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李渔评点的价值和毛批的差异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李渔 批阅 评点 差异 价值

摘 要:《李笠翁批阅三国志》在学术界中,具有否定的态度,其评语多抄自毛给毛宗岗评改的《四大奇书第一种》的评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版本。而在创作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手法以及读者接受心理上,“李渔评语”的见解更加独到,地位更加准确,对文学批评史具有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李笠翁批阅三国志;李渔;毛批;价值;三国演义

一、创作思想认识上的差异

在《读三国志法》中,毛氏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认识,用非常精细的政治蛛丝来编织自己臆想中的空中城堡,激励宣扬“正统论”。毛氏拥护南宋朱熹的“理念正统说”却反对司马光的地理正统说,毛氏继承和发展了朱熹的正统观,认为只有汉高祖刘邦和刘秀那样的“光复旧物”的人,才能得到天下之正,篡位和僭号得不能得到天下之正。并且将原书中并不十分明显的“拥刘贬曹”的倾向推向了极致。因此,大清皇帝子孙相传就是继之者之正。在《三国演义》中的评语上,毛批拼命地鼓吹自己的“正统观”,努力实践自己的评改,如:对曹刘两个人的评价上具有标签化和脸谱化的失误。实际上,曹刘的性格中有雄才大略,也有虚伪奸诈的一面,因此,在评价的时候,不能用某种抽象的概念去框套人物的形象,也不能用单一,静止的眼光看待其性格。在评改中,毛氏提出的“三绝”论,本身就远离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而李评本是人们很难看出评论者自己的观点。但是,李渔在基本尊重李贽评本的基础上,以“才智论”作为评改《三国演义》的基点,突出了才学和智慧。首先书名上就可以看出具有两层含义:①有才华作家写出的好作品。这说明《三国演义》具有不同凡响的章法结构和语言机趣。②指评改者具有很好的评点。由此可见,李渔在标榜自己是“才子书”,追求和崇尚的是才学和智慧。其次,李渔吸收了毛氏的伦理道德观点,但是在人物才智上却十分重视张扬。如:毛氏评曹操的时候说“千古第一奸雄”并没有客观的展示曹操的才华。而李渔恰当的指出了曹操的才干,能从具体的问题上进行分析。由此可见,李渔强调的是才智而不是品德,他崇尚的是经世治用的栋梁之才,指出马谡之失是“正坏在熟读兵书”。由此可见,在创作思想的认识上,毛批和李批具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影响到了各自在文学批评史上的成就。

二、人物形象处理上的差异

在人物形象上,毛氏评价人物的重点是以纲常为度品评是非优劣,并很少论述人物的个性,只重视作品表现人物的技巧。因此,它使人物倾向于类型化,将人物品质的某些特征绝对话和夸张化了。而在李渔看来,人物要是没有鲜明的个性就不能给人以活生生的感觉,就没有生命,因此,李渔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的品评。如:在评孙绍不听徐盛的指挥,违反了军规的时候,“少年性格,写得尽情”。在评点人物性格中,李渔强调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重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表现。如在评点曹操的时候,毛氏仅仅抓住其性格的“奸”做文章,不惜牵强附会,其目的是宣扬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而李渔则看到了曹操雄才大略和忠厚仁善的一面,如:曹操在攻徐州的时候,评曹操是“善于料己,又善于料人”、“好高比,检修偶那个此时不得不赞”着两者全面的构成了曹操的立体形象。毛氏和李渔在很多事情上的观点都具有异同。如:曹操俘虏陈宫后,劝其投降,陈宫不答应,曹操下令“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吾府中恩养,怠慢者斩!”这说明曹操具有很好的品德。而在毛氏评改的时候,把:恩养改成了养老,大骂曹操“一味权诈”“假惺惺”。而陆羽对于这一节比较公允“问答俱是针锋相对,然毕竟陈宫气壮,曹操心怯”。另外,在具体的写人技巧方面,李渔评述《三国演义》具有虚写、映衬和细节上的技巧,李渔欣赏这种写法。如在评子龙英勇的时候,他说:“从李儒眼中活化出吕布来”而在评“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一节中,他说:“先写华雄之勇,后写华雄破害,以显关公之勇”,此外,在评“孙坚发兵打袁术”中,李李渔说:“辞严义正,声气欲出”由此可见,李渔评语对小说人物的评价没有不全面、无系统性的缺陷,比较准确的分析了人物的性格。

三、在小说情节结构和表现方法上的差异

首先,在结构方面,李渔认为《三国演义》集诸多人物事件为一体,模仿史传的结构体制,但是由有很大的突破,是一部容量巨大结构恢弘的历史小说。他抓住了情节结构的完整连贯、和谐统一的特征。如:地10回评情节结构中说:“前文小说贾诩,大结朝廷,收拾得法。下再远接黄巾,既起波澜,又有线,大好文字”。由此可见,对李渔来说,《三国演义》具有起伏的情节,结构的转换、文气的连贯、前后照应的结构。在情节内容上,李渔的“三部分”说和毛氏主张的“六起六落”具有不同。其次,李渔对作品的表现技巧也颇精到,他发现《三国演义》主要用“张本伏线”法来表现人物,并不时的给读者指点哪里是张本,那是伏线。另外,李渔的评语很注意对读者心里的挖掘,如第三回的眉批“读者至此为玄德捏一把汗”由此可见,李渔的这些评语对现在小说的创作和欣赏具有积极地指导作用。

总结:综上所述,在《三国演义》的创作思想、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手法、和结构布局上,李渔在某种程度上,要高于毛批,具有很独到的见解。这为文学批评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伯俊.《李笠翁批阅三国志》简论[J]. 社会科学研究. 1993(05)

[2]萧欣桥.《李笠翁批阅三国志》点校说明[A].李渔全集(第十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