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史记》先秦人名考异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史记 先秦 人名

摘 要: 《史记》所载先秦人名典籍多有歧互,有因形致讹者,有音声相通者,有上下文误倒者,不一而足。本文以《史记》有关篇目及前后行文为内证,以其他相关典籍为佐证,参稽众说,对《史记》中先秦人名进行考订与辨析。

关键词: 《史记》 人名 考异

丰王

《史记·秦本纪》:“襄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

今按:钱大昕云:“丰王未详,闽本作‘幽王’,幽、丰字形相近,然幽王妻申后非缪嬴。”考秦襄公元年当幽王五年,《周本纪》幽王妻为申侯女,似不当为“幽王”。又梁玉绳《史记志疑》引方苞《史记注补正》云:“不后而妻,盖夫人嫔妇之类。时秦僻陋,故《史》以妻书耳。”并驳之曰:“方氏虽据《曲礼》天子有妻有妾为解,然何以不直言纳女耶?”然考之谥法,无以“丰”为谥者。梁玉绳又引周广业语云:“丰王疑是戎王之号,荐居岐、丰,因称丰王,与亳王一例,非幽王也。上下文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周平王皆连‘周’字,知此必非幽王。秦襄以女弟妻戎王,即郑武公妻胡之计耳。”又俞樾《群经平议》“汾王之甥条”云:“此汾王疑是西戎之王,《史记·秦本记》‘襄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宁公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皇甫谧曰:‘亳王,号,汤西夷之国也。’‘穆公三十四年,戎王使由余于秦。’‘厉共公十六年,伐大荔,取其王城。’‘三十三年,伐义渠,虏其王。’‘孝公元年,西斩戎之獂王。’然则西戎之君称王者多矣。”是秦地近边陲,戎狄之君多有称王者,丰王当为戎王之号,闽本作“幽王”误。

里疾

《史记·秦本纪》:“ 里疾攻魏焦,降之。”《樗里子甘茂列传》:“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与惠王异母。”

今按:陈介祺《封泥考略》“虖都封泥”下云:“右封泥四字,印文曰‘虖都之印’,桉‘虖’通‘雩’,《史记·秦纪》‘ 里疾,’‘ ’字从‘虖’,《列传》从‘雩’,《匈奴传》‘系雩浅’,《汉书》作‘系虖浅’。”《淮南子·览冥训》:“植社槁而 裂。”王念孙《读书杂志》云:“《说文》、《玉篇》、《广韵》、《集韵》皆无 字。 当为‘ ’隶书之误也。隶书‘虖’字或作‘雽’,‘雩’字或作‘ ’,二形相近,故‘虖’误为‘雩’。《汉书·王子侯表》‘虖葭康侯泽’《史记》作‘雩殷’。又《匈奴传》郎中‘系虖浅’《史记》作‘系雩浅’。”“雩”、“虖”隶书字形相近,故“樗”、“ ”亦实当为一字。

带佗

《史记·秦始皇本纪》:“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索隐》云:“《吕氏春秋》曰:‘王廖贵先,兒良贵后,二人皆天下之豪士。’”

今按:带佗、兒良,其事未详,王念孙《读书杂志》“带佗兒良”条引《易林·益之临》云:“带季、兒良明知权兵,将师合战,敌不能当,赵魏以强。”以为“带季”即“带佗”,二人皆为赵、魏将。

寿曼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厉公寿曼。”

今按:《左传》成公十八年:“庚申,晋弒其君州蒲。”是晋厉公寿曼又作“州蒲”,钱大昕云:“‘蒲’乃‘满’之讹,‘曼’、‘满’声相近。古书‘酬’、‘酢’字,或作‘酬’,是‘寿’与‘州’通。”钱说得之,“寿”古音为禅母幽韵,“州”古音为章母幽韵,其声相近,故“寿曼”即为“州蒲”。

卫殇公狄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卫殇公狄。”《史记·卫康叔世家》:“殇公秋立,封孙文子林父于宿。”

今按:《汉书·古今人表》作“卫殇公焱”。王念孙《读书杂志》“卫殇公焱”条云:“师古曰:‘《春秋》焱作剽。’念孙案:‘焱’当为‘猋’字之误也。‘剽’‘猋’声相近,故字相通。襄十四年《左传》‘卫人立公孙剽’,《释文》‘剽,匹妙反,一音甫遥反’,甫遥则与‘猋’同音。……《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作‘狄’,《卫世家》作‘秋’,‘狄’与‘秋’又皆‘焱’之讹也。《淮南·兵略篇》‘发如猋风’,今本‘猋’作‘秋’,亦是‘猋’讹为‘焱’,又讹为‘秋’也。或谓‘秋’亦音七遥反,与‘剽’、‘猋’音近而通失之。”王说是,然亦可商,“剽”作“焱”,先因声而讹,又因形致讹也。至于作“秋”、“狄”,盖因二字隶书字形相近,因形而讹也。

景子

《史记·韩世家》:“十六年,武子卒,子景侯立。”《索隐》云:“《纪年》及《系本》皆作‘景子’,名处。”《韩世家》下文云:“景侯虔元年,伐郑,取雍丘。二年,郑败我负黍。”

今按:《六国年表》韩武子元年《索隐》云:“武子启章生景侯虔。”又《六国年表》:“韩景侯虔元年,伐郑,取雍丘。”《史记会注考证》:“‘处’,凌、殿作‘虔’。”又《竹书纪年》晋烈公十二年“景子名虔。”《世本·韩世家》(秦嘉谟辑补本):“武子生景子虔。”《校注》:“‘虔’原本作‘处’,据《史记索隐》改。”是韩晋侯似当名“虔”而非‘处’也,二字系因形而讹。

子屯

《史记·鲁周公世家》:“共公二十二年卒,子屯立,是为康公。”

今按:《汉书·律历志下》:“即位二十二年,子康公毛立。”“屯”,汉《鲁峻碑》作 ,《曹全碑》作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作 ;“毛”,武威漢简《少牢馈食礼》作 ,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作 ,二字隶书字形相近,盖因形致讹也。

子贾

《史记·鲁周公世家》:“二十年,平公卒,子贾立,是为文公。”《索隐》云:“《系本》作愍公。”

今按:《世本·鲁周公世家》:“匽生平公旅,旅生愍公贾。”《汉书·律历志下》:“(平公)即位二十年,子缗公贾立。”钱大昕云:“《汉志》作‘缗公’,春秋时已有文公,‘愍’又与‘闵’同,疑《汉志》是也。”钱说可商,《谥法解》无以“缗”为谥者,《尔雅·释诂》:“缗,纶也。”“缗”与“愍”音同而义不类,《鲁周公世家》作“文公”盖误,《汉书·律历志》作“缗公”亦不可从,当以《世本》“愍公”为是。

鲍革

《史记·宋微子世家》:“昭公弟鲍革贤而下士。”《集解》:“徐广曰:‘一无革字。’”

今按:《左传》文公十六年:“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又“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又“公子鲍以因夫人于是华元为右师。”“鲍”下皆无“革”字,则宋文公当名“鲍”而非“鲍革”。梁玉绳《史记志疑》“昭公弟鲍革”条云:“附案:《春秋》经传及年表宋文公名鲍,不名鲍革。徐广云‘一无革字’是也,下文一称‘公子鲍’,一称‘鲍革’,衍革字。”又钱大昕云:“《周礼》:‘攻皮之工有鲍氏。’‘鲍’或作‘鞄’,从‘革’。此字盖读如‘鞄革’之‘鞄’,后人混入正文。”陈直云:“《左传》无革字,《说文》:‘鞄,柔革也。’《考工记》攻皮之工有鲍人,即鞄字之假借,《史记》鲍革二字连称,疑本为一字一名。”李笠《史记订补》云:“案钱氏、梁氏说俱非也,鲍与鲍革亦犹益与益已、阏与阏于,声之余耳,非误衍也。下文亦称公子鲍者,详畧互见耳。《秦本纪》云:‘蜚廉生恶来’,下文又云:‘恶来革者,蜚廉子也。’‘恶来’可称‘恶来革’。故‘鲍’亦可称‘鲍革’。钱氏过于求深,以‘鲍’读如‘鞄革’之‘鞄’,混入正文。不知‘鲍’字本易知,故《左传》释文不着音切,今云‘读如鞄革之鞄’,其音转晦矣,当无是理。”依其说,则作“鲍革”似亦可从。

示眯明

《史记·晋世家》:“饿人,示眯明也。”《索隐》云:“邹诞云示眯为祁弥也,即《左传》之提弥明。”

今按:《左传》宣公二年:“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水经注·河水四》:“昔赵盾田首山,食祁弥明。”“示”或作“祇”,与“祁”音同。“眯”、“弥”上古音同为明母脂韵,其音相近,可通。钱大昕云:“《说文》:‘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是‘示’与‘提’义相通矣。郑大夫高渠弥,《史记》亦作‘眯’。”则“示”、“祇”、“提”皆可通。

竖阳谷

《史记·晋世家》:“共王召子反,其侍者竖阳谷进酒,子反醉,不能见。”

今按:“竖阳谷”之名,载籍不一,有作“谷阳竖”者,如《左传》成公十六年:“王闻之,召子反谋。谷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杜预注云:“谷阳,子反内竖。”正义曰:“郑玄云竖未冠者之名,故杜以为内竖也。”《国语·楚语上》:“谷阳竖爱子反之劳也,而献饮焉,以毙于鄢。”韦昭注云:“谷阳竖,子反之内竖也。”有作“竖阳谷”者,如《淮南子·人间训》:“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阳谷奉酒而进之。”高诱注云:“竖,小使也。阳谷,其名。”《吕氏春秋·权勋》:“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阳谷操黍酒而进之。”亦有作“竖谷阳”者,如《韩非子·十过》:“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子反受而饮之。’”《说苑·敬慎》:“司马子反渇而求饮,竖谷阳持酒而进之。子反曰:‘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子反又曰:‘退酒也。’谷阳又曰:‘非酒也。’子反受而饮之。”

按《左传》杜注云:“谷阳,子反内竖。”又《淮南子》高诱注云:“竖,小使也。”则竖不为姓明矣。《左传》、《国语》作“谷阳竖”,《韩非子》、《说苑》、《史记》作“竖谷阳”,当以“谷阳”为是,《淮南子》、《吕氏春秋》、《史记》未确。

亢桑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傳》:“《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索隐》:“亢音庚。亢桑子,王劭本作‘庚桑’,司马彪云‘庚桑楚,人姓名也。’”《正义》:“荘子云:‘庚桑楚者,老子弟子,北居畏累之山。’”

今按:《庄子·庚桑楚》篇云:“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云:“庚桑楚,司马云:‘楚,名。庚桑,姓也。’”则亢桑子名庚桑楚,又《列子·仲尼》篇云:“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则亢桑子又作“亢仓子”。《索隐》云:“亢,音庚。”亢为溪母阳韵,庚为见母阳韵,声近可通。又桑为心母阳韵,仓为清母阳韵,亦可通。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校证[M].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

[8][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

[9][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3]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4][日]泷川资言 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5][清]王念孙.读书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6][清]梁玉绳.史记志疑[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7][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18][清]俞樾.春在堂全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19][清]陈介祺.封泥考略[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20]李笠.史记订补[M].民国十三年瑞安李氏刻本.

[21]陈直.史记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2]唐作藩编著.上古音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3]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