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先秦的“圣人崇拜”与诸子之称“经”兼论中国文化主流为人文信仰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诸子 先秦 之称 圣人 中国文化

[摘要] 中国上古宗教是由天子、诸侯、宗子垄断祭祀权力的身份性宗教。处在这一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不可能发展宗教思想学说。而无缘进入这种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也不愿冒着“僭越”的巨大风险,去发展与其相关的宗教思想学说。为此,孔子及先秦诸子另辟蹊径倡导“圣人崇拜”。在先秦文献中,“圣人”概念包括掌握国家政治、军事权力的君王和大臣(如武王、周公),也包括那种以其思想学说救世的布衣之士。出现这种将“圣人”范围扩大到民间无身份人士的现象,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绕开了那些垄断宗教资源的天子、诸侯、宗子们,而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来实现他们“救世”的宏伟目标。始于春秋末期的“圣人崇拜”思潮正是中国经学孕育的温床。

[关键词] 上古宗教;圣人崇拜;先秦诸子;经

[中图分类号] B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4—0005—09

中国上古宗教表现为“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由于经过颛顼“绝地天通”和周公立“宗子法”的两次宗教改革,而最终成为一种由天子、诸侯、宗子 天子为天下共主,诸侯为一国之主,宗子为宗族之主。垄断祭祀权力的身份性宗教。对此,其他人的涉足和过问都会被视为“僭越” 春秋战国时期,原有的宗法等级秩序已经崩解,逾礼“僭越”现象日渐严重,儒家谴责之词屡见于文献。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很独特的。。由于天子只有一人,宗子之间不相联络与统属,因而这种宗教体系形不成宗教组织,当然也没有教主、教宗之类的人物。再加上这种宗教体系没有什么文本性的教义,因而处在这一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不可能发展宗教思想学说。另一方面,无缘进入这种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也不愿冒着“僭越”的巨大风险,去发展与其相关的宗教思想学说。在这种宗教文化背景下,孔子及先秦诸子没有资格和可能在宗教思想领域中进行理论创作,因而另辟蹊径倡导“圣人崇拜”。而始于春秋末期的“圣人崇拜”思潮正是中国经学孕育的温床。

从总体上说,先秦诸子思想学说基本属于哲学的、政治学的范畴,而非将神明放在首位的宗教神学范畴。就其信仰的性质而言,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以道德、政治的主张来救世的人文信仰,而非以天帝鬼神为精神依归的宗教信仰。虽然孔子相信天命、肯定祭祀活动的意义,墨子相信天志、鬼神的存在,但那些都不是他们自己提出的教义,而只是表明他们对传统宗教体系接受或维护的态度。研究他们的学术思想贡献,当以他们自己的理论创造为根据。

在先秦文献中,“圣人”是一个外延较宽的词汇,它不仅包括掌握国家政治、军事权力的君王和大臣(如武王、周公),也包括那种以其思想学说救世的布衣之士。出现这种将“圣人”范围扩大到民间无身份人士的现象,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绕开了那些垄断宗教资源的天子、诸侯、宗子们,而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来实现他们“救世”的宏伟目标。先秦诸子学说及其各自学说的文献载体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产生的。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4期姜广辉,程晓峰:先秦的“圣人崇拜”与诸子之称“经”兼论中国文化主流为人文信仰一“圣人崇拜”思潮产生的文化背景

在先秦文献中,“圣”、“圣人”、“圣贤”字样极为常见,但古今读者很少有人分辨“圣”字意义在春秋前后的变化和不同。顾颉刚先生有一篇《“圣”、“贤”观念和字义的演变》 载于《中国哲学》第一辑,三联书店,1979年出版。的重要文章,文中说:

“圣”的意义,从语源学上看,最初非常简单,只是聪明人的意思,“圣人”也只是对聪明人的一个普通称呼,没有什么玄妙的深意。它所有的各种崇高和神秘的意义,完全是后人一次又一次地根据了时代的需要加上去的。……甲骨文中,“聖”字未见。金文中,“聖”或省作“”,……从形体上看,“聖”只是“声入心通”,“入于耳而出于口”的意思。……春秋以前的一些典籍里出现的“圣”,都是最初的原意,在以后的书中,有些“圣”字仍沿用了这原意。……(援引《诗经》、《尚书》、《逸周书》等书文例从略——引者)

顾先生进一步论证“圣人崇拜”观念是从孔子之时才有的,也是孔门最先倡导起来的。孔子说过:“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雍也》。圣人之事,就是尧舜做起来也很困难。孔子又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论语·述而》。连孔子自己也不敢自居“圣人”。孔子还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同上。连孔子也见不到“圣人”,圣人真是高不可攀了。

顾先生的发现可谓真知灼见。我们可从孔子这里划一条线,大约在孔子之前,“圣”字还只是一种表扬聪明人的美称,但从孔子开始,“圣”的意思变得崇高神秘,以至高不可攀了。

将孔子本人视为“圣人”是从孔子弟子开始的,子贡赞扬孔子说:“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论语·子罕》。 “将圣”即大圣。意谓上天使孔子具有大圣之德。又说:“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宰我说:“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同上。有若说:“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同上。其后孟子则称“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孟子·万章上》。这也就是说,影响中国两千余年的“圣人崇拜”思想,是由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学派首先倡导起来的。“圣人崇拜”思想首先影响了先秦诸子百家,先秦诸子无论是墨家、法家和道家等等,尽管思想观点可能大相径庭,却都无一例外地主张“圣人崇拜”。

中国夏商周三代宗教是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特点的,为什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首的诸子百家未能接续古代的“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传统来发展宗教思想,而是不约而同地倡导“圣人崇拜”思想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须先回溯中国上古时代的宗教改革。

笔者认为,在中国上古时代有过两次大的宗教改革,第一次宗教改革是指传说的五帝时代颛顼实行“绝地天通”的政策。第二次宗教改革是指周公立“宗子法”,规定只有天子、诸侯、宗子有与之相应的祭祀权力。对第一次宗教改革,学术界已有共识,对于第二次宗教改革,因现有资料相对缺少且相互矛盾,学界似乎还没有人正式提出。

相关文章:

上一篇:金海之歌
下一篇:秦砖汉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