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17年江苏高考历史卷评析及高三复习启示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高考 江苏 评析 启示 复习

一、试卷评析

纵观今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总体具有以下特点:从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及试题的区分度来看,保持了一贯的延续性。难度稳定,命题紧扣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考点分布合理,选项与问题指向清晰,没有“偏”“怪”题,考查内容与学生所学的必修和选修内容的关联度高,考生普遍有话可说,容易上手。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以立意的高远、思维的新颖,角度的别致、多变的情境,真正实现了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具体来看:

一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如第22题以民国年间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思考国家发展道路为主题,对比同为亚洲近邻的日本和印度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然后就陈衡哲1924年发表的《西洋史》提及的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事实,试图找到“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要求考生写一篇280字左右的小论文。这完全弘扬了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也符合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

二是不回避重点热点内容,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如24题A,通过孝文帝改革的材料,强调了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悠久历史和时代特色;24题B则再次考查了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发挥的领袖作用以及坚辞国王地位而担任有任期受制约的总统的优良品质。

三是很好的体现出能力立意的目标,着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9题考查的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分析能力。而第20题图片的解读则必须架构起史实与特定时空的联系,将具体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中。23题要求学生对比西方近代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两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差异,并概括和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而第22题的小论文则是对历史素养的综合考查。

四是运用新鲜素材,创设新的历史情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第6题满清大员(耆英)的真实反省,再如第7题依据《万国公报》发表文章主题所统计的图表等等。

五是打上了明显的江苏印记。如第6题满清大员(耆英)是两江总督,第9题则有助于考生理解江苏,尤其是南京高等教育国内领先的历史因素。

二、高三复习启示

(一)明确复习思路

1.走大路——利用《考试说明》,抓住核心考点

具体做法:一轮复习时按去年考试说明上的考点全面复习,此时教师决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判断知识点孰轻孰重,而应在教学中把每一个考点都落到实处。讲授一要做到无死角,二要注意详略,着重对核心考点的阐释,同时需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记忆和掌握。待新的考试说明出来后,一轮复习一般接近尾声,此时必须对新旧考试说明的考点和典例作对比研究,明确增删内容,对增加的考点和典例必须对学生作强调说明。

2.寻指向——关注课标和核心素养要求

具体做法:考试说明对考点的表述一般较为简洁,而课程标准的表述会比较详细。其中的“学习要求”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为主,兼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的“教学建议”又对如何实施课程目标提出了参考建议,而“史论共享”则呈现了不同版本历史教材有关历史原因、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等史论性论述的内容。教师应将考试说明和課程标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考点的阐释更到位。

至于核心素养,是现在的热门话题。它被称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和高考评价的“风向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内容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方面。在高考复习时,我们应始终贯穿着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

(二)重视知识整合

1.按单元进行整合

应在一轮复习时完成,要求学生能理清单元的基本线索。如必修一第八单元:

2.按通史进行整合

应在二轮复习时完成,要求学生能打破教材结构,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五大板块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如中国古代史可划分为:夏商周(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两宋、元、明清七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块内容进行整理。注意改革和人物按相应时期整合进去。以秦汉时期为例:

(一)政治:

1.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2.汉代: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察举制

(二)经济:

1.农业:耕作方式:西汉的耦犁、犁壁;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主要技术:西汉推行代田法;汉朝水利工程有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手工业:冶铁业: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制瓷业:东汉的青瓷;

丝织业:政府的织室。

3.商业:重农抑商政策,比较艰难。

(三)思想文化:

1.思想:西汉新儒学的形成、儒学成为正统、主流(汉代)

2.科技: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汉代)

3.文学:楚辞盛行;出现赋(汉代)

人物:秦始皇

3.按专题进行整合

应在三轮复习时完成,由于这轮复习时间有限,所以选题显得尤为重要。首选与主干知识相关的专题,如传承与发展——儒家思想的演变与现代价值、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等。其次可选择与热点相关的专题,如以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这一热点问题切入,可对中国及世界金融相关史实进行专题整合,再如以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能源问题切入,可讲述历史视角下的能源问题。再次可选择与历史学研究相关的专题,如史料的分类和解读、史观的解读等。最后可把与江苏相关的史实进行专题整理复习。

(三)提升能力得分

1.提升学生阅读与分析史料的能力

在一轮复习时,要杜绝对旧知识“炒冷饭”,更要杜绝教师的“一言堂”,对重点难点的讲授应与史料研读有机结合,这既能有效避免课堂的死气沉沉,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再生成,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阅讀与分析史料的能力。比如:关于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教师可作如下设计:

【史料一】(商朝)①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

【史料二】(西周)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史料三】夏桀为仍之会,有缗②叛之,商纣为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

【史料四】子曰:“殷③因于夏礼,所④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

学会读史

【注】①实质反映的是一种“君权神授”思想。

【注】②意指地方割据叛乱。

【注】③译为“继承”

【注】④译为“减少和增加”

学会用史

史料一反映了王权与( )紧密结合。

史料二体现了以( )为纽带的政治结构。

史料三体现了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 )。

史料四体现了商周政治制度的相对延续性和稳定性。

这个教学设计的片段,先在“学会读史”环节对学生难理解的地方作了注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史料,继而在“学会用史”环节通过填空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将所读史料与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相联系。学生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既提高了阅读与分析史料的能力,也深入理解了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论从史出”的认识。

2.进行答题技巧的指导

在二轮复习时,这种指导应该常抓不懈。

关于选择题:一审中心词;二审限定语(时间、空间、程度词如最准确、最恰当等);三审选项(选项语言的表述、选项间的对比,拒绝经验主义)

关于非选择题:一是一定要在获取和运用材料信息后回答问题;二是一定要在真正弄清题目设问的意思后再加以作答;三是答案组织时注意:一要总述+分述(逐一回答每个具体方面后,应该进行总结叙述,甚至是提炼或深化性的语言。注意:逐一回答;次序不能混乱)二要现象+本质;表面信息+深层次信息;除旧布新,注意表达的完整性(如废除—建立;反对—提倡)三要材料+教材(努力提取试题信息后与教材相关内容对接与联系,尽量使用教材语言,以提高准确率、简洁性;材料观点与教材观点不一致、甚至对立时,应以材料为准)四是史实+结论(做到史论结合)。

3.提升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能力

从13年开始,江苏高考增添了小论文撰写,分值在8到10分不等,这是对学生历史学习综合能力的考查,也因此成为考生最头疼的部分,当然也就成为了高考复习中的最难点。教师最好拿出8个左右的课时,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第一步理论指导,主要有小论文包含的主要要素、撰写时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目前普遍出现的问题以及撰写的一般步骤。第二步典例精讲,如2017年的考试说明上典型题示例第23题是非常好的例子,教师应力求讲透。第三步实战演练,关键是让学生动手写,教师动手批,在反复的操练中和不断的订正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撰写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中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