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山西晋南地区河东锣鼓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河东 锣鼓 传承 地区 发展

【摘要】山西晋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历史悠久,拥有着深厚的底蕴。很多民间音乐传承至今,其中运城市盐湖区的河东锣鼓一直以其浓厚的地方特色被群众喜闻乐见。河东锣鼓又称关公锣鼓,既继承了传统音乐的元素,又顺应了现代社会的商业化发展。文章从河东锣鼓的传承、变迁和发展等几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发掘其在晋南地区人民生活中的现状和意义。

【关键词】晉南地区;河东锣鼓;传承;变迁;商业化;现状

【中图分类号】J619 【文献标识码】A

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积淀的晋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很多传统音乐形式流传至今,特别是渗透在本土人民生活中的民间音乐,更是被群众所喜闻乐见。民间音乐中的器乐合奏自明清时期开始发展繁盛,是我国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山西锣鼓乐为典型代表。在晋南地区,锣鼓乐已经形成了自身的艺术文化体系,如威风锣鼓、绛州鼓乐等。而现存于运城市盐湖区的锣鼓乐代表品种——河东锣鼓,不仅传承久远,并且应用广泛。随着时间推移,河东锣鼓也在传统与创新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变迁。下文从河东锣鼓的传承、变迁和发展等几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发掘其在晋南地区人民生活中的现状和意义。

一、河东锣鼓的传承与变迁

运城市盐湖区的河东锣鼓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极具本土的民间特色,是以纯打击乐为主、无旋律伴奏的一种清锣鼓乐的合奏形式。由于运城市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的故乡,老百姓经常称河东锣鼓为关公锣鼓。

(一)河东锣鼓的传承

河东锣鼓这种民间艺术确立的具体时间,在史料中并无记载,只能从民间艺人的口耳相传中寻根溯源。其前身是在古代战场上鼓舞士气和传递军令的锣鼓节奏,其特点是敲击的声音洪亮有气势,常与士兵们坚毅的呼喊声相应和。其起源的说法大致有以下三种:1.从名称上来判断河东锣鼓的形成与民间故事“关羽斩赤牛”的传说有关,“关羽斩赤牛”是清代著名的戏曲,传说中关羽在与赤牛的搏斗过程中,敲击锣鼓,惊吓赤牛。2.从现今传承的表演形式上来看,河东锣鼓相传来源于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中每一位成员的头上都扎着黄巾。而运城市盐湖区西姚村的河东锣鼓表演者,也是每位表演者都在头上扎有黄巾,与“黄巾起义” 的着装特点相吻合。3.笔者在走访过程中,九十多岁的运城民间艺术家宋学璟先生和盐湖区文化馆馆长邵北典先生都认为河东锣鼓艺术形式的正式确立是在金元时期,依据是民间艺术传人的家传记载和现存的曲目。

在古代,河东锣鼓多用于求雨、迎神、庆丰收、祷告、婚丧嫁娶、赶集等各种场合,而现今的河东锣鼓延续了大部分的功能,特别是在运城的大型活动以及丧葬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惯有的习俗。河东锣鼓的演奏方式也是继承了古代的形式,作为纯打击乐的清锣鼓乐合奏,无具体的音高变化,节奏相比其他锣鼓乐要紧密,用强弱对比来表达情绪,具有无调式的特点。在具体演奏形式上,还是以合奏为主,齐奏营造气氛、轮奏相互呼应、独奏加伴奏凸显情绪。在乐器上的配器方面,一直是以鼓和钹为领奏、主奏乐器,锣和呆(小钹)在合奏中使用,随着主奏乐器的节奏型,相呼应而和鸣,演奏时的表现方式一直都很灵活。

(二)河东锣鼓的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东锣鼓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继承传统元素的同时,也悄然的发生的变化。这与人民生活的进步、现代审美以及演出场合的需求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古老民间艺术形式河东锣鼓在记谱方式、动作范式和演奏技巧、演员、演出体制等方面都经历着变迁。

首先是记谱方式的变化。最初的河东锣鼓是无记谱的,艺人们口头相传背诵。在流传过程中民间艺人逐渐用手抄谱形式将曲谱记录下来,发展为文字与节奏型相结合的锣鼓经念谱的形式,仅用一行文字就记录了所有乐器的合奏(见图一)。后来艺人们在抄谱过程中不断完善,将河东锣鼓的记谱改进为总谱,每行只记录一种乐器(见图二)。手抄谱中用“冬、才 、光、呆”等文字表示鼓、钹、锣、小钹等打击乐器的声音, “都儿”表示鼓锤快速敲击,“×”表示击鼓边,与节奏型相结合,用了休止符、减时线、小节线、终止线等简谱的记谱方式,很具口语化和地方特色。

其次是演出的动作范式和演奏技巧方面。河东锣鼓起初的动作范式是自由的,演员们自由即兴的发挥。后由于演出场合的要求,逐渐有了动作的要求,不同的锣鼓队里形成了规定的范式。在演奏技巧方面也有了创新,比如在演出时锣鼓队员之间的互动,以锣鼓声音的大小来体现情感的变化,运用鼓、锣等乐器来模仿古代的战场与号角烘托气氛,运用钹、小锣等乐器来模仿小河流水声等。

再次是演员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河东锣鼓的演员也有了职业化的发展。从演员的年龄看,最初锣鼓队里的成员以中老年人为主,现今中青年人已经成为各个锣鼓队里的主要成员。从演员的性别来看,传统的河东锣鼓演奏者多为男性,但近年来的趋势是女性成员数量不断增多。演员和演出的人数也逐渐自由化,盐湖区的周边农村几乎每村都有锣鼓队,锣鼓队的人数和人员组合都是自由的,锣鼓队演出时的人数最少四人,大多为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

最后是演出体制方面。河东锣鼓的演出最早是一种集体的形式,由村委会或社区组织人员、排练进行演出,至九十年代后期这种演出体制逐渐转变,变为个人组织与集体组织共存和互补的形成,人员结构逐渐自由化,并有专人负责接待演出和排练,具备了商业化的性质。如河东锣鼓在以前的丧葬仪式中,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现因商业化体制的原因,除了本村的锣鼓队成员不收报酬外,外村的锣鼓队或者成员都开始收取费用,且报酬多以红包形式发放。

二、河东锣鼓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民间艺术为了生存下去,开始结合社会现状寻求新的转变。而河东锣鼓在延续传统与民俗的基础之上,也开始初具商业化的规模。

(一)河东锣鼓在民间的发展现状

首先,河东锣鼓在当地民众生活中应用广泛。具有悠久历史底蕴的河东大地,现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城市,著名景点有关帝庙、鹳雀楼、舜帝陵、盐湖、普救寺等。为了将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景点经常有民俗演出,河东锣鼓也是其中固定节目之一。每逢节日或者民俗日,如正月十五、赶庙会等,就会上演大型的河东锣鼓。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河东锣鼓的重要节令性演出时间,此时河东锣鼓在表演形式上更为精致,人数更多达数百人。在当地的传统丧葬仪式上河东锣鼓的表演也是必不可少的,各类商家的店铺开业时基本都会请锣鼓队进行表演。

其次,政府和民间艺人对河东锣鼓进行了支持和保护。运城市政府很重视民间艺术的发展及群众艺术的普及。如“农村的五个一工程”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就是力推业余文艺活动的参与和表演,在每个农村组织和编排的文艺活动中,河东鑼鼓是其中的必备节目。政府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民间艺术传人也对于河东锣鼓的流传和普及做出了贡献,他们将河东锣鼓固定的曲牌,采用手抄谱的记谱方式记载成册,并对一些作品进行音像的录制,图三中西姚村的《武路行》是在盐湖区的丧葬仪式中经常演出的曲目之一。河东地区九十多岁的民间老艺术家宋学璟先生和运城市盐湖区文化馆的馆长邵北典先生,经常就如何保护和传承本土民间音乐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政府和民间艺人对于河东锣鼓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图三 民间艺人闫代海、李海生等演奏的《武路行》片段

(二 )河东锣鼓的商业化发展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很多具有传统因素的民间音乐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发展,民间音乐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之上吸收新的元素不断创新发展。河东锣鼓从古代传承至今,在运城市盐湖区得到普及,当地的民众积极地参与其中,也呈现出商业化的趋势,解除了衰退和消失的危机。河东锣鼓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有娱乐的功能、有文化传递的功能,还具有商业化的功能,而商业化功能是现代河东锣鼓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元素。

1.河东锣鼓演出的普及性需要商业化的组织

运城市盐湖区有几十位河东锣鼓的民间艺术传人,大多集中在西姚村和常平村。相关的锣鼓队有三百五十多个,主要分布在农村。河东锣鼓的表演者共有四千余名,其中有少部分为专职,大部分为兼职。近几年河东锣鼓每年演出的场次都高达一千场以上,并且大部分为商业演出。在这样多场次的演出需求之下,就出现了一些聚集演员进行排练和保证演出的正规团体组织。

2.商业化的发展促进了河东锣鼓的民众参与性,并且增加了演出者的经济收入

运城市是一个农村城市,农业人口的数量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运城市盐湖区的各个村庄,基本都有锣鼓队。而锣鼓队的成员都是以农民兼职为主,农民们在完成自家农活的同时,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可以在锣鼓队里进行兼职演出。通过表演和商演来增加农民的基本收入,也扩大了河东锣鼓的群众参与性和影响力。

3.河东锣鼓演出性质的商业转型

据笔者调查,近些年河东锣鼓已经成立了民间经纪人团体,开始了有规模的组织和运作。各个演出团体都是聘请一、两位河东锣鼓的老艺人作为固定的班底,再招募兼职的锣鼓队成员数名,进行固定曲目的排练。经纪人团体中有专人负责联系演出事宜,一般小型的演出,总收入达到500元—2000元一场,除了公用的损耗外,其余的收入在团体和锣鼓队中进行合理分配。

综上,河东锣鼓起源于古代,并一直在运城市盐湖区广为流传,现今已经成为本土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河东锣鼓在演奏以及演出体制方面悄然发生着变化,并结合社会现状实现了现代商业化的转向。作为笔者家乡原汁原味的“文化特产”,希冀河东锣鼓能够在继承传统、保持其纯朴的风格的基础上,在当代多元化发展的音乐文化背景中,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传播途径,进一步扩大河东锣鼓的影响力,弘扬晋南地方民间音乐文化。

(感谢提供资料和调查研究的运城市盐湖区文化馆及馆长邵北典先生)

参考文献

[1]杨永兵.晋南丧葬锣鼓考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02).

[2]杨永兵.山西河东地区传统音乐的研究与思考[J].大舞台,2009(05).

[3]王研.浅议河东锣鼓的发展现状[J].沧桑,2009(06).

作者简介:王研(1983—),女,山西运城人,毕业于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文学硕士,太原学院音乐系讲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