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结构主义教学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结构主义 复习 教学 历史 高三

摘要: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通过分析、概括和抽象等思维活动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体系,注重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结构主义教学作为一種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运用于高三的三轮复习中。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构建完整知识结构的前提;第二轮复习是提高,是构建完整知识结构的关键;第三轮复习是升华,是对构建完整知识结构的检验。

关键词:结构主义教学理论;高三历史复习;学科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B-0025-03

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继存在主义之后形成于法国的一个科学哲学思潮。兴起之初主要被运用于思想领域,尤其是被用来作为反传统思想的有力武器。经过激烈的思想争论和理论嬗变,结构主义被广泛应用于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而将结构主义引申到教育领域,则形成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1]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通过分析、概括、抽象等思维活动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体系,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2]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在他看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无论教授什么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里所谓的“结构”即指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3]通过对这一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分析,进而深入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之间的联系,探求学科知识之间的整体性和规律性,从而有效提升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下高考历史命题趋势越来越倾向于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高三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成为高三历史教师的当务之急。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对高三历史复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高三历史复习一般历经三个阶段,历时近十个月,是高三历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决定历史高考成绩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再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再提高的过程。要想在复习中出效率、见收获,就得牢牢把握三轮复习。此时就可以运用结构主义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下面将以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三历史各轮复习的特点加以阐述,希望能够对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有所助益。

一、在第一轮复习中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

历史基础知识是建构历史知识结构框架中的点,所有的知识结构网络都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这一根基之上的。高三历史复习第一阶段就是万丈高楼的地基。耗时长、精力投入多,是本轮复习的显著特点。在这一轮复习中,要求学生能够由熟悉教材变为理解教材,为最终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打下基础。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4]对史实的识记是理解的基础,理解又是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基础和前提,它伴随分析、概括、抽象等思维活动的始终。现阶段高考历史试题将理解能力作为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为了适应高考试题改革的这种变革要求,提高复习效率,必须改进方法,变熟悉教材为理解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做到:首先,牢固掌握《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因此,精读课本内容,逐字逐句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就成了首要任务。例如,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第23题就体现了这一要求。此题考查了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以圈地运动作为切入点,设置了四个问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以及圈地运动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个切入点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其次,挖掘知识点中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课本文字和试题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而实际上隐蔽在其中的那种知识内容。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写道:浔阳歌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人们读到这里都在感叹美人迟暮,青春不再!却不知其中隐含的信息:唐朝商人地位之低下——因为商人只配娶“老大”歌女。在第一轮复习中,对这些隐含在课本中的隐性知识的理解,主要依靠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再次,能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历史概念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掌握历史概念是学好历史的前提。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把握历史概念呢?第一,掌握历史概念的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的要素,这是弄清历史概念的前提。第二,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异同点。第三,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对概念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解的层次是不够的,能运用历史概念准确理解、分析历史现象方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例如对“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理解程度,就直接关系到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二、在第二轮复习中构建知识结构的框架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这一句诗来形容经过历史第一轮复习后的学生对史实的理解程度是很恰当的。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考试大纲》要求的历史基础知识点,识记了基本的历史概念。然而他们仍不能深入认知单个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整部(或阶段)历史的全貌。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梳理历史的整体知识脉络,建构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体系。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指导学生掌握章节知识结构,提高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章节内容一般以事件为中心,结构相对简单,掌握较易。其中所涉及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相对较少,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全面落实。这一步的关键是弄清史实发展的本质原因,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再认再现能力的提高。二是指导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提高把握历史基本线索的能力。这种单元知识结构是把每单元的章节内容,由具体到抽象,由分散到综合,由感性到理性进行的一次升华。三是从整体上把握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系统复习。要做好这种复习,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第一做好单元划分,根据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第二是通过对单元内容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归纳,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第三是根据单元间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例如,我们在复习“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时,首先把两个单元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整体框架:两个单元共讲述了1840年至今的一百六十多年历史,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840年—1949年和1949年至今。其中第一阶段再以1919年为界,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部分;第二阶段则再分成1949年—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7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76年—1978年(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和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五个部分,这样就帮助学生构建了一幅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结构图,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段历史。

在幫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结构,形成总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从而形成对历史知识结构的有力补充。

三、在第三轮复习中完成知识结构的检验

此时一部中国通史、一部世界近现代史已经完整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进入了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答疑为主的最后冲刺时期。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进一步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对前一轮复习中构建的整体知识结构进行检验和完善,进一步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第23题,从“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这一角度切入,选择了三段材料,设置了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再适当联系所学知识就可以顺利解答,但是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想成功解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在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历史知识有相当程度的理解——既要准确理解“大机器生产”的概念,还要恰当把握界定“非人性”,这样才能达到题目要求的“客观公正”。第三轮复习的作用在解答此题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作为备战高考,在这一轮复习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充分做好应战准备。

综上所述,结构主义教学作为一种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运用于高三的三轮复习中。一轮复习中,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点,准确分析理解基本历史概念,为建构历史知识网络提供基本单位,进而连点成线,由线成面。经过二轮复习,引导学生认知单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梳理完整知识体系,建构完整知识框架体系,从而从全局上把握整部中国通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最后三轮复习,查漏补缺,夯实基础,检验完善历史知识体系,有效提高历史学习效率,从容应对高考,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基本素养和历史意识。

参考文献:

[1]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3.

[2]毕淑芝,王义高.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3:326.

[3]曹艳.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

[4]李春青.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1996(1).

责任编辑:赵赟

Abstract: Structural teaching theory constructs the complete system of knowledge framework by thinking activities of analysis, summarization and abstraction, focusing on the holistic structure of knowledge, which is a strongly operative teaching mode and can be applied in the process of senior Grade-Three history revision. The first round of revision is the basis and precondition of constructing complete knowledge structure, the second round is to improve and the key to constructing complet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he third round is sublimation to test the complet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Key words: structural teaching theory; senior Grade-Three history revision; subject wholeness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