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川端康成:苦难成就的文学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川端康成 文学家 苦难 成就

1968年10月17日,瑞典科学院向全世界隆重宣布: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他不仅仅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也是继1913年印度的泰戈尔获奖之后,第二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

所有了解他的人,了解他经历了多少苦难的人,都带着美好的祝福从四面八方涌向川端康成的家;他家的门槛几乎被踩破了,通向他家的小街被挤得水泄不通,宽敞的客厅里喜悦的笑声一直持续到深夜。而此时的川端康成,却是异常冷静,他身穿一件藏青色的和服,几乎没有开口说话,即使将近三十只话筒放在他的嘴边,他依然没有任何话语。

此时的川端康成或许是在想自己早亡的双亲和苦难的童年。他出生在大阪一个破落大家庭里。父亲是个医生,热爱汉诗和绘画,有很高的艺术素养。在川端康成不满三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家庭也彻底败落了。祖父母只得把他带回故乡农村。他先天不足,体弱多病,又加之父母双亡,使得他胆小懦弱,害怕热闹场面,不敢参加学校里的活动,常常逃学。恰恰在这个时候,祖母和姐姐又相继病逝,从此与眼盲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这位敏感的少年沉浸在巨大的悲哀之中,稚幼的心靈里除了痛苦、黑暗,就是无边的寂寞。

年幼的川端康成已经记不起父母的模样,每一天,都是祖父布满沧桑的肖像画似的脸在他眼前晃动。这个时候,唯一让川端康成着迷的,是壁橱里祖父和父亲的那些汉文书籍。他每天都爬到院子里的树上去,骑在树杈上读书。家里的书读完了,他又把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借来读。虽然川端康成在学校里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是,这一时期的阅读,却使他的文学天赋被发掘出来,他的作文成为全学校最出色的。他开始对文学产生憧憬,上中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把过去所写的诗文稿子装订成册,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川端康成开始具有文人意识,最初的写作欲望已经萌发。十六岁的时候,川端康成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生性敏感、已经具有了文学才华的他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下来,于是他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这既是川端康成少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写照,也显露了少年川端康成的创作才华。

少年时代的川端康成因为接连遭遇亲人一个个离去的变故,性情严重扭曲,心中充盈着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他偶遇一帮巡回艺人,年少的舞女对他平等相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青年,以平等待人,也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彼此流露了诚挚的爱。他将这段经历写成了让自己一炮走红的小说《伊豆的舞女》。小说发表以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和戏剧,还选进了国语教科书,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坛的地位。

1933年,川端康成创办了《文学界》杂志。这个时期,他不仅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同时又一批作品问世,代表他最高文学成就的中篇小说《雪国》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而川端康成在成绩、荣誉和地位面前,这样叙述自己的心情:“荣誉和地位是个障碍。过分的怀才不遇,会使艺术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连才能也发挥不了。反过来,声誉又能成为影响发挥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辈子保持‘名誉市民’资格的话,那么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

这也许正是川端康成获奖以后的真实心情。自获奖以后,他的创作灵感渐次枯竭,再也写不出激动人心的作品了。他为此而痛苦焦灼,心神不宁,靠安眠药才能够让自己安静下来。

1972年4月,正是日本樱花烂漫的时节,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到四年的川端康成,这位用他的文学作品打动过无数读者心灵的文学大师,安静地躺在棉被里,口里含着煤气管,静静地离开了他热爱的世界。

关于川端康成的自杀,至今也没有停止过争论。但是,他面对厄运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斗志,他的文学成就,始终激励着不甘沉沦的人们。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2006年第12期)

说明:本期选文者有丁羽、刘畅、焦红梅、卞梦薇、徐剑、沈纳新、任萍、邢星、洪子叶、毕梦曦,出题老师为肖优俊。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