志《福布斯ASAP》的主编。《福布斯ASAP》是美国第一本认真报道数字经济的杂志。与其他新经济杂志不同,《福布斯ASAP》的主要作者不是IT业界专家,甚至不是商业媒体的记者,而是几乎将社会各个领域的名家们一网打尽,让包括文学家、思想家和各界精英,当然也包括IT业和商业界的大腕,共同剖析数字革命给我们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影响,阐述自己对数字革命的独特思考。因此,一问世就洛阳纸贵,轰动一时。他在PBS主持的企业家访谈节目已经坚持了近10年。

目前马龙出版的著作已经超过10本,其中多本颇具影响力的商业书籍和一部有关硅谷的小说,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可惜都擦肩而过。《惊世伟绩(The Big Score)》1985年被《商业周刊》列为年度十大商业书籍,并被拍成系列电视节目。其他著作还有:描写苹果公司的《无限循环》(Infinite Loop: How the World"s Most Insanely Great Computer Company Went Insane);描写微处理器发展历史的《微处理器自传》(The Microprocessor: A Biography);理论著作《虚拟公司》(The Virtual Corporation)(合著)等,最新著作为《硅谷心脏的快乐——1963-2001硅谷笔记》(The Valley of Heart"s Delight: A Silicon Valley Notebook, 1963-2001)。集合了他20多年的写作精华,有报道、散文、评论和特写等,被誉为硅谷历史、传闻、洞察和轶事的完美集合。

2000年之后,由于互联网泡沫破灭,新经济杂志纷纷倒闭。《福布斯ASAP》即便有全世界的各界精英来撑起它的门面,即使有媒体巨头厚实的家当为背景,也无法挽回它死去的命运。2002年10月,大名鼎鼎的媒体公司、出版《福布斯》杂志的福布斯家族宣布,创办于1992年的《福布斯》科技版《ASAP》杂志关门大吉。马龙主编自然下岗,不过写作是永恒的职业,他的新书又将问世。另外还在ABCnews等继续撰写专栏“硅谷内幕”,文笔不减当年。

《惊世伟绩》英文版1990年出第二版,距今已经20多年,连无所不包的亚马逊网上书店都已经难觅此书。中文版就是根据这个版本译出,如今读者也很难看到。在高科技如火如荼的今天,这本描写硅谷最优秀的著作应该争取早日再版。好书是永恒的,我们期待着。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