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思想汇报 >

关于列宁十月革命的战略思想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列宁 革命 思想 战略

〔摘要〕1917年3月列宁在从西方回国前夕撰写的有关文章中提出,俄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不能立即直接展开社会主义革命,但俄国无产阶级可以使民主革命具有巨大的规模,使俄国革命成为全欧洲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使西方的无产阶级起来同资本主义决战。至十月武装起义胜利以至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列宁一直持上述战略思想。列宁的《四月提纲》未提出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天才计划”,只是提出了使俄国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准备阶段”的思想。列宁关于俄国革命的谨慎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当代价值。

〔关键词〕列宁;十月革命;俄国革命;《四月提纲》;世界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7)05-0085-09

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上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从它发生以来,世界政坛上和学术界对它的认识众说纷纭,甚至观点迥异。在纪念这场革命100周年之际,笔者撰写此文,就列宁发动这场革命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意图提出管见,以期人们能够形成对它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一、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概念 十月革命爆发后,由苏俄以及苏联形成的传统观点认为它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而且这种观点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主流学术界,即在当代中国主流学术界,也认为它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革命”的概念说起。 笔者认为,所谓社会主义革命,即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目标的革命。或者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个过程的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如果仅仅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掌握政权的行动,没有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内容,这样的过程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辞海》这样阐述“社会主义革命”的条目:“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它不是在新的生产方式已经具备时发生的,夺取政权不是革命的结束,而是要以政权作为杠杆去改造旧的经济制度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夺取政权只是革命的开始……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阶级及其政治思想影响,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1〕《辞海》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革命的开始,夺取政权后要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解释同笔者的认识是一致的。 如果《辞海》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解释不够权威,下面再看看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的。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在论及社会主义革命问题时提出:“这个革命的发展过程将是怎样的?”他自己回答说:“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接着说:“如果不立即利用民主作为手段实行进一步的、直接侵犯私有制和保障无产阶级生存的各种措施,那么,这种民主对于无产阶级就毫无用处。”接下来,恩格斯提出了十二项经济社会变革措施,并说:“自然,所有这一切措施不能一下子都实行起来,但是它们将一个跟着一个实行,只要向私有制一发起猛烈的进攻,无产阶级就要被迫继续向前迈进,把全部资本、全部农业、全部工业、全部运输业和全部交换都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国家手里。”〔2〕 恩格斯这里强调,无产阶级在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统治即自己的国家制度以后,要侵犯私有制,对私有制发起猛烈的进攻,把全部资本、全部农业、全部工业、全部运输业和全部交换都集中在国家手里。笔者的认识是符合恩格斯这个思想的。1848年欧洲革命后,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提出:“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3〕这里,马克思是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同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以及旧的观念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整个过程看待的。笔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符合马克思的这个思想。 二、1917年列宁不主张在俄国立即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1.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世界革命进程的理论 列宁关于俄国革命的战略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世界革命进程的思想。所以这里先讨论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世界革命进程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19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等著作和信件中,提出了关于世界革命进程的设想。他们的设想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并且巨大的影响和推动力,足以使西欧和北美爆发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步:西欧和北美各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取得胜利,建成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为俄国人民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榜样。 第三步:俄国在“西方社会主义”的帮助下,将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建成社会主义。 第四步:东方其他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西方社会主义”的影响和帮助下,走向社会主义胜利。 上述四个步骤的理论,既是他们关于世界革命进程的理论,又可以说是关于俄国革命与西方革命关系的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将俄国的民主革命和西方的社会主义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同一个过程的革命。它的核心内容:一是认为未来俄国的民主革命将推动西方的社会主义革命,二是认为西方各国将先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三是认为俄国和东方其他落后国家将在“西方社会主义”的影响和帮助下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关于俄国民主革命对西方社会主义革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写道:“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4〕这里所谓俄国革命将是西方革命的“信号”,强调的是俄国革命对西方革命的促进作用。恩格斯晚年在有关文章中说,一旦俄国革命爆发,将对西方产生重大的影响,增强西方无产阶级胜利的信心,推动西方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所以,“整个西欧,特别是西欧的工人政党,关心着,深切地关心着俄国革命政党的胜利和沙皇专制制度的崩溃。”恩格斯还说:“一旦沙皇政权这个全欧洲反动势力的最后的坚固堡垒垮台,整个欧洲的风向就会完全改变。”“而这样一来,西方就有可能不受外来干扰地、一心一意地致力于自己当前的历史任务: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把资本主义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5〕这些论断强调的是俄国革命对西方革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关于俄国和东方其他落后国家将在“西方社会主义”的影响和帮助下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写道:“不仅可能而且毋庸置疑的是,当西欧各国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公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6〕恩格斯特别强调:“但这方面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作出榜样和积极支持。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故乡和在它兴盛的国家里被克服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榜样上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开始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7〕 上述论断的意思是,西方各国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俄国以及东方其他落后国家的人民将可看到西方社会主义的榜样,并且可以得到西方社会主义的支持和帮助,从而能够大大缩短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些论断足可以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西方社会主义对落后国家人民榜样的作用以及落后国家人民在西方社会主义的支持和帮助下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2.1917年以及革命胜利后一段时间列宁坚持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四个步骤”的理论 1917年3月,列宁从西方回国前夕,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阐述了俄国革命是全欧洲革命“序幕”的思想。在此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列宁流亡在瑞士,在这里从事理论研究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宣传和准备工作。俄国二月革命发生后,他和他的同志们迫切希望回国参与革命。在动身回国前夕,他撰写《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阐明了自己关于俄国革命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意图。他提出:“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但是,……俄国这个国家的农民性质能够使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巨大的规模,并使我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进到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8〕这里他说,俄国革命是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是进到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革命是西方革命的“信号”、对西方革命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的思想是一致的。他在此信中还说:“俄国无产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胜利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但它能使俄国革命具有浩大的声势,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极好的条件,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意味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这样,俄国无产阶级就会使自己主要的、最忠实的、最可靠的战友——欧洲和美洲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易于进入决战。”〔9〕这里他强调下一步的俄国革命将具有浩大的声势,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极好的条件,从而能够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指由于俄国革命的推动作用,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将得以展开,欧洲和美洲的无产阶级将能够起来同资本主义进行“决战”。这个思想也是以俄国革命推动西方革命及世界革命的思想,或者说以俄国人民的斗争推动西方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这个思想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四个步骤”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3.《四月提纲》并未提出使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 1917年4月3日,列宁从西方回到俄国。4日他先后出席两个重要的会议,在会议上宣读了一个重要的提纲。7日《真理报》发表了该提纲。这就是所谓《四月提纲》。在此提纲中,他提出了俄国无产阶级在下一阶段革命中的任务。所以,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四月提纲》的精神,是正确地认识和掌握列宁关于下一阶段的革命即十月革命的战略思想的钥匙。 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认为,《四月提纲》提出了使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如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指出:“列宁的四月提纲向党提出了一个争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天才计划。”〔10〕这种观点从苏联传播到中国,使中国相关学术界的大多数人也持这种看法。如中国学者的有关著作也提出:“《四月提纲》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产物。列宁根据世界大战、欧洲已经出现客观的革命形势、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和大批苏维埃的涌现等新的情况,及时地制定了俄国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方针和策略。”〔11〕“在《四月提纲》中,列宁根据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结合俄国当时的情况,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纲领和策略。”〔12〕 列宁的《四月提纲》究竟有没有提出使俄国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纲领和方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以为,只有认真地研究《四月提纲》提出的革命任务,看看这些任务是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才能知晓《四月提纲》有没有提出使俄国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纲领或方针。 《四月提纲》共有十条。其中五个条文的内容与俄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变革有直接的关系,如第二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另外五个条文的内容与俄国的制度变革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必须重点研究与俄国制度变革有直接关系的五个条文。譬如: 第二条提出,下一阶段即“革命的第二阶段”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列宁写道:“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13〕第五条提出,下一阶段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 列宁写道:“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遍及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废除警察、军队和官吏。一切官吏应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他们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14〕第六条提出,下一阶段革命的任务之一,是进行土地国有化。列宁写道:“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15〕第七条提出:“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第八条提出:“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16〕 不难看出,上述《四月提纲》提出的下一阶段革命的五项任务,即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新政府,土地国有化,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均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因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等等。上述五项任务在性质上不同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以及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不等于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因为这里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容。土地国有化是资本主义国家早已采取过的措施,所以不能认为它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由工人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指在不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由工人代表苏维埃或有关的工人组织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和分配的过程进行监督,对资本家的活动进行一定的制约。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任务。 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银行也是这样。它没有剥夺银行资本和没有改变银行存款的私人占有性质。 值得指出的是,在列宁思想上,上述种种任务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如同本文前面论及过的,列宁指出,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新政府,不等于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还多次指出,土地国有化、银行国有化以及资本家的辛迪加国有化,不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如他说:“俄国大多数农民会不会要求和实行土地国有化呢?无疑是会的。这是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呢?不是。这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土地国有化是一种可以同资本主义相容的措施。”〔17〕“实行土地国有化、把一切银行和资本家的辛迪加收归国有或至少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立刻加以监督等等措施,决不是‘实施’社会主义。”〔18〕“这类措施在战时已有许多资产阶级国家实行了,因为这是同日益逼近的经济的彻底崩溃和饥荒作斗争所绝对必要的。”〔19〕所谓土地国有化是同资本主义发展相容的措施,指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可以通过土地国有化的措施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后,资产阶级政权将美国西部的大片土地国有化,然后将其划分为许多小型地块,出售给需要土地的农业经营者,促进了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欧洲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政权鉴于国内经济状况日益恶化,且战争需要大量的军用物资作支撑,需要强化国家政权支配生产的力度,对许多私有企业包括银行和工业垄断组织进行了国有化。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资产阶级政权都实施过这类措施。所以列宁说,实行土地国有化、银行国有化和工业垄断组织国有化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这些措施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或者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摆脱危机的办法。 在列宁思想上,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则是更为清楚和明确的。《四月提纲》在提出这项任务的原话说: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把这句话的前后句倒过来就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不是实施社会主义。 还需要指出,列宁当时在有关文章以及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地表示,不赞成或者说反对使俄国革命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如他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一文中指出:“在一个小农国家里,只要绝大多数居民还没有觉悟到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就决不能提出‘实施’社会主义的目的。”〔20〕在党的四月代表会议上,他指出:“俄国无产阶级是在欧洲最落后国家中的一个国家内,在大量小农居民中间进行活动的,因此它不能抱定立即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21〕在《一个根本问题》一文中,他针对一些人对他思想的误解提出:“农民按阶级地位来说是什么人呢?小业主和小经营者。请问,既然小经营者占人口的大多数,既然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还不具备,那么,大多数人怎么会赞成实行社会主义呢?!谁会说,谁在说要不顾大多数人的意志来实行社会主义呢?”〔22〕在《论策略书》的册子中,他鉴于一些人指责他“指望”使俄国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反驳说:“这是不对的。我不但没有‘指望’我们的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且还直接提醒不要有这种想法”。〔23〕上述列宁一系列话语的思想揭示:俄国是一个落后国家,小生产者农民和小经营者占人口的大多数,而这部分人群由于他们的生产方式对他们的眼界的限制,不可能像无产阶级那样拥护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立即使他们接受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和路线。所以,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能够立即将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根据对《四月提纲》的研究,可以确定:在这个文件里,没有提出使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或方针。而且如上所述,列宁自己明确地说《四月提纲》里的那些任务或措施不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他还明确地表示自己不赞成立即将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那么为什么学术界会产生对《四月提纲》内容的误解? 笔者认为,这种误解来自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对《四月提纲》内容的误解。 如同前面引述过的:《四月提纲》第2条提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里列宁提出了“革命的第二阶段”的概念。《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这样来解释“革命的第二阶段”的概念:列宁的四月提纲向党提出了一个争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天才计划。这里它说“第二阶段即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这就把第二阶段等同于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了。 上述列宁那段话的本意是,在革命的第二阶段,政权要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里。如同本文前面所论述的:仅仅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不等于社会主义革命或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则提出“第二阶段即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将“革命的第二阶段”等同于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对列寧思想的误解。实际上,不仅《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把列宁关于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里的思想误解成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在此以前即1917年4月,俄国布尔什维克中的一些人如列甫·加米涅夫就曾将列宁关于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的思想误解成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由此遭到了列宁的反驳。〔24〕 4.十月武装起义前夕列宁未说过马上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也许有人会问,1917年4月列宁不主张在俄国立即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十月武装起义前夕即这年9月、10月间他会不会提出在俄国立即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呢?对于此,笔者作以下研究。 十月武装起义前夕,列宁的代表作之一是《大难临头,出路何在?》。该著作完成于1917年9月10—14日间,10月作为小册子正式出版。从它的内容看,一方面内容是强调了《四月提纲》以及4月其他文献中已经提出过的工人监督、银行以及工业垄断组织国有化等等。另一方面内容是不能“害怕走向社会主义”。关于不能“害怕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他阐述了以下内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所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产阶级国家对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后形成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也可以说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国有经济。由于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中,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以后,必须利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剥夺资本家的财产,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变成无产阶级国家的国有制,再变成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样看来,资产阶级国家政权进行了垄断企业的国有化,实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际上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对社会经济进行改造准备了条件。因为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只要夺取和掌握了国家政权,就拥有现成的经济力量,用不着以国家的力量去剥夺资本家的财产。就此,列宁写道:“帝国主义战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而且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25〕他的意思是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准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革命民主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个“步骤”。所谓“革命民主国家”,指经过无产阶级革命,由工农掌握政权的国家。在工农掌握政权的情况下,如果尚未大力推进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则可以称其国家为“革命民主国家”。如果展开了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则应称其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革命民主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难以区分。列宁这里所说的“革命民主国家”,显然是指工农掌握政权后一段时间内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个“步骤”呢?列宁的意思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准备。如果这个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旧的统治者被打倒,工农掌握了政权,已经成为革命民主国家,这个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疑是向着社会主义迈进了一大步,或者说它又接近了社会主义一大步。列宁就此说:“如果试一试用革命民主国家,即用采取革命手段摧毁一切特权、不怕以革命手段实现最完备的民主制度的国家来代替容克资本家的国家,代替地主资本家的国家,那又会怎样呢?那你就会看到,真正革命民主国家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必然会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个或一些步骤!”〔26〕在这里,列宁实际上论证了把政权转到工农手中的意义,即它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个“步骤”。 做一个真正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不能害怕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即不能害怕由工农掌握政权。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个革命虽然已经结束,但是革命的任务在一定意义上并未完成。由于二月革命以后的革命需要继续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所以列宁称当时的革命者为“民主主义者”或“革命民主主义者”。他说:“或者做一个真正的革命民主主义者,那就不能害怕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或者害怕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像普列汉诺夫、唐恩、切尔诺夫那样,借口我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不能‘实施’社会主义等等来非难这些步骤,那就必然会滚到克伦斯基、米留可夫和科尔尼洛夫那边去,即用反动官僚手段来压制工农群众的‘革命民主的’要求。”〔27〕他的意思是,在当时的俄国,要么继续前进,不要害怕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即不要害怕由工农掌握政权;要么站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立场上,以反革命的手段来压制工农群众的“革命民主的要求”。 在此著作中,列宁表达的思想是:俄国革命趋向于社会主义革命,或者说以后会成为社会主义革命,但是当前的过程不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民主主义者不能害怕以后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但是并不要求当前立即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时期列宁另外的代表作是《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这是列宁9月中旬写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两封信。其中指出:布尔什维克在两个首都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中占多数以后,应当夺取国家政权。因为现在大多数工农群众拥护布尔什维克,站到了布尔什维克的阵营里,使得布尔什维克有足够的力量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还因为德国军队已经攻击到离彼得格勒不远的地方。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放言准备放弃彼得格勒,任由德国军队占领。如果这样的话,俄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会延迟许多年。所以列宁力主布尔什维克马上夺取政权。在这些重要文献中,未发现关于立即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论断及思想。三、将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四月提纲》中列宁所谓由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含义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是指将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上。十月革命就是“革命的第二阶段”,它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所谓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指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介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历史阶段。在列宁思想上,俄国因为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条件差,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这样一个特定的、过渡性的历史阶段。列宁认为,在这一阶段,无产阶级应该执行的任务是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政权,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进行土地国有化和银行国有化,对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实行工人监督等等。在完成了这些任务以后,才有可能将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那么毫无疑问,完成这个任务的阶段,就是准备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或者说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1917年3月,列宁在回国前夕,在《远方来信》中论及采取上述种种“准备性”“过渡性”措施的必要性时指出:“在俄国,不采取这些过渡措施(即《四月提纲》中提出的那些任务和措施——引者注),要马上直接实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采取了这种过渡措施,实现社会主义就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了。”〔28〕显然,他的意思是,必须先采取一些“准备性”“过渡性”的措施,如由工农掌握政权、土地国有化、银行国有化和工业垄断组织国有化等等,然后才有可能和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那么实行这些“准备性”“过渡性”措施的阶段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在1917年4月党的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列宁指出:“工兵代表苏维埃取得政权不是为了建立通常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不行的。但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苏维埃取得政权是为了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的和具体的步骤,这些步骤可以实现,而且应当实现。”〔29〕这里的意思是,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以后,不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即不能直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他特别强调说,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行的”。在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以前,需要实行一些“初步的具体的步骤”。这些“步骤”指由工农掌握政权、土地国有化、银行国有化和工业垄断组织国有化、工人监督等等。他特别强调说,这些步骤“可以实现”,“应当实现”。在完成了这些步骤以后,才可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显然,实行“初步的具体的步骤”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准备的过程,这个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以上列宁的论断,证明了他关于俄国革命进程中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准备阶段”的思想,以及将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准备阶段”的思想。 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列宁说到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时,赋予它的含义是:俄国在经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后,有可能真正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如1917年11月18日他在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这次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土地私有制、实行工人监督和银行国有化,这一切都是导向社会主义的措施。这还不是社会主义,但这是引导我们大踏步地走向社会主义的措施。”又说:“工人和被剥削农民的紧密联盟、为苏维埃政权而进行的坚定不移的斗争,会引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任何一个政党真正想要成为人民的政党,就必须明确地、斩钉截铁地说:我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30〕这里,他的思想逻辑是:不是社会主义的一些措施,会“引导”俄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如他说,消灭土地私有制、实行工人监督和银行国有化,“这还不是社会主义”,但这是“引导我们大踏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措施”。根据他的思想,正是从“引导”和“走向”的意义上看,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时期列宁关于通过“引导”的作用“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与上述关于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进而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是一致的。 笔者的上述观点,即列宁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使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阶段”思想的观点,首次出现于1997年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成都)第6期上的论文《“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论列宁的〈四月提纲〉及其有关著作的思想》中,在笔者以后发表的相关论文中也有所涉及。可喜的是,近几年以来,国内学术界有的著作中表达了与笔者的观点大致相同的观点。如于幼军先生在他的大著《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中写道:“列宁当时清醒地意识到并在《四月提纲》中明确指出,俄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落后国家,只要绝大多数居民还没有觉悟到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就决不能提出立即实施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措施。”还写道:“因此,《四月提纲》既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也不是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而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从俄国实际出发而提出的从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纲领。”〔31〕曹浩翰先生在他的著作《列宁革命思想研究》中论及《四月提纲》的思想时提出:“不过近年来开始有学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如俞良早通过对列宁的《四月提纲》所代表的革命第二阶段的内容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他提出《四月提纲》不是要求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准备’。”〔32〕他还说:“对于二月革命的下一阶段,俞良早先生类似地称之为‘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准备’的阶段。”〔33〕他对笔者的观点有较正确的解读,肯定笔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肯定笔者的观点“类似”于他的观点,证明他的观点相同于或者基本相同于笔者的观点。 四、 弄清楚列宁十月革命战略思想的意义 总结笔者对列宁关于十月革命战略思想的认识:一是1917年列宁未提出俄国一个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思想。二是列宁不主张将俄国革命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主张将它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这说明,在列宁的思想上,十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这样来认识和理解列宁的战略思想,有何意义? 第一,还列宁思想本来的面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和说明事物,运用客观规律来开展工作和发展事业。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思想。这个词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当前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已经提上日程。按照党中央的精神,完成这项任务,必须从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包括组织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开展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根据经典作家思想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和掌握经典作家的思想,十分重要。这样做的实质,即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们当以这样的精神及要求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果发现学术界以前对列宁的著作及思想的认识有偏误,定会及时纠正过来,还它以本来的面目。 第二,清算列宁思想研究中的不良思想倾向。中国学术界对列宁思想的认识,特别是对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认识,换言之中国学术界关于这些方面的现成观点,基本上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即在列宁逝世后一段时间内形成的。当时联共(布)中央内先后出现了几个政见不同的派别。他们在党的会议上或者自己的著作中阐述自己的政见时,都从列宁的著作寻找对自己“有用”的材料,大量引用列宁的话语,以支持自己的政见。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思想倾向。因为参与论争的各个派别都不是在做认真的科学研究,他们在对列宁著作及一些话语作解读时,来不及考察其历史背景,来不及有联系地研究列宁就某个问题先后提出的若干个话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来不及系统地归纳列宁某个时期提出的某个理论体系以及构成它的各个论点,并正确地说明各个论点的内容及它在该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他们的做法是迅速从列宁的著作中找出“适合”自己政见的话语,用在自己的讲话稿或著作中,以利于增强自己的“战斗力”,达到从思想理论上压制其他派别的目的。由于这种不良思想倾向,当时人们对列宁思想的认识和掌握,许多方面不符合列宁思想的原意,甚至是非科学的。那个时期的东西影响到后来,影响到当今中国的学术界。这样看来,认真地研究列宁的著作,真实地、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和解读列宁的思想,是清算上述不良思想倾向的需要。 第三,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时,中国的国情大体相同于列宁和他的党掌握政权并开展建设事业时的苏俄。正确地解读列宁的思想和吸收苏俄建设的经验,可以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经历了许多曲折之后,走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认中国由于经济落后和生产力落后,从20世纪50年代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到21世纪50年代,一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阶段。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也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体现了党在发展问题上持谨慎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这种谨慎态度和科学精神同列宁1917年体现出来的态度和精神是一致的。列宁当时提出,下一阶段的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俄国由于落后和农民占人口大多数,不可以立即直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只可以采取一些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步骤”,或者说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措施。以后条件成熟了,才可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当前确认1917年列宁关于将俄国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准备阶段”的思想,确认列宁在俄国革命问题上的谨慎态度和科学精神,可以起到支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作用,起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3〕〔4〕辞海:下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414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39-241、46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09.392-394.

〔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443,443.

〔8〕〔9〕〔13〕〔14〕〔15〕〔16〕〔17〕〔18〕〔19〕〔20〕〔21〕〔22〕〔23〕〔28〕〔29〕列宁全集:第29卷〔M〕.人民出版社,1985.90,90,114,115,115,116,300,166,167,166,442,299,146,53,345.

〔10〕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人民出版社,1975.205.

〔11〕刘佩弦.科学社会主义史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371.

〔12〕胡瑾,闵宝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长编:第2卷〔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342.

〔24〕俞良早.1917年俄国工农掌握政权的必然性——列宁与列甫·加米涅夫的意见分歧〔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25〕〔26〕〔27〕列宁全集:第32卷〔M〕.人民出版社,1985.218-219,217,218.

〔30〕列宁全集:第33卷〔M〕.人民出版社,1985.95.

〔31〕于幼军,黎元江.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M〕.广东出版社集团,2011.47.

〔32〕〔33〕曹浩瀚.列宁革命思想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94,200.

【责任编辑:石本惠】党政研究20175

相关文章:

Top