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语文课堂美起“凤头”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初上讲台的那几年,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我一直认为其热闹有余,意义不大,甚至是在浪费时间讲解师生皆知的问题。因此,我的课堂往往直奔主题,极少设计“导入”环节。直到有一年讲《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使我重新认识到“课前导入”的重要性。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名作,讲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小时候学过,工作后听过,对文章已“备好了课”,于是按照习惯,没有导入,一上课就直接分析外洞的大、内洞的美。没想到孔隙的惊险与内洞的奇秀幽美,学生是一点儿也不感兴趣,自然谈不上突破重点难点,更无从体会文中的那条暗线——“水”的奇妙了。因此,我只好借助媒体推送了大量图片,努力创设情境,但学生还是感到索然无味。最后只好用“讲授法”生硬地结束了这堂课。

点评课时,一位教师一语惊醒梦中人,他指出本地的学生从未到过双龙洞,因此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巧妙地设计循序渐进、有情有境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没有“导入”这条引线,想要点燃课堂激情,也只是一厢情愿的妄想。于是,我决定重新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环节。我想起了自己到沂源大峡谷游玩时收集的一块溶洞石,立刻翻找出来,试图从中寻找灵感。摸着上面坑坑洼洼的、被流水冲蚀了上万年乃至几亿年留下的小洞,盯着文章的课题,一股灵感迸发了出来:在导入环节让学生从形声字“洞”入手,猜测溶洞的形成,会不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呢?经过一番猜疑论证,学生们对于文章里的暗线“水”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对文章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课堂的教学效果与前一次迥然不同了。尝到了“导入”带来的甜头,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我开始一边继续研读专业书籍,一边注重课堂上的摸索实践,总结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设计策略。

挖掘文本的思想美

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工具性学科,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要把学生培育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

设计《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导入语时,我反复琢磨如何将这段沉痛的屈辱深深地烙印在十几岁的孩子心中,唤起他们那份“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最为朴素、最为纯真的爱国情怀。思来想去,与其用网络上的资源,不如将自己参观圆明园遗迹时拍摄的影像资料做成数字故事,令孩子们震撼。我选用《黄河水》悲怆的调子做背景音乐,用文中的三个中心句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导入语如下:

这里就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它先后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举全国之力进行兴建,收藏了150万余件奇珍异宝。1840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由于当时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座建筑艺术的瑰宝、园林艺术的精华毁灭在“英吉利和法兰西”这两个强盗无耻可憎的大火里……

本课导入所创设的场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一名学生在课堂小练笔中写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五亿三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更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

整合材料的意象美

语文教师在导入语中可以通过描述一系列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在教学“走进伟人毛泽东”这个主题单元时,我查阅资料,发现“庆典鸣礼炮28响”是中国特有的礼仪,它是28年党史的赞礼,于是我将搜集到的影像、图片等资料进行整合,让学生整体感知伟人的丰功伟绩,从而让毛泽东这一伟人形象在导入环节就快速、准确地定位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目中。

《开国大典》的导入语如下:

同学们,请根据你课前了解的中国现代史知识,用几个四字词语来说一说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辛酸屈辱、丧权辱国、外忧内患等)是的,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后,毛泽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28年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他们从“日出东方”,经历了“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到“进京赶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正如《义勇军进行曲》中所唱到的“我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迎来了伟大的历史时刻,这就是——开国大典。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我对语文课的导入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回忆以前听过的一些教师的课,他们也都很注意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先声夺人,一开始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的心牢牢吸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堂中,只有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思维,让课堂美起来、活起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