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琥璟明:复原失落的华夏之美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华夏 复原 之美 失落 琥璟明

20多岁的琥璟明,被朋友们说“心里住着一个古人”。痴迷于古代服饰研究及当代汉服推广的他,在互联网上的另一个名字——“南楚小将”,在汉服推广者的圈子里赫赫闻名。

琥璟明出生于湖南醴陵,中学时期与汉服结缘。正是出于对汉服的兴趣,大学时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在学习中,琥璟明了解人体构造和服装造型原理,将其运用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尝试对古代服饰进行复原。大二那年,琥璟明与学校汉服研究小组的6名同学,耗时一个月复原了从湖北省江陵马山一号楚墓考古出土的中国最大号古代衣服——小菱形纹锦面绵袍。

不同于历史学家理论化的研究,琥璟明坚信“衣服终究要回归到衣服”,他探索衣饰本身的功能性,通过复原并亲身穿着,寻求与古人亲密对话的渠道。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服饰中,有几件袍服的尺寸非常宽大,之前有学者判断这是专门为死者而制。琥璟明将其中部分款式原尺寸仿制出来并试穿,发现这些衣服不仅可以穿,而且还能实现绕襟达到“曲裾”的效果(编者注:古代服饰中名为“绕襟”的特殊设计,表现为衣服在穿着时衣襟越过人体侧面朝后包绕的穿衣方式)。他认为,通过复原之后的古代服装,“能嗅到主人的气息,甚至是那个时代的文化”。

李安拍《卧虎藏龙》时琢磨古代人的精神状态,认为“古人深知,人被形式所缚”。有意思的是,琥璟明通过复原研究,发现精于服饰之形的中国人,竟创造出了独特的美学体验:衣饰为日常生活贡献了仪式感,更影响了中国人内在的文化自觉。服装也寄托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剪裁体现出“天人合一、秩序为美”的审美倾向,比如“深衣是将上衣下裳分裁后再相连,用布十二幅,以应一年有十二月之说;垂直的背缝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事要公平”。

学生时代,琥璟明翻阅了大量的考古文献资料,为考察实物,他自费走访了湖北、湖南、山东等省的20多个博物馆。毕业后的他,成了专业的策展人,并和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们合作复原古代的铠甲。他和朋友们历时三年复原的汉代军服,在网上得到网友们纷纷点赞。2015年至2016年,琥璟明策划的名为《盛世衣冠——汉·唐服饰文化艺术展》的专题展览,先后在西安博物院和武汉博物馆开幕,他参与复原的服饰也在其中展出。在琥璟明看来,自己做古代服饰的研究,目的是服务于当代汉服的推广。与此同时,他正在发起一个当代汉服体系构建的公益项目。他身体力行,将古代服饰以及背后丰饶的民族文化之美带给更多的人。

复原的古代服饰,与其说是琥璟明“穿越”时光的媒介,倒不如说是智慧祖先留给后人找寻失落文明的密码。先辈试图用这样一种独特的语言与千百年后对话,不同于史书记载的一字一句,它们隐匿于一针一线。在精神上与先祖的交流,正如后半生投身于古代服饰研究的沈从文曾言:“为时空所阻隔的情感,千载之下百世之后还如相晤对。”

如今,当代中国人的服装款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传统断裂。所以,琥璟明所做的,不仅仅是还原衣饰的本来风韵,更是对失落华夏之美的再现,如穿针引线一般启发普通人,找回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重要的不是衣服本身的复兴,而是民族文化的复兴。

对谈

访谈人:本刊记者丁晨对话者:琥璟明

探索汉服:亲身发现剪裁的奥妙

本刊記者:您中学时与汉服结缘,当时是什么样的契机?您还记得是什么样的心情吗?

琥璟明:2004年年底的时候有个新闻,几个年轻人穿着汉服参加活动,结果有媒体为了博眼球将其歪曲成“寿衣上街”,后来还因为这件事打了官司。在国外,穿着民族服饰会得到族人的尊重和赞美,但是在国内却遇到了这样的恶搞,我当时是很难理解的。

本刊记者:您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但您感兴趣的古代服饰研究,更偏向于考古学科所涉猎的范畴,您做古代服饰的复原,是不是二者的结合?

琥璟明:无论中西,服饰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在了解人体构造和服装造型原理的基础上,再去研究中国古代服饰,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我不是完全站在文物的角度去看古代服饰的,我研究古代服饰时,会更在意这些服饰的造型手法和着装感受。所以我去做复原研究,不是把文物的仿制品做出来就放那了,很多时候我会亲身穿着那些服饰,这种最直观的感受,往往能发现某些剪裁的奥妙所在,能体会到不同款式对着装者所产生的行为和心理影响。

本刊记者:“发现某些剪裁的奥妙所在,能体会到不同款式对着装者所产生的行为和心理影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您能举一个例子吗?

琥璟明:例如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服饰,其中好几件袍服的尺寸非常宽大,过去有些学者根据自己平时的穿衣经验,判断这是专门为死者制作的衣服,尺寸刻意加大了,平时穿不了。但当我将其中部分款式按原尺寸仿制出来并自己试穿时,发现这些衣服不仅可以穿,而且还能实现绕襟达到“曲裾”的效果(编者注:汉服中名为“绕襟”的特殊设计,表现为衣服在穿着时衣襟越过人体侧面朝后包绕的穿衣方式),部分下摆曳地的款式,穿着效果还与同时期楚国漆器上的人物形象非常相似。这种款式在剪裁时运用了一些立体构造,这些结构在衣服平铺的状态下会产生大量褶皱,容易让人误认为是衣服没做好,而这些构造的功能只有在实际上身穿着的时候才能得到发挥。

中国古代的礼服或盛装一般比较宽大,下摆曳地的也不在少数,我们可以先撇开后世附会上去的诸多象征意义,穿着这样的衣服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能让人的行动慢下来。这类衣服往往制作非常精良,造价也很高,所以无论是从爱惜衣服的角度,还是希望将衣服穿出最佳状态的角度,着装者都会自觉注意自己的站立坐行。由此可见,自觉和自尊可以通过美好事物的引导慢慢培养和固化。

品味汉服:东方美学价值和智慧

本刊记者:您觉得研究古代服饰过程中,最吸引您的是什么?是什么让您孜孜不倦继续这项事业?

琥璟明:我属于求知欲很强、猎奇心很重的人,我喜欢探索未知的事物。因为之前自己就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情怀,再有一点点怀旧情结,古代服饰外在的美感很容易引起我的注意。之后随着关注和研究的深入,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很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和西方不一样的语言,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我能找到的知识碎片越多,这个世界的体系就变得越完善,仅在这些碎片上就能体会到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价值和智慧。

本刊记者:我们知道东西方文化有显著区别,比如绘画、电影、舞蹈等都是表达东西方不同文化的语言。您觉得从服饰的角度看,如何看出东西方不同的审美和智慧?能分享一个您发觉的“知识碎片”吗?

琥璟明:西方的传统服饰重视“形”,而中国的传统服饰重视“神”。西方的传统服饰会着重于表现人体本身的形体美,因为人体造型的复杂性,所以西方服饰的剪裁较为琐碎,而且这些分割没有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中国的传统服饰同样也会表现人体的美感,不过除此之外,中国的传统服饰擅长将人与自然进行关联与融合,这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天人合一”思想。

服饰中的分割线也被逐步赋予象征意义,并且还倾向于用整体的直线进行分割。由于直线分割的衣服不能很好地贴合人体,这使得中国传统服饰长久以来都以宽松为主。同时中国人又擅长用带和佩饰对衣服进行约束和修饰,这使得中国的传统服饰虽然很宽松,但也不至于完全遮掩住人体的曲线,由此形成了流动曲线感,表达着一种东方的优雅,服装与环境能融合形成意境。

本刊记者:您谈到“东方美学价值和智慧”,大众非常熟知的日韩两国,都有各自的民族服饰,我国的少数民族也有极具民族特色的服装。然而汉服面临的情况相对尴尬,您觉得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您认为同属于东方文化,汉服和其他民族的服装相比,代表了哪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琥璟明:日本和韩国的民族服饰在近代是没有斷层的,而且他们还有各自国家层面的扶持,由上而下的推广自然会容易和高效很多。并且这两个国家都在几十年前就完成了各自传统服饰的现代化改造。而汉族传统服饰在近代是存在断层的,当今的恢复和推广主要也是从学生及知识分子群体发端,属于自下而上的,难度当然大得多。汉服的当代化改造我们才探索了不到十年的时间,目前还存在大量的应用问题没有解决。

中国在历史上长期都是东亚地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服饰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而在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毫无疑问是本土服饰文化的集大成者,汉族拥有完整的服饰史和丰富的服饰历史文物遗存。汉服不仅可以成为国内民族服饰中的明珠,甚至有机会在未来取代和服、韩服的地位,成为东亚传统服饰的名片。

推广汉服:最终能让汉服回归衣橱

本刊记者:您现在做展览策划相关的工作,仍旧把自己的兴趣延续到工作中了,您觉得现在和当时做学生时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琥璟明:现在从事博物馆展览策划工作,这个工作的性质让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和服饰相关的文物或一手资料,而大学期间因为缺乏这样的条件,只能通过查阅考古简报或去博物馆展厅观看文物,得到的数据是不充分的,很难把研究做得细致。

本刊记者:做展览策划是要把服饰的魅力介绍给普通人,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和自己做研究比起来,有什么别样的体会吗?

琥璟明:我认为研究工作是科学,而展览是科普,两者之间存在共性也具有差异。科学讲究方法和逻辑自洽,求证一个问题的过程可能是复杂、曲折而枯燥的,这个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而展览更倾向于结果的呈现,并且还需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展览本身需要有趣味性。做展览策划是一种思维训练,训练自己将同一个问题对专业的人和非专业的人都能表述清楚。

本刊记者:您接触到那些来看展览的观众,从您得到的反馈中,他们有哪些感受?您觉得通过服饰这个载体体会民族文化,普通人能收获什么?

琥璟明:服饰不是孤立存在的,虽然展览的定位是古代服饰复原展,但展览内容除了服饰本身,还会延伸到当时的制度、风俗、文化等领域。一部分认真看完了展览的人,认为展览中的知识点对他们过去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颠覆。他们过去认为古代社会是刻板、保守的,看完展览后他们发现自己过去的认识是片面的,古代社会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而刻板和保守并非主流。

民族服饰是民族内部建立认同感的重要纽带,同时民族服饰还是引导人们去关注自己民族文化的引子,服饰不是孤立存在的,紧随服饰其后的就是对应的文化体系。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认识和发掘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才能建立民族自信。

本刊记者:随着推广的进行,汉服进入了普通人的视野,就您自身所做的努力,您认为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是理想的?

琥璟明:我希望随着汉服推广的深入,最终能让汉服回归衣橱,成为大家可选择的衣服,衣服终究是要回归到衣服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汉服能引起大家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热爱,重要的不是衣服本身的复兴,而是民族文化的复兴。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