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考历史主要解决的关系问题与方法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中考 关系 解决 方法 历史

初中历史作为中考的主要科目之一,在普通高中招生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考复习中,存在一些主要解决的关系问题,搞清楚这些问题,并采取正确解决的方法,对初三学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记忆与遗忘

升入初中后,特别是中考复习阶段,面对六本书,学生学习历史抱怨最多的就是看的越多,遗忘的就越多,甚至在丢掉课本后头脑中出现空白。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学生应知道一些生理学知识,一定范围内的遗忘是很正常的,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这一规律。其次,明确告诉学生,很多知识你并没有遗忘,而是储存在你的记忆仓库里,在你需要用该内容时,就能很快回忆起它。第三,在分配时间时,要避免一种错误的想法,那就是希望通过一次性复习后,把一个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就企图能保持很长时间甚至到中考。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正确的做法应是在坚持每天记忆的同时,每隔三天左右复习一遍,每隔一周左右再梳理一遍,越往后间隔的时间可逐渐延长,每次投入的时间可逐渐减少。在“温故”时,还要注意“创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知识与能力

俗话说,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如何提高能力,有不少学生把数学学习的方法照搬到历史学习上来,认为不用过多记忆,只要多做题目,就能把历史学好。固然,做题是必要的,是提升能力必要途径,但是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要务,否则也只能是望题兴叹。提高历史成绩的能力要素主要有两条,一是对教材的阅读与把握能力,通俗地说,就是一篇课文你能不能判断它的主题,能不能分清楚全文的层次,能不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能不能理解关键概念的含义。其次才是在做题目时具体表现出来的运用能力,一要培养反复阅读题目和材料的习惯,审清题意抓住题眼,掌握题干和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搞清设问和材料意思再去答题;二是要促使自己整理答题思路,想清楚了,考虑全面了,再去回答,避免想半截丢半截;三是培养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表达精练、准确、完整;四是要在做题过程中自觉地把教材中学过的结论或史实与题目提供的内容相结合,让自己的答案有理有据。

三、板块与综合

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2011版的历史新课程标准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弱化了实验稿学科专业程度较高的“主题式”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发展线索、历史发展的时序循序渐进的展开。我们平时的教学、学习、检测也是按板块进行,因此有的学生到综合考试中就不能够很快适应,以至于月考甚至是中考成绩不能如意。这就需要学生要从内容到形式注意提高适应性。从内容上来讲,我们在掌握历史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把各个板块的历史知识点联系起来,力求明确寻找到它们相互联系的内在线索并能够表达出来。从形式上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综合考试时各板块交错排列的变化上的适应性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具体答题时,既要注意不同板块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中国史和世界史在知识点和概念表达的不同特点,防止出现知识的混淆。

四、理解与应用

有的学生课本知识很熟悉甚至整个章节的知识都能背诵,课堂上老师的授课也能接受,单元知识考查也能考出不错的成绩,但是一旦中考时却分数不理想。这种情况尤其是在平时很用功的学生中较为常见。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记忆的方法有一定的缺陷,不少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没有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没有对课本内容进行新的整合。二是没有一定的习题量作保证,有的学生在平时也做习题,选择题一般都能作对,但非选择题却不能很规范地完成,导致记忆中储存的知识没能应用。三是审题能力的欠缺,缺少做题的基本程序,而导致或是时间不够或是知识应用不够或是语言的不规范甚至是走题。这种情况随着训练的频率增加,训练的力度加大、方法的指导,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五、历史与现实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我国古代一向重视“以史为鉴”。在历史中考中,出题老师也往往将试题与现实中的热点紧密联系。如何在历史学习中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第一,注重在了解基本史实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对史实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价。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第二,注重培养学生从站在历史的角度认识过去,如“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等”。第三,侧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强化中华文化的传承,如“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如“举办故事会,讲述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抗战的故事,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等。第四,适当吸收部分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新的历史研究观念。例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的提法,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苏联的亡党亡国,也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极好的“反面教材”。从这一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的中国,正是在冷战和“苏东剧变”的废墟上重新开辟出了自己的道路,进而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比光辉灿烂的前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